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检验体育院校大学生诚信现状,以558名体育院校大学生为实验对象,检验和比较了不同年级、性别和学业成绩学生之间考试诚信水平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之间存在诚信水平的显著差异;大学男生诚信水平要显著低于女生;学科学生诚信水平显著高于术科学生;学业成绩优秀学生诚信水平显著高于学业成绩差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践出发,考察了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基本特点。对984名体育院校大四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包括三个因子:自我提升、发泄倾诉、心态调节。②女生在自我提升和心态调节两个因子的水平高于男生,在发泄倾诉因子的水平低于男生。③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和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自我提升和心态调节两个因素水平高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发泄与倾诉因素水平高于其他各专业学生。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与专业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福建省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福建省部分体育院校491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学习倦怠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程度不是非常严重但不容乐观;城乡生源的差异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影响不大;男生学习倦怠程度高于女生,特别是行为不当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情绪低落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在行为不当、成就感上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从体育教育专业的实际出发,结合国情、学校实际、学生的技能水平,深入分析了我国体育院校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并和美国的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科和术科的比例做较为详细的对比。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比重确实大大超过美国高等体育学院的术科比重。近年来体育  相似文献   

5.
从体育教育专业的实际出发。结合国情、学校实际、学生的技能水平,深入分析了我国体育院校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并和美国的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科和术科的比例做较为详细的对比。认为学科和术科比例的制定,一定要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  相似文献   

6.
王革  卓莉 《精武》2013,(19):94-95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韩山师范学院不同年级、专业的469名大学生进行锻炼态度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总体一般;(2)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存在极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好于女生;(3)大学生体育饭炼态度不存在显著的专业特征,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分量表中的行为控制感存在显著差异,主观标准上差异很显著;(4)随着年级和学业水平的递升,模型上各维度的得分呈现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7.
体育院校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KOLB的《学习风格调查表》对体育院校学生与普通院校学生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显示 :男生在视觉、动觉反应方面强于女生 ,而女生在听觉反应方面强于男生 ;体育院校学生学习风格主要是顺应型和发散型 ,普通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发散型风格上。了解学生学习风格上的特点与差异 ,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8.
以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艾森克现实性--幻想性测验中的攻击性分量表,对132名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体育大学生攻击性水平有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年级的体育大学生攻击性水平具有显著差异,高年级显著高于低年级;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攻击性水平不具有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五所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主观锻炼体验进行调查,分析性别及年级对大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研究表明:男女生在积极幸福感维度、心理烦恼维度和疲劳维度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且男生的积极幸福感维度和疲劳维度上均比女生要高,而在心理烦恼维度上女生比男生要高;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积极幸福感维度、心理烦恼维度和疲劳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肖丽琴 《体育学刊》2007,14(2):79-82
探讨了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主要结论:1)不同性别和城乡学生体育参与度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因子划分维度不尽相同。2)不同类别大学生体育参与度对社会适应能力各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某些因子的影响力度呈显著性相关,男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等;女生的“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次是农村女生的“行为约束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城市女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行为约束能力”、“社会实践能力”。3)男女生和城乡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各因子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广东省第三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田径专项的竞赛成绩进行分析。研究得出:(1)专项技能方面,师范类院校和体育院校的专项技能展示比综合性院校较好;大部分院校男生的专项技能展示比女生的成绩突出;(2)教学技能方面,各个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综合性大学也有优异的表现。因此,对于体育教育田径专项人才培养方面,既要有理论的基础学习,又要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4所高校2880名男女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发现男女学生在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率、项目选择、锻炼兴趣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并从生物学差异、社会性别文化、社会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对高校的课余体育建设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黑龙江科技学院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认识、参与状况及高校体育教学状况的调查,发现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发展是主流,忽视体育科学和健康知识、技能教育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教学目标的正确建立,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程度非常肤浅,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建议应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与健康观,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体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对哈尔滨市高校562名、男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大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并以此来了解大学体育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新兴专业,发展迅速,已成为高校的一大热门专业。体育舞蹈是一种以男性和女性配合的双人舞蹈运动,男女舞伴合作关系和谐可以说是体育舞蹈美的核心。该文以体育舞蹈专项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分析影响舞伴合作关系的因素,进一步完善解决舞伴合作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倦怠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发现: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在校学生整体上存在一定的学习倦怠,在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中行为不当最为严重;男女生的学习倦怠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女生的学习倦怠情况要好于男生;技术课与理论课的学习倦怠程度有显著性差异,技术课的学习倦怠情况相对要好于理论课;体育教育专业在校三个年级的学生学习倦怠呈现年级越高,学习倦怠越为严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对华北地区10所大学体育、文科、理科1250(男662,女588)g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体育锻炼因素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体育类大学生社会支持高于文理、理科大学生,并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与体育锻炼因素不同有关。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对社会支持专业类别差异造成的影响不如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感和行为意向对其产生的影响大。提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校应重视通过体育锻炼途径提高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程度,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对黑龙江省1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高校体育仍然存在着一些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观念,忽视了高校体育的心理功能因此走入“体育即育体”的狭路;城市来源的大学生对体育课态度、认知、情感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而行为意向却低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影响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态度的主要教学因素是:学生体育基础差,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健全,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师生之间交流不足、尚未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气氛。旨在探索其影响因素以期对未来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形式、内容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广西、扬州等几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术课学习倦怠情况的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术课学习倦怠状况不容乐观,属中等倦怠程度。其中行为不当最严重,情绪低落一般和低成就感,3个维度存在于不同区域、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差异。针对上述状况分析其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北京市8所综合大学的1 000名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但开展情况欠佳,存在性别、家庭所在地等差异;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经常锻炼的习惯差,近四成大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课余体育竞赛,不参加锻炼的女生人数明显高于男生。多元化的体育价值观与较高的体育兴趣是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直接动力,体育氛围、体育教育等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