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已经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它是如何一步步地成长壮大,其成就如何,其命运又将怎样,尤其是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这些不仅是中国学人所重视的问题,同样也为美国学人所关注。美国学人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关注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亦有近半个世纪。在这近半个世纪里,美国学人不仅致力于究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概况,还着力于探讨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农民战争问题理论在内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历史观。对于正致力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其理论建设的我们而言,美国学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批判、对其价值的正视褒扬以及对中国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究中国历史的评论,不失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与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八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与风格。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具有明显的理论倾向;它以中国传统史学的丰厚遗产为基础,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同时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品格,能够不断增强与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与政治信仰由于各种原因而受到攻击与冷落。进入20世纪,随着传统史学弊病的日益暴露以及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对马克思正确判断的验证,特别是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纷纷建立引起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西方最大的史学流派之一。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当代西方史学的影响表现在:一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遗产对西方史学界普遍产生了影响,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他们思维方法的一部分;二是西方每一国家的史学界都形成了一支稳定的马克思主义史学队伍  相似文献   

4.
5.
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李大钊在他的一系列史学理论著述中,自觉运用唯物史观,深入探讨了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任务、作用等历史学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并从理论上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在历史本体论、史学认识论等方面构建起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6.
湖湘文化中有着一以贯之的治史传统.近代以降,湖湘学人分别参与了西方“新史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引进和传播,从而促成了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转型后的中国史学,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这其中便包括湘籍历史学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主要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共中央的大力号召与精心指导下,逐渐兴盛于延安地区的一种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思潮。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史学群体的形成、治史机构的设立和扩大,以及历史教育的普及与展开这"三驾马车"之间的积极配合。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共党史、农民问题、民族史和国际问题研究等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学术成就,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在史学理论、史学思想以及治史方法上的鲜明时代特征与学术风格,使之不仅成为整个中国史学得以新陈代谢乃至成功转型的关键一环,更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以后的发展树立了学术典范。  相似文献   

8.
历史学家刘大年在改革开放新的时代条件下,结合自己的学术实践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科学化问题进行了多维度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见解,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他强调科学的历史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又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思想体系,要通过百家争鸣阐扬真理;主张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穿起中国民族服装,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民族化;认为历史科学是事实的科学,同时也是理论的科学,主张历史研究要事实与理论并重;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关注现实的学术特点作了新的阐发,倡导将学术性和现实性放在科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岳岭 《南都学坛》2022,42(1):22-27
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传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结合中国历史实际,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致力于探寻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了与封建史学、资本主义史学截然不同的理论研究方法,并长期引领中国史学正确的研究方向.尽管在这一百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历了诸多曲折和危机,也留下了很多历史教训,但成就是巨大的,始终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目前,面对西方史学思想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要坚持独立自信的史学观念,避开"西方中心主义"的干扰,回归马克思主义文本本身,厘清唯物史观重要概念和问题,注重重大理论建构,开拓宏观视野,多关照现实问题,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0.
1927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产生,二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研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史学相结合的新的史学范式,在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在学科体系、历史观和方法论、重视民族风格和史学遗产以及史家自身修养的境界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的研究,对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本质,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的传承问题。全文主要阐述三个问题:1.从历史学角度开掘马克思的史学遗产;2.从马克思主义史学奠立及其传播过程,选取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例证,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传承,需要总结、重评与深化;3.从二战后勃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取向,揭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现代回应。  相似文献   

13.
郑先兴 《南都学坛》2005,25(3):27-30
在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上,文明史学与传统史学的区别在于:用社会学的观点研究历史并在叙述上采用“史论体”,用因果分析法探讨“历史之性质”与“历史之精神”并在叙述上采用章节体;倡导科学的质疑法和地理环境决定论。其中最重要的使用社会学理论和“章节体”,这可以说是现代史学诞生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展,就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取得中国的民族形式和民族作风,实现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当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5.
实证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西方不同。西方的近代实证主义史学建立在科学发展基础之上,除了继承兰克客观主义史学要求的如实直书外,还注重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实证主义史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因为实证主义史学的进化观念、实证方法与中国传统史学中的朴素进化观念、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有着相通之处,从现实条件讲,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史教学离不开好的科学史教材。好的科学史教材不应该是记事薄、流水帐。一部自然科学的概念史要论述一个基本理论的本体论基础是如何形成、修正和重构的。它的书写材料既不是自然现象本身,也不是独立的抽象观念,而是人类的活动。这就意味着科学史教学应该是对历史场景中人类活动的生动再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之路,是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的现实需要。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和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入手,深入解析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件、内容、启示。毛泽东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同时也是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各自独立的异质文化体系,但这两种文化体系在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社会理想等方面具有契合性。这些契合之处是两种文化互动的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三化"的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中国传统史学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历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史学思想研究展示中国史学思想的丰富性、深邃性,这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学在世界史学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古代史学思想研究,从思维方式上认识传统史学的民族特点,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发掘史学的民族精神,是从深层次上理解传统史学所具有的现代价值。传统史学有着深厚的内涵:关心民族盛衰和人类历史的命运,以通变思想认识历史变革的必要性;在讨论历史发展的动力时,特别强调重民的民本思想,在治史上突出经世史学的主张。这些都是民族史学的珍宝。我们应当从时代高度重视古代史学思想的研究,把社会与史学联系在一起,把时代思潮、哲学与史学联系在一起,把经、子与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把微观研究与宏观考察结合起来,思考21世纪史学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