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镇江市雨水收集利用示范工程雨水水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镇江市雨水利用示范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8场典型降雨雨水取样检测,得出了示范点雨水径流的污染状况和水质特性,分析各种雨水水质变化规律、雨水质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各类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降雨初期径流污染严重,主要是有机污染物和悬浮物固体污染,雨水中的悬浮物与有机污染物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弃去初期雨水后,水质基本满足景观环境再生水水质和城市杂用水水质的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在水生态安全方面所取得一系列建设成就,用水结构优化,用水效率及水质不断提升;水生态安全相关制度不断完善;水生态管理理念和方式不断提高。但总体状况仍不容乐观,仍存在水资源匮乏,水质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面临挑战;水治理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水生态安全制度不够完善;水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应对我国水危机、保障水安全,本文提出强化节水技术推进及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生态制度体系建设、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生态补偿相关制度等水生态安全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3.
北京城区不同下垫面降雨径流产污特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北京城区3类不同下垫面的降雨径流水质进行监测以及对实验数据进行皮尔森(Pearson)统计分析,探讨了沥青路面、硬质屋顶及草地屋顶的雨水径流污染物历时变化规律,计算了各场次降雨径流污染物的事件平均浓度(EMCs),分析了径流水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相对于沥青路面与硬质屋顶,草地屋顶对除磷外的其他径流污染物浓度有明显削减作用;初期降雨径流中CODcr、NH3-N、NO3-N、TP、Pb、Cu、Zn的EMC值大多超出V类国家地表水标准,3类重金属污染物监测结果也表明城区暴雨径流污染明显;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污染物质与前期晴天数、降雨历时呈现正相关关系,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呈现负相关关系,通过控制初期径流污染、加强清扫及屋顶绿化可以从源头减少城市降雨径流污染.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东部水生态环境评价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RS)和地面野外调查手段,对我国中东部地区水生态环境进行了现状调查与评估.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地区农业用水比重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地表水资源干流水质总体稳定,部分流域水质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由工业污染向生活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转化;湖泊污染严重,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普遍,赤潮濒发,损失较大;地下水主要以点状和面状污染为主,南方城市污染程度普遍高于北方城市;不合理水利工程干扰了自然水生态过程,加剧河流泥沙淤积,湖泊调蓄洪水生态功能随之下降;水资源利用强度超过了30%~40%的国际警界线,加剧了江河断流;水资源需求增大,地下水超采严重,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泉水干枯等现象.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由于气候条件、地理条件、时间及空间分布不均等造成北京市水资源不足,加上水质污染、机构管理及法规不健全、低效用水、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用水量的急剧增加,使得缺  相似文献   

6.
防治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管理政策,为了防治水污染,在管理和政策上,我认为应强调以下几个问题。一、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长期以来,我国的用水、管水、治水等工作是分散管理的,各管各的,各治各的,缺乏统一规划,因而影响治水的效果。事实上,水资源可利用的水量,不但受到时空分布不均匀的制约,而且受到水质的影响。水量与水质、水的利用与保护是不可分割的,应统一规划。国家“八五”攻关课题,突出了“污水资  相似文献   

7.
金泽水库上游来水及库区水质变化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明坤  童俊  胡波  朱慧峰  白晓慧 《环境科学》2019,40(10):4461-4468
金泽水库是上海西南五区的主要饮用水源,上游太浦河来水及库区水质变化对水库运行和相应供水系统供水水质有重要影响.基于常规水质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不同季节金泽水库上游来水及库区水质变化;利用平行因子(PARAFAC)分析了金泽水库上游来水及库区水中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组成结构及分布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分析了水体荧光强度与常规水质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泽水库上游来水及库区冬季水质最差,库外断面水质受外源污染逐步恶化,经过库区生态净化作用后水质有所提升;水体FDOM主要由类蛋白类和类腐殖质类组分构成,类蛋白物质为主要组分,各组分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外源污染是影响库外断面FDOM总荧光强度的主要因素,生态环境是影响库内FDOM总荧光强度季节性波动的主要因素. FDOM总荧光强度呈现上游低下游高的趋势,与水中NH4+-N、石油类、TOC、氯化物和硫酸盐含量显著相关,通过检测FDOM总荧光强度可实现对水体水质的快速分析并发挥预警和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水是分布最广的自然资源,也是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水在人们的传统概念中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长期以来对水源的保护很少引起重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水质污染又不断加剧,使人类与水量、水质之间出现了尖锐的矛盾,成为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它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地危害了人口质量、精神文明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特别是,粮食、能源等大多数资源都可以找到替代品,而水却找不到替代品。因此,在世界上的不少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的不足反水质的污染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  相似文献   

9.
一、水资源的匮乏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水是一种不可代替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长,地下水位都在不断下降,还由于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减少了可利用的水资源,进一步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水资源的缺短和水质恶化已成为制约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基本特征,剖析了我国水资源存在的时空分布不均、城镇缺水问题严重、水的有效利用率低、水质污染严重等现实问题,从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了加强科学管理、节制用水、建立中水回用系统、提高技术广开水源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新疆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由绿洲及其所在荒漠盆地平原与周边山地共同组成的新疆地域系统,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主要构成部分。高山与盆地相间的地貌特点,形成了干旱区内独具一格的水循环系统,构成了没有水力联系的内陆河大小流域。水资源在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形成和转化,以河流为纽带把山地、盆地平原、绿洲和荒漠系统联系起来。由于荒漠盆地平原系统很难产生径流,从山地进入荒漠盆地平原的河流就成为主要的水资源。它不仅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因素,同时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疆降水增加20%~30%,河川径流普遍增大,湖泊水位明显升高,湖水面积不断扩大,地下水位逐渐回升。对水资源变化、气温上升、降水显著增多诸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说明在全球气候背景下,区域气候和水文变化朝着有利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演变,预测这种趋势将持续到21世纪前20年。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可供水量究竟有多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摘要:黄河是我国水资源最紧张的河流之一,但关于黄河流域可供水量,几个很权威的文献却差别很大,高的达到692×108m3,低的低到580×108m3。而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黄河流域天然径流大为减少的情况,平水年份下河川天然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减少110×108m3。所以,黄河流域的可供水量究竟有多少是急迫需要弄清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决策。论文的研究结论是:在2010年水平年,在平水年条件下,黄河流域的可供水量只有550×108~560×108m3,其中地表水390×108~400×108m3,地下水160×108m3。所以,黄河流域的可供水量比原来估算的最低数580×108m3还低20×108~30×108m3,而比原来估计的最高数692×108m3要低20%,差140×108m3。这就给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提出了更严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河道外用水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80、1993、1997三年的全国性河道外用水调查统计数据为依据 ,结合有关社经资料 ,全面系统分析了全国及各流域片的用水总量、用水组成、用水指标的变化趋势。从1980年至1997年 ,全国总用水量由4437亿m3 增加到5566亿m3,平均每年增加66 4亿m3,年均递增率为1 34 % ;用水组成有明显变化 ,农业用水比例由83 4 %下降到70 4 % ,工业用水比例由10 3 %上升到20 2% ,生活用水比例由6 3 %上升到9 4 % ;人均综合用水量变化不大 ,稳定在450m3左右 ;综合用水效率不断提高 ,万元GDP(1980年不变价)用水量由9820m3 下降到2410m3。  相似文献   

14.
中国降水及流域径流均匀度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顾西辉  张强  陈晓宏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0):1714-1724
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下,降水过程与地表径流关系一直是气象水文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基于全国554个雨量站点日雨量数据及370个水文站点月径流数据,利用基尼(Gini)系数和相似性分析(ANOSIM)分析了中国降水和径流时空均匀度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降水年内分配均匀度从西北到东南依次增加,径流年内分配均匀度东北较高,东南较低。降水年内分配均匀度在1980年前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1980年后径流年内分配均匀度较1980年前在程度上更均匀,在范围上更广泛。2)我国东北、西北以及东南地区降水年内分配Gini系数呈下降趋势,其中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上游呈显著下降趋势;径流年内分配Gini系数大部分地区呈下降趋势,其中长江流域、东南诸河呈显著下降趋势。1980年后,降水和径流年内分配Gini系数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趋势正好相反,表明人类活动改变了径流天然的时间分配特征。3)在各水文区域内,降水和径流在量级、频率、历时以及时间上均具有空间相似性。1980年前后,降水空间分布均匀度在减小(不显著),径流则相反(显著)。4)降水和径流特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在变化范围和程度上也有较大差异性。人类活动正在加深或反向影响降水引起的水文特征变化,使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15.
跨境水资源分配典型模式特征评述及中国主张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境河流治理的核心是跨境水资源分配问题。结合案例分析,从流域国利益关系视角概括出四种跨境水资源分配典型模式——“强权”模式、“传承”模式、“绅士”模式和“共享”模式,并从适用条件、磋商履约、运行效率和潜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特征评述。对跨境河流水资源分配的中国主张提出如下建议:拒绝“强权”模式,依托“一带一路”走出“水霸权”话语困境;主张“共享”模式,倡导构建跨境水资源“命运共同体”;对水资源相对丰沛的跨境流域,主张创新特殊水情下的跨境水资源调控机制;对水资源相对稀缺的跨境流域,通过实施虚拟水贸易战略促进“共享”;排除外界干扰,主张建立独立、权威的跨境水资源协调机构。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部水资源供需关系地区性差异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我国西部12个省(市、区)按流域进行了划分,结合1980年和1990年水文资料,比较了我国西部各流域两个时段可供水量、需水量、缺水量和缺水率变化,系统分析了西部水资源供需关系变化的地区性差异及其原因,并预测了未来我国西部缺水情况,这些研究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性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海河流域平原河流非常规水源补给特性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统计分析海河流域水资源量和污废水入河量数据(2001—2012年)、降水量数据(1956—2012年),以及水资源利用、污废水排放、社会经济、人口等数据(1980—2012年),探究了海河流域平原河流非常规水源补给的特性及成因.结果表明,非常规水源补给的河流具有污径比高的特性:海河流域河流污径比高,平均污径比为35.7%,其中海河北系污径比最高,达到90.5%,滦河及冀东沿海污径比最低,为25.6%.降水量的持续减少、山前水库带对水资源的截留以及平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增加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少,是海河流域平原河流非常规水源补给的一个主要原因:降水量持续减少,1956—1980年平均降水量为559 mm,至2012年平均降水量降低至502 mm;水库、闸坝等水利设施的建设使得73%的山区河流流量被水库截留;流域地表水资源平均开发利用率高达63%,这些均导致平原河流径流量持续减少.人口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污废水排放量增加,是海河流域平原河流非常规水源补给形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工业产值、城镇人口数量均与污废水排放量显著正相关,复相关系数均超过50%.海河流域中部平原区河流以非常规水源补给将长期存在,考虑非常规水源水质水量的协同保障,对满足生态需水量、改善缺水河流生态环境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七大流域河道生态用水现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河流生态用水的基本属性出发,提出了河道生态用水"量"与"质"的评价方法,其中量的评价方法包括水资源利用率法、实测径流法、消耗系数等3种方法,质的评价是基于污径比指标进行评价,并确定了"量"与"质"的评价标准。以我国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7个流域为例,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如果单纯从量的角度进行评价,仅海河、黄河流域存在河道生态用水短缺现象,其它流域总体上为基本不短缺。但是如果对生态用水的质进行评价,只有松花江、长江和珠江的水质可以满足生态用水的要求,其它流域均在较差等级以下。结果表明只有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才能够揭示出我国生态用水的水量性或者水质性短缺的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大型内陆盆地地下水系统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文对西北地区各大型内陆盆地地下水系统中含水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地下水径流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内陆盆地各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模式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各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不仅在形式上是一致的,而且在量化比例上也具有非常的相似性。文章还就水文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系统演化规律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对西北地区内陆盆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羌塘高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跨西藏、新疆、青海3省(区)的羌塘高原是我国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平均海拔5000m以上,总面积71.6×104km2,占我国陆地面积的7.5%。整个高原严寒干燥,湖泊众多,河流短小,冰川发育,是世界上待开发的一块最高最新的内陆大高原。现有地表、地下迳流约236.15×108m3,水质符合饮用与灌溉要求。但目前基本流入湖泊后破蒸发,如果大量开发迳流势必破坏水循环规律,人为地加速湖泊的消亡。为解决今后工农牧业用水,只能千方百计减少蒸发,取得可利用水量,达到发展经济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