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伤寒论》中厥证的基本病理机制为"阴阳气不相顺接"。但厥证的形成原因不一,有阳虚、热盛、燥矢、气滞、蛔虫、血寒、痰浊、水饮等众多因素,这就要求医者在临证时不仅要抓住基本病机,更要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伤寒论》对厥证的辨治思路为中医临床提供了极佳的辨治范例。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汗证之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对汗证作了全面、详尽而精辟的辨证论治,其治法主要有调和营卫、扶阳解表、辛寒清热,益气生津、通腑泻热、清宣郁热、泻热逐水开结、清热利湿退黄、和解枢机,温化水饮、回阳救逆法等.临证细辨邪正盛衰,紧紧把握病机,方能灵活运用经方,而获佳效.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一部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其组方之法度严明,结构规范,用药简括,疗效可靠。既体现了传统的经典配伍理论,又展示出个体化诊疗的药物组合法则;不仅为医方学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为个体化诊疗医方组合的不断发展提示了思路和方法。其以整体观为指导的辨证施治的用方用药特点,体现了《内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个体化诊疗特点;其经方组方的个体化诊疗特点是以个体为核心,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且历经千余年而不衰。因此,探讨《伤寒论》方的个体化诊疗特点与思维方法,对指导现今中医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罗俊华  巴元明 《光明中医》2014,(10):2039-2040
探讨了《伤寒论》六经辨证治疗肾性水肿的理法及代表方剂,并结合临床对其主要症状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对现在的中医肾脏水肿病的诊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重阳气是《伤寒论》的基本思想之一。仲景辨治六经病证时,因三阴脏寒之不同,以桂枝、干姜、附子等辛温之品顾护温补阳气,以健阳气之体为本;又针对邪气之有形无形,阳郁于表里、上下之异,采用宣散或消导之法,宣通阳气,以复阳气之用为要。故补阳和通阳是仲景救阳气的两大法门。  相似文献   

6.
痞为临床常见之症,《伤寒论》对其作了比较系统、详尽的论述,千余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今就《伤寒论》对痞证的辨治及预后,略作探析如下;1痞的含义痞,本是一个症状名称,为便于临床掌握运用及其与相关征候的鉴别比较,高校教材《伤寒论讲义》(1985年版)是把它作为一个证来对待的。考其内涵有二:一指病人自觉心下或胸胁烦闷不舒,按之儒软不痛(无形)。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151条:“技之儒,但气痞耳。”《景岳全书》曰:“痞者痞塞不开之谓”,生动地描绘了痞的特征。二指痞块(症疾)。167条:“病胁下素有…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辨渴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伤寒论》辨渴条文的分析。认为《伤寒论》对口渴的认识有一定的辨治规律。六经病除太阴病外,皆可出现口渴;口渴可作为不少疾病的辨证要点和论治依据;并能据此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8.
黄芳  赵映前 《光明中医》2009,24(7):1224-1225
口渴一症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它反映着人体内的寒热变化、阴阳盛衰及经气的输布功能,因此口渴的辨证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伤寒论>中对口渴的辨治,来体现和学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失眠,多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2004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世界范围内约有27%的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症,2006年上升至29%,近年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2]。失眠症归属中医学"不寐"的范畴,古称"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伤寒论》对于不寐一类病证的论治,具有明显的六经辨治特征。今笔者立足于中医经典《伤寒论》,从六经之太阳的角度探析失眠在太阳病四  相似文献   

10.
干呕是临床常见症状,亦可作为辨证的眼目所在.《伤寒论》中对干呕的论述颇多,对其辨证论治的涵盖也相对完善.但干呕诸证的论述多散见于太阳病篇、少阳病篇、少阴病篇以及厥阴病篇之中,不便学者分析与归纳,且从脾胃、胸阳论治,各执一说.本文试从方证和病机学角度,对《伤寒论》中"干呕"诸证的病因、病位、病势、病性以及用药思路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抑郁症相关病证和方证的因机证治,及后世医家对相关病证和方证的论述,总结归纳其辨治规律为:抑郁症相关病证和方证均因情志不舒发病,或思虑过多,或惊恐刺激,或七情郁结所致,可致肝郁失疏、气机不畅、气滞痰凝、气郁化火、火热伤阴等病机变化;病变部位涉及肝、心、脾、胃等脏腑;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解枢机为主,或清泄肝胆养血和胃、或补益心脾宁心安神、或顺气开结化痰、或养阴清热。该规律的总结为抑郁症的中医临床辨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2.
从古代医家对附子的概述、附子应用的特点剖析、附子应用临床范围论述、典型医案4方面入手对附子的药性、功效进行论述,并对《伤寒杂病论》附子条文进行分析,提出了附子临床应用的新方法论,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方有“经方”之美誉,后人对其研究亦历盛不衰。在科技高度发展且刚步入2 1世纪的今天,对《伤寒论》方的临床运用进行整理研究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和《伤寒论》学科自身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查阅了近2 0年来国内外有关《伤寒论》方临床应用的报道近1 0 0多篇,对其研究方法加以整理分析。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对《伤寒论》方医案的研究1 个案报道据案后是否附有医者个人体会而可进一步分为两种,即单纯个案报道(未附体会)和附体会个案报道。就目前所见,个案报道过去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现在虽有所下降,但…  相似文献   

14.
周全  耿建国 《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0):448-449
重点阐述了《伤寒杂病论》标本缓急治则的具体运用 ,即疾病复杂多变 ,详辨标本缓急 ;细审主次真伪 ,把握疾病本质 ;标实邪盛病甚 ,治本贯彻始终 ;辨证精确严谨 ,施治机灵活泼  相似文献   

15.
《伤寒杂病论》自愈探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愈是靠自身正气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的一种方式,自愈的条件是阴阳自和;辨识自愈的方法有相对观、整体观、恒动观:把握自愈的时机应注意天人相应、适当调护、虚者待表里实时、实者待邪有出路时、四诊合参等。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19-2521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近代发现的张仲景《伤寒论》传本之一,其内容完整,较好地体现了张仲景的脉学特色,文章通过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对仲景的脉法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7.
伤寒方治疗杂病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加味治疗脂肪肝,麻黄细辛附子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荨麻疹,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面部痤疮,四逆散合白虎汤加味治疗血管性头痛等四个案例分析,论证<伤寒论>方在治疗内伤杂病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为了使中医走向现代化,很多人都把中医客观化作为主攻方向,而且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有些在对客观指标量化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其模糊性[1].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经验直观和抽象思辨的整体把握,属于非定量模糊综合性的研究,因此,在中医学的研究中,中医学者当然不能无视其所具有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历代医家针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药量的折算问题进行过不少探讨、考证,但由于历代衡制不同,加之有些医家临床估算的不精确性,致使中医工作者临床上无所适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对新莽、东汉衡制考证后的核算方法,已被公认为是可靠的折算标准,即东汉仲景用药量1两=15.625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芍药运用要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运用芍药的经验探讨,结合古今医家对该书用芍药的发挥,以桂枝汤、芍药甘草汤、黄芩汤、胶艾汤等为代表方,将芍药最具代表性的运用要点归纳为敛阴和营、舒挛止痛、导滞除痹、补肝养血四个方面,并以原书中芍药在不同方药配伍环境中的加减运用,展示了仲景严谨的配伍法度和灵活化裁相统一的运用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