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正常组30例、慢性特发性房颤组30例、慢性非瓣膜性器质性心脏病房颤组30例的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g)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1)慢性特发性房颤组和慢性非瓣膜性器质性心脏病房颤组GMP140、vWF及Fg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慢性特发性房颤组GMP140、vWF及Fg却低于慢性非瓣膜性器质性心脏病房颤组(P<0.05)。结论:慢性特发性房颤患者和慢性非瓣膜性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患者一样具有血栓前状态,血栓前状态由房颤本身所致,慢性特发性房颤患者亦需积极的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刘维平 《医学文选》2005,24(5):761-762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紊乱,多见于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房颤的危险因素包括脑卒中、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有30%的房颤发生在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房颤最严重的临床后果是栓塞和心衰,房颤可使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3~4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增加3倍,死亡的危险性增加1.5~3倍。房颤可根据病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08例老年人心房纤颤(房颤)的病因。方法对住院的108例60岁以上房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患者房颤发作的类型、病因及与器质性心脏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老年人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上升,主要病因为冠心病(43.00%)、高血压病(33.00%)、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2.00%)、肺心病(6.00%)、甲亢性心脏病(4.00%)、先天性心脏病(2.00%)等器质性心脏病,房颤大部分出现左房增大(63.89%),心功能Ⅲ级以上患者房颤发生率增高(67.59%)。结论对老年人房颤的患者应及早有效地治疗基础病因,以预防房颤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老年房颤和脑梗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老年房颤患者房颤的原因 ,探讨房颤和脑梗塞发生的关系 ,以及抗凝治疗在预防房颤患者脑梗塞发生的作用。方法 :记录房颤患者的病因、超声心动图心脏附壁血栓发现率、LVEF、抗凝治疗及脑梗塞发生情况 ,同时记录心脏病无房颤患者及非心脏病无房颤患者脑梗塞发生情况。结果 :10 2例房颤患者中 ,病因以冠心病 (5 9 8% )、高心病 (10 8% )、心肌病 (包括扩张性和肥厚性心肌病 6 9% )为常见 ;超声心动图检查 ,于左心房发现附壁血栓 3例 ;房颤组脑梗塞发生率为 33 3% ,心脏病无房颤组脑梗塞发生率为 14 6 % ,而非心脏病无房颤组脑梗塞发生率为 4 0 % ,P <0 0 1;房颤与心脏病无房颤患者LVEF值分别为 48 9%± 5 8和 49 3 %± 4 7,P >0 0 5 ;阵发房颤与持续房颤患者脑梗塞发生率分别为 2 2 4%和 43 4% ,P <0 0 1;持续房颤发生时间 1年以内者脑梗塞发生率为 2 5 0 % ,13年者为 45 8% ,3年以上者为 5 2 9% ,P <0 0 5 ;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未用或偶尔使用抗凝剂者和长期使用者脑梗塞发生率分别为 5 2 4%和 37 5 % ,P <0 0 5。结论 :房颤是老年人脑梗塞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抗凝治疗能够降低这种危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房颤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深入探讨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的NT-proBNP水平有无不同.方法 选择150例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伴有房颤的患者75例(房颤组),无房颤患者75例(对照组),以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评价心功能.结果 房颤组NT-proBNP浓度高于对照组.阵发性房颤组患者和持续性房颤组患者NT-proBNP浓度无明显差别.结论 在相同心功能情况下,房颤组NT-proBNP浓度高于对照组;阵发性房颤组患者和持续性房颤组患者NT-proBNP浓度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内HCN4蛋白表达量,探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房颤的发生机制。方法:选取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30例为实验组,同期取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非房颤19例为对照组,通过Westernblot检测心房肌细胞内HCN4蛋白表达量。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HCN4基因在心房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分别是0.29±0.03和0.13±0.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心房肌组织中确实存在HCN4基因的表达上调,提示HCN4基因的过度转录表达可能参与了调控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7.
596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分类和治疗等有关情况。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2月住院的596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及持久性房颤分别为18.79%、9.9%、71.31%。97.65%患者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其中风湿性心脏病48.99%、高血压性心脏病16.94%、冠心病14.09%、肺心病10.23%。心功能Ⅲ~Ⅳ级者57.72%。持久性房颤较之阵发性房颤左房内径明显增大[(57.73±13.02)mm;(33.82±8.23)mm,P<0.01)],射血分数亦明显降低[(61.72±13.69)%;(73.26±11.93)%,P<0.01]。结论本组的分析表明,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和肺心病是房颤的主要原因。但抗凝药服用率低,防治脑卒中的措施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范亚妮  孟变涛 《吉林医学》2013,(25):5229-5230
目的:探讨并总结23例风湿性心脏病伴发心房纤颤(房颤)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风湿性心脏病伴发房颤患者23例作为试验组,另外并选取正常窦性心律的23例作为对照组,分别研究患者的病史、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电图检查结果,将正常窦性心律患者的结果作为参考,研究分析风湿性心脏病伴发房颤的患者每分钟心跳次数、心房结构是否重构、有无血栓形成等临床特点。结果:23例风湿性心脏病伴发房颤患者心率达300~600次/min的人数较窦性心律患者高87.59%,心房结构发生改变的人数较窦性心律患者高86.95%,形成血栓的人数较窦性心律患者高78.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3例风湿性心脏病伴发房颤的患者具有房率加快、第一心音绝对不齐、心房结构重构、形成血栓等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9.
150例房颤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房颤患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方法 对 15 0例房颤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持续性房颤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与阵发性房颤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 (P均 <0 .0 1)。与左室增大、心衰程度加重、器质性心脏病、年龄以及房颤持续时间呈正相关。结论 左房内径大小、心功能分级、器质性心脏病以及房颤持续时间是阵发性房颤发展为持续性房颤的加速因素 ,贡献率排序为左房内径、心功能分级、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0.
郑浩  郑烈  杨福星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2):1634-1635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和诊疗等相关情况。方法:对244例60岁以上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持久性房颤分别为27.87%,17.21%,54.92%,244例患者有78%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结论: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是老年房颤患者的重要原因,应根据老年房颤临床特点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双极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患者(患者的房颤类型均为持续性房颤或长期持续性房颤),在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期行单极或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其中单极组患者共40人(男性17名,女性23名),平均年龄(55.7±8.2)岁,房颤持续时间(67.6±45.5)月,平均左房直径(57.2±11.2)mm.双极射频消融组患者共60人(男性22人,女性38人),平均年龄为(57.1±8.9)岁,房颤持续时间为(67.0±34.3)月,平均左房直径(54.3±7.6)mm.术后规律随访6个月,记录临床事件、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双极组术后6月房颤的消除率为83%,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单极组术后6月房颤的消除率为72%,术后3例患者需永久起搏器植入.结论:运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并发的房颤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90例房颤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研究其异常表现与临床诊断及心脏器质性病变等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房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房颤(AF)及阵发性房颤(PAF)的90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根据动态心电图记录房颤中伴发的异常表现,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①不同年龄段房颤患者,动态心电图伴发的异常表现均不同。年龄小于55岁的房颤患者,异常表现率最低;年龄大于75岁的房颤患者,异常表现率最高。②阵发性房颤患者比例占20.0%(18例),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室性早搏比例较高,在50%~65%范围内。糖尿病患者快速心室率为33.3%,精神病患者(无心脏病史)以快速心室率和ST-T改变多见,但比例仅为18.8%。③无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患者动态心电图伴发异常率远低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患者(P0.01)。结论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可有效预测及诊断房颤的发生,操作简便,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汉族与蒙古族房颤患者临床特性的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案。结果:蒙古族房颤患者发病年龄、左右房内径明显大于汉族;蒙古族房颤患者的主要病因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主,汉族房颤患者的主要病因以高血压为主;汉蒙二者房颤患者的永久性房颤的患病率高于其他类型。蒙古族的持续性房颤的患病率高于汉族,而阵发性房颤的患病率却低于汉族。结论:蒙汉族房颤患者在年龄、房颤类型、房颤病因、血栓发生率等方面存在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防止房颤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456例老年房颤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年龄分组,分析老年人房颤的特点.结果 456例房颤患者中,年龄60~94岁,男女比例1∶0.67;房颤病因中,最常见病因为高血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直径显著小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0.01)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心功能Ⅱ~Ⅳ级所占比例较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明显减少(P<0.01).结论 房颤的发生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衰等均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房颤)为临床常见心律失常,特别是阵发性房颤,在急性发作时常伴有快速的心室率,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易加重原发病或引起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临床此类患者急需静脉给药减慢心室率或转复房颤。减慢心室率或转复房颤的药物有许多种.我们选用静脉胺碘酮制剂,旨在观察其治疗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快室率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疆叶城县维族与汉族心房纤颤患者的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在新疆叶城县解放军第18医院住院房颤患者的病因、性别及在维汉民族间的分布差异。结果 194例房颤患者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分别为71、54、43、19和7例,其中风心病女性发病高于男性,高血压、冠心病男性发病高于女性。汉族与维族相比,其病因分布存在差异(P〈0.05)。结论新疆叶城县房颤患者病因分布及发病年龄存在民族差异,汉族患者以高血压病、冠心病为主,维族患者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主。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约占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可以阵发性或持续性形式出现.80%房颤患者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常见于风湿性或非风湿性二尖瓣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等.成年人房颤的发病率约为0.4%,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升高,6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1%,60~80岁的人群中约3.8%发生房颤,而〉80岁的人群发病率〉9%。  相似文献   

18.
张葳蕤 《中原医刊》2000,27(6):28-29
常规阿斯匹林治疗 ,是防止房颤患者发生梗塞的方法之一。但是阿斯匹林对房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目前并不太清楚。因此 ,我们测定了房颤患者使用阿斯匹林前后的血小板活性 ,凝血机能和纤溶状态 ,以期为临床使用阿斯匹林提供一些依据。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30例经心电图证实的心房颤动患者 ,均为持续性房颤 ,房颤年限 0 5~ 2年 (平均 1 2年 )。男性 16例 ,女性 14例。年龄 4 8~ 81岁 (平均 65 3岁 )。其中 12例为非瓣膜性心脏病 ,18例为瓣膜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者均为二尖瓣狭窄。其中 3例伴二尖瓣返流。 2 0例年龄配对的正常对…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P-selectin)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28例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患者(房颤组)和21例器质性心脏病窦性心律患者(窦律组)血小板P-选择素及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的水平;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房颤组血小板P-选择素[(11.34±3.02)%]的水平明显高于窦律组[(8.42±2.13)%],P<0.01。房颤组MPV亦较窦律组的显著增高[(12.77±3.25)fl,(10.95±2.02)fl],P<0.05。结论: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显著增加,提示房颤可激活血小板,可能与其血栓前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20.
尽管早期临床试验证明普鲁卡因酰胺可以预防和转复房性心律紊乱(包括房颤和房扑)。但采用静脉注射普鲁卡因酰胺转复房颤的报道并不多。作者根据该药的电生理作用与奎尼丁相同,对26名(男22名,女4名,年龄37~84岁,平均67岁)房颤患者采用静注普鲁卡因酰胺进行了观察。这些患者中,3例仅诊为房颤而无病因诊断,4例病人同时有两个临床诊断。故临床诊断为缺血性心脏病者12例次,瓣膜病6例次,高血压心脏病4例次,充血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