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研究EF值正常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心脏结构重构的相关性。方法将189例EF值正常患者分为3组,A组:NT—proBNP≤100pg/ml(84例),B组:100pg/ml〈NT—proBNP〈450pg/ml(75例),C组:NT—proBNPi〉450pg/ml(30例)。测量血浆NT—proBNP水平,利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每组的升主动脉内径(AOD)、左房内径(LAD)、右室内径(RV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内径(LVD)、左室后壁厚度(WTD)、射血分数(EF)。结果A、B、C三组中两两比较,LAD及WTD的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两组对比,IVS的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对比,LVD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水平与患者LAD、IVS、LVD、WTD的大小呈正相关(rM口=0.368,P〈0.01;r,船=0.285,P〈0.01;r£Ⅷ=0.145,P〈0.05;rw,D=0.318,P〈0.01);与EF值、AOD、RVD的大小无关(P〉0.05)。结论EF值正常的患者中,血浆NT—proBNP水平与LAD、LVD、IVS、WTD等心脏结构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以及心电图之间的关系。方法2006年6月.2008年8月在我院急诊抢救并收入心内科住院且资料完整的ACS病例146例,患者就诊后立即行12导心电图检查,入院后2h内取静脉血测肌钙蛋白,肌酸肌酶同工酶。结果ACS患者sT段抬高组中CK—MB和cTnI的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ACS患者中sT段抬高者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大于非ST段抬高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新活素(注射用重组人脑钠肽)在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ADHF)患者血浆中不同水平的N末端B型尿钠肽原(NT—pro—BNP)疗效。方法将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ADHF患者(n=53)血浆NT—proBNP浓度分成2组,高浓度组(n=27)为NT.proBNP〉5000pg/ml,低浓度组(n=26)为NT—proBNP〈5000pg/ml。两组均给予rh—BNP常规剂量治疗3d,观察临床症状、左室射血分数变化(LVEF)变化及NT-pro—BNP浓度变化幅度。结果高浓度组在临床症状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T—proBNP浓度降低幅度明显优于低浓度组(P均〈0.05)。结论同等剂量新活素改善高浓度NT-proBNP组ADHF患者效果优于低浓度NT-proBNP组ADHF患者,新活素治疗高浓度NT—proBNP的ADHF患者有较好效益一费用比。  相似文献   

4.
刘兰 《中国卫生产业》2013,(34):114-115
目的对非sT段抬商l生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6月一2013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各4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定义为甲组和乙组,对者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展开对比分析。结果乙组患者胸痛、吸烟史、心律失常比例较甲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而乙组患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心绞痛人数则较甲组发生明显减少(P〈0.05);乙组患者cK—MB、cTnT水平均较甲组患者高(P〈0.05)。结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于临床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急诊急救中鉴别诊断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急性呼吸困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全部急性呼吸困难的患者136例分为心源性呼吸困难组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同时设立49名正常人为对照组,检测三组血浆NT—proBNP浓度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数据,计算心力衰竭阳性检出率,不同心功能分级(NYHA)之间NT—proBNP水平加以分别比较。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组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非心源性性呼吸困难组和正常对照组[(676.35--+-35.28)ng/I.VS(74.23±22.02)ng/LWS(25.88±6.96)ng/L,P〈0.05],心源性呼吸困难组NT—proB—NP浓度和超声心动图的心力衰竭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P〈o.05),心力衰竭检出率分别为94.87%和71.79%。心源性呼吸困难组T—proBNP浓度在不同心功能分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可作为鉴别心源性呼吸困难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的重要指标,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介素-8(IL-8)与白介素-10(IL-10)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t3肌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各30例血中IL-8、IL-10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患者血中IL-8分别为(156.9±44.2)pg/ml、(171.3±49.6)pg/ml和(68.9±43.3)pg/m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无明显差异。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血中IL-10分别为(178.5±54.5)pg/ml、(234.8±79.8)pg/ml、(59.3±21.6)pg/m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无明显差异。结论IL-8、IL-10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其血清浓度的显著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和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高龄急性脑梗死并发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E)患者中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61例高龄急性脑梗死并发MODSE患者诊断当日行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并于次日抽血测定空腹血清PA、NT—proBNP水平。按患者APACHEII评分值将患者分为3组(A组10~15分,B组16~20分和c组〉20分),分析3组患者的空腹血清PA、NT—proBNP水平及死亡率;再根据疾病转归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空腹血清PA、NT—proBNP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值。结果A组空腹血清PA检测水平明显高于B、C组(P〈0.05),B组明显高于C组(P〈0.05);血清NT—proBNP数值A组空腹水平明显低于B、C组(P〈0.05),B组明显低于C组(P〈0.05);死亡率A组低于B、C组,B组低于C组。死亡组APACHEII评分值较生存组高(P〈0.01),空腹血清PA水平较生存组低(P〈0.05),NT—proBNP水平较生存组高(P〈0.01)。结论联合检测空腹血清PA、NT—proBNP水平对评估高龄急性脑梗死并发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其NT—proBNP水平越高、血清PA水平越低者,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NT—proBNP的影响。方法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所有患者入院抽血检测血脂和NT—proBNP,观察组除给予一般治疗外加用阿托伐他汀,对照组只给予一般治疗。8周后重新检测血脂和NT-proBNP,8周治疗中随访所有患者冠脉事件情况(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结果8周后观察组TC、LDL、NT—proBNP较观察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8周内观察组心绞痛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能显著降低患者血脂,减少冠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CTnT、Mb、NT-proBNP、hs—CRP联合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102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组),10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P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105例健康人血中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b)、N末端前B型脑钠肽原(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ap)含量,各组之间相互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中CTnT、Mb、NT—proBNP、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UA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TnT特异性最高,Mb灵敏度最高,特异性较差。结论cTnT、Mb、NT—proBNP、hs—CRP对AMI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联合检测可以提高AMI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胸痛时间、肌钙蛋白水平及心电图ST段下移对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本科因急性胸痛拟诊不稳定性心绞痛(UA)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而收入住院治疗63例患者.根据患者病史、查体,胸痛发生时间分成3种情况:<0.5 h,0.5 h~,≥2 h,并完成常规18导联心电图检查,将患者入院时心电图ST段下移幅度分成3种情况:<1 mV,1 mV~,≥2 mV,同时抽静脉血做肌钙蛋白Ⅰ(TnI)检测.据TnI水平将患者分成3种情况:TnI定量值<0.02 μg/L,0.02 μg/L~,≥0.04μg/L,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结果 随着胸痛发生时间延长或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显著升高.随着ST段下移幅度加深,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没有升高.结论 胸痛时间及TnI水平对非ST段抬高(NSTE-MI)的ACS患者的预测均有价值,但心电图的ST段变化对于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的预测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早期应用小剂量新活素(rhBNP)对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PCI术后标准治疗,观察组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小剂量新活素(rhBNP)。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PCI术后72h以及3个月复诊时血浆醛固酮(Aid)、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肥厚程度。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血浆Ald、NT—proBNP及左心室肥厚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72h、3个月时,观察组血浆Aid、NT—proBN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PCI后3个月时,观察组IVsT、PwT、LVMI水平均降低,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LVD未见显著性变化(P〉O.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早期应用小剂量新活素有效抑制了多种内源性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激活,逆转或改善了左室重构,对PCI术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对急性左心衰患者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方法入选64例急性左心衰患者,32例采用常规抗心衰治疗,另外32例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BiPAP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12h、24h抽血检测NT—proBNP,行动脉血气分析,同时监测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结果(1)NT—proBNP随着治疗进行显示逐渐降低趋势,BiPAP组下降得更低,在24h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两组PaO2、HR、MB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BiPAP治疗较常规治疗使急性左心衰患者NT—proBNP浓度降低更显著,表明Bi—PAP组对急性左心衰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电图(ECG)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关系。方法 对107例由急诊科收入院的ACS患者的ECG及CA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病变情况复杂,单支、2支、3支病变均占一定比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单支病变以左前降支病变为主,2支以上病变均包含左前降支病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单支病变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2支以上病变均包含右冠状动脉病变。(2)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单支病变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vs28%,P〉0.05),2支以上病变发病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64%vs63%,P〉0.05)。(3)〈65岁组单支病变发病率明显高于≥65岁组(46%vs18%,P〈0.01),〈65岁组2支以上病变发病率明显低于≥65岁组(48%vs78%,P〈0.01)。(4)ECG诊断ACS相关病变血管的特异度为100.0%,敏感度为33.3%。结论 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ECG能基本确定相关病变血管,而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ECG不易确定相关病变血管,应尽早行CAG检查明确诊断;年龄越大,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越复杂,亦应尽早行CAG检查。  相似文献   

14.
邢春维  乐素苗 《现代保健》2009,(26):141-141
目的评价连续心搏的心电图形态变异对急诊胸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肌缺血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以急诊室196例非选择性前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完整记录其病史、体征和12导联心电图。用高分辨心电记录器检测QRS波的平均形态,并计算QRS波各区连续心搏的形态变异度。结果在胸痛、心电变化、血清TnI/TnTCK—MB升高和连续心搏波形变度与有无急性心肌缺血重要的预报因素(P〈0.05)。结论连续心搏心电波形变异度的检测将有助于急诊室急性心肌缺血事件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电图STaVR抬高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变血管的预测价值并评估其危险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临床资料。根据STaVR情况分为无抬高组(n=87)、抬高0.05~0.1mV组(n=18)、抬高≥0.1mV组(n=25)。结果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病变的分别为0例、1例(5.6%)、2例(8.0%),病变范围为多支血管病变的分别为16例(18.4%)、7例(38.9%)、14例(56.O%),发生心脏事件分别为7例(6.6%)、5例(24.9%)、14例(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aVR抬高可能是左主干或3支病变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且有助于临床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人院时心率水平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人选本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NSTE-ACS患者186例,根据入院时的心率水平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69例,心率〈70次/min;B组75例,心率70-89次/min;C组42例,心率≥90次/min,观察各组1年内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组1年内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16.7%、31.O%和14.3%,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前两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率水平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明显相关。随人院时心率水平增快,NSTE—ACS患者1年内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及术后,DIVERTM CE血栓抽吸导管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推注后静脉滴注维持)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1年3月间符合PCI治疗条件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0例。按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归为两组:32例(A组)患者给予替罗非班;28例患者(B组)给予DIVER TM CE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联合应用。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心肌梗死血管(TIMI)血流变化、出血性并发症和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B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改善效果明显优于A组,在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率低于A组(25.0%vs3.6%,P〈0.05),两组均无致命性出血并发症。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PCI中应用DIVER TM CE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推注后静脉滴注维持)能够明显减少冠状动脉内血栓,减少无复流现象,降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亦无致命性出血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彭晓光 《现代保健》2011,(34):35-37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发作一球囊扩张时间(symptom—onset—to—balloon,SOTB)和症状发作一进导管室时间(symptom—onset—to~lab,SOTL)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关系,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的运转机制。方法人选2001年1月1日~2002年7月31日来院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在12h内,行急诊冠脉造影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并观察住院期间的LVEF和CK—Mb的峰值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选394例行急诊冠脉造影,只进行急诊冠脉造影78例,行急诊PCI的有316例,其中直接PCI的为306例,溶栓后未通行补救性PCI的有10例。平均SOTB(277.7±159.3)min,SOTL为(257.2±163.9)min。SOTB≥360min组与〈360min组的LVEF分别为(58.2±11.1)%和(60.1±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K—Mb的峰值浓度分别为(141.4±147.4)U/L和(100.7±75.6)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SOTL≥300min组与〈300min组的LVEF分别为(58.3±11.2)%和(60.1±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CK—Mb的峰值浓度分别为(127,3±134.0)U/L和(101.0±75.9)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缩短急诊介入治疗时间能够改善住院期间的LVEF,降低CK—MB的峰值浓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符合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78例患者的溶栓效果及并发症的相关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梗患者血管再通率达70.51%(55/78),且溶栓治疗时间窗越早,患者血管再通率越高;而溶栓治疗不良事件以心律失常和出血较为常见。结论在没有条件开展介入治疗的基层医院,溶栓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溶栓时间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治疗效果越好;值得在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N-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的变化。方法入选的80例呼吸困难患者分为三组:COPD组24例,CHF组29例,COPD+CHF组27例;测定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CHF组和COPD+CHF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COPD组(P〈0.01)。与CHF组比较,COPD+CHF组血浆NT-proBNP水平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合并CHF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LVDd、LVDs值呈正相关(r=0.66,P〈0.01;r=0.68,P〈0.01),与LVEF值呈负相关(r=-0.76,P〈0.01)。结论NT-proBNP检测结合超声心动检查有利于COPD患者合并CHF的诊断,亦有利于心功能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