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了1997-2008年针刺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现状,方法涉及体针、电针、穴位注射、针刀以及配合推拿、中药等疗法,取穴以局部穴位配合远端穴位为主,选穴多用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穴。参考文献26篇。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1997~2008年针刺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现状,方法涉及体针、电针、穴位注射、针刀以及配合推拿、中药等疗法,取穴以局部穴位配合远端穴位为主,选穴多用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穴。参考文献26篇。  相似文献   

3.
目的挖掘整理古代医籍中有关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处方取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中华医典》,筛选合格古籍及治疗中风偏瘫处方并对穴位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条文211条,涉及用穴107个,用穴频次713次,用Microsoft Excel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发现: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以单穴处方为主,取穴主要集中在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以肢体远端取穴为主,并多选取特定穴,其中五输穴、交会穴、原穴使用频次较高,选用频次最多的穴位为曲池、足三里、昆仑、绝骨、百会。结论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原则,以调节阳经气海,濡养肢体筋脉为主治思路,主取患侧阳经穴位,主选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穴位,选穴多选用特定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和分析目前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常用腧穴的选穴规律,指导临床治疗和相关科研腧穴检测方案。方法根据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检索2000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录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删除重复文献及其他无用文献。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共107篇,分析并总结其腧穴规律。结果常用排名前15的腧穴为:颈夹脊、风池、肩井、天柱、大椎、后溪、阿是穴、合谷、颈百劳、外关、大杼、天宗、列缺、肩外俞、风府。常用经络为:经外奇穴、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手阳明大肠经。结论目前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试验中,常选用远近取穴、局部选穴、循经选穴。常用经络配伍为:足少阳胆经常配合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使用;经外奇穴常配合手少阳三焦经使用。其中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经外奇穴三者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基于现代文献总结针灸治疗周围神经损伤选穴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近15年针灸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临床研究的文献,总结出选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该病提供临床选穴参考。方法以"针刺"或"针灸"或"电针"或"艾灸"或"穴位注射"或"穴位埋线"和"神经损伤"或"周围神经"作为检索词,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检索文献,之后导入Note 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剔除不相关文献,依据受损周围神经名称(臂丛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臀上皮神经、马尾神经、坐骨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将文献分为9类,分别对文献中每类神经损伤所使用的穴位和归经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上肢多选用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为肩髃、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后溪、小海、支正、腕骨、内关、曲泽;下肢多选用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位,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为足三里、髀关、解溪、阳陵泉、环跳、秩边、肾腧、委中、中髎、次髎、会阳、阴陵泉。结论当前在临床上针灸治疗周围神经损伤选穴主要根据受损神经的走行和分布选取相应的经脉,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李家康教授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方法将录入的李家康教授诊疗面瘫的格式化门诊电子病历导出形成数据库,批量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中,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进行选穴规律的分析。结果共纳入针灸处方512条,共使用腧穴53个,总频次10663次。以面部(局部)选穴为主,结合远端配穴。腧穴遍布十三条经络和经外奇穴,其中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使用频率最高。结论李家康治疗面瘫选穴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以疏通局部经络气血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信息可视化数据挖掘技术研究隋唐至明清时期相关文献针灸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选穴规律及穴位配伍意义。方法整理隋唐至明清时期相关文献针灸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处方,经筛选后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Microsoft Access 2017建立数据库,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SPSS 22.0、Modeler 18.0对治疗本病穴位、经络等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获得隋唐至明清时期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针灸处方243条,涉及穴位163个,遍布所有正经及任、督二脉,穴位针刺的总频数为1 872次,其中针刺经穴频数排前3位的经络是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针刺频数排前10位的经穴为:曲池、足三里、昆仑、太溪、百会、阳陵泉、合谷、悬钟、环跳、委中;聚类分析获得5个有效聚类群:风市-足三里-百会、曲池-昆仑-太溪、昆仑-涌泉-太溪、风池-风府、环跳-委中-阳陵泉-风市-悬钟;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排前6位的有风市-足三里、合谷-悬钟、悬钟-曲池、合谷-风市、昆仑-太溪、曲池-阳陵泉;特定穴位的针刺频率高达91.29%,其中五腧穴使用频数最多,其次为两脉交会穴及原穴。结论运用信息可视化数据挖掘技术对隋唐至明清时期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针灸处方进行规律挖掘,发现其选穴范围较广,常选用四肢部位经穴,注重阳经经穴及特定穴的应用,选取经穴方法多以局部选穴、辨证选穴及循经取穴为主,可为研究中医药古代典籍、针灸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等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灸大成》中针灸治疗头痛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头痛的相关检索词,依据《针灸大成》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并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头痛的腧穴和经脉的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头痛以近部取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合谷、风池、列缺、百会、上星,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腧穴间配伍形式以远近结合配穴、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头项部和上肢部。结论针灸治疗头痛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头部经脉上的腧穴,腧穴间配伍以远近配穴、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五输穴、原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头项部和上肢远端部,可为针灸治疗头痛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取穴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采用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提供选穴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2014年6月中国知网中与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关的临床文献,将所选用腧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取穴涉及56个穴位,9条经脉,所选穴位以体穴为主,多取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使用频次最多的穴位是大冲(46次).结论 目前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取穴较为混乱,应着重加强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争取早日形成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索从先秦至清代的古代中风针灸处方文献,研究针灸处方的主要配伍规律。方法:选取半身不遂和不省人事2个具代表性的中风症状,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治疗中腧穴、经络和特定穴运用规律,总结、提炼针灸处方配伍方式。结果:①半身不遂:使用腧穴频次最多的为曲池、肩髃等手阳明经穴;肩髃、曲池、足三里、百会、风池配伍是最常用处方;多选用足少阳经和手足阳明经穴位。②不省人事:使用腧穴频次最多的为督脉百会穴、心包经中冲穴;风池、百会、曲池配伍或大椎、百会、风池配伍是最常用处方;经脉多选用督脉和足少阳、手阳明等阳经穴位。结论:古代治疗半身不遂和不省人事针灸处方所选腧穴的配穴组方及特定穴运用与现代临床常用处方基本一致。在经络选取上,治疗不省人事针灸处方选用经络与现代临床常用处方基本相同,而治疗半身不遂选用足少阳胆经最多,与现代临床常用足阳明胃经不同,需要进一步思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整理古代有关目痛的针灸文献,分析其取穴及配伍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古代文献支持。方法检索21部与针灸治疗眼病有关的古医籍,摘录涉及目痛的穴位主治条文、单穴治疗目痛条文及穴位配伍治疗目痛条文,将采集到的数据输入Office Excel电子表格中,按病名、腧穴所在经络、所属部位进行归纳、分类、整理,然后进行相关数据处理。结果目痛的针灸治疗涉及13条经脉,应用频次最多的是足太阳膀胱经,其次是足少阳胆经,然后依次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督脉、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等;目痛的针灸治疗涉及穴位64个,使用总频次197次,应用频次5次以上的穴位依次为上星、攒竹、合谷、玉枕、阳白、四白、头维、照海、阳溪、三间、下廉、头窍阴。结论目痛取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为主,且以眼周、头面和四肢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经络腧穴作用的特异性,寻找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最佳经络腧穴,为偏头痛提供一个好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针刺手少阳经、足少阳经、足厥阴经3条经络腧穴治疗偏头痛,观察针刺少阳经穴治疗偏头痛特征.结论针刺足少阳经络腧穴治疗偏头痛是用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最佳经络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现代文献针刺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1998年12月—2016年6月国内有关针刺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文献。在检索结果中筛选并记录各腧穴的应用频次,对腧穴的十四经分布、所属部位、特定穴应用情况等进行统计描述。探讨针刺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常用、少用腧穴及其归经、分部规律。结果:纳入文献91篇,涉及的穴位共有59个,腧穴涉及11条经脉,使用穴位数较多的经脉主要有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等。其中特定穴42个,占71.19%;分部选穴是以下肢部远端选穴和下腹部、腰背部的局部选穴为主。结论:现代针刺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常用穴位主要有三阴交、关元、中极、子宫等,选穴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腹部、腰背部和下肢部。  相似文献   

14.
曾庆艳  许相玲 《中外医疗》2011,30(36):100-100
目的 循经取穴,运用中医针刺疗法,治疗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取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厥阴经,督脉上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结果 90例患者针刺次数最少一次,最多10次,治疗结束后,显效74例,占82.2%,有效12例,占13.3%,无效4例,占4.5%,总有效例为95.5%.结论 通过对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厥阴经及督脉穴的适度针刺,可达平肝潜阳,益气升清通络止痛之功效,从而有效治疗头痛.  相似文献   

15.
李伟 《当代医学》2010,16(16):157-157
目的探讨落枕的针刺治疗方法。方法以患侧悬钟穴为主,若不见效改用健侧悬钟穴。结果其中一次痊愈30例,二次痊愈7例,三次改健侧痊愈3例,有效率100%。结论落枕主要因睡眠姿势不当,致经络之气血受阻,痛者不通;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止于足,其痛部位即是经络所及,悬钟穴是本经腧穴、八会穴之一,近于足少阳胆经终止处,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放悬钟穴对落枕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并总结针刺辅助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文献的腧穴选用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自1957年5月至2019年6月)符合针刺治疗或针刺为主要辅助手段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相关期刊文献,对文献进行纳入排除,最终纳入文献53篇,分析并总结其选穴规律。结果发现足三里、中脘、内关、天枢、上巨虚是最常用腧穴;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是选穴主要多的经脉;下肢部、胸腹部是选穴主要集中的部位;五腧穴、下合穴、募穴、八会穴是选用最多的特定穴。结论针刺辅助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理想,选穴遵循循经取穴,局部取穴与远道取穴相结合,重用特定穴。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经行头痛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并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VIP datebase)中的中文文献,选取1990年1月至2020年1月数据库中用针灸或其他中医外治法治疗经行头痛的相关文献,运用Excel 2019建立经行头痛的针灸临床处方数据库,并用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和SPSS 25.0对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46篇文献,涉及67个相关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百会,经脉选用以足少阳胆经为主,特定穴使用十分广泛,其中交会穴使用频率最高;二阶、三阶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位组合为百会-太阳、太冲-太阳,风池-太阳-百会和太冲-太阳-百会;聚类分析得出3个有效聚类群,其中最主要的聚类群是百会-太冲-风池-太阳-三阴交。结论:针灸治疗经行头痛以足少阳胆经为主,多在局部取穴的基础上配合远端选穴,特定穴位运用广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明清时期针灸文献治疗中风后失语的处方选穴规律及配伍意义。[方法]收集明清时期针灸文献,利用Excel建立中风后失语针灸治疗处方数据库,用IBM SPSS modeler18.0、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收集中风后失语针灸处方108条,涉及经络14条,穴位111个,总频次494次,频次最高的穴位为合谷、百会、哑门,使用最多的经络为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部位集中在头面颈、上肢、下肢,特定穴频次最高的为五输穴、交会穴,配伍关联结果显示,排在前五的为然谷→阴谷、阴谷→然谷、复溜→灵道、阴谷→灵道、然谷→鱼际。[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处方选穴规律遵循:局部选穴、远端取穴、辨证取穴,远近配穴、同名经配穴、上下配穴法,注重特定穴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以口周四针为主穴近端取穴,以后溪穴强刺激配合局部远端取穴,并突出针刺手法,采用电针疗法,穴位埋线,综合疗法治疗,呈现针灸治疗多样性的特点,复合针法、综合疗法的临床疗效日益明显。功能祛风活血、通经活络,抑制面神经的异位兴奋及抽搐的发生,加速面肌痉挛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笔者用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发病以入冬到春初较多。治疗方法 (1)选穴:面颊部以足阳明经络与经筋分布最广,以该经为主筛选出主穴、透穴、配穴共20余个穴位进行治疗。在治疗中,以针法为主,它法次之。①主穴:地仓、颊车、下关、四白、迎香、合谷、攒竹、阳白、风池、翳风、人中、承浆。②透穴:地仓透颊车(亦可互透)、阳白透鱼腰、攒竹透晴明、迎香透四白、承浆透地仓。③配穴:听会、瞳子髎、足三里、内庭、丝竹空、颧髎、太冲、太阳。主穴可以交替使用,配穴可根据病情加减.(2)手法:局部取穴弱刺激用补法以扶正,远端取穴强刺激用泻法以祛邪。颜面取穴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