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比并观察Cable-Pin系统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手术治疗髌骨横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确诊为髌骨横行骨折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5例患者接受切开复位Cable-Pin系统内固定治疗(Cable-Pin组),35例患者接受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克氏针组)。随访时间为术后12个月,随访内容包括骨折愈合时间、HSS(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Cable-Pin组和克氏针组相比,在骨折愈合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12个月,Cable-Pin组的HSS评分高于克氏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Cable-Pin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要远低于克氏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able-Pin系统治疗横行髌骨骨折牢固可靠,术后HSS评分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其修复效果优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记忆合金髌骨爪与张力带钢丝在治疗髌骨骨折中的疗效差异。方法 98例髌骨骨折患者,其中采用记忆合金髌骨爪内固定治疗48例(记忆合金髌骨爪组),采用张力带钢丝治疗50例(张力带钢丝组)。所有病例随访3~14个月,平均9个月。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及相关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记忆合金髌骨爪组优良率97.9%,张力带钢丝组优良率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中内固定滑脱松动、内固定物皮肤刺激两项记忆合金髌骨爪组明显少于张力带钢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疗效优于改良张力带钢丝,是一种优良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able-Pin系统在治疗髌骨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0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分Cable-Pin系统治疗组、张力带钢丝固定组、胸骨针钢丝环扎术组、聚髌器固定组四组,各20例,观察各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3.2个月.采用Cable-Pin系统治疗组优良率100%,其中优占85%,占四组中首位.结论 Cable-Pin系统对髌骨粉碎性骨折固定稳固,具有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髌骨骨折的一种新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皮空心螺钉结合钢丝环扎治疗髌骨骨折患者近、远期疗效。方法将100例髌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每组50例。切开组给予切开复位治疗,关节镜组给予关节镜下经皮空心螺钉结合钢丝环扎治疗。比较2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评估2组术后6、12个月膝关节功能。结果关节镜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切开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比较,关节镜下经皮空心螺钉结合钢丝环扎治疗髌骨骨折可有效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和并发症,有利于患者近期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1096-1097
以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70例粉碎性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AO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观察组则行髌骨环治疗,术后随访3~1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平均下床行走时间、正常行走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下床行走时间、正常行走时间及屈膝90°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71%,与对照组的11.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骨环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优良率明显高于AO张力带钢丝固定,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髌骨横形骨折患者应用微创Cable-Pin系统对疼痛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髌骨横形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行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应用微创Cable-Pin系统,比较两组疼痛、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髌骨横形骨折患者,应用微创Cable-Pin系统疼痛更轻,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效果优于改良张力带内固定。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2067-2068
研究髌骨骨折应用分体式髌骨爪辅以丝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研究组实施分体式髌骨爪辅以丝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常规组实施膝关节常规克氏针内固定术实施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半年,比照两组的膝关节愈合预后情况、随访期间内置物松脱情况、内置物固定失效情况及骨体愈合时间。两组患者膝关节愈合情况比较:随访期截至结束,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9.02%,显著高于常规组的68.2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其内置物松脱率、内固定失效率及骨折痊愈时间均显著小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髌骨骨折应用分体式髌骨爪辅以丝线内固定的临床研究其术后效果更稳固,更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跨痛阈"主动功能锻炼对髌骨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94例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两组均采取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早期"跨痛阈"主动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治疗前和随访3个月后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ADL评分和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ROM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ADL评分和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骨骨折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跨痛阈"主动功能锻炼,可促进其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其膝关节活动度,还可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关节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患者共84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功能恢复时间上耗时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效果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可看出,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损伤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临床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该院5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传统开放手术)和观察组(膝关节镜微创手术),每组各25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和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负重下地活动时间和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伤口感染、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和膝关节僵直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放射学评分优良率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微创手术能够明显降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空心拉力螺钉联合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 年 6 月- 2010 年 9 月采用空心拉力螺钉联合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患者 38 例,男 29 例,女 9 例;年龄 32 ~ 69 岁,平均 42.2 岁。 其中髌骨中份横行骨折 18 例,斜行骨折 15 例,髌骨纵行骨折 3 例,髌骨下极骨折 2 例。骨折块移位 0.6 ~ 3.2 cm, 平均 1.7 cm。受伤至手术时间 1 ~ 7 d,平均 2.1 d。末次随访时评估双侧膝关节主观感受、视觉模拟评分(VAS)、患 侧膝关节活动度(ROM)、Lysholm 评分及影像学变化。 结果 患者随访 13 ~ 54 个月,平均 19.5 个月。康复期内 未出现皮肤刺痛、滑囊炎、切口延期愈合或不愈合等临床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疼痛 VAS 评分(1.5 ± 0.9)分,患侧膝 ROM 为健侧的 85.2%。术后 2.1 ~ 3.2 个月,平均 2.8 个月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标准。 患侧 Lysholm 评分优 27 例、良 8 例、可 1 例、差 2 例,优良率 92.1%;健侧膝关节 Lysholm 评分优 35 例、良 1 例、可 0 例、差 2 例,两侧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空心拉力螺钉联合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且术后循序 渐进的康复锻炼是膝关节功能得到最大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空心拉力螺钉联合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2010年9月采用空心拉力螺钉联合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38例,男29例,女9例;年龄32~69岁,平均42.2岁。其中髌骨中份横行骨折18例,斜行骨折15例,髌骨纵行骨折3例,髌骨下极骨折2例。骨折块移位0.6~3.2 cm,平均1.7 cm。受伤至手术时间1~7 d,平均2.1 d。末次随访时评估双侧膝关节主观感受、视觉模拟评分(VAS)、患侧膝关节活动度(ROM)、Lysholm评分及影像学变化。结果患者随访13~54个月,平均19.5个月。康复期内未出现皮肤刺痛、滑囊炎、切口延期愈合或不愈合等临床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1.5±0.9)分,患侧膝ROM为健侧的85.2%。术后2.1~3.2个月,平均2.8个月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患侧Lysholm评分优27例、良8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92.1%;健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优35例、良1例、可0例、差2例,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心拉力螺钉联合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且术后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是膝关节功能得到最大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内固定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90膝)后外侧腔骨平台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关节镜组45例,传统组45例,关节镜组采用膝关节镜辅助下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传统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采用Rasmussen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随时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关节镜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传统组(P<0.0l),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传统组(P<0.01).术后6个月关节镜组Rasmussen评分行走能力、膝关节疼痛、伸膝关节、关节稳定性、膝关节活动度及主观评分总分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或0.01);髁部变宽、关节面塌陷、成角畸形及放射学评分总分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或0.01).关节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显著低于传统组(13.3%)(P<0.05).结论膝关节镜辅助下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有利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与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114例胫骨骨折患者为治疗组,采用切开复位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设同期收的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63例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后骨愈合情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随访4~18月,治疗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新鲜骨折疗效显著,临床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51例于该院治疗的胫骨平台Schatzker Ⅴ型、Ⅵ型骨折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和术后随访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关节镜组和常规组,关节镜组24例,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治疗;常规组27例,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近期、远期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膝关节Rasmussen影像学评分以及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KOOS),评估手术临床疗效。结果随访9~1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膝关节KOOS评分中疼痛和症状评分、Rasmussen评分中成角畸形、髁部变宽、关节面塌陷评分和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与常规切开内固定治疗比较,切口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症状改善明显、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可作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张力带缝合固定对髌骨骨折应用较多,由其改良而来的双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应用也比较广泛,但其传统手术切口较长,瘢痕形成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美观及膝关节功能。目的:观察微创经皮穿刺加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横断骨折的临床疗效。设计:病例回顾分析。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对象:选择2002-09/2004-06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29例闭合性髌骨横行骨折患者,男17例,女12例;年龄18~69岁,平均36岁。纳入标准:①经X射线确诊。②依据骨折线的形状为横形或横斜行骨折。所有患者均对手术项目知情同意。方法:①手术方案:所有患者于伤后1周内实施手术,推挤分离的髌骨骨折块复位后以大号的艾力氏钳于两极钳夹固定,于髌骨上下两端各做两个小切口,将两克氏针子小切口处钻入髌骨,并自切口穿入钢丝将其贴髌骨穿绕于克氏针的上下两端,拧紧钢丝,折弯钢针,剪除钢丝及钢针多余部分,缝合。②术后评估:按照三级愈合法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术后4年参照胥少汀等制定的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定办法随访患者恢复情况(疼痛情况、膝关节活动范围及膝关节面骨折复位),同时对并发症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指标: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结果:29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伤口愈合情况:甲级愈合27例,占93%(27/29),乙级愈合2例,占7%(2/27),经换药及全身抗感染治疗,最终愈合良好。②患者恢复情况:疼痛缓解情况:评价标准参照胥少汀等制定的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定标准,26例为优,3例为良;膝关节活动范围:优27例;良2例;髌骨关节面骨折复位:优26例;良3例。③并发症:29例病患全部骨性愈合,未出现感染、钢丝脱落、钢针脱出等近期并发症。结论:经皮穿刺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横断骨折的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术区美观等特点,并能允许膝关节早期活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李军  张建国  唐大军 《华西医学》2009,(8):1971-1972
目的:探讨陈旧性髌骨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我院1997.1-2007.12收治陈旧性髌骨骨折患者20例,均采用术前髌骨牵引、股四头肌锻炼,术中髌前纵形S切口、改良张力带固定骨折块,配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术后早期行患肢CPM机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3.5年,平均2.2年。患者术后X片髌骨骨折块对位良好、关节面平整。术后切口甲级愈合,下床时间2d-21d,平均6.5d。骨折愈合时间3.0-6.5月,平均4.2月。术后1.5年膝关节HSS功能评分:优8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0%。结论:术前牵引、术中正确处理骨折、术后术后早期锻炼等综合治疗陈旧性髌骨骨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膝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9月-2014年9月该院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72例,随机将入组患者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实验组采用膝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和骨愈合时间等一般特征差异;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及骨折复位情况差异。结果实验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和骨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实验组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ASMUSSEN功能评分和放射学评分实验组优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较统切开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复位效果好,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可作为后外侧胫骨平台治疗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与膝前正中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将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76例随机分为经膝前正中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组(对照组)38例和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手术组(试验组)38例,评价并比较手术效果。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开始负重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关节强直、骨折延迟愈合、针道感染、膝内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试验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而内固定松动断裂、膝关节不稳、切口感染、皮肤坏死、骨坏死及骨不愈合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Rasmussen评估疗效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效果优于膝前正中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手术所需时间短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背景:骨折后植入物内固定主要有髓内钉和钢板两种,如何合理选择适宜的内固定器械,对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问题至关重要。目的:重建型交锁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钢板治疗股骨复杂性骨折的随访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转子下骨折,股骨干多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固定植入物有重建型交锁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钢板两种。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随访3个月以上。重建型交锁髓内钉组的早期功能恢复、骨折愈合时间相对优于动力髋螺钉组。在并发症方面动力髋螺钉易出现髋内翻和内固定失败,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易出现锁钉松动。在切口感染和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生率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故可认为重建型交锁髓内钉具有同时静力加动力固定两处骨折的功能,符合生物力学重建原则和骨折愈合快等优点,是一种优于动力髋螺钉的有效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