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P2 1WAF1/CIP1,P5 3及HPV6/11,16/18与外阴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 P2 1WAF1/CIP1,P5 3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HPV6/11,16/18用原位杂交法 (ISH)检测。结果 P2 1WAF1/CIP1,P5 3在外阴恶性肿瘤组、外阴上皮内瘤变 (VIN)组、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检测率分别为 40 .0 0 % (12 /3 0 )、63 .3 3 % (19/3 0 ) ,5 2 .3 8% (11/2 1) ,47.62 % (10 /2 1) ,0 (0 /10 )和 0 (0 /10 ) ;外阴病变各组P2 1WAF1/CIP1,P5 3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 <0 .0 5 ) ;HPV6/11、16/18在外阴恶性肿瘤组、VIN组中的阳性检测率分别为 60 .0 0 % (18/3 0 )和 3 3 .3 3 % (10 /3 0 ) ,42 .86% (9/2 1)和 2 8.5 7% (6/2 1) ,正常对照组没有检测出 ;HPV 6/11阳性率外阴恶性肿瘤组、VIN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 <0 .0 5 ) ;外阴恶性肿瘤组HPV16/18阳性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P2 1WAF1/CIP1P5 3及HPV感染在外阴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21ras和c-myc在尖锐湿疣(CA)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15例CA损害中P21ras和c-myc的表达情况,并与CA非皮损、正常人表皮及高分化鳞癌皮损组织作对照。结果CA皮损中P21ras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基底层、棘层、颗粒层中,在表皮各层中其表达均显著强于正常人组(P<0.05),与CA非皮损组及鳞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CA皮损中c-myc蛋白在表皮各层中的表达均强于正常人组(P<0.05),与CA非皮损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棘层、颗粒层中的表达则弱于鳞癌组(P<0.05)。结论c-ras是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的重要的原癌基因,在CA表皮增殖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转录因子c-myc蛋白可直接与DNA作用,促进与增殖有关的基因开放,导致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层黏连蛋白(LN)和IV型胶原在外阴白斑和外阴鳞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对59例外阴白斑和9例外阴鳞癌标本进行基底膜蛋白染色。结果:正常皮肤组织、外阴白斑(增生型、硬化萎缩型和混合型)LN和IV型胶原基底膜染色密度高,呈连续线状。LN和IV型胶原的染色密度和基底膜的连续性与外阴白斑的异常增生度及鳞癌的分化程度(由高分化到低分化)呈负相关。结论:基底膜蛋白的表达和分布与外阴白斑分型有关,外阴鳞癌和不典型增生组织中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外阴白斑各型,基底膜蛋白有可能作为早期诊断癌前病变的一种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HPV6/11相关尖锐湿疣皮损中P53和P21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P53和P21在HPV6/11相关尖锐湿疣(CA)皮损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经PCR法证实HPVDNA6/11阳性的27例CA皮损和10例正常皮肤。结果:(1)CA皮损基底细胞和棘细胞表达P53较正常皮肤显著增加;(2)CA皮损棘细胞表达P21与正常皮肤无显著差异。结论:(1)P53可能刺激和促进HPV6/11相关CA皮损的细胞增殖;(2)P21在抑制CA的细胞增殖中无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6.
采用多克隆RK1抗体和单克隆K(27)抗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了74例女阴白斑在不同病变的表达方式。研究结果表明,K(27)可作为角化或正在角化细胞的标志物。应用K(27)单克隆抗体,外阴白斑CK异常均发生在疾病不同类型的细胞增殖状态,提示角蛋白表达的改变可能与引起角朊细胞的高度增生因素有关。用K(27)单克隆抗体,有助于增生病变与萎缩病变及良性与恶性病变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皮肤良恶性肿瘤中p53蛋白的检测陈煊普雄明冷东明石得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癌基因在组织的生长发育及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野生型p53蛋白是一种抗癌基因,当其发生突变以后,可在肿瘤细胞中广泛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分化、预后有关,为研究肿瘤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8.
P53基因蛋白在皮肤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用多克隆抗体CMI和单克隆抗体PAb1801检测50例皮肤鳞癌及癌旁上皮中P53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在正常上皮与癌旁轻、中度不典型增生上皮中未见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在12.5%(2/16)癌旁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中和56%(28/50)鳞癌中有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在分化差的鳞癌Ⅲ~Ⅳ级中有55.56%(5/9)的病例P53阳性表达细胞超过10%,相反分化较好的鳞癌Ⅰ~Ⅱ级中P53阳性表达细胞少于10%,提示P53基因蛋白的表达与鳞癌发生密切相关,它是肿瘤进展为恶性的标志,并且在鳞癌进展阶段呈稳定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表皮肿瘤组织环氧合酶-2(COX-2)与P53的表达情况。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脂溢性角化病(SK)15例、Bowen’s病(BD)15例、基底细胞上皮瘤(BCE)20例、鳞癌(SCC)20例COX-2和P53的表达。结果所检测的各肿瘤组织标本均有COX-2的表达,分别为SCC95%,BD73.3%,SK46.6%,BCE68.0%,表达强度以SCC最为显著,周围正常组织未见表达。突变型P53在SCC(80.0%),BCE(75.0%),BD(33.3%)肿瘤组织的阳性率较高,而在SK(13.3%)中基本不表达。SCC和BCECOX-2表达阳性者其突变型P53表达的阳性率较COX-2表达阴性者高(P<0.05)。结论表皮肿瘤存在COX-2的过表达;P53的突变与COX-2的过表达有关,p53突变可能是通过上调COX-2水平发挥抗凋亡作用,从而促进SCC,BCE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蕈样肉芽肿中的P53基因与端粒酶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蕈样肉芽肿(MF)中的端粒酶与P53的关系,分析它们在MF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53的蛋白表达;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PCR—ELISA)检测端粒酶。结果:61.5%肿瘤期MF和21.4%的斑块期MF的P53蛋白呈阳性;扁平苔藓和正常皮肤均为阴性。肿瘤期MF、斑块期MF、斑片期MF、扁平苔藓和正常皮肤的端粒酶活性水平的平均A值分别为0.737、0.313、0.240、0.045和0.044。P53蛋白阳性的MF的端粒酶A值为0.745,P53阴性的MF的端粒酶A值为0.320,P53阳性的MF的端粒酶A值明显高于P53阴性的MF。结论:端粒酶活性与MF的恶性程度及分期有关,而且端粒酶活化可能与P53有关。端粒酶和P53均在MF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对MF的诊断和分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PV16/18阳性的尖锐湿疣DNA倍体和cyclin D1、P53、P21WAF1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使用组织芯片技术和DNA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观察227例外阴尖锐湿疣和21例外阴鳞状细胞癌的DNA倍体类型,并进行cyclin D1、P53、P21WAF1免疫组化研究.结果HPV 16/18阳性外阴尖锐湿疣2C细胞占(44.36±6.66)%,3C~4C占(37.72±8.43)%,5C占(15.21±6.33)%,>5C占(2.71±1.04)%.98例HPV16/18阳性尖锐湿疣中,cyclin D1、P53、P21WAF1阳性者分别为39例(39.80%)、52例(53.06%)、47例(47.96%).HPV 16/18阳性外阴尖锐湿疣与阴性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HPV16/18阳性外阴尖锐湿疣DNA倍体图像分析显示高度增殖活性,cyclin D1、P53高表达,P21WAF1低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P^21和P^53蛋白在角化棘皮瘤(KA)和磷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探讨两病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1例KA和28例SCC皮损部位P^21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P^21蛋白在KA和SCCⅠ-Ⅱ中的表达密度分级有统计学意义(P=0.02)。P^53在两病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21和P^53在KA和SCC中表达的异同不能作为KA和SCC的鉴别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14.
中波紫外线(UVB)是引起光损伤的主要因素,人类皮肤长期经紫外线特别是UVB照射后,可引起皮肤的红斑、晒伤、色素沉着、光老化和皮肤癌等.应用光化学防护剂对防护皮肤受损非常有效.绞股蓝皂苷(gypenosides,GP)是从绞股蓝中提取的.  相似文献   

15.
基底细胞癌p53基因缺失和突变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应用新近建立的基因突变检测技术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检测了12例基底细胞癌(BCC)和5例正常对照的石蜡包埋标本。发现BCC p53基因丢失和突变率为42%(5/12),正常对照未见异常。其结果提示p53基因的异常改变可能是BCC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53基因第4~6外显子突变及c-Myc基因扩增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婴幼儿血管瘤组织25例,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筛选可能有p53基因外显子4~6突变的标本进行测序;运用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CR-PAGE)银染色后条带成像分析法检测c-Myc基因扩增情况,并以10例成人血管瘤组织作对照。结果婴幼儿组14(56.00%)例有p53基因第4外显子错义突变,成人组有2 (20.00%)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婴幼儿组1例第6外显子发现同义突变,第5外显子未发现突变。婴幼儿组16(64.00%)例有c-Myc基因扩增,成人组仅2(20.00%)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53基因第4外显子突变与c-Myc基因扩增呈正相关(γ_s'=0.43,P<0.05)。结论p53基因的突变可能参与了血管瘤组织的增生过程,c-Myc基因扩增可能参与了血管瘤组织增生和消退过程。在血管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二者起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血管瘤组织的增生或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17.
P53基因突变是人类癌症中最常见的癌基因之一。采用DO-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3例鳞癌及13例角化棘皮瘤的P53表达。结果61.5%鳞癌P53染色阳性,P53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肿瘤全层。角化棘皮瘤的P53阳性率仅15.4%,P53阳性细胞局限于肿瘤边缘。提示P53表达与鳞癌的恶性程度相关。P53表达对鉴别鳞癌及角化棘皮瘤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和基底细胞癌(BCC)中P53基因突变产物。结果显示:正常皮肤粘膜组织中无P53蛋白表达。而在肿瘤标本中,36例SCC中55.6%(20/36),33例BCC 45.5%(15/33)P53蛋白过度表达,两者无显著性差异(χ~2=0.33,P>0.05)。源于肛门——生殖器周围的SCC中67%(8/12)P53免疫组化阳性。P53基因产物可以在肿瘤组织和/或其表皮中表达。结果提示P53基因突变在皮肤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53免疫组化对皮肤恶性肿瘤有一定诊断价值,但不能鉴别BCC和SCC。SCC组织学分化程度可能与P53基因突变无关。  相似文献   

19.
p21、p53及PCNA在人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讨ras基因、p53基因及PCNA与基底细癌(BCC)和鳞状细胞癌(SCC)发生、发展的关系, 我们采用链霉亲合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连接系统, 对10例BCC及10例SCC组织中p2l、p53及PCNA蛋白表达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20.
生殖器上皮HPV感染皮损中p53蛋白过度表达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例鲍温样丘疹病和9例尖锐湿疣生殖器上皮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损进行了p53蛋白、p21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检测。结果p53阳性率为:鲍温样丘疹病(3/6)、尖锐湿疣(6/9),p53阳性细胞多位于基底层以及棘细胞层的中下层,同时发现受HPV感染的空泡样变性细胞核中有p53蛋白和PCNA的过度表达,说明p53蛋白表达与HPV感染及角朊细胞异常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