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调肝理脾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30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传儒 《中医杂志》1990,31(8):36-37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病程缓慢,反复发作.不易根治。1981~1988年笔者治疗该病3(?)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30例中,男14例,女16例;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无法根治的难治性疾病,唐志鹏教授认为此病虽病位在肠腑,但其致病之本仍在于脾,故常以健脾益肠、温脾止泻、清脾祛滞、解郁舒脾等理脾助运之法来治疗,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类似中医学肠氵辟、滞下、下痢、泄泻等病的描述,我们常采用调和肝脾法来治疗本病。其具体运用如下:1疏肝理气,健脾扶土邹某,女,36岁,工人。左少腹痛10余年,矢气则痛减,肠鸣便滞,日行3~4次,便后稍舒,大便夹有少许黄白粘液,诸症于情绪波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炙肝散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炙肝散的方药、功效、主治进行分析,并结合典型病例阐明炙肝散的临床药用价值。结果:炙肝散具有调肝理脾、祛风柔肝、缓急止痛、强胃燥湿、宣肺消疡之功。对溃疡性结肠炎肝脾不和,痰湿困阻证有良好的疗效。结论:炙肝散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肝脾不和,痰湿困阻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补脾泻肝活血化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9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太 《河南中医》2004,24(12):37-37
溃疡性结肠炎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症状,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病程迁延,多见于青壮年,属中医“泄泻”、“便血”范畴,笔者以失笑散合白术芍药散加减治疗该病29例,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敏  郑军  胡锦丽 《北京中医药》2017,36(4):376-378
正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肝"贯阴阳,统气血,居真元之间,握升降之枢",肝脾二者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肝脾功能的协调是维持人体各脏腑功能正常的关键所在。1小儿肝脾相关理论脾与胃同属五行之土,位居中焦,以膜相连,二者纳运相合、升降相因、燥湿共济,共同将饮食物消化、吸收,形成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而营养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人体正常的  相似文献   

7.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中医学将本病归为"腹痛""滞下""肠澼""痢疾""泄泻"等范畴;其病因为禀赋不足、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侵袭;病机为虚邪贼风,内蕴脏腑,气血凝滞,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损而发为黏液、脓血;病位在肝、脾、胃、肾;病性属本虚标实,以肝郁脾虚为本,湿热内蕴为标。机体正气不足、脾胃虚弱为本,加之外邪侵袭、情志久郁、食饮内积等不良因素作用下,湿热疫毒内蕴肠腑后  相似文献   

8.
陈亚龙  钟晖 《四川中医》2008,26(7):52-53
目的:观察抑肝扶脾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87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2例,两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抑肝扶脾汤加减,疗程6周。结果: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91.11%和93.33%;对照组分别为83.33%和85.71%,两组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肝扶脾法对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冯桂英 《新中医》2009,(4):78-78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笔者自2005年始采用理脾化湿止泻汤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参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拟定。有反复发作或持续性腹泻,排黏液血便,腹痛,伴有不同程度全身症状,不应忽视少数只有便秘和无血便者,病史在3月以上。X线钡灌肠:肠管短缩,结肠袋消失,结肠呈管状外观,部分病例有多发性假息肉表现。纤维肠镜检查:结肠黏膜呈多发性浅表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大多从直肠开始,  相似文献   

10.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疡性结肠炎,其主要临床表现有腹泻、黏液或脓血便、里急后重及腹痛等。病程缓慢,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笔者采用缓肝理脾汤治疗本病,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消化系统疑难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标本兼治、不良反应小、远期疗效好等优势。各医家对于本病多从湿热、血瘀论治,但近年研究发现,情志因素在诱发UC、影响其转归复发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临床上肝郁脾虚证患者多见,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本病疗效颇佳。现从肝脾生理特性、病机变化、临床方药等多个方面探讨疏肝健脾法在UC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难治性胃病,发病率高,病情缠绵反复,且具有一定癌变倾向。迄今尚缺乏公认有效的干预措施,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和特色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调肝理脾法是中医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协调肝脾功能,运用调肝、理脾方法及相互配伍作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胃肠疾病是消化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因其发病率高、需反复就诊、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涉及胃肠动力紊乱、内脏敏感性改变、脑-肠轴、免疫和心理社会因素等。西医多为对症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确切。中医以其独特的辨证理论体系,能够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做出详细阐述,认为其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因此,临床上运用调肝理脾的法则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过食肥甘和情志不遂为基本病因,其病位在肝脾,以肝郁脾虚为本,痰/浊、湿、瘀为标,治疗以调肝理脾为治疗大法。文章以20多位名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经验为基础,简述了各位名医从调肝理脾论治本病的临床策略和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究从"肝"论治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从中医E百数据库检索UC相关方剂,选择UC治疗的常用从"肝"论治代表药物。利用DisGeNET数据库进行UC的疾病靶标预测;利用中药生物信息数据库分析工具(BATMAN-TCM)对药物进行活性成分与预测疾病靶标分子对接印证,建立"药效成分-靶标蛋白"对应关系;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标"网络模型;利用韦恩图(Venny2.1)进一步分析代表药物干预UC的靶点异同。结果根据数据库检索,经用药频次统计后,以柴胡、白芍为UC从"肝"论治的代表药物,共筛选出活性成分48个,共涉及UC相关的29个靶点,通过分析,其中柴胡治疗UC的靶标为100%,柴胡与白芍共有靶标占24.1%,说明它们之间存在某些协同相互作用。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柴胡与白芍两味代表中药成分靶标的生物学分析,初步得出从"肝"论治在UC治疗中的多靶点治疗网络效应,挖掘了UC从"肝"论治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理为脾虚为本、湿热为标,血瘀为局部病理损害。临床将本病分为脾胃虚弱、湿热壅滞、气滞血瘀、寒热错杂型。强调在辨证基础上,分期(发作期、缓解期、后期)论治,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朱丹溪创立的越鞠丸作为一首中医经典方剂,功能行气解郁,总解诸郁,主治“六郁。”目前临床关于本方应用主要含括两方面,一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所治疾病与脾胃密切相关;二是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系统疾病,所治疾病与肝亦密切相关。肝脾同调可视为越鞠丸组方之特点,而肝脾之间密切相关,脑肠肽可能是肝脾相关的重要机制,其中5-羟色胺可能是其作用于肝脾的物质基础。故通过研究相关文献,结合越鞠丸创立的时代背景,探究越鞠丸用药规律,联系现代实验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越鞠丸主治以及肝脾相关理论,以利于提高越鞠丸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真武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临床疗效的系统性评价分析。方法 采用主题词、自由词和款目词相结合的方法在中英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中检索关于真武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的随机对照研究,设立文献纳入标准并据此评价所检索文献,对纳入文献中临床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进行meta分析,同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偏倚分析。常规治疗组设置为对照组,联合真武汤组设置为试验组。结果 纳入文献8项,临床有效率合并效应值分析显示试验组临床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0001);中医证候积分试验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001)。敏感性分析发现任意删除某项研究不影响总体分析结果,偏倚性研究提示发表存在偏倚。结论真武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中医证候积分产生显著影响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李广星  赵迎 《河南中医》2016,(6):1046-1048
目的:观察治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治溃方治疗,对照组给予奥沙拉嗪钠胶囊口服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93.3%,治疗组有效率7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腹泻、腹痛、困倦乏力、腹胀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肠镜积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脾虚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调肝理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97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调肝理脾中药组和匹维溴铵西药组,分别给予调肝理脾方及匹维溴铵治疗。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观察症状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随访时,2组总症状积分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病例IBS症状积分减少值,调肝理脾组优于匹维溴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调肝理脾组总有效率为92.2%,匹维溴铵组为69.6%,调肝理脾组优于匹维溴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等主要症状方面调肝理脾组要优于匹维溴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调肝理脾方随证加减治疗IBS-D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