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谷氨酸生产菌S9114 为供试菌株,利用50m3 发酵罐研究了L- 谷氨酸的发酵过程,确定发酵后期产酸速率过低是影响L- 谷氨酸产量的主要原因。优化发酵工艺的参数以提高L- 谷氨酸后期发酵的比产酸速率,结果表明:采用溶氧控制的葡萄糖流加方式,控制发酵后期的pH 值,在发酵的适当时期流加一定量的生物素和KCl 等措施可有效提高L- 谷氨酸的后期产酸水平。在最优条件下,单罐最高产量可达148g/L,糖酸转化率为60.5%。  相似文献   

2.
在温敏型谷氨酸发酵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葡萄糖供菌体生长利用,代谢过程中逐步积累的海藻糖不能被菌体消耗利用,造成发酵成本浪费。为了进一步提高谷氨酸发酵的收率及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进行发酵工艺优化,在发酵后期27~28h加入海藻糖酶将海藻糖转化成葡萄糖,供谷氨酸菌体二次利用。经过工艺优化,发酵后期添加海藻糖酶后,发酵产酸17.6g/L,产酸提高了0.6%左右,发酵糖酸转化率提高0.9%左右,温敏型谷氨酸发酵的综合水平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谷氨酸发酵标准溶解氧水平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溶氧水平是影响发酵的重要因素之一。文中通过对发酵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溶氧水平对发酵指标的影响比较,确定了谷氨酸发酵的标准溶氧水平,产酸达到12.20mg/mL,残糖量为0.62mg/mL,糖酸转化率达到63.73%,因此,可以利用标准溶解氧参数指导工艺,以达到提高产酸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稳定提高谷氨酸发酵生产水平几点做法,包括防止染菌,发酵代谢特征、发酵控制条件等方面进行探索,使其发酵产酸水平提高了4﹪.  相似文献   

5.
谷氨酸糖蜜发酵控制得当,转化率可高达64%左右;产酸率7.5%,高达8.0%以上。这样才能节能节料,经济效益明显。若发酵控制不当,在一定时期就会出现异常或埋下减产的隐患,最终结果,转化率、产酸率降低,成本高昂。笔者从数十年谷氨酸生产的实践中,对7吨、15吨或100吨罐糖蜜发酵进行了长时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内近年来的发酵水平不断提高,在本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使我国的产酸水平近年来有大幅度提高、有极少数厂家已经接近或超过世界水平,但大多数厂家的发酵产酸水平一直在9%-10%左右、我公司的发酵产酸也就是10.5%左右。为此,根据国内外现在的味精市场情况以及WTO的加入日趋临近,味精行业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指标已迫在眉睫。去年6月份,我们公司在原低糖流加工艺的基础上对发酵工艺进行了大的调整和摸索,利用现有的设备对二级种子进行扩大培养,使其以最短的时间向产酸型菌种转化,然后以超大的种量将其接入发酵罐进行正常发酵,经过10多批的发酵罐生产试验,各项指标均有提高,特别是发酵产酸率平均在13.5%以上,现将整个程序及有关数据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7.
文摘     
谷氨酸高产菌株WTH—1菌用于甜菜糖蜜发酵生产谷氨酸的研究冯星如、张克旭等.发酵科技通讯.13,1,1984.4—8 使用耐高糖、耐高谷氨酸、产酸高、转化率高、Td值低及不分解利用谷氨酸的优良菌株WTH一1,在10000升生产罐中连续七罐平均产酸10.03%,平均转化率61.86%,一次常温等电点结晶提取收率平均70.81%.用发酵动力学方法对发酵数据进行分析,初步找出最佳概念值.  相似文献   

8.
稀土元素对谷氨酸发酵产酸及其谷氨酸脱氢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目前我国谷氨酸发酵广泛使用的谷氨酸棒杆菌S9114 为实验菌株 ,研究了稀土元素对谷氨酸发酵产酸及其谷氨酸脱氢酶的影响。结果表明LaCl3、CeCl3和NdCl3浓度分别为 0 72 0、0 0 71和 0 0 0 7mmol/L时 ,促使谷氨酸发酵产酸水平提高 6%~ 8% ,对菌体的GDH NADPH的酶活性有显著的激活作用。实验还表明 ,稀土元素对纯化GDH NADPH的活性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谷氨酸提取是味精生产企业的重要课题,本文从L-谷氨酸提取工艺技术出发,结合谷氨酸结晶特性论述了近年来的谷氨酸提取工艺进展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此外,随着发酵工艺技术的改进以及谷氨酸高产菌株的培育,尤其是谷氨酸温敏菌株的使用,使得发酵产酸不断提高,因此,适合高产酸发酵液提取的工艺路线已经得到了广大谷氨酸生产企业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采用膜偶联间歇透析发酵工艺,解除了胞内谷氨酸的反馈调节作用及有毒害副产物的抑制作用,促使谷氨酸代谢流增加,产酸速率提高。结果表明:在30L发酵罐上普通发酵单罐产酸2.688kg,透析发酵单罐产酸5.232kg,单罐谷氨酸产量提高了94.64%,产酸周期延长了16h左右;普通发酵的总糖酸转化率为66.3%,而透析发酵的总糖酸转化率为69.8%,提高了3.5%;主要代谢副产物乳酸的代谢流平均降低了28.1%,丙氨酸的代谢流平均降低了20.0%,而目的产物谷氨酸的代谢流量由73.47提高至76.45,提高了4.1%。另外,发酵液的质量同时得到了改善,有利于发酵过程控制及谷氨酸分离提取。  相似文献   

11.
正谷氨酸是生物发酵产业的主导产品,我国的总产量占全球75%以上,其生产技术对我国氨基酸发酵技术产生重大的影响。然而谷氨酸发酵生产中多环节产污问题一直制约着行业的发展,其生产废水表现为高COD、高NH_3-N、高盐、低p H"三高一低"的特征,一度成为我国高重污染行业的象征。江南大学、菱花集团有限公司等的科研人员通过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中试、产业化和推广应用,解决了谷氨酸生产链中因产污较重而长期困扰发酵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谷氨酸发酵产酸水平快速提高,发酵工艺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国内大多数厂家都采用"大种量流加糖二级种子发酵工艺",发酵产酸水平和糖酸转化率比"小种量工艺"有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以水解糖为原料的谷氨酸发酵,在全国味精生产中占主要地位。大多数工厂谷氨酸发酵率6%,转化率在42—45%。我国是以水解糖为原料生产味精最多的国家,味精产量占世界第二位,1983年味精产量已达到6万多吨,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千分之一。对全国味精生产技术的提高,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中国味精技术公司成立以后,立即对提高谷氨酸发酵水平,组织攻关,经过近三个月的工作,将谷氨酸发酵产酸率和转化率提高到国外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我们经诱变,筛选到CMTC6282新菌株,然后利用这一菌株进行了生产规模的试验和试生产,取  相似文献   

14.
提高甜菜糖蜜发酵 L—谷氨酸产酸率的研究技术鉴定会于六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在哈尔滨召开。轻工业部委托省轻工业局主持会议,由吉林省轻工业设计研究所、黑龙江省应用微生物研究所、沈阳味精厂、上海味精厂、杭州味精厂、哈尔滨糖厂和天津轻工业学院等二十二个单位组成了技术鉴定小组,对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的《提高甜菜糖蜜发酵 L—谷氨酸产酸率的研究》项目的科研成果进行了技术鉴定。会议一致认为,该项科研成果在产酸率和发酵周期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转化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谷氨酸发酵产酸期分别添加NaHCO3、调节pH及两者耦联操作条件下的发酵性能。结果表明:只有在升高pH值、添加NaHCO3同时进行或先升高pH值后添加NaHCO3的情况下,葡萄糖消耗量大幅下降,谷氨酸得率显著提高,分别比对照提高36%和34%,且谷氨酸产量可以达到正常水平(75 g/L以上)。酶学代谢分析表明,仅仅提高丙酮酸羧化酶活性不能提高谷氨酸得率,只有各个关键酶相互协调配合,即适度弱化丙酮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的同时,适度提高丙酮酸羧化酶和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才能有效提高谷氨酸发酵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预先选择的8种表面活性剂和3种溶剂作为谷氨酸发酵促进剂效果的初步筛选,得知聚氧乙烯基失水山梨醇单脂肪酸酯三季铵盐(CTTE)和二甲基亚砜(DMSO)对产酸率提高有较为明显的效果;进而从加入时间,加入剂量两个方面研究了筛选出的两种表面活性剂对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T-613菌体生长和谷氨酸发酵产酸的影响,同时研究了CITE和DMSO同时加入的协同效果,从而得到最佳的发酵工艺参数. 研究结果表明:菌种生长对数期(10h)加入DMSO为0. 1%(V/V),发酵中期(18h)加入(CTTE)为0. 08%(V/V),在不影响菌种生长的前提下,促使谷氨酸发酵产酸率由4. 86%提高到6. 55%,较原产量提高了36. 46%,同时发酵的周期由44h下降为36h,缩短了8h,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最终结合染色显微照片,分析了表面活性剂促进谷氨酸发酵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二次接种叠加生物素的谷氨酸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受到发酵罐溶氧条件的限制,在高浓度生物素的谷氨酸发酵中往往出现产酸与糖酸转化率不协调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研究了二次接种叠加生物素的谷氨酸发酵工艺。在试验所用的发酵罐中,采用8.0μg/L生物素浓度的培养基作为发酵基础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发酵后,接入第二次种子液以及3.0μg/L(发酵液初始体积)的生物素量,通过适当的发酵控制,产酸水平达到139.6g/L,糖酸转化率高达62.80%,单罐谷氨酸产量比一次接种添加8.0μg/L生物素的发酵工艺提高了15.78%。  相似文献   

18.
提高谷氨酸发酵产酸率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谷氨酸发酵产酸率的途径很多,可以在选育菌种上入手,也可以在改进培养基配方、研究发酵工艺条件上做文章。本文仅从技术管理角度,就当前谷氨酸发酵生产中往往容易被生产管……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氧载体提高发酵生产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测定了不同氧载体的理化指标,研究了不同发酵体系中氧载体对产物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衣康酸发酵体系中加入5%正十二烷可提高产酸14%以上;酵母发酵中加入3%正十二烷,酵母得率提高30%以上;碱性淀粉酶发酵中加入氧载体可提高产酶50%以上;葡萄糖酸发酵中加入氧载体可提高产酸8%~18%。  相似文献   

20.
以谷氨酸工业菌株S9114为研究对象,在摇瓶培养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磷酸盐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找到更适合该菌株产酸的磷酸氢二钠浓度范围,然后对该范围内磷酸氢二钠浓度谷氨酸发酵过程中主要指标进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2.095 mmol/L的磷酸氢二钠浓度与工业上普遍采用的磷酸氢二钠浓度6.280 mmol/L相比,生物量、谷氨酸产酸浓度和转化率均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