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Clauss法及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23,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的发生及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发病时间<24h的脑梗死患者95例作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体检者6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对象的血浆ATⅢ、FIB、DD的水平。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5分组和5~19分组,分析ATⅢ、FIB、DD水平对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①脑梗死组FIB的水平为(3.1±0.9)g/L,DD为0.15(中位数)mg/L,高于对照组的(2.6±0.6)g/L和0.07mg/L;ATⅢ的水平为(101±11)%,低于对照组的(109±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梗死<12h组与脑梗死≥12h比较,FIB、DD、ATⅢ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在脑梗死组中,NIHSS<5分者的FIB、DD水平低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Ⅲ水平高于NIHSS5~19分者的水平[(105±11)%比(98±10)%],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OR=8.489×103,95%CI:91.587~78.67×104)、FIB(OR=2.736,95%CI:1.446~5.176)水平升高、ATⅢ(OR=0.929,95%CI:0.877~0.984)水平降低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P<0.05。结论 FIB、DD、ATⅢ在脑梗死急性期有明显变化。3者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ATⅢ可能是影响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探讨肺癌患者高凝状态的临床特征.方法 检测223例肺癌初治患者血浆D-D及FIB水平,按性别、年龄、类型、分期进行分组比较并比较化疗前后D-D、FIB水平.结果 223例患者中D-D水平升高129例(57.8%),FIB水平升高97例(43.5%);伴有远处转移的患者142例,D-D水平升高100例(70.4%),FIB水平升高74例(52.1%).D-D、FIB水平在不同性别、年龄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型分组中,腺癌组D-D水平较鳞癌组、小细胞癌组明显升高(P<0.05),鳞癌组FIB水平较腺癌组高(P<0.05).非小细胞肺癌中,随着分期的升高,D-D水平相应升高(P<0.05),Ⅳ期患者D-D水平较Ⅲ期患者高(P<0.05),各分期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肺癌中,广泛期D-D、FIB水平较局限期高(P<0.05).化疗后,有效组(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D-D、FIB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稳定组无明显变化(P>0.05);进展组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 肺癌患者普遍存在高凝状态,以腺癌、晚期,尤其是伴有远处转移者明显.化疗缓解时高凝状态有所缓解,进展时高凝状态较前加重,因此D-D、FIB可以作为评估化疗疗效的间接指标,也可以作为监测肺癌高凝状态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及(Fib)D-二聚体(D-D)含量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D和Fib水平.比较进展性脑梗死、非进展性脑梗死及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变化.结果 脑梗死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D含量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这与其发生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沈黎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1):19-20,23
目的:通过检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凝血—纤溶活性改变,期望为脑梗死的防治、疗效观察、判断预后寻找有效的监测方法。方法:本文选择114例脑梗死患者和9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且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将脑梗死患者分为轻、中、重三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轻、中、重三组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均有显著差异,且重型组的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增高最显著(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体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疾病诊断、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即反映体内的纤溶活性,又反映凝血活动。纤维蛋白原(Fg)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参与凝血过程,是血栓的主要成份,因此DD和Fg被认为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我们检测了126例冠心病(CHD)患者DD和Fg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房颤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房颤患者116例,其中非瓣膜性房颤66例,瓣膜性房颤50例,另设健康体检者95例为对照组,均于清晨空腹采肘静脉血测定血浆D-dime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Fg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房颤患者血浆D-dimer、Fg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房颤患者与正常人之间PT和APTT差异均无差异(P>0.05);瓣膜性房颤患者的D-dimer高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P<0.05);左心房内径≥40mm的患者D-dimer、Fg水平显著高于左心房内径<40mm的患者(P均<0.01)。结论 PT和APTT两项指标不是房颤患者高凝状态的敏感指标。房颤患者血中D-dimer和Fg水平升高与房颤有关,说明房颤存在血栓前状态(Prothrombrotic state,PTS)。通过检测血浆D-dimer和Fg水平,有助于了解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程度,从而加强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8.
邸亚芹 《临床肺科杂志》2013,(11):1986-1988
目的 探讨AECOPD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64例AE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6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 COP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两者在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可反映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对该病的临床检测与治疗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贝为武  农智新 《山东医药》2009,49(31):58-59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68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降纤酶溶栓治疗。治疗6d后检测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变化;治疗12周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2%、67.7%(P〈0.05)。结论 降纤酶溶栓治疗ACI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以本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58例(观察组)、同期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60例(对照组)为调查对象,检测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探讨血尿酸、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依据中国人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将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个亚组,观察其尿酸、D-二聚体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中型、重型亚组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型亚组、中型亚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亚组患者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D-二聚体水平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性升高。结论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判断、预后评价具有参考价值,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早期干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群中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 (AS)与凝血状态密切相关〔1〕。本文在老年人群中调查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D 二聚体 (D D)和纤维蛋白原 (Fib)浓度。1 对象与方法选择 2 0 0 0年 1 0月~ 2 0 0 2年 3月住院老年患者 ,符合WHO冠心病 (CHD)诊断标准 ,1 5 3例为CHD组 ,男 1 42例 ,女 1 1例 ,平均年龄 ( 68.1± 7.9)岁 ;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 43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2 1例 ,稳定型心绞痛 (SAP) 89例。经头颅CT和临床检查确诊陈旧性脑卒中 1 1 6例 ,为脑血管病组 ,男 1 0 5例 ,女 1 1例 ,平均年龄 ( 68.5± 8.9)岁 ;其中陈旧性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变化,并探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TAGO STA-Compact全自动凝血仪检测65例肺癌(观察组)、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中的FIB、D-二聚体、AT-Ⅲ。结果观察组血浆FIB与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AT-Ⅲ活性低于对照组(P<0.01)。血浆FIB、D-二聚体、AT-Ⅲ水平与肺癌患者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AT-Ⅲ活性降低,凝血及纤溶的异常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魏国庆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167-416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于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对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以对急性肺栓塞进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结果研究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6.93、8.56,均P<0.05)。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单独检测的检出率(χ2=5.39、6.01,均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对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筛选具有敏感、快速、价廉等优势,对于急性肺栓塞诊断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脑钠肽(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糖和血K~+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140例AMI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4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同期稳定型冠心病患者140例作为冠心病组,检测3组患者血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糖、血K~+水平,记录病例组的冠脉病变评分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血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糖和血K~+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AMI患者中冠状动脉单支病变74例,多支病变66例,平均病变支数(1.7±0.5)支,平均冠脉病变积分(284.2±45.2)分;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显示冠脉病变积分与血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糖呈现明显正相关(P0.05),与血K~+呈现明显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糖、血K~+为影响冠脉病变积分的主要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糖和血K~+水平能有效反映AMI患者的冠脉病变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糖和不同血钾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3年1月到2017年1月选择在我院急诊住院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1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糖、血钾的检测,记录病例组的冠脉病变评分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的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糖和血钾值分别为354.45±65.39pg/ml、0.75±0.21μg/mL、5.33±0.44g/L、6.64±1.11mmol/L和3.22±1.09mmol/L,对照组分别为63.22±34.11pg/ml、0.26±1.19μg/mL、2.78±0.51g/L、4.59±0.98mmol/L和4.99±0.38mmol/L,组间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冠状动脉单支病变74例,多支病变66例,平均病变支数为1.67±0.45支,平均冠脉病变积分为284.22±45.20分;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显示冠脉病变积分与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糖呈现明显正相关性(P<0.05),与血钾呈现明显负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显示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糖、血钾都为影响冠脉病变积分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糖和血钾在急性心肌梗死中都处于异常表达状况,能有效反映患者的冠脉病变预后情况,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80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及46例健康体验者(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病理类型、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治疗缓解组较初治组和复发难治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均有下降(P〈0.05)。结论检测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可用作判断其体内高凝和纤溶状态,预测其血栓发生的危险程度,估计病情发展状况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122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分期、分度的COPD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分析比较各组间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差异.结果 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急性加重期明显高于稳定期(P<0.05).在75例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中,轻、中、重、极重度患者其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间相互比较(P<0.05).结论 COPD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加重,对其监测和预防性使用抗凝、溶栓剂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与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 (Fg)的关系。 方法 对 4 8例TIA患者测定血浆D 二聚体和Fg水平 ,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 ;并与 2 5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结果 TIA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D 二聚体、Fg水平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D 二聚体与Fg水平呈正相关 (P <0 0 1) ;TIA伴有梗死灶者D 二聚体和Fg水平均高于无梗死灶者 (P <0 0 5 )。结论 TIA与D 二聚体及Fg水平关系密切 ,这可能与其凝血功能增强并高发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与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血浆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bg)及2者比值(D/F值)的关系。方法: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47例脑梗死患者及34例健康人血浆D-dimer及Fbg水平,并分别计算出2组D/F值。结果:脑梗死组血浆D-dimer、Fbg及D/F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D-dimer与Fbg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295,P<0.05)。结论:D/F值可作为支持脑梗死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8例肝硬化患者和65例正常对照人群,测定其血浆D-D、FIB和AT-Ⅲ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浆FIB和AT-Ⅲ含量显著低于(P〈0.05),而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随着肝功能的变差,三种物质的变化更加明显。结论通过对D-D、AT-Ⅲ和FIB联合检测,有助于对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