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联合强化康复护理训练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确诊脑瘫患儿进行分组,对照组给予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康复,观察组增加强化康复护理训练,连续治疗3月末对比改善痉挛效果和改善粗大功能情况。结果治疗3月末,观察组总有效率91.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08%,P0.05;2组均能够提高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但观察组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联合强化康复护理训练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效果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肌肉痉挛程度,在促进患儿功能早期恢复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对协同治疗效果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康复训练指导在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中的应用,观察家庭康复对其粗大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康复训练指导进行家庭康复。在治疗开始时和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对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比较治疗前后2组粗大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 2组粗大运动功能均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康复辅助训练可明显提高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悬吊运动对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 :将2014年6月—2015年9月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和住院部接受康复治疗的35例腰段脊髓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悬吊运动组(17例)和常规康复治疗组(18例),其中悬吊运动组接受常规神经营养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和悬吊运动治疗,常规康复治疗组接受常规神经营养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2组均治疗12周。采用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和Berg平衡量表对2组患者接受康复治疗前以及康复治疗第4、8和12周的平衡功能进行评估,比较2组治疗前后以及2组之间平衡功能的变化。结果 :悬吊运动组与常规康复治疗组患者在康复治疗第8和12周的TUG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第4、8和12周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康复治疗第8和12周,悬吊运动组TUG评分较常规康复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康复治疗第12周,悬吊运动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常规康复治疗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悬吊运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种躯干控制训练方法对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躯干控制训练,观察组采用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两组患者均接受其他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0 d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验(TCT)、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评价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TCT评分(P=0.000)、FAC评分(P=0.000)、BBS评分(P=0.000)和10 m MWS评分(P=0.000)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TCT评分(P=0.000)、FAC评分(P=0.002)、BBS评分(P=0.000)和10 m MWS评分(P=0.000)亦高于对照组。结论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6.
阵发性运动源性运动障碍是一种运动诱发的以肢体和躯干阵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或肌张力障碍痉挛为特征的一种不常见的散发性、家族性或继发性疾病。家族性大部分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也可隐形遗传。其基因定位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一种离子通道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PKD病程一般是非进展性的,预后相对较好,有年龄自限性。目前国内外有关报道较少,本文就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及其治疗预后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阵发性运动源性运动障碍是一种运动诱发的以肢体和躯干阵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或肌张力障碍痉挛为特征的一种不常见的散发性、家族性或继发性疾病。家族性大部分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也可隐形遗传。其基因定位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一种离子通道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PKD病程一般是非进展性的,预后相对较好,有年龄自限性。目前国内外有关报道较少,本文就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及其治疗预后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Pro-Kin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另外给予Pro-Kin平衡仪训练,对照组另外给予常规平衡训练; 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指数)评定疗效。结果(1)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组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2)FMA下肢(FML)功能改善优于上肢(FMU)(P<0.05),ADL主要改善在步行、转移、上下楼梯(P<0.05)。结论 平衡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Pro-Kin平衡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MOTO-med训练对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01—2015-10我院收治的86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MOTO-med训练,对2组治疗后运动功能障碍[腘绳肌张力(Ashworth评分)、粗大运动评估量表(GMFM88量表)中的D、E两功能区得分、步态参数]的改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且治疗后研究组Ashworth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粗大运动的D、E能区得分分别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粗大运动的D、E能区得分分别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速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大,且研究组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速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结论 MOTO-med训练对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有较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依据Demirkima等的诊断标准对19例患者进行确诊,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为7~16岁,随年龄增长病情逐渐缓解;通常由突然随意运动后而出现,表现肢体(最常受累)、躯干、颈部或面部的肌张力障碍,持续数秒至数十秒,意识清楚;发作间歇期运动功能正常;发作期及间歇期脑电图、神经影像学检查多正常;对抗癫痫药物反应良好。结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疾病,容易误诊,但临床疗效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3例PK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其特点。结果 23例患者起病年龄6~18岁,病程1~27a,男性占大多数,男女比例为3.6∶1。突发启动的自主运动诱发,以单侧肢体舞蹈样手足徐动多见,部分表现为双侧,持续10s左右,无意识障碍,脑电图、头颅MRI、CT正常。小剂量卡马西平控制发作。结论 PKD是一种发作性运动诱发的、短暂的局部或全身不随意运动,卡马西平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盆控制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指数的影响。方法将94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骨盆控制训练。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对患儿运动功能(PDI)及患儿智力发育状况(MDI)评定。结果骨盆控制训练干预后观察组PDI评分、MDI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脑瘫通过骨盆控制训练干预能够改善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情况,有临床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振动疗法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通过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估印证振动治疗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把63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运动训练,治疗组在常规运动训练的时间内加入振动疗法刺激患儿脊柱及四肢关节的本体感受器.两组患儿分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水中运动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随机接受常规陆上康复训练(陆上组,20例)和水中运动训练(水中组,20例),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8周时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价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和起立-行计时走测验(TUGT)评价平衡功能、6分钟步行试验(6MWT)和10米步行试验(10MWT)评价行走能力。结果两组患者训练8周时UPDRSⅢ评分(P=0.000)和TUGT时间(P=0.000)低于训练前,BBS评分(P=0.000)、6MWT时间(P=0.000)和10MWT步速(P=0.000)高于训练前;训练8周时水中组患者UPDRSⅢ评分(P=0.037)和TUGT时间(P=0.013)低于陆上组,BBS评分高于陆上组(P=0.018)。结论常规陆上康复训练和水中运动训练均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特别是在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方面水中运动训练效果优于常规陆上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肌力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58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即肌力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组(肌力训练组,30例)和常规康复治疗组(28例)。两组患儿入组后开始为期2周的康复治疗,2周后改由家长在家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的6周、12周进行以下评定:(1)综合痉挛量表(CSS);(2)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和E两项;(3)步行速度。结果两组患儿的CSS、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6周、12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氏0.05),GMFM评分、步行速度治疗后6周、12周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氏0.05)。结论肌力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好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方法 分析4例PK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均属散发性,发作年龄8-15岁,由运动触发发作性随意运动障碍,发作时间短,10-30秒钟,不伴意识障碍,对苯妥因钠,卡马西平治疗有效。结论 本病诊断不难,但需与继发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发作性非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发作性睡眠时运动障碍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18.
背景:已有的研究显示低氧训练能够通过改善血液学指标提高有氧运动能力,但对于不同间歇低氧训练模式对血液学指标影响的研究较少。 目的:研究间歇性低氧训练对大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4组:低氧组和运动组分别进行间歇性低氧训练和游泳训练;低氧+运动组间歇性低氧训练和游泳训练同时进行;对照组自由活动和摄食。各组进行正式训练4周,分别于正式训练1,2,3,4周训练结束后24 h,取尾静脉血,检测大鼠血红蛋白、红细胞、及红细胞压积水平。 结果与结论:经过4周训练后,3种干预模式对大鼠血常规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低氧+运动组大鼠血红蛋白、红细胞、及红细胞压积指标改善最为显著。提示间歇性低氧训练复合运动训练在改善大鼠造血功能方面优于单独间歇性低氧训练或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阵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诱发因素、临床特征以及治疗特点。方法收集阵发性运动障碍患者25例,均进行神经科常规检查以及视频脑电和核磁共振扫描,部分患者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并对其诱发因素、发病年龄以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观察对抗癫药物治疗的效果。结果25例患者中,散发14例,有家族史患者8例,继发性3例。其中阵发性运动源性舞蹈样徐动症/运动障碍共19例,对小剂量卡马西平治疗有显著效果。结论不同类型的阵发性运动障碍诱发因素不同,对卡马西平的治疗效果也不同;继发性阵发性运动障碍要重视原发病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发育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下肢运动功能障碍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合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颅脑损伤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神经发育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联合神经发育疗法进行治疗。2个月后比较2组综合痉挛评分(CSS)、Fugl Meyer(FMA)下肢积分及行走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CSS评分、FMA下肢积分及行走能力评估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发育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神经发育疗法,可有效提高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