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坦病毒属的基因组为负极性单链RNA,含L、M和S三段,其mRNA分别编码L蛋白、包膜糖蛋白(G1和G2)和核壳蛋白。病毒的毒力主要与G1的抗原表位有关,而交叉反应主要发生在核壳蛋白。汉坦病毒属可能从一个共同的祖先,在适应宿主的过程中,进化为两支四个血清型:一支是引起较重病情的野鼠型和家鼠型病毒,另一支是引起轻症的(鼠平)型病毒和不致病的田鼠型病毒。  相似文献   

2.
汉坦病毒(Hantavirus)是布尼亚病毒科的一个属,是有包膜、单股、负链、分节段的RNA病毒。病毒基因包括3个独立的片段:L、M、S,分别编码病毒的多聚酶L蛋白,囊膜糖蛋白(G1、G2),核衣壳N蛋白。与该科的其它属病毒不同,汉坦病毒不经节肢动物传播。宿主动物以啮齿类为主,可使其终生携带病毒,呈无症状的持续性感染。感染主要包括吸入排泄物(如粪、尿、唾液等)形成的气溶胶、食入被污染的食物和伤口接触感染等方式,同时也是人类被感染的主要途径。多年研究认为汉坦病毒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但有报道发现南美洲的AND病毒的sout分支能存在人-人之间的感染。  相似文献   

3.
汉坦病毒是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主要病毒,汉坦病毒的基因由L、M、S三个片段构成,分别编码病毒RNA聚合酶,囊膜核蛋白G1和G2及核衣壳蛋白(简称核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P)。血清学研究表明,汉坦病毒核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同时NP抗原可以与汉坦病毒内的多种血清型病毒的免疫血清产生交叉反应,表明汉坦病毒的NP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族。有鉴于此,我们对核蛋白的核心区域进行表达和纯化,并用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对重组核蛋白进行鉴定,为其应用于诊断抗原提供技术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拉沙热病毒及其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拉沙热病毒的介绍 拉沙热病毒(Lassa virus)是一种具有包膜的两节段RNA病毒.属沙粒病毒科(Arenavifidae)的旧世界群(Old World group)。沙粒病毒基因组由两条双义(ambisense)的单链RNA组成,分别是3.4kb的s(small)链和7.2kb的L(1arge)链。S链的两个基因编码3种结构蛋白-核蛋白(NP)、包膜糖蛋白GP1和GP2。L链的两个基因编码病毒聚合酶(L蛋白)和Z蛋白。  相似文献   

5.
冠状病毒(Coronaviruses)属于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圆形或近似圆形,直径为100~160 nm.有包膜,包膜上有突起,即棘突糖蛋白(spike glycoprotein,S蛋白)或血凝酯酶糖蛋白(hemagglutinin-esterase glycoprotein,HE蛋白),在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下冠状病毒呈日冕冠或皇冠状,故以此得名[1-2].冠状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的RNA,大小为27 ~ 32 kb,是已知所有RNA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3].  相似文献   

6.
汉坦病毒归属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种有包膜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基因组包括L、M、S3个片段,分别编码L聚合酶蛋白、G1和G2糖蛋白、核蛋白。汉坦病毒包括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汉滩病毒(Hantaanvirus,HTNV)、汉城病毒(Seou...  相似文献   

7.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病原体在形态学上和布尼雅病毒科病毒类似,拥有3个病毒 RNA 片段,核酸编码产生的4个分子量分别为200000、45000~55000、50000以及72000道尔顿的结构蛋白,而后两种为糖蛋白 G_1 和G_2。作者既往应用针对出  相似文献   

8.
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e)是一类有包膜的负链RNA病毒,目前已知的病毒至少有350种,是虫媒病毒中病毒数最多的一科,包括能感染人和动物的布尼亚病毒属(Orthobunyavirus)、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内罗毕病毒属(Nairovirus)、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和感染植物的番茄斑萎病病毒属(Tospovirus)[1]。其中白蛉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汉坦病毒(HV)Z10株包膜糖蛋白G2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探索其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在免疫荧光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以质粒pUCm—Z10M为模板设计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Z10株G2基因片段,将G2片段克隆入pUCm—T质粒载体,碱法提取质粒pUCm-Z10-G2,酶切后将回收片段插入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HTa,构建重组体pFastBacHTa-Z10-G2,重组体转化感受态细胞E.coli DH10Bac后,经2轮筛选,提取重组质粒转染昆虫细胞sf9,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表达的G2蛋白。结果获得含有编码HV Z10株的包膜糖蛋白G2基因的重组质粒,转染昆虫细胞表达出G2蛋白,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阳性血清反应,昆虫细胞内呈现特异性环状荧光。检测40份HFRS血清,与全病毒细胞抗原片的符合率为95%。结论成功构建HV Z10株包膜糖蛋白G2基因的表达载体,并在昆虫细胞中表达。可利用重组G2蛋白检测HV感染。  相似文献   

10.
褐家鼠携带2株汉坦病毒的遗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河南省杞县两地褐家鼠标本中的汉坦病毒(HV)遗传特征,研究其与已知HV及疫苗株之间的关系.方法 提取病毒总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扩增阳性标本中HV的全M、S基因片段,测序后进行序列特征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成功扩增出2株HV(NM133株和Q12株)的全M、S基因片段,并测定序列.2株病毒的S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全长分别为1770nt和1772 nt,均仅有1个开放读码框(ORF),编码429个氨基酸,M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全长均为3654 nt,编码1133个氨基酸.2株HV与绝大部分已知的汉城病毒(SEOV)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但与汉滩病毒(HTNV)等其他型HV同源性较低.2株病毒的核蛋白、糖蛋白氨基酸序列与疫苗株Z37具有一致的二级结构.另外,在用全S和M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所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2株病毒被分在SEOV的Ⅰ亚型,与Hb8610、R22、HB55、L99以及K24-e7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 2株病毒为SEOV的Ⅰ亚型,与包括疫苗株Z37在内的已知SEOV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和一致的二级结构,提示当前的疫苗能有效预防SEOV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呼和浩特市流行的汉坦病毒进行基因分型,为制定肾综合征出血热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初筛为阳性的鼠肺标本用汉坦病毒型特异性引物,以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部分M和S基因片段上的目的核苷酸序列,纯化回收测序后,将扩增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已知病毒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以明确汉坦病毒的基因型及基因亚型。结果呼和浩特市33份阳性鼠肺中,其中32份为褐家鼠肺,1份为小家鼠肺,经巢式RT-PCR扩增,用汉城病毒型特异性引物共扩增出部分S、M片段(G1、G2区)69个,经同源性和系统发生分析,褐家鼠和小家鼠所携带汉坦病毒均为汉城型S1亚型。结论呼和浩特市家鼠中流行的汉坦病毒为汉城型,与流行病学分型一致。  相似文献   

12.
李力  杨东靖  苏旭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2,29(11):1026-1028
目的 构建汉坦病毒HTN型和SEO型G1糖蛋白的毕赤酵母表达系统.方法 应用RT-PCR法扩增汉坦病毒Z10株和L99株编码G1包膜糖蛋白的基因,将扩增产物分别与pMD 18-T simple载体连接,经序列分析后双酶切,定向克隆入载体pPICZoαA,继而用BstXI酶切线性化重组质粒并电转化入P.pastoris X33感受态细胞,用Zeocin筛选转化子进行鉴定.结果 PCR扩增产物Z10株为1 937bp、L99株为1 991bp,与T载体相连测序结果与GenBank相应序列比较,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5%和99.7%,其编码蛋白质二级结构均无改变.定向克隆毕赤酵母表达载体获得pPICZαA-Z10G1和pPICZαA-L99G1,分别电转化得到巴氏毕赤酵母重组菌株PpX33-Z10G1和PpX33-L99G1,提取其基因组DNA经PCR鉴定与预期相符.结论 成功构建汉坦病毒HTN型和SEO型G1糖蛋白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长沙市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4月21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检出2名儿童感染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1],该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甲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A),单股负链RNA病毒,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共编码11种蛋白,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极易造成流行.  相似文献   

14.
汉坦病毒(HV)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是有包膜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基因组包括L、M、S3部分,分别编码L聚合酶蛋白、G1和G2糖蛋白。核蛋白。每种血清型HV大多适应于一种宿主动物,主要通过排泄物和分泌物感染人类。HTN、SEO。PUU、DOB4种血清型的HV,主要在亚洲和欧洲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1993年美国西南部新墨西哥、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和犹他4个州(四角地区)暴发了由新型HV引起的高病死率急性传染病,以肺部损害为主,称为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到1996年3月21日,美国已有131例HPS被证实,分布于24个州,其…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RNA分为L、M、S三个片段,分别与同一种核壳蛋白结合再被包膜糖蛋白包裹成平均直径122nm(78—210nm)的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颗粒,外层为带突的双层包膜,三个基因片段具有保守的11个碱基完全相同。在感染EHFV的细胞浆内有多发性、特征性的包含体,具有病毒的抗原性,且仅具有病毒核蛋白抗原而不含病毒糖蛋白抗原成份。EHFV四种结构蛋白中,核壳蛋白(IVP)分子量为(50~53KD)、两种包膜蛋白分别为G_1:(65—74KD),G_2:(55—65KD)、L蛋白(200KD),后者可能是依赖RNA的DNA多聚酶。  相似文献   

16.
汉坦病毒属的基因组为负极性单链RNA,含L,M和S三段,其mRNA分别编码L蛋白,包膜糖蛋白(G1和G2)和核壳蛋白。病毒的毒力主要与G1的抗原表位有关,而交叉反应主要发生在核壳蛋白。汉坦病毒属可能从一个共同的祖先,在适应宿主的过程中,进化为两支四个血清型:一支是引起较重病情的野鼠型和家鼠型病毒,另一支是引起轻症的Ping型病毒和不致病的田鼠型病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河北省2株汉城病毒(SEOV)进行基因分型及系统进化分析.方法 用RT-PCR法扩增SEOV Li株和LF18株的S与M全基因片段;利用DNAStar软件分析S与M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利用Phylip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Li株与LFl8株的全S基因片段均由1772个核苷酸组成,开放阅读框(ORF)的位置均为43~1332核苷酸,编码429个氨基酸的核蛋白.2株病毒的M片段全基因序列均由3653个核苷酸组成,ORF的位置均为49~3450核苷酸,编码113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前体.2株病毒的糖蛋白前体有62个半胱氨酸残基以及6个糖基化位点.2株病毒的全S、M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包括疫苗株L99、Gou3、Z37在内的已知SEOV的同源性分别为87.6%~99.2%和83.6%~97.3%.全S和全M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2株病毒均为SEOV第Ⅲ亚型.结论 Li株和LF18株都属于SEOV,为SEOV的第Ⅲ亚型.河北省汉坦病毒的流行毒株的遗传特征与疫苗株Z37相似.  相似文献   

18.
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组的原型株(Prototype)。该组病毒的分子特性,与布尼亚科(Bunyaviridae)病毒类似,但却有一定差别,从而可归之为布尼亚科的一个新属一一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这包括汉坦病毒及与之相近的病毒。为充分阐明这一新属生化上和抗原的变异性,对八株汉坦病毒作之详细的研究。研究的病毒株代表了目前所知该属病毒的宿主动物范围以及不同地理分布区所得的毒株,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鼠类中汉坦病毒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分型.方法 于2010年对新疆3个区域(阿拉山口、石河子、乌鲁木齐)捕获鼠类(沙鼠、田鼠、褐家鼠)采集肺脏提取总RNA,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汉坦病毒M基因片段;将扩增片段克隆和测序分析,确定病毒基因型.结果 在312份沙鼠和31份田鼠样本中均未检测到目标基因,在72份褐家鼠样本中,检出阳性样本11份,占15.28%,其基因型均为汉城型.结论 首次发现新疆乌鲁木齐市褐家鼠携带汉城型汉坦病毒,应加强该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安徽省汉坦病毒(HV)型别及分子特征,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的鼠肺及急性期病人血清标本接种Vero细胞,分离汉坦病毒。阳性培养物提取病毒总RNA,应用RT-PCR扩增病毒S片段,产物经测序拼接获得S片段全基因序列,用DNAStar、MEGA 4.1等生物软件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构建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确定病毒型别。结果免疫荧光检测,513鼠肺标本21份阳性,分离6株病毒;4份急性期病人血清分离1株病毒。选择3株病毒进行S片段基因测序,测定序列与汉坦病毒HTN、SEO、SNV型毒株比较,表明两株为HTN型,一株为SEO型,序列相似性达98.4%以上。结论安徽省流行的HV为HTN型和SEO型,以HTN型为主,未发生较大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