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药品的警示缺陷将会导致产品侵权责任.关于药品危险,警示义务的主体应为药品的生产商。药品生产商一般应向消费音尽充分的、及时的警示义务.对于处方药,药品生产商应向处方医师尽警示义务。药师的主要职责在于配方正确。药师应在配方上尽注意义务。对于药品的危险,药师不负有一般的警示义务,这主要是出于对医师判断和医惠关系的尊重.如果出现了能引起一个合理的谨慎的药师警觉的额外因素,药剂师应对上述因素尽到更高的注意义务(包括警示义务),否则将对其损害后果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作为最先发现并上报“齐二药”假药事件的单位,曾得到卫生部和广东省的表扬。但是“齐二药”假药诉讼案日前的宣判结果,却出人意料——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一审被判承担部分赔偿责任。有人担心,今后医院谁还敢主动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相似文献   

3.
卫生活动中大量存在侵犯他人人身、财产,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行为.根据我国民法规定,此种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我国的民事法律中,有些法律并不规定这些侵权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有些法律虽然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但也排除了许多侵权行为的民事赔偿责任.这样的规定不符合我国民法精神.特别是在我国宪法中已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情况下,这样的规定应当完善.  相似文献   

4.
刘艳 《中国卫生产业》2013,(22):169-170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事件的原因与责任。方法本文通过分析药品不良事件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界定各部门及人群应承担的责任,详细论述药品不良事件的成因及责任之间的关系。结果药品不良事件的成因主要有五种,分别是:药品标准缺陷、药品质量问题、药品的不良反应、用药失误及药物滥用。其涉及的主要部门及人群有药品监管者、药品研究者和生产者、药品流通商、药师、医生和护士、患者和消费者。结论要积极采取措施,切实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中国卫生》2009,(3):63-63
第七章医疗损害责任 第五十三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务人员有过错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6.
文章就院外会诊所致医疗侵权赔偿责任的法律性质作初步分析,提出其为共同侵权并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讨论了连带责任在院外会诊制度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于2008年6月26日对11名"齐二药"假药受害人或家属起诉医院、药厂、药品经销商系列案件做出一审宣判,判定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承担最终赔偿责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其余三方被告承担连带责任,共需赔偿原告3508247.46元.  相似文献   

8.
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是否应当救济,或在多大范围内救济,采用何种方式救济?这一系列问题都需由法律予以判断和裁决。而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法律责任规定缺位,亦无相应的损害救济制度,受到药品不良反应损害的消费者或其他相关人员因而难以得到补偿或赔偿。文章通过比较药品不良反应各类救济制度,认为采用保险基金制度来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是一项有效的途径,同时对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区医学》2008,14(1):70-73
第一节 总述 第一条 本章所指的医疗纠纷。是指患方认为医方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存在医疗过失。并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要求医方承担违约赔偿责任或侵权赔偿责任而产生的纠纷。  相似文献   

10.
论损害赔偿     
主要叙述了违反食品卫生法,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食源性疾患时,应当负责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从损害赔偿成立应具备的条件、确定谁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损害赔偿的处理机关、损害赔偿的时效几方面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再论药品不良反应救济的保险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适合现状的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模式.方法:阐述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理论依据及当前探索中的ADR救济模式,分析ADR责任险构建的可行性.结果:提出保险形式构建ADR救济机制的具体措施.结论:建立ADR保险救济机制有利于解决当前ADR补偿问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频发,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严重的伤害,而中国现行法律对于药品不良反应受害人无法提供有效救济。本文通过分析德国、瑞典、日本、美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现状及赔偿困境,建议建立以基金模式为主的药品不良反应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8年3月"2009年3月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年3月~2009年3月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物种类以抗菌药引起的ADR最多,占总数的71.6%。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以皮疹反应表现为多见。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给药造成的ADR较多,占79.4%。结论应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08年3月~2009年3月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年3月~2009年3月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物种类以抗菌药引起的ADR最多,占总数的71.6%。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以皮疹反应表现为多见。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给药造成的ADR较多,占79.4%。结论应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符颖  麦丽珍  欧慧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192-2194,2197
目的分析某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以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收集该院上报279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9例ADR报告中,各年龄段均有分布;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250例,占89.61%;引起ADR最常见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共185例(61.67%);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占37.28%。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5年至2010年发生的261例ADR进行汇总,按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加以分析。结果261例ADR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5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63.22%,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最多,占62.83%;口服占31.80%。ADR涉及的药品中,按频率依次为抗感染药物(44.44%),心血管类药(22.22%)、中药注射剂(%)。ADR的临床表现以过敏、消化系统反应比较多见。结论应加强对ADR的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锋  黄文珠 《现代医院》2012,12(2):73-7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基本情况,以提高今后对ADR的重视和上报率。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某医院收集的57例ADR报告,分别按各年度上报例数、报告来源及不上报ADR的调查原因、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7例ADR报告中,2007年度ADR上报率最高(占38.6%),医师上报数最多(占79.0%),涉及药品以抗感染药居多(占75.4%),ADR累及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3.9%)。结论对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报告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对中药不良反应(ADR)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6年至2009年中药ADR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静脉滴注的中药ADR发生率较高;中药ADR以全身性损害最多,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不合理用药是造成中药ADR的主要原因,药品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药品生产企业控制质量风险的能力,医疗机构要加强医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相似文献   

19.
汪晓燕 《临床医学工程》2012,(10):1830-1831
目的通过调查我院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全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18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2例ADR发生年龄段以青少年及老年患者多见;45.1%的ADR由抗微生物药引起;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占91.2%,且多发生在用药15min以内;临床症状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多见;经治疗后均治愈,无致死或导致严重后果病例。结论临床工作中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对抗菌药及静脉用药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对中药不良反应(ADR)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6年至2009年中药ADR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静脉滴注的中药ADR发生率较高;中药ADR以全身性损害最多,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不合理用药是造成中药ADR的主要原因,荮品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药品生产企业控制质量风险的能力,医疗机构要加强医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