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清吴瑭著《温病条辨》卷一19条:“温毒外肿,水仙膏主之。并主一切痈疮。”又,20条:“温毒敷水仙膏后,皮间有小黄疮如黍米者,不可再敷水仙膏。过敷则痛甚而烂,三黄二香散主之。” 吴瑭所说之“皮间有小黄疮如黍米者”,即现代皮肤病学所说之接触性皮炎或毒性皮炎之丘疹,“痛甚而烂”即指皮损严重之皮肤糜烂。所以引发皮损者乃因水仙根所含有毒成分石蒜碱类生物碱,刺激皮肤所致。 在本草文献中,水仙根入药始于《本草纲目》,李时珍说:“水仙根,气味苦、微辛、滑、寒,无毒。主治痈肿及鱼骨哽。”《本草再新》说:“水仙根,味…  相似文献   

2.
豆蔻,肉豆蔻,红豆蔻和草豆蔻的区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豆蔻又名白豆蔻 ,载于《开宝本草》 ,李时珍曰 :“白豆蔻子圆大如白牵牛子。其壳白厚 ,其仁如缩砂仁 ,入药去皮炒用”。肉豆蔻载于《开宝本草》 ,陈藏器谓 :“肉豆蔻生胡国 ,……其形圆小 ,皮紫紧薄 ,中肉辛辣” ,时珍曰 :“颗外有皱纹 ,而内有斑缬纹 ,如槟榔纹”。红豆蔻载于《开宝本草》 ,李日旬曰 :“红豆蔻生南海诸谷 ,高良姜子也。其苗如芦 ,其叶如姜 ,花作穗 ,嫩叶卷之而生 ,微带红色”。草豆蔻在《名医别录》载为豆蔻 ,《开宝本草》称别名草豆蔻 ,苏颂谓 :“草豆蔻今岭南皆有之。苗似芦 ,其叶似山姜、杜若辈 ,根似高良姜。二月开花作…  相似文献   

3.
五毒草载于《本草拾遗》,后诸多本草学虽有记载,但皆存混乱之象,《本草纲目》在赤地利项下李时珍曰:“五毒草即赤地利。”这一结论对明以后的本草学影响较大,以此延误至今,莫衷一是,现考证如下。1五毒草与金荞麦的本草记载五毒草载于《本草拾遗》,藏器曰:“五毒...  相似文献   

4.
紫菀类药材甄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菀为中医常用的止咳药 ,商品名有软紫菀和硬紫菀之别 ,硬紫菀又名山紫菀、土紫菀、光紫菀等。各地使用紫菀品种较为混乱 ,本文通过本草考证 ,结合调研各地中医临床使用情况 ,对紫菀类药材进行考辨、甄选、归类。1 本草考古  紫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 ] ,谓“气味苦温无毒 ,主咳逆止气 ,胸中寒热结气 ,去蛊毒痿辟足 ,安五藏”。宋《证类本草》[2 ] 记载 :“近道处 :有生布地、花亦紫 ,本有白毛 ,根甚柔细。又引曰华子云 :调中及肺痿吐血 ,消痰止渴。形如重合 ,根作节 ,紫色 ,润软者佳”。说明古用紫菀基生叶 ,花紫色 ,根紫色润软柔韧…  相似文献   

5.
蝉花是一种药用虫草类药材,它是由麦角菌科(Clavice-placeae)真菌寄生于蝉类若虫形成的虫菌复合体。蝉花是优质虫草,与冬虫夏草同属麦角菌科,两者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1],临床上也有应用。对蝉花的本草记载进行考证,对于指导临床实际用药,更好地研究开发该药,将有所裨益。1名称考证蝉花之名始载南北朝刘宋时代的《雷公炮炙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礼记》、《毛诗》曰:“蝉花,又名冠蝉、胡蝉、螗蜩……花、冠,以象名也。胡,其状如胡也。唐,黑色也。古俗谓之胡蝉,江南谓之螗,蜀人谓之蝉花。”[2]《辞源》“螗…  相似文献   

6.
山慈菇是一种常用中药 ,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等功效 ,目前常用于乳腺癌、食管癌、胃癌等恶性肿瘤。但其应用品种自古以来存在着一些混乱现象 ,山慈菇何为正品 ,学术界意见不一 ,鉴于上述情况 ,有必要对山慈菇的品种作进一步探讨。1 考 证山慈菇之名始见于唐代《本草拾遗》,其后各种主要本草均有记载 ,但不甚一致。陈藏器曰 :“慈菇生山中湿地 ,叶似车前 ,根如慈菇”[1] 。此叙述较为简单 ,准确考证为何种植物尚有一定难度 ,但可从“叶似车前”考虑 ,车前纵叶脉明显 ,据此植物特性 ,可认为是兰科或百合科植物是说得通的。据谢氏考证认为…  相似文献   

7.
山楂在我国是一种重要的化滞中药 ,经本草考证 ,山楂之名始载于《本草纲目》[1] ,在此之前以“赤爪草”之名始载《新修本草》[2 ] ,历来为药食两用之佳。近几十年来 ,更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和抗菌消炎 ,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兴趣和重视。由于山楂用途广泛 ,造成资源相对紧张 ,研究其代用品成了关注热点。笔者就收集到的资料对其最为乐观的代用品———山楂叶作以简单的回顾 ,以期使山楂叶的研究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1 植物学研究1 .1 来源情况 山楂叶乃蔷薇科山楂属植物的叶。中国山楂植物常见 8种 2变种[3 ] ,如山楂、山里红、野山楂、云…  相似文献   

8.
中药枳壳药材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枳壳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性微寒,味苦、辛、酸,入肺、脾、大肠经,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主治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1]。现将近年来有关枳壳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1本草考证与药源调查1·1本草考证据文献及我国学者的考证,枳壳、枳实类药材以枳实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被列为木部中品。枳壳之名始见于唐·甄权所著的《药性论》。唐·苏敬《新修本草》[2]始提出枳实和枳壳两个不同的名字。宋·《开宝本草》以其与枳实“主…  相似文献   

9.
(一) 关于十剂之说,首先见于宋寇宗奭撰《本草衍义》,你说: “陶隐居云: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今详之,惟寒热二种,何独见遗?知寒可去热,大黄、朴消之属是也。如热可去寒,附子、桂之属是也。今特此二种,以尽厥旨”。这里提出十剂是陶隐居所创。稍后,也是宋朝成无己著《伤寒明理论》,其中也谈到十剂,但他没有指明系何人所创,只说“本草有曰,轻可去实,即麻黄、葛根属之是也。……本草曰,通可去滞,泄可去邪。  相似文献   

10.
黄同德  周贵枝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3):1733-1734
辅料在中药炮制中的作用很早就被重视。早在战国时期《灵枢经》邪客篇的“秫米半夏汤”即注明用“治半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把中药的炮炙方法及用辅料炮制药材的方法作了较系统的总结。如浸法分:盐水浸、蜜水浸、浆水浸、药汁浸、米泔浸、酒浸、醋浸。制法分:蜜制、猪胆制等[1]。后世各家本草也对辅料炮制药材做过专述,对后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保证药物质量都有启迪作用[2]。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讨论。1加辅料炮制可改变药性,缓解毒副作用[3]1.1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炮制辅料常用醋、黄酒或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