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魏雪琰 《山西建筑》2004,30(16):52-53
通过对传统聚落交往空间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研究传统社区中的邻里交往空间和居民行为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中得出有益于对现代人居环境的设计因素,使在设计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2.
孔磊 《山西建筑》2007,33(29):29-30
通过对交往空间的概念分析以及当今中国住区邻里交往的现状,以共享空间的理念提出针对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的一些设想,以促进住区人类活动与交往,真正实现居住和谐和整个住区和谐。  相似文献   

3.
研究将类型学的方法引入到乡村聚落交往空间的思考中,利用模型化的思路将已有空间分解,从空间元素、空间界面、介质等方面入手,建构了8个空间单元的基本模型,为后续改造设计的深化做好铺垫工作。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学视角出发,分析聚落生态空间的特征及其构成,探讨新徽州聚落生态空间的营建方法,借鉴传统聚落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及生态经验,在实现新聚落空间的高效、持续运转的同时,实现居民、自然、建筑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3)
文章将高密度社区公共交往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高密度社区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可达性、使用效率、环境舒适度等交往要素进行分析,然后从以人为本、设计结合自然、复合多样等方面探讨了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改进策略,最后从规划空间层面提出有效的空间设计方法,以期为提升高密度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质量提供理论基础,以实现社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统聚落公共交往景观场所的复合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以场所理论为基础,针对我国传统聚落公共交往景观场所的结构展开,挖掘其点、线、面、体的有机构成规律,并结合空间研究方法,选取三处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连蓓 《华中建筑》2005,23(Z1):25-26
现代的城市设计特别提出了对人性化空间的注重,适宜的人居环境是人们追求的理想,改善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是人们的当务之急.通过对传统聚落交往空间的具体分析和研究,从中得出有益于对现代人居环境的设计因素,从而在设计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8.
陈鸿 《四川建筑》2003,23(4):8-9
针对现代居住区规划中交往空间的不合理设计,从空间构成形态和交往行为特征两方面分析传统住区街巷式交往空间,以期对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传统聚落的交往空间对现代人居环境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蓓 《安徽建筑》2001,8(6):13-14
现代的城市设计特别提出了对人性化空间的注重,适宜的人居环境是人们追求的理想,改善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是人们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传统聚落的交往空间的具体分析和研究,从中得出有益于对现代人居环境的设计因素,使在设计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大学校园室外交往空间的研究和挖掘,探讨一些对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下的大学校园教学要求以及高校师生需求的外部空间塑造.校园为大学生们正规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和获取更加丰富知识的场所,校园交往空间在传统大学的现代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交往空间的创造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校园室外交往空间的塑造上以“人性化交往空间”为原则,创造内在属性上符合、满足使用此空间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城市居民的邻里交往问题出发,指出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营造应适应居民交往活动的需要,并通过对江南城市传统居住区空间环境分析研究,探讨了现代居住区中和谐的交往空间的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新建筑》2021,(2)
以海南岛多元的水环境为线索,从聚居空间演变的视角分析岛内传统聚落与水环境分布的空间关系。传统聚落空间经过环水聚居、逐水而居、因水设居的嬗变后逐渐定格,在长期与不同水环境磨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具备高度水适应性的多样化的聚落布局和空间形态,并衍生出以关注水环境适应性为核心、寻求人与自然和谐、极具地域特色的质朴水文化。  相似文献   

13.
谢浩 《城乡建设》2011,(4):31-32,4,5
马丘比丘宣言指出:"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与住房设计必须反映这一现实"。居住区是人们长期聚居的生活空间,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和社区氛围来源于人与人的交往。在进行居住小区规划时,要把交往行为和居民活动特征作为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居民交往创造良好的空间场所和环境气氛。  相似文献   

14.
社区交往空间对社区和谐至关重要,通过对熙园住宅小区交往空间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社会、经济环境、空间设计、传统文化观念、公共政策等因素对社区交往有关键影响作用,阐明社区建设过程中应重视邻里交往,政府应建立相关机制激励设计师关注居民需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网络社交的冲击,传统交往模式发生改变,导致邻里关系淡漠、社区精神缺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本研究对当前我国社区公园交往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环境心理学与交往行为理论视角对群体交往空间设计开展研究,以社区公园为载体,提出相应的构建策略与方法。并以此开展广州长湴公园的改造设计,倡导现代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不仅应考虑常规物质功能需求,还需要考虑除美感以外的其他精神层面需求,特别是社会交往需求,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群体交往空间的规划和构建,从而营造良好的社区交往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浅析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和布局特征,对村落空间的秩序及其精神内涵作了一定的解读,指出传统聚落的空间处理和营建体现了古人追求自然和创造舒适生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以调查研究为依据,围绕乡村传统聚落的聚居空间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其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民居建筑、文物古迹、街巷空间、村落形态和田园环境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以期建设和谐美好的聚落环境。  相似文献   

18.
翟静 《城市建筑》2014,(12):32-32
本文首先界定了聚落空间和聚落形态的概念,对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定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以北京川底下古村为例,从聚落选址环境、聚落整体空间环境和单体建筑空间形态三个层面,探讨了沟谷型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居住小区交往空间为居民提供一个最适合交往活动的空间,是居民频繁使用的场所。它的塑造受居民行为模式的制约,同时与居民的心理需求,设计者,使用者也存在一定互动关系。文章通过对居住小区交往空间与行为模式的互动关系分析,提出使两者能够和谐发展的互动设计策略及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闽南传统社区中的交往空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文章通过对计划性社交和随机性社交两种交往模式的调研,分析厦港片区和塔下村传统社区中的交往空间特点,认为兼容、动态的适应性调整策略是闽南传统交往空间融入现代生活的法宝,是提升社区活力和人群满意度的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