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调查了29例抑郁症患者的童年史,以50例正常人和3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照。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的家教不良,童年期与父母情感沟通差和父母性格偏移明显较多。这些不良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应激系统而导致成年易抑郁症。并发现家教不当和父母性格偏移的抑郁症患者HAMDⅡ因子分增高。提示,他们有更多的认知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我概念和父母养育方式及其二者关系。方法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符合入组标准的98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测评,并与100例正常人群进行对照,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HAND)评定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结果抑郁症患者自我概念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状与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自我概念多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概念因子与父母养育方式多个因子分存在显著相关。结论抑郁症患者父母的不良养育方式可能导致抑郁症患者性格缺陷,影响患者的自我概念发展。: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概念水平与父母不良养育方式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Brown和Harris发现抑郁症患者在童年常有丧失父母或与父母分离史,早年亲子关系不佳增加情感性疾病发病的危险性。本调查试图证实童年不良因素与抑郁症的关系。抑郁症组系符合CCMD-2抑郁症诊断标准的29例  相似文献   

4.
父母教养方式对缓解期抑郁症患者归因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抑郁症缓解期归因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归因方式问卷对116例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及112例正常志愿者进行测查。结果:对照分析显示抑郁症患者对负性事件的内在性及正性事件的持久性、整体性归因和总体指标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养方式中父母温暖理解、母亲偏爱与正性事件整体性、持久性及总体指标成正相关,与负性事件内在性负相关;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度干涉与正性事件整体性、持久性及总体指标负相关,与负性事件内在性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对抑郁症患者负性事件的内在性归因,正性事件持久性、整体性归因及总体指标有较好的预测。结论:抑郁症患者在缓解期也存在负性归因,调节教养方式可改变归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抑郁症患者与性别、性格的关系及临床特征。方法封80例住院的抑郁症首发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住院抑郁症病人80例,92.5%的病人出现过自杀观念,25H的病人有明确的自杀行为,而且同时伴有严重焦虑,失眠时更易出现自杀行为,并且在性别、性格上有显着差异。结论未来10年中,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第2号杀手,长期躯体不适,且治疗无效者要考虑抑郁症的可能,且性格内向及女性占多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父母养育方式和自我接纳与首次发病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方法对52例首次抑郁发作的青少年患者和214例正常对照者进行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我接纳问卷(SAQ)测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母更少情感温暖、理解(P<0.01),母亲有更多的拒绝、否认和更少偏爱被试(P<0.05);逐步判别分析显示,母亲的温暖、理解具有统计学判别意义(P<0.01);抑郁症青少年的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显著低于正常青少年(P<0.01)。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和自我接纳程度低与青少年抑郁发病相关;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和比较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初步探讨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0版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各80例,选取80名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自编早年分离经历调查问卷对3组进行调查. 结果:抑郁症组有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的比率(x2分别=5.01,11.02)、在分离期间与父母相距省外的比率(x2分别=8.17,15.07)及对分离经历的负面评价(x2分别=12.57,9.99)均高于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抑郁症组早年与父母分离后的养育人与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11.91,10.90;P均<0.05). 结论:早年与父母分离的经历可能是成年后患抑郁症的社会心理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活应激事件与家庭教养方式对女性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神经质倾向的影响。方法:采用顺序入组方式,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访谈员使用电脑评估系统进行一对一访谈,入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及门诊精神科或心理科确诊的女性复发性抑郁症患者。主要采用艾森克神经质量表、生活应激事件量表、父母亲情关系量表(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PBI)及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访谈,同时与正常女性作对照。结果:共访谈女性复发性抑郁症患者193例,正常女性对照571名。抑郁症组神经质维度评分为(11.21±6.08),对照组评分(2.04±2.95),协方差分析(控制年龄与婚姻)结果显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组在生活应激事件、PBI照料维度/母亲、PBI控制维度/母亲、PBI照料维度/父亲、PBI控制维度/父亲5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活应激事件、PBI照料维度/父亲及PBI控制维度/父亲(β值分别为0.342,0.144,0.111)三者进入回归方程,且均可预测神经质倾向(P<0.01)。其中生活应激事件对神经质倾向的预测作用大于PBI照料维度/父亲及PBI控制维度/父亲两个维度。结论:女性抑郁症患者神经质人格特质与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及个体经历的不良生活应激事件有关联。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与正常人父母教养方式对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抑郁症与正常人之间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符合条件健康自愿者和临床痊愈2周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分别进行评定。结果:抑郁症父母教养方式更倾向于高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和低情感温暖和理解。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抑郁症的认知模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儿童抑郁症与父母教养方式、忽视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4月到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70例儿童抑郁症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择7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评分、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S-EMBU)评分和儿童被忽视量表(CNS)评分,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预测影响抑郁症预后的因素,我们对48例抑郁症近期预后不良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1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精神科1992年5月至1998年4月住院的抑郁症患者246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31例,女115例;年龄16~65岁,平均29±10岁。病程14天~32年,平均6±3年。246例均接受过抗抑郁剂系统治疗4周以上。根据出院疗效分组:预后不良组48例(195%),痊愈组198例(805%)。预后不良组指出院时患者仍有抑郁症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  相似文献   

12.
妄想性抑郁症与非妄想性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本文对78例抑郁症患者按照有无妄想症状分为2组,结果显示妄想性抑郁症组焦虑激越、绝望、自杀行为比非妄想性抑郁症组发生率高,可见于各种临床亚型。两组病前性格有显著性差异P〈0.05。妄想性抑郁症以联合用药为多,非妄想组以单用药为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及生物学指标.方法:以抑郁症患者入院时有无自杀行为分为自杀组和无自杀组.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生活事件量表(LES)及自行编制的自杀行为调查表对入组患者进行调查;酶法测定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结果:共10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自杀与既往自杀行为、内向性格、生活事件、严重的抑郁(尤其是绝望感明显,存在严重的认识障碍)有关;两组的血脂水平差异无显著.结论:既往自杀行为、内向性格、生活事件、严重的抑郁是抑郁症患者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可能与血脂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4.
对83例妄想性抑郁症和133例非妄想性抑郁症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妄想性抑郁症在阳性家族史、内倾性格,临床症状中的自责自罪和自杀行为方面显著高于非妄想性抑郁症;治疗时多采用三环抗抑郁剂联合抗精神病药;伴有的妄想依次为罪恶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和疑病妄想等。  相似文献   

15.
是否伴有躯体症状的抑郁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抑郁症躯体化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的抑郁患者躯体症状调查表,对41例患者进行评定。结果: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在文化程度、性格、求医方式上与无躯体症状患者有显著差异,治疗上多需合并用药,临床疗效无差异。结论:是否伴有躯体症状的抑郁症尚有其他某些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17岁前丧失父母者易于发展为抑郁症已是众所周知。而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之间有无关系?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企图阐明早年丧失父母的慢性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抑郁症的情况。本文为一回溯性研究。本组病例皆是同一医院在1969—1973年住院的白人,依 ICD—8的标准诊断为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凡有药物或酒精成瘾、脑病或精神发育不全及其他型的精神分裂症者均不包括在内。所有病例均有详细纪录。患者抑郁症的诊断应符合 DSM—Ⅱ有关继发性抑郁的诊断标准。17岁前丧失父母的原因包括由于死亡、父母离异或其他原因与父母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对首发抑郁症患者康复期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1—10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康复期首发抑郁症患者100例,均给予相同的治疗与护理方案,观察2月后,再根据认知功能是否有改善分为改善组与未改善组,分别为80例与20例,比较2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由同1名医师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项版本评估抑郁程度;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应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ronment Scale,FES-CV)评估家庭环境;应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 Uppforstran,EMBU)评价父母教育方式。结果 2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因子分数存在明显差异(P0.01),成功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因子分数无差异(P0.05)。2组患者父亲方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分数存在明显差异(P0.01),母亲方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与否认因子分数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对其认知发展有影响,父母应随时调整教育观念,创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解郁丸联合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87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3例采用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44例联合解郁丸口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5-羟色胺(5-HT)、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汉密顿抑郁评分(HAMD)、社会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5-HT、NE、BDN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AMD、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郁丸联合西酞普兰可以改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单胺类递质水平,激活BDN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童年丧亲对抑郁症患者个性及临床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童年丧亲的抑郁症患者个性和临床方面特征。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测评52例童年丧亲的抑郁症患者(A组)及144例早年父母双全的抑郁症患者(B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A组E分显著较低、N分显著较高,焦虑和自杀行为显著较多、临床显效率显著较低。病程迁延者显著多于B组。结论:童年丧亲患者个性更为内向且情绪更趋向不稳定,更易出现焦虑和自杀行为,临床疗效较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家庭内部伤害的规律与特点。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对2003-2006年家庭内伤害案中诊断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的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46例,抑郁症20例,精神分裂症以男性为主,抑郁症男女均等。伤害对象精神分裂症以父母、夫妻为主,抑郁症以夫妻、子女为主。影响辨谁能力及控制能力的精神症状,精神分裂症以妄想及幻觉为主,抑郁症以扩大自杀、抑郁情绪及妄想为主。结论鉴定中家庭内伤害案件中仍以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患者为主,二者往往病程较长,治疗不及时,家人关怀及管理少最易而产生伤害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