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研究了蓝湿皮通过稀土媒染后及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对天然染料姜黄素的染色动力学。结果表明,经稀土媒染后的蓝湿皮吸收姜黄素效果显著,且在较高温度下吸附更快,效果更好。而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及平平加O对姜黄素在皮革的染色在较低温度下有一定的促染作用,在较高温度下有一定的缓染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条件下茜素进行皮革染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植物茜草的提取液对蓝湿皮进行染色,测试不同温度、时间、pH值等因素对蓝湿皮上染效果的影响。同时对蓝湿皮用纳米TiO2改性及壳聚糖处理后,再与茜素染料作用,比较不同的染色效果。确定茜素提取液应用于皮革染色的最佳染色条件。结果表明:经壳聚糖处理及纳米TiO2改性过的皮胶原对茜素染料有更高的上染效果。  相似文献   

3.
详细介绍了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特征、类型分类、应用特点、发展现状及在日用化工、纺织印染、医疗等领域的用途,重点阐述了几种在纺织印染中比较常见的两性表面活性剂(Albegal B两性表面活性剂,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在羊毛染色中既作为匀染剂又作为促染剂的应用,介绍了在羊毛染色中的作用原理,以及染色保温温度,染浴pH值,两性表面活性剂用量和加入染浴时间在羊毛染色中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用壳聚糖对羊毛进行预处理,再添加稀土助剂应用于活性兰纳素染料染色的新工艺。讨论了壳聚糖和稀土用量、预处理温度、染色温度、染色时间等工艺条件对染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羊毛经壳聚糖处理并采用稀土作为低温助剂在兰纳素染料中染色最佳工艺为:壳聚糖用量2 g/L,pH值4,预处理温度35℃,预处理时间30 min;染料用量2%(owf),氯化稀土用量0.1%(owf),染浴pH值4.5,染色温度80℃,染色时间50 min。该工艺实现了染色低温节能的目的,同时减小羊毛单纤维强力损伤,提高羊毛匀染性。  相似文献   

5.
羊毛在两性表面活性剂中的低温染色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樊增禄  沈勇 《印染》1996,22(8):5-8
在弱酸性染料羊毛染色的染浴中添加两性表面活性剂N-十二烷基甜菜碱,于80℃下染色。本文分析探讨了两性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浓度、温度、pH值等条件下,对羊毛纤维表面性能和染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棉用活性染料同浴法对羊毛及竹原纤维染色,探讨了染色温度、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碱剂用量、盐用量等因素对染色同色性的影响。通过测定上染百分率及K/S值,获得羊毛/竹原纤维混合散纤维同浴上染的最佳染色工艺为:浴比1∶30,平平加O质量浓度0.3 g/L,Na2SO4质量浓度40 g/L,pH值5.6,70℃入染,染色40 min,降温至60℃加碱固色,固色40 min。采用该工艺对羊毛及竹原纤维进行染色能获得良好的同色性和染色牢度。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加入有助于染料对羊毛的上染。  相似文献   

7.
宋心远 《印染》2004,30(8):39-41
简要介绍了重要的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然后对这些表面活性剂聚集体,包括单分子膜、胶束、反胶束、泡囊、聚合泡囊、聚合物泡囊、双层类脂膜和多层铸膜等的结构和性能作了较系统的介绍,分析了它们用于染色加工的可能性;重点介绍了表面活性剂的胶束与染料的作用方式和机理,分析了这些作用对染色的影响。结合作者近年来研究表面活性剂在染色中的作用,介绍了纤维、染料和表面活性剂在染色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在受控染色中的重要性和它们对染料发生增溶、分散、竞染、缓染、匀染、促染、增深和改善提升性和色牢度等方面的作用;最后对增溶染色的理论概念和工艺作了分析,并认为通过加强对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研究,不仅可提高染色加工效率,还将开发出新的高效生态染色方法。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讨论了壳聚糖及氯化镧稀土在苎麻织物直接染料染色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使用壳聚糖预处理后,用直接染料染色后织物的K/S值得到提高,其预处理优化工艺为:壳聚糖用量3.0%(owf)、浸渍温度60℃、浸渍时间30 min、焙烘温度100℃、焙烘时间3 min;氯化镧稀土的处理对直接染料的结构有一定的选择性,预处理工艺为:氯化镧用量0.5%(owf)、浸渍温度60℃、浸渍时间30 min;采用壳聚糖和氯化镧稀土共同处理,以先用3.0%(owf)的壳聚糖预处理,然后在染色中途加入1.0%(owf)的氯化镧稀土(替代食盐),这一工艺较好。  相似文献   

9.
PLA纤维染色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傅忠君  郑化  郭申  于鲁汕 《印染》2007,33(10):6-9
选用C.I.分散红74对PLA纤维染色,通过测定上染百分率、半染时间以确定染色助剂对其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并用Hill公式验证试验结果,依此研究PLA纤维的染色动力学。结果证明,在105℃染色时,加入的三种染色助剂不同程度地延长了半染时间,即降低了染料的上染速率。其中,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524、阴离子分散剂JS—N后,比染色速率常数变小,半染时间t1/2显著增大;加入匀染剂2011,则引起表观扩散系数增大,有利于分散染料快速上染。  相似文献   

10.
在活性染料染丝绸过程中加入稀土,用多变量及优化设计试验法,研究稀土加入时间、稀土用量及染色温度对蚕丝织物染色效果的影响,并确定出主要工艺参数。试验表明,加入稀土对蚕丝染色,稀土量控制在0.1%附近最好,在加入染料后30 min加入稀土最为合适,且加入稀土后染色温度可以降低,最佳染色温度为85℃左右,固色率为86.80%,上染率为90.54%,同时,织物强力有所提高。通过加入稀土缩短了染色时间,减少了染料用量,加入稀土使织物的水洗牢度得到提高,并可减轻灰伤疵点,同时也改善了蚕丝染色上染率及色牢度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阴离子树脂复鞣猪皮绒面软革用阴离子染料染色时,很难染出深色调的革,尤其是黑色革;况且其染色坚牢度很差,这一直困扰着皮革工作者.本文用稀土助剂作助染剂来解决这一难题,取很好的效果.该助剂是以高分子稀土络合物为主要成份的多组份功能助剂.它改变坯革的带电状态,增加染料和坯革的结合性,改进坯革对染料的染色性能;提高了上染率、着色深度以及染色坚牢度,同时亦可节约染料和加脂剂.本文研究了LD809对阴离子树脂鞣猪皮绒面软革染色性能的影响以及助染机理,摸索出较为理想的应用工艺.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甲壳胺和海藻酸钠处理染整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益民 《纺织学报》2005,26(5):137-139
介绍了联合使用甲壳胺和海藻酸钠处理染整废水的处理方法。在含酸性铬蓝K染料的废水中分别加入甲壳胺和海藻酸钠的水溶液后,把二种溶液混合。由于带正电的甲壳胺和带负电的海藻酸钠相互沉淀而使染料与废水分离。实验结果表明,甲壳胺和海藻酸钠的添加量、添加比例、处理温度、pH值、处理时间等因素对废水脱色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酸性和碱性染料对改性戊二醛鞣制皮革的染色性质进行了研究。通过改变染色初始pH、温度、时间、染料浓度、液比以及固色条件,研究了影响改性戊二醛鞣制皮革染色的因素,确定了染色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①碱性染料与酸性染料相比,碱性染料更适合改性戊二醛鞣革的染色。②染色前调节皮革及染浴的pH值是必要的。pH 4.0~4.7为碱性染料的最佳染色pH。③染色时应控制温度在40℃左右,染料的用量为2%,液比为2。④在pH4.0~4.7下染色60 min,然后逐渐加碱至pH5.5左右进行固色30~40 min。  相似文献   

14.
彩色高分子在皮革染色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彩色高分子在皮革染色中的工艺条件,重点考察了彩色高分子的用量、与DN—Ⅰ稀土染色助剂的配伍性以及固定(色)方式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增深剂作为猪皮蓝湿革的染色助剂,可以节约染料用量,减少印染废水排放,改善传统染色皮革得革率低等问题,使皮革表面的品质和染色效果均可得到明显的提升,赋予皮革良好的染色牢度.本文探讨了增深剂处理方法、增深剂处理温度、时间、pH值、用量以及染色温度对上染百分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三种增深剂的较佳用量分别为泰尔高SN 10 g/L,泰尔高WLD 5 g/L,增深剂色必深7.5 g/L,泰尔高WLD处理的较佳工艺:温度50℃,时间15 min,pH值4.此工艺条件下,猪皮革粒面K/S值7.831,肉面K/S值13.854,摩擦牢度和耐水牢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实验室合成的阳离子型高吸收皮革染色加脂助剂R、S、V的多种使用方法(染色之前预处理、加酸固色前后应用,以及“三明治”法)及不同的助剂对染料和油脂的吸收,革的颜色和手感的影响。并考察了高吸收染色加脂助剂应用于不同的革种(羊皮、牛皮、猪皮)的差别。实验表明,所合成的阳离子高吸收染色加脂助剂能明显提高油脂和染料的吸收,且提高革的染色强度。综合考虑,以染色加脂前用助剂处理或染色加脂前用助剂处理,最后再用助剂固色的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稀土GdCl3用量、加入时间、染色温度、染色时间、pH值、匀染剂、盐量、浴比等各单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确定正交实验,进而得到了提高羊绒深红色相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的优化工艺。所确定的优化工艺为:稀土GdCl3用量为0.1%(o.m.f)),同染料一并加入,染色温度为85℃,染色时间为90min,pH值为4,浴比1:30,阿白哥B为1%(o.m.f),固色剂为氨水,固色温度为80℃,固色时间30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染色后,进行各指标测试:各项色牢度均提高了0.5~1级,上染率提高了10%左右,断裂强力、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断裂功等有所增大,色差、pH、甲醛均在合格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铬鞣助剂OXD-I的应用工艺优化及高吸收铬鞣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改变OXD-I铬鞣助剂的应用工序、用量、提碱终点的pH值以及铬鞣剂用量等应用条件,对OXD-I的应用工艺进行了优化。进而研究了OXD-I助剂与皮胶原、铬鞣剂间的相互作用以及OXD-I助鞣的革坯的铬结合牢度,探讨了OXD-I的高吸收铬鞣机理。结果表明,OXD-I助剂的优化工艺为:2%的OXD-1在铬鞣前加入,KMC铬鞣剂用量为5%,鞣制终点pH值控制在4.0左右;废液中Cr2O3可降至0.18g/L,铬吸收率达到97.0%。革坯染色性能优良,丰满性良好,其抗张强度、撕裂强度均能明显高于普通铬鞣革;OXD-I的高吸收机理为:OXD-I助剂先与胶原上的活性基团发生化学反应,将羧基、羟基以及胺基等基团引入胶原纤维上。在鞣制过程中,助剂上羧基与胶原侧链羧基等共同与三价铬配位,形成了交联配位结合、单点配位结合以及环状螯合等不可逆结合,这些协同作用使OXD-I助剂具有很强的助铬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稀土(La、Nd、Y)铬(Cr)络合染料的制备及性能。通过EDTA络合滴定法和可见一分光光度法对产物分别进行了稀土含量和铬含量的测定。用红外光谱、紫外一可见光谱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稀土铬络合染料的结构中,稀土离子(La3+、Nd3+、Y3+),铬离子(CP3+)与配体染料分子中的羧基,羟基及磺酸基产生了配位作用。丝绸染色实验及其各项牢度测试结果表明:稀土铬络合染料的丝绸染色比相应配体染料和相应的铬络合染料的丝绸染色颜色鲜艳;茜素红稀土铬染料的多项丝绸染色牢度比相应的配体茜素红染料和相应的铬络合染料都要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