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双河油田V上层系是河南油田第一个二类储量高温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区块,通过采取优化聚驱井网,提高井网控制程度;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优化聚合物注入参数;注入聚合物前调剖封堵大孔道;见效油井及时提液等对策,使该区块日产油由注聚前125t增至182t,综合含水降低了3.3个百分点,阶段累积增油2.35×10^4t,聚合物驱阶段开发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形成了一套提高二类储量高温聚合物驱效果的作法,对二类储量聚合物驱推广应用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河南双河油田Ⅴ上层系非均质性严重,油藏温度高达80.3℃,经多种聚合物性能评价,优选出耐高温的聚合物,提出了以水驱井网为基础、完善聚驱井网和提高井网控制程度的井网调整方法,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注聚参数(注入速度,段塞量,段塞结构)进行了优化.现场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阶段累积增油2.35×104t,形成了一套二类储量高温聚合物驱方案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3.
双河油田V上层系二类储量高温聚合物驱先导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南双河油田V上层系非均质性严重,油藏温度高达80.3℃,经多种聚合物性能评价,优选出耐高温的聚合物,提出了以水驱井网为基础、完善聚驱井网和提高井网控制程度的井网调整方法,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注聚参数(注入速度,段塞量,段塞结构)进行了优化。现场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阶段累积增油2.35×10^4t,形成了一套二类储量高温聚合物驱方案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4.
双河油田V上层系油层平均温度80.3℃,属于二类储量(70-80℃)油藏,为开展高温聚合物驱技术攻关,选择双河油田V上层系于2004年5月开展先导试验,聚驱后显示了好的开发效果,产量基本沿着方案预测生产曲线运行,截至2006年5月产油量上升了60 t/d,含水下降了3.8个百分点,目前层系仍处于产量上升期,已累积增油2.6×104t,为河南油田二类储量聚合物驱开发打下了基础,也为其它油田同类油藏高温聚合物驱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河南油田要实现东部老油田稳产,需要采用化学驱技术动用Ⅲ类储量以上的高温油藏,实现对Ⅰ类、Ⅱ类储量的化学驱产量的整体接替。为此在油藏温度为93.7℃的Ⅲ类油藏双河Ⅶ1-3层系选取了5个井组开展了高温油藏交联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先导试验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体系注入性、地下长期稳定性能良好,现场动态表现出见效时间晚、见效高峰期长、后续水驱期间含水回升速度慢的动态特征。与聚驱效果好的Ⅱ类油藏双河Ⅳ1-3层系对比,表现出产油倍数高、含水下降幅度接近的特点。截至2016年2月,交联聚合物驱已增油6.19×10~4t,阶段提高采收率6.11个百分点,预测最终提高采收率8个百分点以上,增油效果和提高采收率幅度优于Ⅱ类储量双河Ⅳ1-3层系聚合物驱。  相似文献   

6.
河南油田自1996年9月在九个区块开展了一类储量(<70℃油藏)聚合物驱,目前一类储量聚合物驱已进入尾声;为了缓解油田产量递减,开展了高温聚合物驱二类储量(70~80℃油藏)潜力评价,共有七个二类储量单元可进行工业化推广应用,地质储量3215.3×104t,聚驱控制储量1901.1×104t;其中双河油田江河区V上层系已于2004年5月进行现场实施,截止到2005底,日产油由107t上升到157t,含水由95.24%下降到92.77%,累积增油1.4555×104t,仍处于产量上升期;根据数值模拟预测,二类储量单元聚驱后可提高采收率6.72%,增加可采储量127.75×104t。  相似文献   

7.
针对双河油田高温聚合物驱应用情况,结合实际油藏地质特点,实施了聚合物驱井网优化技术、油层改造技术、注聚全过程调剖技术、动态调配技术等相应的综合调整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对改善高温聚合物驱开发效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泌阳凹陷双河油田Ⅱ5层是复杂的厚油层,非均质性严重,剩余油分布复杂,且油藏温度高达73℃。1991年开展该油层高温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经多种聚合物性能评价,找到了热氧影响聚合物性能的界限,优选出耐高温聚合物,改进和优化了地面注入工艺,制定了经济有效的聚合物驱方案。现场实施阶段增油4.35×104t,提高采收率9.03%,效果显著。形成了高温聚合物驱的室内试验、油藏工程研究、聚合物性能评价、地面注入设备优化和经济效果评价的一套方法及配套技术,为在双河油田推广应用高温聚合物驱油技术奠定了基础。图2(郭海莉摘)  相似文献   

9.
针对双河油田高温聚合物驱应用情况,结合实际油藏地质特点,实施了聚合物驱井网优化技术、油层改造技术、注聚全过程调剖技术、动态调配技术等相应的综合调整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对改善高温聚合物驱开发效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庆油田主力油层聚合物驱油技术已大规模推广应用13年,在油田后备潜力不足的情况下开展了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研究。北一二排西部上返聚合物驱为大庆油田首个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区块,由于储层发育的非均质性及井网因素导致了水驱阶段剖面不均匀吸水、储层水淹不均匀现象,形成了二类油层水驱后剩余油分布于厚层顶部、差油层内部及井网控制不住部位的特点。认识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可以指导二类油层在聚合物驱油阶段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有机酚醛/聚合物交联体系的成胶反应机理,配制出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聚合物1 000~1 500 mg/L+交联剂100~150 mg/L),模拟双河油田95℃高温油藏条件,实验研究了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的成胶性能和长期热稳定性、注入性、流动成胶性能和驱油效果,结果表明,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驱油效果明显,改善剖面作用和驱油效果均优于聚合物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层状非均质油藏的吸水剖面,从而能够较大幅度提高层状非均质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模拟双河油田95℃高温油藏条件,评价研究了交联聚合物驱油体系的成胶性能、耐温抗盐性能和长期热稳定性,分析了影响驱油体系成胶性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研制的交联聚合物体系耐温抗盐性能好,耐温105℃,抗盐100 000mg/L;在95℃高温下老化180天,成胶黏度保持稳定。优化了交联聚合物体系配方,形成了高度、中度和低度交联聚合物系列配方,为高温油藏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新型驱油体系。  相似文献   

13.
双河油田高温油藏驱油用聚合物配液过程中,氧分子和硫化物共存环境导致聚合物黏度损失严重。在双河油田Ⅴ下层系油藏以及85℃条件下,考察了ZJ-2、1-3、2-3聚合物在不同氧和硫化物含量下的黏度、长期稳定性及驱油性能。结果表明:氧含量越高,聚合物黏度对硫含量增加越敏感,黏度损失越大。聚合物在硫和氧共存体系下的降黏作用集中在母液配制、井口稀释混配阶段,老化黏度影响相对较小,通过在分子链上引入抗硫单体可以减少聚合物的黏度损失,具备更高的驱油性能。优选聚合物1-3在矿场应用,聚合物母液、井口聚合物黏度较普通聚合物增加56%、89%,抗水质中硫化物、氧含量波动效果较稳定,取得了初步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14.
河南油田从1992年开始在双河油田进行聚合物驱油试验,至今已进行一定规模推广应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主要介绍了双河油田Ⅱ4-5层高温聚合物驱油的地面工程设计及工艺配套技术,该工程流程为聚合物母液集中配制剂,再由管线输送到各注聚站注入。  相似文献   

15.
双河油田目前注聚单元大多为二类储量油藏,由于非均质性严重,中低渗透层动用程度较低,影响了聚驱效果。油套分注工艺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减缓层间矛盾,但油套压差过大会降低高渗透层注聚质量、堵塞中低渗透层,因而聚驱效果有限。为此,借鉴大庆油田双泵双管分质分注技术,在双河油田Ⅲ油组优选了两口注聚井实施分质分压注聚试验,实施后注入剖面得到有效改善,并取得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古城油田泌125区块特有的油藏条件,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及数值模拟技术系统地开展普通稠油油藏井网调整技术研究,为驱油体系发挥驱油作用提供了适宜的井网条件;采用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技术优化注入参数,有效地发挥了聚合物驱降低油水流度比、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形成的普通稠油油藏聚合物驱技术应用于古城油田泌125区块,取得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从注入能力、油井见效率、增油降水幅度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开采特征,实现了普通稠油油藏化学驱技术的突破,对油田化学驱、资源接替、提高普通稠油油藏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应用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密闭取心等方法,研究了双河油田Ⅳ5-11层系剩余油分布特征,利用典型模型开展了层系细分及井网调整技术界限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对双河油田Ⅳ5-11层系进行了层系细分重组。模拟结果表明,调整后的井网显著提高双河油田Ⅳ5-11层系平面、纵向波及效率,为复合驱油体系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适应的井网条件。  相似文献   

18.
针对河南双河油田V下区块高温(84.3℃)低渗的油藏特点,选取不同水解度的聚丙烯酰胺(1630s和ZL-I)进行驱油实验.结果表明,高浓度聚合物驱油效率明显高于低浓度聚合物,最佳聚合物浓度为1 600~2 000 mg/L.驱替实验表明,现场聚合物最佳注入量为0.4~0.5 PV.聚合物老化前后对比驱油实验表明,低水解...  相似文献   

19.
黎锡瑜 《油田化学》2017,34(4):663-667
为提高双河油田高温油藏聚合物驱的稳定性,用普通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油田污水配制聚合物溶液,在95℃条件下研究了自由基氧降解、水解作用对HPAM溶液黏度的影响,分析了双河油田高温油藏聚合物降解的主要机理,讨论了几种有效提高HPAM高温热稳定性的方法。结果表明,溶解氧会导致HPAM溶液黏度大幅下降:当溶液中氧含量由0.5增至3.0 mg/L时,聚合物溶液在95℃老化180 d的黏度保留率由100%降至27.5%。HPAM的高温水解速度很快,但在溶液氧含量小于0.3 mg/L和HPAM水解度为40%~60%时,溶液黏度无明显下降。自由基降解是双河油田高温油藏聚合物降解的主要机理,控制氧含量、抑制聚合物自由基降解是提高聚合物稳定性的技术关键。在80~95℃油藏,采取无氧配注与新型聚合物驱技术,或在HPAM溶液中加入少量交联剂形成低度交联聚合物溶液,可以明显提高聚合物的耐温性能,取得良好的矿场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河南油田聚合物驱矿场实践及经济效益浅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聚合物驱是一种有效的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三次采油方法,河南石油勘探局在双河油田北块114-5层系和下二门油田H2II油组进行聚合物驱取得了明显增油效果,日产油量上升,含水下降,预计聚合物驱的有效期8年,采收率提高9个百分点,聚合物驱的“增量”效益和“整体”效益评价结果表明,聚合物驱与水驱相比,财务净现值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成本下降;聚合物驱的投资效果对于同期老区的滚动勘探和开发后期的井网加密调整,从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