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FasL基因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肝转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Li SY  Yu B  An P  Wei JC  Zhang YN  Cai HY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9):646-648
目的 探讨FasL基因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在肝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 PCR方法检测大肠癌原发灶、癌旁肠黏膜、肝转移灶中FasL基因表达。用细胞转染方法 ,将FasLcDNA转染人直肠癌细胞HR 8348,采用四唑蓝法观测FasL表达对癌细胞生长抑制率及对5 FU、卡铂杀伤作用的影响。 结果 结直肠癌原发灶 (5 8例 )、癌旁肠黏膜 (5 8例 )、肝转移灶 (2 8例 )中FasL基因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2 4 % (14 /5 8)、14 % (8/5 8)、10 0 % (2 8/2 8)。肝转移灶中FasL表达阳性率高于癌原发灶 (χ2 =4 3 4 9,P <0 0 1)和癌旁肠黏膜组织 (χ2 =5 7 6 6 ,P <0 0 1)。肝转移组原发灶FasL表达阳性率高于无肝转移组 (χ2 =3 96 ,P <0 0 5 )。转染HR 8348细胞FasL表达为阳性。用 5 FU、卡铂杀伤FasL转染细胞和未转染细胞 ,2组癌细胞生长抑制率有显著性差异 (t=9 0 2、t=11 93,P <0 0 1)。在相同化疗药物浓度下 ,FasL阳性HR 8348细胞存活率高于对照组癌细胞。 结论 FasL阳性癌细胞对化疗药物有较强的耐受性。FasL基因表达能使癌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和杀伤并对化疗药物产生抗性 ,促进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肝转移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及其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分离、鉴定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蛋白,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分子机制。方法用等电聚焦/SDS聚丙烯酰胺双向凝胶电泳对比分析结直肠癌原发灶、癌旁肠黏膜和肝转移灶中蛋白质组表达差异,经MALDI-TOF-MS质谱分析、鉴定差异蛋白点,采用Western杂交检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蛋白表达。结果经双向电泳图像对比分析,癌旁肠黏膜组织中蛋白质斑点为(390±28)个,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中蛋白质斑点分别为(206±22)个和(236±19)个。结直肠癌肝转移灶中蛋白质表达与癌原发灶、癌旁肠黏膜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7.321、t=29.637,P<0.01)。对肝转移灶中一个特异蛋白质点行质谱检测,经Profound检索同源分析,确定该蛋白点相对分子质量为21.25×103,等电点为6.8,与细胞周期蛋白42(Cdc42)同源。Western杂交检测25例结直肠癌标本,癌旁肠黏膜中Cdc42表达检测为阴性。在癌原发灶中Cdc42表达阳性率为16%(4/25)。肝转移灶中检测Cdc42表达阳性率为100%(25/25)。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蛋白质组表达差异研究有助于鉴定在肝转移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Cdc42作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蛋白,对癌细胞生物学行为改变有重要影响,可促进肝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细胞膜磷脂变化对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检测48例癌原发灶、癌旁肠黏膜、肝转移灶中细胞膜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al,PI)、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和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对比分析不同膜磷脂组分含量变化与癌原发灶大小、病理组织学类型和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48例结直肠癌患者癌旁肠黏膜、原发灶、肝转移灶中细胞膜磷脂PI含量分别为(0.92±0.12)mg/g、(1.57±0.14)mg/g、(1.54±0.15)mg/g;PC含量分别为:(56.47±5.33)mg/g、(108.57±6.37)mg/g、(116.35±6.85)mg/g。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中PI、PC含量明显高于癌旁肠黏膜组织(F=363.10、870.10,P<0.01)。3种组织中PE含量分别为(18.23±3.56)mg/g、(42.02±4.33)mg/g、(79.51±5.52)mg/g,肝转移灶中PE含量显著高于原发灶和癌旁组织(F=1149.63,P<0.01)。不同大小的癌原发灶4种膜磷脂组分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0.011、0.026、0.305、1.483;P>0.05)。结论细胞膜磷脂变化对结直肠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可能有重要影响。PI、PC变化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PE含量升高与结直肠癌肝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细胞膜磷脂变化与大肠癌发生及肝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S  Yu B  An P  Liang Z  Yuan S  Cai H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8):561-563
目的 探讨大肠癌原发灶、癌旁肠粘膜及肝转移灶组织中细胞膜磷脂的变化 ,研究细胞膜磷脂代谢及其信号转导途径与大肠癌发生及肝转移的关系。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检测 48例大肠癌原发灶、癌旁肠粘膜、肝转移灶中细胞膜磷脂酰肌醇 (PI)、磷脂酰丝氨酸 (PS)、磷脂酰乙醇胺 (PE)和磷脂酰胆碱 (PC) ,对比分析不同膜磷脂组分含量变化。 结果  48例大肠癌患者癌旁肠粘膜、原发灶、肝转移组织中细胞不同膜磷脂含量 (mg/g) ,PI为 :0 92± 0 12、1 5 7± 0 14、1 5 4±0 15 ;PC含量为 :5 6 47± 5 33、10 8 5 7± 6 37、116 35± 6 85。原发灶和肝转移组织中PI、PC含量高于癌旁粘膜组织 (F =36 3 10 ,870 10 ,P <0 0 1)。 3种组织中PE(mg/g)含量分别为 :18 2 3± 3 5 6、42 0 2± 4 33、79 5 1± 5 5 2 ,肝转移组织中PE含量显著高于原发灶和癌旁组织 (F =1149 6 3,P <0 0 1)。肝转移组与无肝转移组癌原发灶中PI、PS、PC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t=3 5 5 ,P >0 0 5 )。但肝转移组中转移灶PE含量显著增高 (t=115 87,P <0 0 1)。 结论 大肠癌发生及肝转移过程中细胞膜磷脂有明显变化 ,PI、PC增高与大肠癌发生有关 ,PE增高与癌细胞浸润、肝转移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侵袭性与脾酪氨酸激酶基因Syk启动子甲基化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13,他引:14  
目的 探讨脾酪氨酸激酶 (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巢式双重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MSP)和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的方法检测Syk基因在 12 0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的甲基化和表达情况。 结果  12 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 ,48例未检测到SykmRNA的表达 ,而癌旁正常组织均有表达。癌旁正常组织未检测到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 ,3 7例肿瘤组织发生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3 0 .8% ) ,癌组织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显著增高 (P <0 .0 0 0 5 )。在淋巴结转移的 5 6例中 ,2 4例发生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 ,而无淋巴结转移的 64例中 ,13例发生甲基化 ,有淋巴结转移的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0 8)。发生甲基化的肿瘤组织中 ,均无SykmRNA的表达。结论 结直肠癌中 ,SYK基因启动子过甲基化导致其mRNA的失表达 ,从而引起结直肠癌的侵袭性增强 ,它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侵袭转移的又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肠癌组织中p15、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SP)联合检测直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p15及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在55例直肠癌组织中,p15、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56.4%(31/55)、36.4%(20/55),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发生率分别为16.4%(9/55)、0%(0/55),两者间均有统计学差异(χ2=19.01,P<0.05;χ2=24.44,P<0.05);在癌组织中检测到p15启动子甲基化的31例中10例术后癌复发转移,发生率为32.2%(10/31),在癌组织中检测到syk基因甲基化的20例中7例术后发生复发转移,发生率为35.0%(7/20)。p15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直肠癌分化程度有关(P<0.05);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区域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p15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31例中,sy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17例,p15与syk之间的甲基化状态有关(χ2=10.48,P<0.05)。结论:直肠癌组织中p15、syk基因启动子高度甲基化,且两者具有协同性;p15、syk基因启动子高度甲基化与直肠癌的发生及术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两者表达及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或有助于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7.
Li SY  Yu B  An P  Liang ZJ  Yuan SJ  Cai HY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84-87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细胞膜磷脂变化与蛋白激酶C(PKC)同工酶表达的关系及对肝转移的影响。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检测 5 8例大肠癌标本 (大肠癌原发灶、癌旁肠黏膜、肝转移灶 )的细胞膜磷脂酰肌醇 (PI)、磷脂酰丝氨酸 (PS)、磷脂酰乙醇胺 (PE)和磷脂酰胆碱 (PC)。用QRT PCR方法检测PKC α、 βⅡ、 δ、 ε、 λ、 ζ同工酶mRNA表达。  结果 检测在癌原发灶、肝转移灶中 ,PI、PE、PC含量高于癌旁肠黏膜组织。肝转移灶与原发灶中PI、P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t =1 73,t=1 36 ,P >0 0 5 ) ,PE含量显著高于癌原发灶 (t=98 88,P <0 0 1)。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中PKC α表达水平降低。PKC βⅡ、 δ、 ε、 λ、 ζ表达高于癌旁肠黏膜组织 ,肝转移灶中PKC δ、 ε、 λ、 ζ表达高于癌原发灶 (t=4 31,P <0 0 5 )。PI、PC与PKC βⅡ呈正相关。PE与PKC δ、 ε、 λ、 ζ呈正相关 ,与PKC α呈负相关。 结论 细胞膜磷脂PI、PC增高 ,PKC α/PKC βⅡ比例改变与大肠癌发生有关。PE升高 ,PKC δ、 ε、 λ、 ζ增强表达促进结直肠癌肝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GPAA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与结直肠癌增殖、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取新鲜结直肠癌原发灶组织(52例)、正常结直肠黏膜(52例)和肝转移灶组织标本(11例)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实时定量PCR检测每个组织样本中GPAA1基因表达水平;高表达GPAA1 mRNA结直肠癌组织和低表达GPAA1 mRNA结直肠癌组织行原代细胞培养,将培养获得的原代细胞进行Boyden小室体外增殖、侵袭实验.结果 52例结直肠癌患者标本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GPAA1在结直肠正常肠黏膜、癌原发灶、肝转移灶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1.15% ( 11/52)、55.76% (29 /52)、和72.73% ( 8/11).GPAA1在结直肠癌原发灶、肝转移灶中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P<0.01).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GPAA1 mRNA表达水平在结直肠癌原发灶、肝转移灶中均高于结直肠正常肠黏膜(P<0.01);在肝转移灶中的GPAA1 mRNA水平高于癌原发灶(P<0.05);高表达GPAA1 mRNA的原代细胞穿透Matrigel微孔滤膜细胞数明显高于低表达GPAA1 mRNA组.结直肠癌组织中GPAA1 mRNA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分化程度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及Dukes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GPAA1表达增强与结直肠癌的发生、侵袭、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Li S  Yu B  An P  Liang Z  Yuan S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0):781-783
目的 探讨胸苷酸合成酶(TS)基因表达与结、直肠癌复发的关系及其对临床治疗的影响。方法 对68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肠癌原发灶、癌旁肠粘膜、局部复发灶、腹腔盆腔内播散和肝转移灶中TS基因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S蛋白达表。结果 68例结肠直肠癌原发灶、局部复发灶、腹腔及盆腔内播散和肝转移灶中TS基因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2.1%(15/68)、88.5%(2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Anchor Attachment蛋白(AAP)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正常肠黏膜、癌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及肝转移灶中AAP的表达,并分析AAP表达水平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正常肠黏膜、癌原发灶、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AAP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0.5%、53.0%、69.8%和80.0%;癌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AAP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x2=42.349,P<0.01),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AAP阳性率又高于癌原发灶(x2=6.666,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和肝转移患者的原发灶AAP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转移者(x2=10.056,7.705,P<0.01);Dukes分期A、B、c、D期患者AAP阳性率逐渐增高,各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13,P<0.01).83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AAP水平为(6.3±2.8)ng/ml,30例志愿者AAP水平为(2.2±0.9)ng/m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7,P<0.01);Dukes分期A、B期患者血清AAP水平为(5 2±2.6)ng/ml,C、D期患者AAP水平为(7.1±2.9)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8,P<0.05).结论 AAP增强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检测外周静脉血AAP水平对预测和判断结直肠癌局部复发和肝转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p27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及其表达,并结合其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分析技术检测106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22例结肠腺瘤组织中p27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 本组结直肠癌组织中p27甲基化阳性率为59.4%(63/106),结肠腺瘤组织中为18.2%(4/22),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为3.8%(4/106),前组与后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组结直肠癌组织中p27甲基化阳性率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组(48.0%比24.7%,P<0.05);Dukes-A+B期组与C+D期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比41.2%,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两组之间的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5%比23.1%,P<0.05);浸润深达浆膜层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甲基化阳性率与未达浆膜层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5%比24.1%,P>0.05).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p27基因启动子甲基化.p27基因的高甲基化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Dukes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27 gene methylation and pathology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Methods p27 gene methylation promotor region and p27 protein expression were detected respectively by methylation specificit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SP in 106 cases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and each adjacent normal mucous membrane tissue and 22 cases of colorectal adenoma tissue. Results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p27 gene methylation was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tissue compared with normal mucous membrane and colorectal adenoma tissue (P<0.05). Their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were 59.4% (63/106), 18.2% (4/22) and 3.8%(4/106) respectively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tissue,colorectal adenoma and normal mucous membrane tissue (P < 0. 05). p27 gene methylation in poorly differentiate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welldifferentiated group (48.0% vs. 24. 7%, P <0. 05), in Dukes-A + B stag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Dukes C + D stage group(20. 0% vs. 41.2%, P < 0. 05 ), and it was higher in lymph nodes metastases group than that in lymph nodes negative group(41.5% vs. 23. 1%, P <0. 05), that in positive serosa infiltr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negative serosa infiltration group(32. 5% vs. 24. 1%, P > 0. 05 ).Conclusions Methylated p27 gene protein expression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rmal mucous membrane and colorectal adenoma tissue. The methylation rate of p27 gene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umor differentiation, invasive depth, Dukes stage, lymph node metastasis.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发生和肝转移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n P  Yu B  Li SY  Zhang YN  Cai HY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1):668-671
目的 利用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分离、鉴定大肠癌肝转移相关蛋白。方法 用等电聚焦/SDS聚丙烯酰胺双向凝胶电泳对比分析12例大肠癌患者原发灶、癌旁肠黏膜和肝转移灶中疏水蛋白表达差异,经肽质量指纹谱分析、鉴定差异蛋白点。结果 双向电泳图像对比分析表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中蛋白质表达有显著差异。对9个差异表达蛋白点分析鉴定,钙调蛋白联合体、核糖核酸酶-6-前体蛋白以及XP-040720蛋白在正常肠黏膜表达,但在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组织中表达缺失。前阿朴脂蛋白在正常肠黏膜、癌原发灶及肝转移灶中呈递增表达。β-珠蛋白在肝转移灶和正常肠黏膜中表达,而在癌原发灶中表达缺失。Cdc42蛋白在肝转移灶中特异表达。差异蛋白点C4、N7和N9肽指纹谱与已知蛋白同源性低,为候选大肠癌发生和肝转移相关新蛋白。结论 钙调蛋白联合体、核糖核酸酶-6-前体蛋白、α-甘露糖苷酶Ⅰ表达缺失与大肠癌发生和肝转移有关;前阿朴脂蛋白增强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和肝转移有关;Cdc42蛋白、β-珠蛋白表达与肝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DNA相关序列与p53基因突变及p53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对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大肠癌及癌旁组织、肝转移灶中HPVDNA相关序列。并应用PCRSSCP及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p53基因突变及p53蛋白表达。结果在50例大肠癌中,检出HPV16、18DNA相关序列26例(520%),其中HPV16DNA4例(80%),HPV18DNA22例(440%)。p53基因突变率为560%。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20%。HPVDNA相关序列与p53基因突变及p53蛋白表达呈正比关系。结论HPVDNA相关序列可促进细胞转化、致p53基因突变、抑制细胞的凋亡,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E-钙黏附素基因甲基化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E-钙黏附素(E-cadherin)基因甲基化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巢式PCR技术(nMSP法)研究10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100例癌旁组织E-eadherin基因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0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有33例呈E-cad基因甲基化阳性(阳性率33.0%),相应的癌旁组织无甲基化。Dukes分期中C、D期组织E-cad基因甲基化阳性率(72.7%)明显高于A、B期(27.3%)(P〈0.05);伴肝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甲基化阳性率(81.8%)明显高于无肝转移者(18.2%)(P〈0.01);在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大体类型、年龄、性别和肿瘤部位等其他病理特征,E-cad基因甲基化阳性组与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E-cad基因甲基化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和Dukes分期明显相关,E-cad基因甲基化可能是结直肠癌侵袭性增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胎盘特异性基因PLAC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及肝转移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PLAC1在62例结直肠癌、13例肝转移癌、28例癌旁10cm正常组织标本的表达情况。结果 PLAC1表达在癌旁10cm正常黏膜、结直肠癌组织、肝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0/28)、56.5%(35/62)和61.5%(8/13),结直肠癌和肝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10cm正常黏膜,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直肠癌组织和肝转移组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AC1在女性表达高于男性;PLAC1表达增高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因素相关。结论 PLAC1异常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