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是少数需行急症手术的心脏儿科疾病之一,也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因肺静脉异常连接到体静脉循环,导致氧合血回流到右心房,而非左心房,所以卵圆孔开放(PFO)或房间隔缺损(ASD)是其生存的必备条件,症状的轻重与PFO或ASD大小、肺静脉有无梗阻密切相关,这也造成病儿就诊年龄的巨大差异.我们2005年6月至2009年10月近5年采用腔静脉横断心外吻合法治该类病儿15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是少数需行急症手术的心脏儿科疾病之一,也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因肺静脉异常连接到体静脉循环,导致氧合血回流到右心房,而非左心房,所以卵圆孔开放(PFO)或房间隔缺损(ASD)是其生存的必备条件,症状的轻重与PFO或ASD大小、肺静脉有无梗阻密切相关,这也造成病儿就诊年龄的巨大差异.我们2005年6月至2009年10月近5年采用腔静脉横断心外吻合法治该类病儿15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复合技术治疗低龄低体重病儿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房间隔缺损(ASD)"复合"技术介入封堵方法,并探讨该手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2007年6月至2008年3月,27例婴幼儿房间隔缺损者接受新"复合"技术治疗.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3个月-4岁,平均(2.00±O.22)岁.采用浅镇静加局部麻醉,非气管插管单纯面罩吸氧或喉罩下辅助通气支持,胸骨旁第4肋间小切口,保留胸膜,经胸膜外进入心包腔显露右心房壁,切开右房壁置入ASD封堵器及输送器.心前区或剑突下超声引导进行ASD介入封堵术.结果 全部病儿3d后康复出院,随访0.5-9.5个月,平均(5.9±0.5)个月,仅l例病儿因心包压塞行心包穿刺引流术,余无异常.超声检查没有残余分流或其它并发症.结论 该手术方法创伤小、疗效好,费用低,是婴幼儿ASD病例一种较为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肺静脉梗阻(pulmonary venous obstruction,PVO)是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矫治术后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在肺静脉-左心房吻合口或单个肺静脉开口等部位,造成严重的肺静脉回流受阻,直接影响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的效果,是导致病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将PVO的分类、影响因素、病理、诊断、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畸形合并肺静脉狭窄(CPVS)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CPVS病儿5例,平均年龄(8.5±6.4)岁;平均体重(15.2±6.3)kg.术前狭窄段肺静脉前向血流速度(2.3±1.2)m/s,压差(22.0±6.2)mm Hg.入左房处嵴样狭窄肺静脉6支,均行嵴样狭窄环切除术,其中2支同时用肺静脉开口处内膜"纵切横缝"法成形;肺外管状狭窄肺静脉3支,其中1支为单支狭窄,采用新鲜心包补片扩大法,另2支为同一病例的同侧2支肺静脉,采用相关静脉的单元化术式.结果 平均体外循环(129.2±74.6)min、主动脉阻断(74.2±39.1)min,所有病儿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肺静脉前向血流速度(0.7±0.4)m/s,压差(2.0±0.6)mm Hg.平均术后住院(10±3)d.随访6个月~3年,结果满意.结论 CPVS往往合并其他先心病,病情重,宜早期诊治.内膜"纵切横缝"法及相邻狭窄肺静脉的"单元化"术式是新的手术方法,技术上是可行的.治疗时可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力求彻底解决狭窄并保持其生长潜能;术后早、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应用无内膜接触缝合技术治疗心上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内膜接触缝合技术应用于初次心上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外科矫治,以顶防术后肺静脉梗阻发生的可行性.方法 自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25例TAPVC病儿接受体外循环下畸形矫治手术,其中心上型TAPVC 9例手术中5例采用无内膜接触缝合技术.男2例,女3例;年龄为2个月~13岁;体重为4.5~21.0 kg,平均(7.9±6.4)kg.手术选择心包斜窦入路,沿共同静脉长轴横向剖开,并将此切口上延至垂直静脉的心包返折处,使用7-0 PDS缝线将左心房后壁切口与共同静脉切口周边的心包组织吻合,通过"控制性出血技术"将肺静脉回流的血液引流进入左心系统;部分结扎垂直静脉.结果 5例采用无内膜接触缝合技术进行外科矫治的病儿全部生存.1例病儿因术前并发双侧肺实变,术后机械辅助呼吸超过7天其他病儿均顺利康复,无并发症.术后行心脏超声随访,随访1~13个月,中位数为7个月,常规随访时间点分别设在出院前、术后3个月、半年及1年.至目前为止,5例病儿肺静脉回流通畅,血流速度0.65~0.85 m/s.结论 在治疗心上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方面,无内膜接触缝合是一项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外科技术,可以预防术后早期肺静脉梗阻的发生;但其大宗病例的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报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drainage)的外科治疗疗效和体会. 方法 27例患者中(心上型19例、心内型8例),18例采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手术,9例采用心脏不停跳手术.心上型横切右心房和左心房后壁,纵行切开肺总静脉,切口3.5~5.0 cm,与左心房后壁吻合,用自体心包片修补房间隔缺损(ASD),停机后结扎垂直静脉;心内型切开ASD与冠状静脉窦口之间的残余房间隔壁,以扩大ASD,自体心包修补ASD,并将肺静脉异位连接口与冠状静脉窦一并隔入左心房. 结果 结性心律4例,呼吸衰竭3例,全身水肿1例,大量胸腔积液5例;早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10年,恢复良好,无吻合口狭窄发生. 结论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左心房与肺总静脉吻合口应足够大,避免狭窄,该手术对早晚期病变疗效均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单中心的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外科矫治情况,评估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2年9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行TAPVC外科矫治的新生儿患者74例,其中男59例、女15例,中位手术年龄10.5 d。心上型35例(47.3%)、心内型16例(21.6%)、心下型17例(23.0%)、混合型6例(8.1%)。采用Cox多因素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8例患儿死亡。不同分型的死亡率:心上型占25.7%(9/35),心内型占18.8%(3/16),心下型占17.6%(3/17),混合型占50.0%(3/6)(P=0.413)。术后早期发生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13例,心上型占17.1%(6/35),心内型占12.5%(2/16),心下型占17.6%(3/17),混合型占33.3%(2/6)(P=0.700)。术后发生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21例,10例患儿死亡[47.6%(10/21)vs.15.1%(8/53),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为体重3 kg(P=0.036)。术后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的发生与使用Sutureless与否(P=0.010)及机械通气时间相关(P=0.000)。结论 Sutureless技术可有效降低术后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的几率,术后发生吻合口或肺静脉狭窄的患儿死亡率明显增高,体重3 kg是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大动脉错位 (TGA)是一种严重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 1994年 9月至 2 0 0 2年 4月 ,我们共收治TGA病儿 2 4例 ,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2 4例中男 18例 ,女 6例。年龄 5d~ 10岁 ,其中新生儿 6例 ;体重 3~ 2 8kg。病儿多有运动性心悸、气短、发绀。所有病儿均行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心电图等检查。超声心动图对确定大血管关系、室间隔缺损 (VSD)大小、部位 ,以及肺动脉发育情况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除新生儿外 ,其他病儿均接受了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D TGA) 19例 ,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 12例 ,…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1):1954-1957
[目的]探讨L_(4-5)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及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十年间本院因腰椎退变经PLIF或TLIF手术行L_(4-5)融合的患者资料(随访时间≥1年)。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组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LIF)组。邻近节段退变(ASD)在本文中指的是L_(4-5)上下邻近节段发生的有临床症状或影像学表现,且需要接受再次手术治疗的患者。[结果]所有接受L_(4-5)融合的355例病例中,需要再手术的ASD共42例54节段,其中L_(1-2)3例(5%),L_(2-3)13例(24%),L_(3-4)29例(54%),L_5S_1 9例(17%),整体ASD发生率为11.8%。L_(3-4)节段最易发生ASD(P<0.001)。虽然PLIF组的ASD发生率高于TLIF组,但两种术式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vs 9.5%,P=0.189)。PLIF组与TLIF组的头侧ASD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尾侧(P<0.001)。根据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PLIF和TLIF手术组ASD的发病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59)。[结论]355例患者中,ASD发病率为12%,平均发病时间为术后2年。L_(3-4)节段是L_(4-5)后路融合术后ASD最易发生的节段。PLIF与TLIF手术组在ASD发生时间和发生率方面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技术探讨隐源性脑卒中(CS)与卵圆孔未闭(PFO)的关系。方法收集190例CS患者(CS组)及19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卒中对照组患者,并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亚组(≤55岁)及老年亚组(55岁)。应用cTTE技术检查CS组及对照组PFO发生率,对PFO的发生率及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组间对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PFO与CS的关系。结果中青年CS亚组及老年CS亚组的PFO检出率及PFO合并房间隔瘤(ASA)检出率均高于同年龄段对照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FO是CS的独立危险因素。PFO检出率在中青年CS亚组与老年CS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TE检查可显著提高PFO检出率。cTTE检查中CS组右向左分流分级为2、3级的例数较同年龄段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 PFO在不同年龄人群C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PFO合并ASA及cTTE检出右向左中到大量的分流能增加脑卒中的风险。经胸超声心动图结合cTTE可作为PFO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婴儿期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婴儿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的近期疗效,总结外科治疗经验,分析围手术期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7月共有145例1岁以内患儿因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接受矫治术,其中男性94例,女性51例;首次手术的平均年龄为(7±3)个月,平均体质量为(6.3±1.6)kg.肺静脉的引流方式心上型77例(53.1%),心内型47例(32.4%),心下型9例(6.2%),混合型12例(8.3%).术前超声评价21例有明确肺静脉梗阻(心上型12例,心内型3例,心下型3例,混合型3例).结果 全组病例均行根治术治疗(合并复杂畸形不能行双心窜矫治已剔除).围手术期死亡17例,病死率为11.7%.因2006年1月后手术技术和术后策略的综合改进,以此时间点为界分为两组(此前为A组,此后为B组),病死率从A组的19.0%降至B组的6.2%(P=0.020).回归分析显示病死率相关危险因素为组别、是否有肺静脉发育不良致梗阻以及房间隔交通的大小.手术技术以及围手术期治疗策略的综合改进是近3年围手术期终点结果满意的原因.全组无围手术期因肺静脉梗阻再次手术病例.结论 手术技术的改进和围手术期的积极综合治疗可降低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围手术期病死率.术前肺静脉发育不良致梗阻仍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387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俊 《护理学杂志》2000,15(11):661-662
我院 1 990年 1月至 2 0 0 0年 3月共治疗 3岁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 387例 ,围手术期护理如下。1 临床资料   387例中男 2 56例 ,女 1 31例 ,年龄 7d至 3岁。体重 3.7~ 1 8.0 kg。病种 :VSD(室间隔缺损 ) 2 31例 ,VSD PH(肺动脉高压 ) 1 9例 ,VSD PDA(动脉导管未闭 ) 8例 ,VSD 流出道狭窄 1 8例 ,ASD(房间隔缺损 ) 2 9例 ,ASD PDA 5例 ,PDA 2 9例 ,TOF(法洛氏四联症 ) 2 7例 ,TOF ASD2例 ,法洛氏三联症 4例 ,不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 7例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 1例 ,TGA(大动脉转位 ) 4例 ,右室双出口 1例 ,完全型肺静脉…  相似文献   

14.
室间隔完整的超龄大动脉转位病儿最佳手术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龄室间隔完整的大动脉转位(TGA-IVS)病儿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治疗的早、中期结果.方法 2000年3月至2007年6月,收治年龄超过3周的TGA-IVS病儿36例,占同期TGA行动脉调转术(ASO)病儿的23.9%.男26例,女10例;年龄22~2190 d,其中小于3个月20例,大于1岁3例;体重3.5-19.0 kg,平均(5.4±2.9)kg.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一期手术组(A组)21例和分期手术组(B组)15例.B组先进行左心室功能锻炼,二期再进行ASO,其中快速二期手术14例,长期二期手术1例.两组的平均年龄和术前左、右心室压力比值(LVP/RV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例随访2-74个月,平均(20.3±19.1)个月.结果 围术期死亡2例,分别死于肺部感染和肾功能衰竭,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肾功能衰竭.术后3-6个月死亡3例,3年生存率为88.8%.生存病儿生活质量和生长发育良好,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结论 错过手术最佳时机的TGA-IVS病儿,参考术前超声和术中测压情况合理选择一期或分期ASO,并加强术后管理,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169例动脉调转手术治疗大动脉转位的早、中期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大动脉调转手术(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的早、中期结果,分析其随访死亡、术后主动脉瓣反流及肺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169例行动脉调转术病儿入选,其中男129例,女40例,平均年龄(11.7±26.3)个月.病儿分两组:Ⅰ组为室间隔完整组(56例),Ⅱ组为室间隔缺损组(113例).所有术后生存病儿均进行超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7±14.6)个月.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全组住院死亡19例(11.2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整体治疗水平的提高,住院病死率由2004年的16.67%下降到2007年的3.92%.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94.00%、91.33%及91.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SO术后随访死亡的危险因素为手术年龄大于6个月;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的危险因素为合并室间隔缺损、年龄大于6个月、术后新主动脉瓣Z值>1;术后肺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为手术年龄小于1个月和肺动脉采用补片成形.结论 ASO手术具有良好的早、中期结果,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理想术式.TGA病儿应该尽早手术治疗,手术年龄大于6个月是随访死亡及主动脉瓣反流的重要危险因素;新主动脉根部与主动脉远端不匹配是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的危险因素;病儿的生长发育与肺动脉成形材料无生长特性的矛盾是导致术后肺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脊柱-骨盆矢状面的测量对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7年10月在本院脊柱中心接受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病人资料,随访过程结束后将最终纳入研究病人分成ASD组及非ASD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人术前脊柱-骨盆矢状面影像学参数与腰椎融合术后AS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纳入210病人最终190例完成随访(90.48%),其中ASD组30例(15.8%),非ASD组160例(8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PT值,术中邻近节段的干扰是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危险因素。结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对于脊柱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PT值、术中邻近节段的干扰是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腰椎融合术后出现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关于腰椎融合术后出现ASD的概念、发生率、相关影响因素和预防等方面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ASD的概念包括影像学ASD和临床症状ASD,腰椎融合术后影像学ASD发生率可达8%~100%,临床症状ASD发生率为5.2%~18.5%。ASD的发生与个体因素(年龄、性别、术前情况等)和手术因素(融合节段长短、融合术式、内固定使用、矢状面平衡、椎间隙过度撑开等)相关。术中减少融合节段、维持矢状面平衡以及非融合技术的应用可预防ASD的发生。结论腰椎融合术后ASD发生率增高。非融合技术的应用降低了ASD的发生率,取得了较好的近期临床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其中长期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结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TEE)指导巨大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术前应用TTE结合TEE测量ASD最大径或支撑径,明确其形态、边缘,筛选33例巨大ASD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术,术中指导封堵器植入,术后评价疗效。结果 33例中成功24例,失败9例,总成功率为72.73%;其中椭圆形ASD成功率76.47%,类圆形68.75%;ASD边缘足者81.82%,边缘不足者68.18%。TTE测量ASD最大径与封堵器大小相关性良好,TEE测量ASD支撑径与封堵器大小相关性进一步改善。24例成功病例随访6个月以上,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以TTE结合TEE详细观察ASD大小、形态、边缘筛选适应证,依据TTE和TEE测量的最大径及支撑径选择合适封堵器,结合术中指导及术后疗效评价,对提高巨大ASD介入封堵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经心脏右侧径路纠治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回流方法的价值.方法 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采用经心脏右侧进路方法纠治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回流7例.平均年龄(70.57 -44.67)天;平均体重(4.07±0.87)kg.其中3例肺静脉回流梗阻,2例卵圆孔未闭较小.结果 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低心排5例,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3例,呼吸机辅助7天以上2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超声检查心房内无残余分流,吻合口无明显梗阻,流速1.20~1.47m/s;心功能:射血分数0.70~0.79,短轴缩短率0.32~0.44;1例出现肺静脉回流的流速增快,其右上肺静脉2.60m/s,右下肺静脉2.12m/s,继续随访中.结论 采用经心脏右侧径路方法纠治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回流,取得了较好效果.手术成功取决于左房与垂直静脉的吻合口大小,保证肺静脉回流无梗阻.
Abstract:
Objective Infracardiac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 a rare congenital cardiac defect,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mortality. A modification was designed for the procedure to reduce the post-operative obstruction in the pulmonary venous. 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05 to December 2007, seven patients with infracardiac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 were treated with repair surgery through right side approach. The patients' age at operation was (70.57 ±44.67) days , the weight was (4.07 ±0.87) kg. Three patients had pulmonary venous obstruction, and 2 with small PFO. A modified right - side approach for repairing this defect was used. Results No death occurred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cluded low cardiac output in 5 patients (71.43%), pulmonary hypertension crisis in 3patients ( 42.86% ) ,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or more than 7 days, which happened in 2 patients (28.58%) and pulmonary infection. All of the patients received follow-up. No residual shunt and pulmonary venous return obstruction were identified on echocardiogram(with a velocity from 1.2 m/s to 1.47 m/s). The heart function of patients was within the normal range(EF 0.70 -0.79, FS 0.32 -0.44). Conclusion The modified surgical procedure for the correction of infracardiac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 by right side approach was associated with favorite clinical outcomes, The post-operative outcomes depended on the size of anastomosis between the common vein and left atrium and the patency of the pulmonary venous return. Adequate size of anastomosis and maintenance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s in adjacent regions were helpful in decreasing the adverse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obstruction.  相似文献   

20.
我科自 2 0 0 0年 11月~ 2 0 0 2年 1月在 11例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手术中 ,全部采用肺动脉灌注肺保护液进行肺保护 ,获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1例 ,男 5例 ,女 6例 ;年龄 5~ 12岁 ,平均年龄 7.3± 3.6岁 ;体重 13~ 4 0 kg,平均体重 2 4 .7±9.7kg。病种 :室间隔缺损 (VSD) 6例 ,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 2例 ,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 (VSD+ASD) 1例 ,右心室双出口 +动脉导管未闭 (DORV+PDA) 1例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TAPVC) 1例。 10例行右心导管检查 ,肺动脉压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