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研究切除修复中切除修复鼠缺陷交叉互补基因2(ERCC2)蛋白、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DG)、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在肺癌和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研究三种生物标志物在不同部位的肿瘤组织和非肿瘤组织之间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ERCC2蛋白和mRNA、UDG蛋白在肺和食管良性病变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其癌和癌周组织。UDG mRNA水平在食管良性病变组织中明显高于癌和癌周组织,在肺良性病变、癌和癌周组织中无显著差异。PCNA蛋白和mRNA在肺和食管癌和癌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织。三种标志物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在癌组织和癌周正常组织之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ERCC2、UDG表达水平在良性病变组织中明显高于肿瘤组织、PCNA表达水平在肿瘤组织中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织。  相似文献   

2.
基因多态性在肺癌发生中交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代谢酶基因与修复酶基因多态性在肺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一对照研究,收集原发性肺癌患者227例和相应非肿瘤对照227例,对CYP1B1、CYP2C19、CYP2D6、CYP2E1、GSTM1、GSTT1、GSTP1、mEH、NQ01、XRCC1、XRCC3、hOGG1、NAT2、XPD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应用Logistic回归对基因一基因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CYP2C19突变基因型与NQ01突变基因型。mEH-exon3突变基因型与NQ01突变基因型之间对肺癌的发生存在交互作用,可导致肺癌易感性的增高。未见其他代谢酶基因与修复酶基因在汉族人群肺癌发生中存在交互作用。结论对基因多态性的联合检测更有利于筛选易感人群。今后应加大样本含量,进行多基因之间的联合作用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YP2E15’侧翼区基因多态性与职业性慢性锰中毒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以51例职业性锰中毒患者为病例,以相同环境锰暴露而未发病、匹配条件相当者为对照,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应用PCR-RFLP方法进行CYP2E15’侧翼区基因PstI/RsaI位点和DraI位点多态性分析。[结果]CYP2E1基因RsaI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YP2E1DraI位点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有差别。CYP2E1基因DraI位点野生型纯合子(DD)在病例组的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突变型纯合子(CC)在病例组的分布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携带野生型CYP2E1基因者,其DraI位点更易突变,对锰的神经毒性可能更敏感,推测CYP2E1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与锰中毒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YP2E1 5′侧翼区基因多态性与职业性慢性锰中毒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以51例职业性锰中毒患者为病例,以相同环境锰暴露而未发病、匹配条件相当者为对照,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应用PCR-RFLP方法进行CYP2E1 5′侧翼区基因PstI/RsaI位点和DraI位点多态性分析。[结果]CYP2E1基因RsaI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YP2E1DraI位点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有差别。CYP2E1基因DraI位点野生型纯合子(DD)在病例组的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突变型纯合子(CC)在病例组的分布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携带野生型CYP2E1基因者,其DraI位点更易突变,对锰的神经毒性可能更敏感,推测CYP2E1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与锰中毒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和发展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等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Ⅰ、Ⅱ相代谢酶基因和DNA修复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的关系,重点讨论了CYP1A1、CYP1A2、CYP2C19、CYP2D6、CYP2E1、NAT1、NAT2、GSTM1和XRCC1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人群DNA修复基因XRCC1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碱基切除修复基因XRCC1多态性与南京市人群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南京籍原发性肺癌患者104例为病例组,同时按1:1配对选择非肿瘤、非呼吸道疾病患者104例为对照组,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应用PCR-RFLP方法分析了病例组和对照组的XRCC1基因Arg194Trp和Arg399Gln两个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以及基因多态性与吸烟之间对肺癌易感性的交互作用。[结果]携带399Gln等位基因的个体其肺癌危险性增高(OR=1.790,95%CI=1.033~3.103,P=0.038),且主要增加患鳞癌的危险(OR=2.426,95%CI=1.123~5.237,P=0.023);并与吸烟指数≥20的有一定的协同作用(OR=2.536,95%CI=1.043~6.165)。Arg194Trp与肺癌危险性之间未见显著性相关(0R=1.040,95%CI=0.600~1.805)。[结论]碱基切除修复基因XRCC1的多态性可能会对肺癌易感性产生影响,并可能与吸烟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YP2E1 5'侧翼区基因多态性与职业性慢性锰中毒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以51例职业性锰中毒患者为病例,以相同环境锰暴露而未发病、匹配条件相当者为对照,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应用PCR-RFLP方法进行CYP2E1 5'侧翼区基因Pst Ⅰ/Rsa Ⅰ位点和DraⅠ位点多态性分析.[结果]CYP2E1基因Rsa Ⅰ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YP2E1 Dra Ⅰ位点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有差别.CYP2E1基因Dra Ⅰ位点野生型纯合子(DD)在病例组的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突变型纯合子(CC)在病例组的分布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携带野生型CYP2E1基因者,其Dra Ⅰ位点更易突变,对锰的神经毒性可能更敏感,推测CYP2E1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与锰中毒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环境暴露因素与基因多态性对肺癌发生危险性的影响。[方法]对227例原发性肺癌病人进行单纯病例研究,应用Logistic回归对CYP1A1、mEH、NAT2、NQO1、XRCC3基因多态性与多种环境危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吸烟指数超过20包年者携带CYP1A1至少一个MspⅠ突变等位基因的基因型的频率高于不吸烟者(OR=1.55,95%CI=1.15~2.09;ORadj=1.39,95%CIadj=0.94~2.07)。NAT2慢代谢基因型与烹饪时厨房充满油烟味存在一定交互作用(OR=1.96,95%CI=0.95~4.07;ORadj=2.15,95%CIadj=1.01~4.57)。未发现其它代谢酶和修复酶基因与环境因素之间存在明显交互作用。[结论]携带CYP1A1MspⅠ易感基因型同时吸烟指数超过20包年,NAT2慢代谢基因型同时长期油烟暴露可能增加肺癌发生的危险性。今后应加大样本含量,进行多基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联合作用分析。  相似文献   

9.
肺癌易感性与NQO1、CYP1A1、mEH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南京市正常人群和原发性肺癌病例进行NQO1,CYP1A1,mEH基因遗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关系研究,探讨南京地区人群肺癌易感基因。[方法]收集正常人群样本88例;同时,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南京市区原发性肺癌患者84例,同时按1:1配对选择正常对照84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PCR技术,对样本DNA进行NQO1,CYP1A1,mEH-exon3,mEH-exon4基因型的检测,并分析各基因型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南京市正常人群中,相关基因野生型(wt/wt)。杂合型(wt/vt),突变型(vt/vt)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布情况分别是:NQO129.5%,51.1%,19.3%;CYP1A2135.2%,44.3%,20.5%;mEH-exon326.1%,56.8%,17.0%;mEH-exon483.0%,15.9%.1.1%,南京市区人群NQO1,CYP1A1和mEH-exon4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没有明显关系。mEH-exon3基因型与肺鳞癌发生有关,野生型个体可降低肺鳞癌发生的风险(OR=0.32,95%CI;0.0078-0.63)。杂合型和突变型个体患肺鳞癌的危险性明显高于野生型个体(OR=3.1,95%CI:0.08-6.12);考虑吸烟因素后,mEH-exon3基因型与吸烟者肺癌发生有关,野生型个体可使肺癌发病风险性降低(OR=3.1,95%CI;0.08-6.12);考虑吸烟因素后,mEH-exon3基因型与吸烟者肺癌发生有关,野生型个体可使肺癌发病风险性降低(OR=0.18,95%CI;0.06-0.29)。杂合型和突变型个体患肺癌的危险性增高(OR=5.66,95%CI:2.01-9.30)。[结论]南京市人群中NQO1,CYP1A1,mEH基因型的分布情况与国内外的相关报道存在一定差异。种族差异,地域不同可能是造成肺癌易感基因不同的重要原因。南京市人群中mEH-exon3基因杂合型和突变型与肺鳞癌发生有关,与吸烟者肺癌发生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T1(GSTT1)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用等位特异性PCR(AS-PCR)及多重PCR技术分析106例肺癌患者和250名健康人的CYP1A1、GSTT1基因多态性、基因型分布频率和交互作用.结果 携带CYP1A1(Val/Val)/GSTT1(-)基因型的人患肺癌的风险明显增加(P=0.025);吸烟与肺癌易感性有关(P=0.037),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明显增加(OR=1.628.95%CI=1.028~2.577);携带CYP1A1(Val/Val)基因的吸烟者较携带CYP1A1(Ile/Ile)基因型的不吸烟者易患肺癌(P=0.033);携带GSTT1(-)的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明显增加(P=0.045).结论 CYP1A1突变型和GSTT1(-)基因型是肺癌的可疑易患因素,二者对肺癌的发生有协同作用,但单独携带CYP1A1突变型或GSTT1(-)基因型肺癌易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烟与肺癌易感性有关;CYP1A1突变型、GSTT1(-)基因型与吸烟在肺癌的发生上有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表达低下与肺癌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12.
顺铂对A549细胞DNA损伤修复生物标记物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顺铂对肺癌A5 49细胞中切除修复鼠缺陷交叉互补基因 2 (ERCC2 )蛋白、尿嘧啶DNA糖基化酶 (UDG)、细胞增殖核抗原 (PCNA)在肺癌和食管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通过彗星试验、RT PCR和蛋白印记法研究 3种生物标记物在顺铂处理和未处理A5 49细胞之间的表达水平。分为染毒前、染毒 12h、染毒 2 4h、停止染毒 12h、停止染毒 2 4h 5个不同时间段组 ,每组细胞数均为 1× 10 6个 /ml。结果 在低浓度顺铂 (IC2 0 剂量 )作用下 ,染毒 2 4h内DNA损伤程度的变化与作用时间成正比 ,染毒 12h、2 4h尾相 (单位 :mm)分别为 5 0 2± 0 6 8和 7 2 2± 0 5 3,与阴性对照的尾相2 73± 0 2 9比较有明显差异。停止染毒 2 4h尾相为 3 6 4± 0 70 ,与阴性对照比较无明显差异。ERCC2、UDG和PCNA的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在细胞染毒后均明显升高 ,染毒 2 4h后mRNA水平分别为 0 71± 0 0 8、0 74± 0 0 6和 0 82± 0 0 9,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 (分别为 0 2 8± 0 0 5、0 31± 0 0 5和 0 37± 0 0 6 ) ;蛋白质表达水平分别为 4 37± 0 5 7、5 47± 0 46和 2 2 1± 0 47,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分别为 2 2 1± 0 47、2 5 4± 0 38和 3 2 1± 0 47)。停止染毒后 3种酶的mRNA分别为 0 31± 0  相似文献   

13.
Ⅰ、Ⅱ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Ⅰ相代谢酶CYPlA1、2E1、2D6和Ⅱ相GSTM1基因多态性与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及吸烟与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等技术,检测217例肺癌患者和200例对照CYPlA1、2E1、2D6和GSTM1基因型频率分布以及与吸烟的关系。结果 肺癌组GSTM1缺陷型频率为58.5%,与对照组(4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CYPlA1、2E1、2D6在肺癌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与GSTM1有协同作用,与CYPlA1、2E1、2D6未见明显的协同作用。结论 吸烟和GSTM1缺陷型均是肺癌的危险因素,GSTM1缺陷型有吸烟行为的人更易患肺癌,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DNA修复基因在接受以铂类药物为基础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不同病理类型的预后价值。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21例NSCLC铂类药物化疗患者石蜡包埋病灶组织中多聚ADP-核糖聚合酶基因1(PARP1),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错配修复同源型2基因(MSH2),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表达状态。分析NSCLC患者DNA修复基因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生存分析判断DNA修复基因的表达在不同病理类型中NSCLC化疗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及是否为独立的预后指标。 结果ERCC1、PARP1、BRCA1、MSH2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均未显示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指数、临床TNM分期的相关性(P均>0.05)。在NSCLC腺癌组中ERCC1、PARP1、BRCA1、MSH2均不是判断预后的独立因素(P均>0.05)。鳞癌组中ERCC1、PARP1是预后判断独立因素(P=0.019,0.031)。 结论ERCC1、PARP1是基于铂类药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鳞癌患者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细胞色素P45 0 2E1(CYP2E1)基因多态性与苯中毒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应用PCR RFLP方法对 35例苯中毒病例、44例苯作业工人及 2 6例正常对照组的细胞色素P45 0 2E1(CYP2E1)基因RsaⅠ和DraⅠ多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 ,CYP2E1基因RsaⅠ位点基因型 (c1 c1、c1 c2和c2 c2 )及等位基因 (c1、c2 )和DraⅠ位点基因型 (DD、CD和CC)及等位基因 (D、C)在三组间的分布频率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CYP2E1基因RsaⅠ和DraⅠ多态位点与苯中毒遗传易感性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6.
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态及血清硒与肺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A)(CYP1A1)的MSPI基因多态性、血清硒水平单独作用以及联合作用与肺癌发生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成组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病例58例,对照62例。用PCR-RFLP技术测定CYP1A1的MsPI多态性。用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GHAFS)测定血清硒水平。结果 CYP1A1的MsPI基因多态性单独作用时与肺癌危险性关系无显著性差异;病例组血清硒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以血清硒水平大于等于0.109mg/L。携带CYP1A1野生型者为参照组,则血清硒水平低于0.109mg/L且携带CYPlAl突变型或杂合型或携带野生型者OR分别为9.00(P=0.006),3.94(P=0.195),5.40(P=0.036),而血清硒水平大于等于0.109mg/L携带突变型或携带杂合型者OR分别为1.69(P=0.500),1.13(P=0.705)。结论 CYP1A1基因多态性单独作用时与肺癌发生无显著相关,血清硒水平与肺癌发生呈负相关;CYP1A1基因多态性与血清硒水平联合作用时明显提高肺癌发生的危险性,在肺癌发生中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YP2E1基因PstI/RsaI多态性与三氯乙烯(TCE)药疹样皮炎易感性的关系,为TCE药疹样皮炎易感人群筛选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后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检测64例TCE药疹样皮炎患者和58名接触对照者中CYP2E1基因PstI/RsaI识别的CYP2E1基因型,比较各种基因型在2组人群中分布情况。结果病例组CYP2E1野生基因型(C1/C1)比例(46.9%)明显高于接触对照组(17.2%),而病例组中其他2种基因型[杂合基因型(C1/C2)和突变纯合基因型(C2/C2)合并]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 CYP2E1C1/C1基因型可能是TCE药疹样皮炎的易感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l在肺癌细胞修复苯并(a)芘所致DNA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表达ERCCl反义RNA的重组质粒,Lipofectin转染肺癌A549细胞,潮霉素筛选出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噻唑蓝法检测24h细胞生存力;Northern Blot分析细胞ERCCl基因mRNA表达水平;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DNA损伤程度,每组计算50个细胞损伤情况。结果 筛选出表达ERCCl反义RNA的7个阳性克隆,其生长特性与亲本细胞差别无显著性;内源性mRNA表达水平不同程度降低,为亲本细胞的12%-86%;DNA损伤修复速度减慢,10μmol/L苯并(a)芘作用24h后再孵育24h,修复程度为亲本细胞的29%-71%;相关分析表明DNA损伤修复程度与ERCClmRNA水平显著相关。结论 ERCCl反义RNA降低肺癌细胞对苯并(a)芘所致DNA损伤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 2E1基因(CYP2E1)Pst Ⅰ多态性和腌制品与大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人群基础的病例对照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PCR—RFLP技术,对126例大肠癌和343名健康对照Pst Ⅰ识别的CYP2E1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健康对照组CYP2E1基因野生型(C1/C1)为61.8%,杂合子(C1/C2)为35.8%,突变纯合子(C2/C2)为2.4%。调整年龄性别后,结肠癌病例中突变基因型频率54.9%(52.9% C1/C2和2.0% C2/C2)高于对照(OR 1.979,95% CI 1.090—3.595),但直肠癌病例与对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分层分析发现,突变基因型、每周1或2次和隔天或每天吃腌制品单因素作用的大肠癌OR值分别1.935、2.122和2.315,而每周1或2次 突变型、隔天或每天吃 突变型联合作用后大肠癌OR值分别为2.272和3.127。分别分析结、直肠癌,腌制品对直肠癌的危险性在食用频率为每周1或2次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野生型和突变型的OR值分别为2.646和2.29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结肠癌危险性只有在Pst Ⅰ突变者隔天或每天吃腌制品时才剧增,OR值4.262(1.395~13.017),为野生型的2.6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YP2E1 PstⅠG→C点突变是大肠癌的遗传易感性因素,与腌制品有协同作用,该作用在结肠癌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