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浅谈中药四气五味与现代药学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的“四气”又称为四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平)四种不同的药性。中药药性的论定是通过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的总结,按现代医学观点,主要是根据其药理作用来确定,一般认为:凡能治热症的药物多属寒性或凉性,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如石膏、栀子清热泻火便属寒性,凡能治寒证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具有散寒、温里、助阳作用。如附片、干姜可以温中散寒,则属热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中药药性是中药作用于不同状态机体的,与化学成分相关的生物学效应的概括和归纳。中药药性研究需要从化学成分要素、机体状态要素和生物效应要素及其关联关系进行系统探讨。本研究遵循中药临床应用特点,旨在引入数学思想和方法建立"三要素"数理分析模式,并基于该模式研究中药寒热药性,探讨寒热药性生物学表征差异。方法:借鉴中药的病态选择活性概念,基于数学上交互作用的思想,将化学成分要素和机体状态要素的作用统一于生物学效应量中。在此基础上,通过效应分解、强度计算、频数统计、关联度分析等步骤并结合散点图,形成"三要素"数理分析模式。设计并实施热性药附子、肉桂和寒性药黄柏、栀子(化学成分要素)干预正常状态、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虚寒和虚热状态(机体状态要素)大鼠的比较药理学实验(生物效应要素),运用该模式对实验结果进行数理分析。数理分析结果以散点图形式输出,通过计算药物干预虚寒、虚热两种状态的生物效应点在"药效区"和"毒性区"的频数分布,结合关联度分析,可以对比不同药物的寒热药性表达程度。结果:干预虚寒状态后"药效点"与干预虚热状态后"药效点"的频数比,附子为7∶3、肉桂为3∶3、黄柏为4∶4、栀子为1∶5;干预两种状态后"毒性点"的频数和,附子为4、肉桂为0、黄柏为2、栀子为4。关联度分析显示,"附子、肉桂、黄柏、栀子"与"适用于虚寒状态、适用于虚热状态"呈正相关。即,按照附子、肉桂、黄柏、栀子的顺序,热性越来越弱,寒性越来越强。同时,对于上述4味药,药效越明显,则毒性越明显。结论:本研究采用的基于药性构成"三要素"理论的数理分析模式能够有效阐释寒热药性的生物学表征差异,为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解读提供理论依据和数学工具,为中药药性实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中药性味指"四性"、"五味"。"四性"又称"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平)四种不同性。中药药性的认定是通过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的总结,按现代医学观点,主要是根据其药理作用来确定。一般认为:凡能治热证的药物多属寒性或凉性,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如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属寒性;凡能治寒证的药物属热性或温性,具有散寒、温里、助阳作用。如附子、干姜可以温中散寒,则属热性。  相似文献   

4.
中药土青木香又称青木香,是马兜铃科值物马兜铃的根。马兜铃属的学名为Aristolochia debilis,Seib et Znce。据说上海市售之土青木香也有阔叶马兜铃及北马兜铃二种植物的根。在我国古代医药文献中,关于土青木香的记载,如它的别名、植物形态、药性、毒性等都有较详细的叙述。特别是在治疗章中,中风、头痛昏眩等症的处方中也包括有青  相似文献   

5.
董锡灿 《肇庆医学》2006,(2):138-139
中药(包括中成药和方剂)历史悠久,随着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具不良反应屡见不鲜。产生中药不良反应有两个因素:一是来自中药的自身,即中药本身含有的毒性成分,中药配方不合理产生的毒性,用量不当产生的毒性,这是药物因素;二是来自中药作用的对象,即人体因素,包括体质、年龄、性别、皮肤等。  相似文献   

6.
中药不良反应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有许多人认为中药是天然药物 ,药性平和 ,没有什么毒副作用 ,有病治病 ,无病健身。但是 ,近年来中药毒副作用出现的频率正日渐增高 ,因严重毒副作用而致死的病例亦不罕见。为了能尽量避免这些不良反应 ,更好地提高中药疗效 ,本文就不良反应的成因进行分析。1 中药品种的混乱由于中药“同名异药”和“同药异名”的品种较多 ,品种间毒性悬殊 ,常有混用、代用现象。例如五加皮与香加皮 ,两者均称五加皮 ,但科、属、种及所含化学成分均不同 ,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 (又称南五加 ) ;而香加皮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性与蛋白质含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20味中药的蛋白质含量,以蛋白质含量为指标,确定中药药性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中药的寒热药性与蛋白质含量没有统计学意义,但10种热性药蛋白质平均含量为12.6670mg/g,10种寒性药蛋白质平均含量为6.5036mg/g,热性药蛋白质含量是寒性药的1.9倍。结论:蛋白质含量与中药寒热药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毒性中药属医疗用毒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中药的毒性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掌握药性必须注意的问题。现将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77种毒性中药归纳,对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辛味中药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与来源中药药性特征的关联性。方法 测定33种中药挥发油的理化参数,采用人角质形成HaCaT细胞考察制得的33种中药挥发油的毒性,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中药药性特征与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采用线性典型相关分析法证明辛味中药归经与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是高度相关的(P=0.0411<0.05),并且发现归肝、肺、胃、肾、大肠等经的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小,归心、心包、脾、膀胱、三焦、胆等经的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大。通过非线性典型相关分析法建立一种综合中药药性特征(四气、五味、归经)与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相关的数学模型(P=0.0414<0.05),发现皮肤细胞毒性小的药性特征组合为凉+苦+归经(肝或肺或肾或大肠或胃),皮肤细胞毒性大的药性特征组合为热+甘+归经(心或心包或脾或膀胱或三焦或胆)。结论 药性特征尤其是归经影响辛味中药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多糖成分的相关性,进一步阐明中药寒热药性与物质基础的关系。方法:选取10种寒性中药和10种热性中药,提取和精制多糖,并用三氟乙酸彻底水解成单糖,加入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进行衍生化反应,测定多糖的单糖组成HPLC指纹图谱,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析实验结果。结果:SVM分析实现了对20种中药寒热药性的准确判别,判别正确率为100%。结论:中药寒热药性与多糖成分存在明显相关性,SVM可以作为判别的统计学工具,多糖是中药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1.
刘良明  王庆文  谢洪 《河北医学》2014,(8):1405-1408
目的:调查广东地产毒性药材的分类情况及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或利用相关文献对广东地区的毒性中药材分类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广东地产毒性中药材中,毒性较小的药物所占比例(62.30%)明显高于有毒的毒性药物所占比例(32.79%);有毒的毒性中药材所占比例(32.79%)明显高于毒性较大的毒性中药材所占的比例(4.91%);差异显著,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且各种毒性药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各有差异,且种类繁多。结论:充分发挥广东地区的调查工作以及毒性药材的分类工作,能够有效并全面的发挥广东地产毒性中药材的临床价值,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寒热并用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医治疗疾病法则,迄今为止,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所谓寒热并用,即以药物之间不同的气味为根据,以治病为目的,而将寒性药物与热性药共处一方的配伍方法。小柴胡汤以苦寒之柴胡、黄芩;佐以辛温之半夏、生姜;且用甘味之参、草、枣,共奏解表清里,升清降浊,通调经腑,助正达邪之功。该方为苦寒与甘温同用的典型方,系仲景所创名方之一,并且在本方基础上加减衍化的方剂尤多,被广泛适用于临床治疗中。  相似文献   

13.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导致抗肿瘤靶点以及抗肿瘤药物的剧增,新的靶点药物与传统细胞毒化疗药物不同,它们的特异性更强,并且副作用更少.对此,我们通过对近年来国外有关细胞信号传导类药物、细胞内信号激酶类药物、肿瘤脉管系统类药物以及表观遗传调节因子相关药物等文献进行了回顾,搜集了得到大家广泛关注的一系列的肿瘤靶点及其一些将来可能进入...  相似文献   

14.
马杰  魏冰  买玲 《河南医学研究》2011,20(4):391-394
目的:探讨DKK1和β-Catenin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DKK1、β-Catenin在54例食管鳞癌、35例食管腺癌及33例食管小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DKK1在食管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2.96%、28.57%、15.15%,β-Catenin在食管鳞癌...  相似文献   

15.
中药毒性及其内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医理论与临床运用经验为背景的中药毒性有自身特殊内涵。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在追溯中医“药毒”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西医和中医关于药毒的不同理解,提出中药在运用中涉及诸多调控要素和中药成分及作用的复杂性,中医关于中药毒性的认识与西医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有所不同,简单套用现代药毒的概念和研究思路来研究中药毒性是不适宜的。药毒的相对性决定了将有更多的中药毒性被发现。现代中药毒性的研究应在药毒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中药性能与毒性、中药配伍与毒性、方药毒性与病证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之一,随着肿瘤发病率和各类抗癌药物应用的逐年上升,化疗药物严重的毒副作用更显突出,高效抗癌作用与随之而来的毒副作用的矛盾,成为临床化疗的最大阻力。研究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的机制,寻找有效的缓解方法,探索副作用小的新抗癌疗法,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对顺铂所致肾毒性、吉非替尼所致间质性肺炎等典型化疗副作用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表明,炎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在器官损伤中比药物本身发挥更重要作用。本文对化疗药物所致的几种常见的器官功能损伤,如肾毒性、肺纤维化、肝脏毒性中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相关拮抗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是21世纪我国逐步扩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社区用药人群中老年人口占90%以上,但国内关于老年人的用药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门诊和住院患者,而对社区老年人家庭用药安全情况进行研究的较少。本文归纳了社区老年人家庭用药常见的问题,包括社区老年人患病率高、用药种类多、服药依从性差、安全用药知识缺乏,用药存在知识一行为分离现象等。总结了家庭用药问题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加强对社区老年人的安全用药指导,加强家属的用药知识教育,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心理护理等,从而为今后社区老年人安全、有效、经济地运用药物预防和控制疾病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选择合适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Hypoxic cells that are found in solid tumors are resistant to anticancer drugs and radiation therapy. Thus, for effective anticancer chemotherapy, it is important to identify drugs with selective toxicity towards hypoxic cells.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that are toxic only when activated in the hypoxic cell opens a new era of cancer treatment. Recently, we evaluated the hypoxia-selective toxicity of four differently substituted quinoxaline 1,4-dioxides (QdNOs) in human cancer cells. These compounds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Beirut Reaction. The various QdNOs were found to exert potent hypoxic cytotoxic activities against human colon cancer cells (T-84) and to possess a 50-100 fold greater cytotoxicity under hypoxia compared to oxia. Interestingly, the hypoxia cytotoxicity ratio (HCR: ratio between drug concentration in air and in hypoxia to give 10% cell survival) of these compounds was found to depend on the nature of the substituents on the quinoxaline 1,4-dioxide heterocycle.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ial hypoxic cytotoxicity, these drugs could provide useful therapeutic agents against solid tumors. Presently we are investigating the selective cytotoxicity of QdNOs for hypoxic cells in tumors in vivo and their ability to potentiate radiation-induced tumor cell killing. We will also study their in vitro anti-angiogenic activity and their mechanism of action at the molecular level. The deciphering of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QdNOs may allow us to ultimately recommend their use as therapeutic agents against human tumors.  相似文献   

19.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造成婴幼儿与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和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开发疫苗、抗体及药物成为防控RSV的热点,其主要靶点是融合蛋白(fusion glyco-protein,F).本文分析了现有RSV病毒株融合蛋白的变异情况,剖析了融合蛋白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芥子气是在多次战争中使用的最有效的化学毒剂之一.作为典型的双功能烃化剂,芥子气的急性毒性和中毒人员的临床救治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对芥子气给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和中毒人员的远后效应关注不足.作为已知的致突变和致癌剂,芥子气的生殖毒性尚不明确.本文简要介绍国内外关于芥子气生殖毒性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