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灸补泻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实施补虚泻实的操作手法。艾灸泻法是通过灸法以通利经络的方法。认为雀啄灸属泻法。泻法主要用于实热证,有泻毒散瘀作用。  相似文献   

2.
艾灸的治疗作用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就有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治宜灸 ”。说明在原始社会即有灸法。灸法最早的文字记载当推《左传》,书中载有“攻之不可,达之不及”,其中,“攻”即指灸法。《孟子·离娄》篇亦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显然指的艾灸,从这些记载里可以推想在春秋、战国时代灸法已颇为流行,后世又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曹氏灸方》、《备急灸法》等专著,《外台秘要》更弃针而言灸,说明了灸法在古代被重视和流传应用之…  相似文献   

3.
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灸以温热刺激为起始动因,以疏通经络为作用机制。以温促通是艾灸产生诸多治疗效应的主要机制。本文从艾灸治病的特点、适应症和效应特点等方面概阐释了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基础,总结出艾灸温通作用存在强弱和缓急的差异,并对临床应用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艾灸温通作用是产生各种艾灸效应和治疗多种疾病的主要作用和核心机制,依据疾病的虚实性质和艾灸补泻理论,温通除产生补虚、泻实的效应外,还应该涵盖其他非补泻的效应。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6,(7)
目的:研究艾灸烟雾化学成分,并对所测得的成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两种市售艾条(药艾条和清艾条)烟雾进行收集后制成二氯甲烷溶液,利用GC-MS联用仪进行了检测,并利用仪器工作站自带"自动质谱解卷积鉴定系统"对检测结果进行了解析,进而对分辨出化合物的毒副作用或益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两种艾条烟雾共鉴定出165种化合物,其中药艾条120种,清艾条119种,两者共有成分74种;只在药艾条烟雾中检出的有46种,只在清艾条烟雾中检出的有45种。两种艾条化学成分相差很大,而单从化合物品种数来看,二者差别不大。艾灸烟雾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含有许多种高毒性甚至剧毒物质,也含有大量药用成分及生物活性成分、香料等。结论:艾灸烟雾对一些病症有很好疗效,但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所以艾灸时间不宜过长,艾灸结束后应尽快离开艾灸环境。  相似文献   

6.
艾灸作用浅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联庆  毕晓林  王坤 《陕西中医》2006,27(6):713-714
灸字即为灼体疗病的意思,用艾叶作施灸的材料,借灸的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中指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在临床应用有它的特点,可以补救针刺和药力所不及.下面根据临床所见及有关针灸书籍的论述,浅谈艾灸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婷婷  朱美玲 《新中医》2017,49(2):173-177
<正>艾灸疗法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扶正祛邪、活血行气、消瘀散结、拔毒泻热、摄生保健等功效。《灵枢·官能》[1]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针灸》[2]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临床治疗涉及寒、热、虚、实诸证。中医现代化研究发现,艾灸在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调经安胎,治疗颈肩腰腿痛,改善学习记忆功能等方面有奇效,当前研究的一大热点亦是对其作用机制的阐明。笔者查阅近年来艾灸发挥功能机制相关的文献,对艾灸对靶细胞内信号通路调节作用的研  相似文献   

8.
9.
艾灸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奕 《山东中医杂志》2005,24(3):187-190
综述近10年来有关灸疗作用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艾灸在免疫系统、呼吸系统、调节内分泌、消化系统及抗癌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治疗和调节作用,为艾灸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参考文献35篇。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疗急症历史悠久,对于阳气欲脱的厥证、脱证,常用艾灸关元的方法治疗。中医对休克的认识祖国医学虽然没有休克这一名称,但在历代中医文献中有关类似休克的记载却是很多的。如《刘涓子鬼遗方》记载:“金疮弓弩所中,闷绝无所识。”这类似创伤引起的休克。如《医宗金鉴》记载:“产后血晕……因去血过多,血脱而晕,面唇必青白。”这类似失血引起的休克。如《伤寒论》记载:“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这类似感染引起的休克。如《素问·举痛论》记载“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返则生矣。”这类似剧烈疼痛引起的休克。如《难经·六十难》记载:“其五脏气  相似文献   

11.
灸法能防病保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引热外行。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经络腧穴与艾灸物理化学作用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灸法的"综合效应"。对上述研究进展作以综述,并提出对灸法研究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2.
黄花参抗衰老作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对民族药黄花参有无抗衰老作用进行初步探索。以黄芪为阳性对照组,用黄花参分别做了对正常小白鼠血液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影响实验,抗疲劳实验以及对正常小白鼠免疫器官重量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共花参可以提高小白鼠血液红细胞SOD折活力(P<0.05),在一定程度 有抗疲劳作用,并对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提示黄花参可能具有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提高艾灸疗效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高希言  奥晓静 《中国针灸》2008,28(4):277-279
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总结出可以提高艾灸疗效的方法。施灸时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灸法,操作时取穴要少而精,找准疾病的反应部位,灸量要充足,使患者产生舒适的灸感。提出艾灸得气的概念和透灸的方法,即依据患者灸后皮肤的反应来判断灸量、艾灸时间及治疗的效果,以灸后患者局部皮肤均匀潮红、汗出为灸透的标准。特别提出艾灸盒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控制温度、安全性高等优点,可广泛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 100 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大鼠制备类风湿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组和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艾灸组予艾条悬灸;香烟组予香烟悬灸,艾油组予艾叶精油穴位涂抹。连续治疗15d 后,比较各组大鼠体重、趾围、胸腺指数及脾指数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关节滑膜中Fas/FasL 蛋白的表达。结果:艾灸组大鼠体重增加,关节肿胀减轻,胸腺指数提高、脾指数下降,关节滑膜中 Fas/FasL 蛋白的表达增加。在改善上述指标方面,艾灸组、香烟组较艾油组明显;艾灸组在Fas/FasL 蛋白表达方面优于香烟组。结论:艾灸治疗能显著改善大鼠类风湿关节炎症状,调节关节滑膜中 Fas/FasL 蛋白的表达,诱导滑膜细胞凋亡,这可能是艾灸发挥温通作用的有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 用垂体后叶素经耳绿静脉注射,造成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的模型。动物24只分成5组(即对照[5只],艾灸[5只]、电烙灸[5只]、电炉丝灸——红光[5只]、石英灯灸——白炽光[4只])于“曲泽”穴施灸。穴表温度42℃左右,持续10分钟。从注垂体后叶素开始30分钟内,定时观察心电图P-P间期变化。实验结果:艾灸与另外三种电热灸都能抑制实验动物模型的心率缓慢,与对照组之间存  相似文献   

16.
田新发  杨柳 《双足与保健》2010,(4):31-32,30
一、艾灸按摩器简介 芳香艾灸按摩器,做工讲究,线条流畅,华美实用。该采用铜质材料制造。结构由艾灸按摩头部、管状手柄和艾条控制管组成,艾灸按摩头部上端形状为子弹头形,该头部内装轴承,和管状手柄由连接管衔接,  相似文献   

17.
论艾灸抗衰老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艾灸抗衰老的作用机制230038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黄学勇,高忻洙(指导)艾灸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其防病抗衰老作用,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如《扁鹊心书》所言:“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能常生,亦可得百余年寿矣。”“保命之法,灼艾第一。”近年来,不少...  相似文献   

18.
从温补学说的形成;温补乃治虚之本;温补之法,莫过于灸法;温补中阳、脾胃之要;温、通、疏三法的灵活应用等5个方面,对艾灸温补作用的理论进行了论述和探源。希望对今后能更好的研究和探讨艾灸温补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传统艾灸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灸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对人体可起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作用,治疗过程中病人有舒适感,因此很受患者欢迎。灸法治病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笔者认为是一种“综合效应”的体现。现代研究虽然不多,但也为这种“综合效应”论点提供了实验依据。1灸...  相似文献   

20.
艾灸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转移等作用。艾灸对肿瘤的疗效广泛也是其对机体整体调节作用的体现。因肿瘤细胞的增殖及转移的机制比较复杂,且与肿瘤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故艾灸可能对肿瘤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偶有报道沿食管癌患者食管进行艾灸会加速肿瘤细胞的转移,古医籍中亦有不宜刺入瘤体内的记载。故能否在肿瘤局部艾灸还有待作进一步研究,以期使艾灸能在肿瘤治疗领域得到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