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目的:探讨CT、MRI及MRA在脑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血管造影和手术病理症实的脑血管畸形16例,包括动静脉形(AVM)12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所有病例均行CT、MRI平扫及MRA检查,MRA采用3D-TOF法。结果:AVM的CT平扫主要表现为低,等或高混杂密度,部分伴钙化,合并急性出血者呈高密度,MRI扫描T1W1、T2WI上呈迂曲扩张畸形血管团的流空影,血肿表现多样化,MRA显示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良好,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平等,高混杂密度,多样化钙化。MRI有其典型表现,外周低信号环围绕中央“桑葚状”混杂信号,MRA未显示畸形血管,结论:CT、MRI及MRA在诊断脑血管畸形中各有不同诊断价值,联合运用和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率,较全面地评价脑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64排CT平扫加脑血管造影检查(64排CT+CTA)与1.5T超导磁共振平扫加MRA(MRI+MRA)对脑血管意外性病变(脑出血性病变、脑缺血性病变)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6682例疑似脑血管意外性病变患者分别予以64排CT+CTA、MRI+MRA进行病情诊断。比较两种检查诊断方案的检出结果。结果 CTA对脑血管主干、分支的显示为100%,其中对大脑动脉5级分支的显示率为95.60%。64排CT+CTA检出860例脑梗塞、350例脑出血;MRI+MRA检出800例脑梗塞、120例脑出血。两种诊断方案的诊断结果相比,64排CT+CTA的检出结果显著优于MRI+MRA,对细小分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I+MRA;但是颅脑CT平扫与颅脑MRI平扫对脑出血性病变及脑缺血性病变有各自优势。结论 64排CT平扫加CT脑血管造影检查可作为诊断脑血管意外病变的重要诊断方案,能够迅速、准确地检出脑血管病变情况,比1.5T超导磁共振平扫加MRA的诊断更为准确,而颅脑MRI平扫较CT平扫对脑缺血性病变有其自独特优势,颅脑CT+CTA及颅脑MRI平扫+MRA结合应用对筛查病因筛查和制定治疗方案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MRI和DSA在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68例脑血管造影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出血性脑AVM,入院前CT检查68例,MRI检查39例,DSA检查21例,同时做两项检查以上的17例,对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 CT诊断符合率较低(75%),但可以显示出血、钙化和密度改变;MRI敏感性最高(100%),T1WI、T2WI显示迂曲扩张畸形血管团的流空影,血肿表现多样化,MRA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DSA是明确AVM的“金标准”,但有一定的假阴性(4.8%)。结论 CT、MRI和DSA对出血性脑AVM诊断均有重要价值,3种检查联合运用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较全面地评价脑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脑动静脉畸形(AⅧ)的MRA诊断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51例AVM患者,男30例,女21例,年龄9—66岁,均进行MR平扫及3D—TOFMRA或3D—PCMRA扫描。结果MRI能清晰显示瘤巢及AVM的继发改变,MRA可基本显示AVM的全貌。结论MRA是诊断AVM的有效方法,但常需结合DSA。  相似文献   

5.
目的主要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对老年不同的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MRI和MRA方法对108例脑血管疾病进行影像分析。结果经MRI诊断脑梗死84例,经MRA证实68例,占81%。动静脉畸形(AVM)15例,动脉瘤9例,均经MRA证实。结论在不同脑血管疾病中恰当而灵活地选择应用MRA不同成像技术,以提高对老年人各种脑血管疾病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脑动静脉畸形影像学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评价CT、MBI及DS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 40例AVM行MRI检查19例,CT检查30例,DSA检查12例,同时完成2项或3项检查者分别为20例和4例,结果 CT诊断率70%,MRI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84%,DSA诊断率92%,结论 MRI、CT、DSA对AVM诊断均有重要价值。而MRA和DSA优于CT,DSA反映AVM循环时间和盗血情况,并可实施介入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7.
脑动静脉畸形的影像与病理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CAVM)CT、MRI、CTA、MRA、DSA等影像学表现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脑动静脉畸形75例,以手术病理及DS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比较CT、MRI、CTA、MRA、DSA影像学表现,分析各种影像手段的优缺点。结果CT诊断AVM的敏感性为89.3%(67/75),MR诊断AVM的敏感性为96%(72/75)。CT呈团块状、蜂窝状、结节状或条索状;MR呈蚯蚓状或线样无信号流空血管影;CT发现钙化及超早期出血较MR敏感,MR对血肿的分期敏感。CTA、MRA、DSA可见瘤巢、引入动脉影及引流静脉影,CTA、MRA分辨率不及DSA,DSA对AVM内部结构的显示不及CTA、MRA。影像学表现可以反映脑动静脉畸形的大体病理结构。结论不同的影像手段对AVM的诊断各具有价值,结合不同的影像手段完全可以达到诊断定性的目的.影像表现可以反映AVM大体病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场MRI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38例AVM病例临床及MRI检查资料.结果 AVM40岁以下多见,好发于幕上,临床可无症状或表现为癫痫、头痛和神经功能障碍.AVM无出血并发症时,MRI和MRA主要表现为畸形血管团及血管流空效应;并发出血时可见颅内血肿的MRI表现;MRA可清晰显示AVM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 低场磁共振MRI和MRA结合能够清晰显示AVM的解剖结构和病理变化,是诊断脑AVM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脑部磁共振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在脑部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0 3例受试组及 10例正常组脑血管进行常规MRA或增强后MRA检查 ,另做常规磁共振成像 (MRI)。结果 MRA可清晰显示正常脑血管结构和异常脑血管信号、形态及走向 ,对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还可评价脑梗死内科治疗、AVM血管内栓塞治疗或AVM及动脉瘤X刀术后疗效。结论 脑部MR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内动静脉畸形CT、MRI、CTA、MRA、DSA等影像学诊断及与病理学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本文收集颅内动静脉畸形75例。其中脑动静脉畸形66例,脑脑膜动静脉畸形1例。硬脑膜动静脉畸形1例.硬脑膜动静脉瘘7例,并经过CT、MRI、CTA、MRA、DSA及手术(病理)明确诊断。结果:CT呈团块状、蜂窝状、结节状、条索状、斑片状或斑点状;MR蚯蚓状或线样无信号流空血管影;CTA、MRA、DSA可见引入动脉影及引流静脉影,CT发现钙化及超早期出血较MR敏感。血管造影成像可以反映脑动静脉畸形的大体病理结构。结论:不同的影像手段对AVM的诊断各具有价值.结合不同的影像手段完全可以达到诊断定性的目的.影像表现可以反映AVM大体病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I、MRA和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6例中,16例行CT检查,23例行MRI检查,12例行MRA检查。所有病例都属脑内型,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 T2W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低信号环绕,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MRA和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2.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有cT检查。结果11例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海绵窦区,呈单发病灶,右侧4例,左侧7例。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MRI平扫表现为长T,均匀性或不均匀性低信号,明显长T、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8例,中度强化3例,CT和MRI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CT定性诊断正确率为20%(1/5),MRI定性诊断正确率为54.5%(6/11)。结论CT表现与其它实体肿瘤相比无特异性,定性诊断困难;MRI表现呈底向外的哑铃型或类园型长T,长T、信号改变较具特征性,增强表现为非常显著的强化,对定性具有决定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低场强磁共振成像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附13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低场强磁共振扫描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低场强磁共振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票 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8~60岁,平均年龄29岁。其中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0例行增强扫描,3例行MRA,2例行DsA检查,5例经半年以上复查病灶影像无变化。13例中发现18个病灶,5个在T1WI上呈等信号,4个为高信号,9个为混杂信号;在T2WI上18个病灶均为不均匀高信号,于抑水序列(FLAIR)所有病灶均呈高信号,梯度回波序列(T2WI)发现9个病灶有低信号环,多数病灶无灶周水肿及占位征象。结论 低场强磁共振扫描可正确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4.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方法  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 ,全部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其中 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检查 ,2例行CT检查 ,2例行DSA检查。结果  7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T1WI为等、低信号 ,6例在T2WI呈均匀明显高信号 ,1例呈混杂信号。病灶形态呈哑铃形或卵圆形 ,边界清楚。注射造影剂后肿瘤显著强化 6例 ,不均匀强化 1例。 2例CT检查表现为均匀较高密度影 ;2例DSA缺乏明显的肿瘤染色。结论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MR图像上有其特异性 ,综合分析临床点及MRI、CT和DSA等影像表现 ,有利于正确诊断 ,确定手术入路 ,指导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对脑静脉畸形(CVM)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9例CVM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例行CT平扫检查,9例行MRIT1WI、T2WI、T2FLAIR、T1WI增强扫描,其中有3例行3DTOFMRA扫描,2例行VENBOLDSENSE扫描。结果 CVM位于幕下5例,幕上4例。3例CT平扫均未见CVM直接征象,其中2例发现异常病灶,1例未见异常。5例MRI平扫显示髓静脉呈长T1长T2信号,中央静脉干呈长T1短T2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FLAIR上髓静脉为稍高信号,中央静脉干为稍低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呈典型的"水母"征或"树根"征表现。2例MRI平扫显示条管状流空低信号,增强呈条状高信号。1例MRI平扫显示类圆形等长T1、等长T2信号,中心可见流空信号。增强MRA显示髓静脉呈放射状汇入中央静脉并见引流入上矢状窦。1例术前只诊断为血管畸形,未能明确分型。结论 MRI多序列成像对脑静脉畸形绝大多数可明确诊断,MRI增强及VENBOLDSENSE序列是发现脑静脉畸形最敏感的方法,应做为CVM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MRI、DSA检查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病理证实的10例颈动脉体瘤,其中4例行MRI T1WI、T2WI及对比增强MRA,6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10例均行DSA和TBO试验.结果 10例术前CT、MRI、DSA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与临床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10例病变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CT平扫主要表现为均匀性低密度球形病灶,CT值25~37 Hu.MRI的特征为T1WI、T2WI均为高信号,中心有流空信号,MRA均清楚显示出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的特点.DSA表现为肿瘤包绕颈动脉,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肿瘤均匀染色,可显示供血动脉.结论 CT、MRI和DSA均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比较容易,若将三种方法优化组合,可优势互补,为制定最佳手术方案提供科学、准确而全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MRI在诊断本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7例经病理证实,其中10例同时作了增强检查,3例作了MRA。结果:15例发现17个病灶,9个在T1W1上呈等信号,4个为高信号,4个为混杂信号;在T1W1上16个病灶为高信号,仅1个为低信号。9个病灶周围有低信号环,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多无占位征象。结论:MRI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CT、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MRI检查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CT检查15例,平扫14例,平扫加增强扫描12例。20例均行MRI检查。结果:本组20例检出21个病灶,其中1例有2个病灶,其余为单发;脑内14个,直径1.0~5.1cm,脑外7个,直径0.5~2.2cm;类圆形14个,不规则结节状5个,分叶状2个;边界清晰19个,不清晰2个。CT检出8个病灶,平扫多数病灶显示为高密度,少有囊变,病灶无占位效应或占位效应轻微,病灶可发生钙化且呈斑点状,并位于病灶中心部,病灶强化多为不均匀性增强;MRI检出21个病灶,T1WI呈略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病灶周围可见由出血所致含铁血黄素沉着而形成的环状低信号包绕。结论:MRI对病灶的显示较CT优越,CT和MRI结合检查是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硬脑膜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了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硬脑膜海绵状血管瘤的头颅平片、CT、MR以及脑血管造影表现。结果硬脑膜海绵状血管瘤的典型影像学特征是:MR扫描T2W1出现明显而均匀的高信号.3例均有此征象。CT扫描难以和脑膜瘤鉴别。头颅平片对本病诊断意义不大。结论磁共振扫描是硬脑膜海绵状血管瘤最有效的诊断方法,明确诊断后可先行放射治疗再手术,以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20.
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Xie J  Ma Z  Luo S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6):407-409
目的:探讨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1990-2000年11年间收治的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30例,其中手术27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30例患者以病灶反复出血所致癫痫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症状。MRI显示为以混杂信号或高信号为主,T1像特别是T2像瘤周可见环状低信号影,手术患儿预后良好,结论:MRI是目前诊断和随访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检查手段,手术是治疗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