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推导和建立了描述超临界流体萃取塔两相流体力学特性的数学模型。在Φ25mm连续逆流操作的超临界填料萃取塔、筛板萃取塔和喷淋萃取塔中,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异丙醇-水、超临界二氧化碳-乙醇-水两种实验体系对流体力学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超临界CO2萃取天然维生素E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甲酯化的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为原料,设计了单塔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天然维生素E的工艺路线,讨论了温度、压力、填料高度等因素对萃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进料量0.02kg/h,萃取塔压力20MPa,萃取塔温度梯度40-45-50-60-70℃,气液比在80kg/h左右,塔内填料为三角填料的实验条件下,萃取效果较好,萃取后维生素的质量分数和收率分别可达24.3%和81.5%。并与双塔、三塔连续逆流操作的超临界萃取天然维生素E的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为双塔连续逆流萃取工艺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3.
在内径为25mm的连续逆流超临界流体填料萃取塔中,对超临界CO2/异而醇/水和超临界CO2/乙醇/水两体系的流体力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用填料为金属板彼和金属丝网0环填料,实验压力为8~15MPa,温度为35℃.测定了塔内超临界流体相存留分数及流滴尺寸,并得到超临界流满直径服从正态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逆流形式的填料塔废液处理装置,对含水率为94%的金属切削废液与非饱和空气进行热质交换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运行工况下废液和空气的进出口状态参数,然后基于传质单元数-路易斯数模型,使用路易斯数-换质系数分离测量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传质系数αm和路易斯数Le,进而计算出传热系数α,分析运行参数对传热传质系数和Le的影响。研究发现,空气流量、废液流量和废液温度的增大都会使得传热传质系数增加;空气流量和废液流量对Le的影响很小,变化范围在0.96~0.99,随着废液温度的增大,Le明显减小,从1.3降低到0.71。  相似文献   

5.
根据对泡沫分离塔鼓泡区和逆流泡沫区内气-液两相流的分析,以及对表面活性剂在气-液表面吸附传质的研究,提出了一套稳态操作条件下的泡沫分离塔的设计和放大方法,并设计了一套中试规模的恒径泡沫分离塔。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塔径90mm,塔高1980mm,有挡板的振动筛板萃取塔中连续相轴向混合和分散相塔藏量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体系为煤油一水.通过实验,分别得到了连续相轴向混合系数和分散相塔藏量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7.
在已有的关于超临界萃取过程的几个假设基础上,由Navier-Stocks方程求出了溶质颗粒周边的湍流流场,结合Higbie的溶质渗透模型,建立起了流速与传质系数的联系.通过比对超声场作用前后的传质系数,提出了传质系数超声强化因子这一新参数。传质系数强化因子表达式给出了超声波强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过程的数理模型。模型给出了超声波功率、超声波频率及溶质颗粒半径同传质系数强化因子的关系。通过比较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及超声强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两种方法在薏苡仁中提取薏苡仁油和薏苡仁脂及在海藻中提取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实验结果与本模型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传质系数强化因子这一数理模型的合理性。模型为超声强化超临界萃取技术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糠醛精制新型萃取塔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塔径为0.1m的自行开发的蜂窝型格栅(FG型)规整填料萃取塔中进行了两相流体力学行为和传质性能的实验研究,体系是具有低界面张力的正丁醇—丁二醇—水和中等界面张力的30%磷酸三丁酯(TBP)煤油溶液—乙酸—水,实验测定了液滴平均直径,分散相存留分数、两相液泛速度等参数及以每个理论板高度表示的传质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型萃取塔对中、低界面张力体系具有通量大、传质效率高等特点,尤其适合于糠醛精制润滑油体系。将其应用于新疆独山子炼油厂的糠醛精制转盘萃取塔的技术改造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在φ100mm的填料式氧合器中,分别采用4种填料,对并流条件下血液吸收O_2的传质特性进行了研究,与逆流条件下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填料式氧合器,并流操作优于逆流;在本文选定的4种填料中,PVC阶梯环的传质效果最佳。但综合考虑血液的相容性和填料的传质特性,则宜选用PTFE拉西环填料。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络合萃取法回收精对苯二甲酸(PTA)溶剂脱水塔塔顶醋酸废水,研究了几种因素变化对络合萃取废水醋酸平衡的影响,并探讨了填料塔络合萃取醋酸工艺过程和萃取剂再生过程.结果表明:在络合萃取平衡实验中,随着醋酸初始浓度、水油相比、pH值和温度的增加,分配系数随之下降.在填料塔逆流连续络合萃取操作试验中,随着两相流速和相比的减小,萃取率随之增加.反萃采用减压精馏法,真空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0.06~0.08 MPa)内,釜底温度控制在150~170℃之间,反萃率约为95%,再生后得到的醋酸质量分数可达40%以上.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CO2萃取鱼油中EPA、DHA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按照不同的萃取流程 ,即间歇式和连续式流程 ,综述了国内外超临界CO2 萃取鱼油中EPA和DHA的研究进展 ,内容包括各研究者所采用的萃取装置和方法 ,探讨的工艺参数 ,采用的萃取条件 ,以及得到的萃取规律、最佳的工艺参数和萃取效果 ,并分析了两种流程下萃取的异同点 ,为超临界CO2 连续式萃取鱼油中EPA和DHA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也为鱼油萃取的工业化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分别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对广东海风藤挥发油进行提取,用GC-MS法进行成分分析.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物鉴定出25个成分,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物鉴定出31个成分,两者共有成分达21个.共有成分含量占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物总量的81.48%,占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物总量的90.35%.  相似文献   

13.
超临界CO2萃取蛋黄中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对现有的脱除方法进行利弊分析,确定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脱除蛋黄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着重对脱除工艺中的萃取压力的确定进行实验研究,并确定了其较佳的萃取压力为24MPa.  相似文献   

14.
 超临界状态下流体状态介于液态和气态之间,其扩散性更接近气体,密度依然为液体量级,这种特殊的性质导致超临界压力下流体流动换热特性与亚临界压力下有很大不同.本文以超临界压力条件下水、二氧化碳和碳氢燃料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超临界流体在管内的换热规律,系统总结了浮升力、热流密度、质量流速、压力、进口温度、流道形状等因素对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其中,浮升力、热流密度和质量流速影响作用较大,在较高热流密度条件下,浮升力会导致传热恶化发生;在较低热流密度下,流体临界点附近会发生传热强化;质量流速增加能够使管内换热效果显著增强.传热强化和传热恶化现象的发生与临界点附近流体物性的剧烈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超临界CO2萃取薰衣草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以挥发油萃取率为指标,选取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和萃取时间作为影响因素,通过正交试验法L9(3^4)确定了超临界萃取薰衣草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最佳工艺为CO2流量25L/h,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2MPa,萃取时间1h,挥发油提取率为4.497%。水蒸气蒸馏法提取4h,挥发油提取率为1.32%。因此可知,超临界萃取薰衣草挥发油的收率高,萃取时间短。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土体的固结排水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脱水的性能,结合两者的特性,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土体中脱水的规律。试验采用不同压力、温度条件下通过二氧化碳的处理,对比试验前后土体中自由水和结合水含量变化,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土体中的脱水规律。试验结果显示:二氧化碳在超临界状态处理后的高岭土含水率由30.9%下降到14.17%,其中结合水由20.06%下降到8.46%。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在超临界状态下比非超临界下的脱水效果更好,特别是结合水的去除效果更好,也就是加速了土体的固结排水。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对于结合水的良好脱水效果,也可用于膨润土这样的高结合水含量的土体。  相似文献   

17.
柚子叶精油的超临界CO2 萃取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超临界CO2法对柚子叶精油进行萃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是:萃取压力12.0~15.0MPa,温度35.0~55.0℃,萃取时间1.0~1.5h,CO2流量20.0~30.0L h.所得精油产品香气清新纯正.  相似文献   

18.
水杨酸在含夹带剂的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动法测定和研究了水杨酸在308K,328K下,100~250MPa范围内,在纯超临界CO2和环己烷、丙酮及乙醇做夹带剂的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实验数据表明三种夹带剂的加入均增大了水杨酸在SC-CO2中的溶解度,其增大幅度依次为环己烷、乙醇和丙酮。文中论述了温度、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对三种夹带剂的“提携”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用Sovova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回归,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