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收集GIST患者21例,采用回顾性方法 进行分析.结果 21例患者平均年龄51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包块等.均行手术治疗,肿瘤位于胃16例,小肠5例;术后病理诊断8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11例恶性,免疫组化以CD117、CD34及Vimentin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0.4%、85.7%、95.2%.结论 GIST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 ,分子靶向治疗可缓解肿瘤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rnor,GIST)的临床特点。方法 1993—2006年收治的21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进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良性8例,恶性3例,低度恶性10例。随访14例,随访时间:0.5~13年,10例转移或局部复发并死亡。结论 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赖病理检查。目前,GIST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和预后,进一步提升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外科2009年9月- 2014年9月收治的90例GIST患者的完整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不适、纳差占41.1%(37/90),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占20.0%(18/90),腹部包块占4.4%(4/90),肠梗阻症状占3.3%(3/90),28例无明显症状占31.1%,为检查时偶然发现.术前诊断主要依靠胃肠镜、超声内镜、CT、MRI等影像学检查.90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90.0%(81/90),CD34阳性率91.1%(82/90),S-100阳性率11.1%(10/90),SMA阳性率33.3%(30/90).中位随访时间27.4(1 ~ 60)个月,8例复发或转移,3例再次手术,2例因肿瘤进展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19)及核分裂数目(P=0.002)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 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肠镜、超声内镜、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该病术前诊断.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是GIST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黄春军  吴伟主  崔巍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9):993-993,100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 方法收集52例GIST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52例平均年龄5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隐痛、腹部包块、排便习惯改变及贫血.4例经超声内镜检查确诊.52例均行根治性手术,肿瘤位于胃34例,小肠ll例,结直肠2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免疫组化表型以CD117、CD34阳性率较高. 结论 GIST的术前诊断有赖于纤维内镜、超声内镜、B超、CT等检查的综合应用,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表型分析.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何美文  于鼎  白植军  刘铮 《吉林医学》2010,31(20):3189-3190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治疗的GIST患者17例,采取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者平均年龄54岁,不同程度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隐痛、腹部包块及贫血。均行手术治疗,肿瘤位于胃13例,小肠3例,直肠1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7例为良性,10例为低度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表型以CD117、CD34及Vim-entin阳性率较高。结论:GIST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纤维内镜、超声内镜、B超、CT等检查的综合应用有助于术前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表型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期间收治的6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均手术治疗,1例复发后再手术.格列卫治疗3例,1例死亡,1例带瘤生存,1例未见复发.结论 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对复发和转移者争取再次手术,同时联合分子靶向治疗,提高生存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胃肠间质瘤56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外科治疗效果并评价不同部位GIST的预后。方法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01年12月到2007年12月外科收治的56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随访。结果56例GIST术前无一例确诊。肿瘤发生部位:胃27例,小肠11例,其他部位18例。6例首诊已出现转移,其中5例为胃外GIST。10例呈明显浸润生长,其中9例为胃外GIS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率97.1%,CD34阳性率87.5%。术后随访时间5~75个月,总获访率71.4%(40/56),28例无瘤健在,5例带瘤生存,7例于术后2~20个月死亡。死亡病例主要为胃外GIST,且为首诊转移或明确浸润生长者。结论GIST术前确诊困难,CD117和CD34是病理确诊的重要标志物。肿瘤的大小及生长方式与肿瘤的发生部位相关。肿瘤的预后与其发生部位、生长方式及首诊转移有关。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但高度恶性的GIST单纯外科治疗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s)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GISTs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及治疗方法并分析影响生存因素。结果:所有47例均手术治疗,43例(91.5%)完全切除。全组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为76.3%,5年无病生存率为68.7%。完全切除术后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总体生存率的因素有术前转移、肿瘤大小、坏死、核分裂像数目及术后复发(P<0.01)。完全切除后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无病生存率的因素为术前转移(P<0.05)及核分裂像数目(P<0.001)。结论:手术完全切除对于GISTs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前转移及核分裂像数目是GISTs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胃肠间质瘤诊治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2月我院接治的34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内镜、B超、CT检查阳性率分别为55.56%、90.32%、96.15%;34例患者经病理检查显示肿瘤恶性程度为极低、低、中度、高度比例分别为26.47%、17.65%、23.53%、32.35%。治疗后患者的复发率为14.71%,2、4、6年生存率分别为88.24%、55.88%、26.47%。结论辅助检查可增加阳性率,病理检查可准确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参考患者具体病情实施相应的手术方法可增加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柯传烽 《河北医学》2011,17(2):172-174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年至2009年收治的78例胃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有7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 个月至9年, 目前仍生存59例.3 年生存率78.21%, 5 年生存率65.38%.失访6例,死亡13 例,其中术后2 年死亡5例...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间叶性肿瘤,由于GIST患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病变累及范围广泛,常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1].对GIST的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和降低复发率仍然是目前临床关注的问题.总结我院2008年1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3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敏  邹嫒  蒋朝阳 《四川医学》2011,32(1):100-102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外科治疗效果并评价不同部位GIST的预后。方法对成都军区总医院2004年12月~2009年12月外科收治的73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电话或信件随访。结果 73例GIST术前无1例确诊。胃35例(47.9%),小肠14例(19.2%),其他部位24例。瘤体直径2~17cm不等,主向腔外生长的胃GIST和胃外(除直肠)GIST瘤体直径较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率97.1%,CD34阳性率87.5%。8例首诊已出现转移,占总患者的10.9%。72例接受手术治疗,63例为完全切除,9例为姑息切除。术后随访时间5~60个月,总随访率95.9%(70/73),51例无瘤健在,7例带瘤生存,11例于术后2~20个月死亡。死亡患者主为胃外GIST,且为首诊转移者。结论 GIST术前确诊困难,最终确诊主要依靠病理,CD117和CD34是重要标志物。肿瘤的预后与其年龄、肿瘤直径、首诊转移和术后复发或转移有关。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但高度恶性的GIST单纯外科治疗较综合治疗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峡县人民医院普外科自1998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12例胃肠间质瘤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12例均行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近端胃大部切除2例,肠切除8例.病理良性胃肠间质瘤4例恶性胃肠间质瘤8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7例,CD34阳性6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中老年人中尤男性中好发,以便血、腹部肿块,尤其是便血为主要表现.早期确诊率低,CT扫描对术前确诊帮助较大.完整的局部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反复消化道出血患者,胃结肠内窥镜无阳性发现,应高度怀疑本病.仔细、耐心的腹部体检对早期发现腹部包块帮助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GIST患者中病灶位于胃9例,小肠5例,结肠2例;多以腹痛、腹部肿块及反复黑便等症状就诊,均行手术治疗,1例出现腹腔内感染,经保守治疗后恢复;随访4~72个月,3例肿瘤复发和转移,其中2例死亡,1例行二次手术。结论 GIST缺乏临床特异性,确诊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结果,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胃肠间质瘤6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6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6例GIST患者,其中发生于胃42例、小肠18例(其中十二指肠9例、空肠3例、回肠6例)、结肠3例、回肠系膜3例。66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术后病理:良性或极低恶性15例、低度恶性18例、中度恶性15例、高度恶性18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72.7%,SMA阳性率18.2%,S-100阳性率22.7%,vimentin阳性率90.9%。结论胃肠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较困难,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X线钡剂检查16例,小肠造影3例,内窥镜检查35例,B超检查38例,CT检查37例。37例GIST行手术切除,1例GIST术中活检,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手术切除率97.37%,3例胃部GIST患者分别于术后5、9、11个月死于肿瘤转移,5例胃部GIST患者分别于术后4、7、10、11、12个月出现肝转移。30例病人随访至今仍无瘤生存。结论:目前GIST的治疗以手术与药物综合治疗为主,胃部GIST发生转移的机会大于其它部位的GIST,转移的脏器多位于肝脏。  相似文献   

17.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是一个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发展而逐渐成熟的概念,具有独特的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17例,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谢红琴 《当代医学》2012,18(22):73-74
目的 提高对胃恶性间质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总结21例胃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最小年龄6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57.8,男女比例4:3.病灶均为单发.21例获手术切除,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2例,术后复发1例,肝转移4例.结论 胃恶性间质瘤是一类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临床上诊断缺乏特殊性症状,误诊率较高,术前胃镜、腹部CT、选择性血管造影,有一定的特异性.术后病理有独特的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术后长期严密随诊,对复发和(或)转移灶也应采取积极的治疗,辅以肝动脉化疗栓塞及门静脉留置输液泵化疗,均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1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及疼痛8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术前内镜、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行胃楔形切除术15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肿瘤平均直径4.5cm.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术中应尽量彻底切除肿瘤,结合伊马替尼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结果:17例中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以及体检发现。全组17例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手术后复发2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依靠手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是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