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销售与管理》2006,(4):20-21
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中国碟机厂商每年处于两难的境地,普通台式DVD影碟机价格越来越低和专利费用的居高不下,迫使中国碟机厂商不得不谋求新的发展方向:一方面,研发新的替代产品技术,然而无论是EVD、HVD还是新研发技术标准产品前景还都不甚明朗;另一方面,在DVD基础上,研发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含有附加功能的新型DVD影碟机产品,而移动DVD产品的发展最具代表性。据赛诺市场研究公司杨威介绍,2005年中国影碟机从市场发展和趋势来看,呈现四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技术进出口中目前存在着大量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发达国家利用这些措施来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竞争.就中国近年来看,技术出口中被国外设置专利壁垒的情况相当严重.文章以DVD专利池纠纷案为切入点,探讨应对技术出口中的专利壁垒问题,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私力救济,同时需要政府和相应组织的公力破解.  相似文献   

3.
在2002年年初,持有DVD技术专利的六家国外厂家向中国DVD厂家索要高额专利许可费,否则将拒绝中国DVD产品出口。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这场纠纷最终还是以中国DVD厂家缴纳专利费而告终。事实上,中国DVD企业并不甘心任人宰割,他们早在三年之前,就酝酿联合研发一种新的技术以取代现在的DVD,由15家中国企业联合研发的这种技术的名字叫做EVD“新一代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系统”,并于2002年7月15日正式向市场推介自行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有望取代DVD系统的EVD,使我国开始摆脱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成为可能。事实上,EVD的成功不仅意味着我们在这一领域不再受制于人,更重要的是因它而实践了一种创新性的研发模式。 EVD系统,技术水准优于DVD,最高  相似文献   

4.
因为普通DVD播放机的利润非常有限,故中国内地、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制造厂家,正在将他们的研发重点转向高档或具有附加功能的DVD播放机。研发的产品包括具有录制功能的DVD播放机、便携式播放机以及DVD/LCD,TV组合机。  相似文献   

5.
陈茹 《大经贸》2002,(4):44-45
当马年春节的喜庆气氛还未散尽,中国的DVD出口企业还在为去年的出口成绩自鸣得意时,一项来自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视听产品分会的紧急通知却让国内的DVD厂家和经销商不怎么愉快.  相似文献   

6.
成磊 《大经贸》2008,(8):82-84
在以往的知识产权诉讼中,中国企业经常充当被告的角色。中国的DVD、MP3等行业,也曾多次遭受国外公司的“专利大棒”打压,甚至有的企业不堪重负而退出市场。  相似文献   

7.
中国音像界正在遭受一场灾难,一种叫压缩DVD的东西,让整个中国音像产业慌了阵脚。原因就是这种压缩DVD技术,可以把10集电视连续剧压缩到一张光盘上,而这样的光盘,在市场上的零售价一张仅仅5元。  相似文献   

8.
DVD“自救”     
保弟 《商界名家》2006,(1):39-40
没有自己核心技术的产业会是副什么惨状?看看几近全线崩溃的中国DVD产业吧。痛定思痛,受困于高额专利费的国内DVD产业,终于从节节败退转为绝地反击……[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蔡亮 《大经贸》2007,(5):29-31
继DVD、彩电等一系列打着“中国制造”烙印的产品之后,有着同样烙印的MP3又将成为欧美专利大棒的重点照顾对象。  相似文献   

10.
技术资讯     
国家广电总局发布2项广电行业标准,DVD论坛正式批准中国版HD DVD技术规范,上海文广和海尔推出定制高清电视机,AT&T公司推出手机遥控电视服务,汤姆逊展出应用于机顶盒的防盗版视频水印技术  相似文献   

11.
封面专题     
《中国对外贸易》2006,(2):22-32
每出口一台DVD仅售59美元,却要向国外公司付107美元的专利使用费,占成本70%的机芯等部件均依赖进口,这是DVD出口大省——广东省目前面临的窘状。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知识产权保护成了人们最熟悉的词。美国、欧盟不断要求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2000年16家专利持有人向中国企业征收高额DVD专利使用费;2004年1万只茶杯因商标和图样涉嫌仿造在德国海关被销毁;2005年2月。美国企业连续对我国企业提起337调查申请。这一系列个案可能只是冰山之一角。但是它却反映了有关国家的企业利用其国内的法律.对来自中国的产品进行打压。  相似文献   

13.
近一年来,欧美、日韩等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量 申请专利的同时,还将核心技术集中在我国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上,逐步形成对中国企业的专利“包围圈”。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遭遇国外企业知识产权“围城”,专利封锁愈演愈烈。今年2月,日韩和欧盟等9家企业组成蓝光光盘联盟,推出单张容量16GB蓝光DVD光盘,并开始对其他企业技术专利使用授权。这就使得中国企业于2002年卷入的DVD知识产权之争尚未平息,国外企业又竖起了新的知识产权壁垒。日前,美国思科公司状告中国深圳华为公司产品专利侵权,美方企业抡起知识产权法律大锤在阻击华为的市场攻势,击败潜在竞争对手。专家指出,中国企业冲破国际适应产权“围城”,当务之急是要把握专利创新的主动权,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延续几年的索尼与东芝之间关于“下一代DVD格式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2月19日,东芝总裁兼CEO西田厚聪以向全球消费者鞠躬致歉的方式,宣布东芝将逐步减少HD—DVD播放器和录象机的出货,预计到3月底完全停止。  相似文献   

15.
"市场换技术"使中国付出了沉重代价,套用古语"赔了夫人又折兵"应是恰如其分的写照,市场丢了,真正需要的技术又没拿到. 目前,中国在相关技术与制造上,陷入了"越引进越落后,越落后越引进"的恶性循环之陷阱.一些学者津津乐道,通过引进,我们已经制造出自己的彩电、冰箱、手机、DVD等等,但是这些"仿造"产品所带来的利润极其微薄,很多知名企业长期处在破产边缘.例如,我们生产出全世界绝大部分的DVD,但是DVD的核心技术均从国外进口,跨国公司利用"DVD专利使用联盟",迫使中国的DVD碟机生产企业每年交十几亿美元的专利费.高额的技术专利费已使国内生产企业被迫退出这一生产领域,或沦为外资的贴牌生产企业.  相似文献   

16.
马宇 《大经贸》2005,(4):40-41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进入2005年,中国的DVD生产企业再次回响着这一拷问。但对绝大部分企业来说,这并不是吃饱了撑得发出了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而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生存的痛苦和死亡的迫近。事实上,中国的200多家DVD生产企业,已有多半关门大吉,新科、创维、TCL、长虹、上广电等大型电子生产企业的DVD产品也在抓紧转型。  相似文献   

17.
《电脑采购》2006,(22):8-8
随DVD刻录机产品功能的加强及价格的下降,作为大容量信息存储介质的DVD空白记录媒体产品在市场上得到迅速的流通。目前DVD空白记录媒体产品的价格也在大幅度下降,消费者甚至在市场上可以发现售价在1元左右的廉价光盘.也随即发出了“这种盘可靠么?”的疑问,这说明消费者在选购空白DVD光盘的时候,关注点已经从价格转移到了盘片保存期上。一般的消费者刻录的目的是为了和朋友分享快乐.所以这部分消费者对盘片的要求不是很高.物美价廉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来到处都是“中国制造”失利的消息,从纺织品、打火机和鞋,到电池、DVD、路由器……总括起来大概以两种方式失利:先是反倾销,接着就是专利战。“中国制造”肥了,令世界瞩目,这是好事;但我记得鲁迅先生讲过:“倘是狮子,自夸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但如果是口猪或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坦率地说,“中国制造”现在就是那只肥大的绵羊,而屠夫最得心应手的武器就是“专利战”。反倾销针对的还只是“中国制造”的价格,专利战针对的却是“中国制造”的“文化”,也就是中国人对无形的知识产权的木然。  相似文献   

19.
得专利者得天下 案例:2003年我国民营企业遭伏击 2003年2月,我国民营企业连续遭受国际跨国公司知识产权袭击。先是国内DVD厂家在欧盟被扣货,跨国公司飞利浦拦路收取专利费。其理由是中国企业使用了飞利浦的专利而未付专利费。早在1999年6月,飞利浦就已发过通知,要求生产厂家购买专利使用权,但国内企业未在意。中国入世后,对方就立即采取了行动,使国内企业措手不及;稍  相似文献   

20.
眼下,国产DVD每台大多只能卖200至500元钱,一些国际知名品牌也多在600元左右,但是有一款内置了两万首歌曲伴唱音乐的国产DVD——万利达歌王DVD,却售价近两千元,且销量较大,购买者以歌厅老板和卡拉OK爱好者为主。两万首歌,如果买普通的DVD光碟,大概会有一千张,要管理这么多的碟子,需要专门做一个光碟柜,而且查找还不方便。万利达歌=EDVD通过独特的MIDI音乐合成电路和解码技术,硬是将两万首歌的卡拉OK伴奏音乐压缩在一张专用光盘上,开机即可随意点播。如此实惠而便利,当然会受到市场追捧。可以说,万利达歌王DVD所以能保持高价且长盛不衰,靠的是软硬兼施的市场开发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