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全棉籽比例对荷斯坦公牛育肥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取44头体重[(286±52)kg]相近、健康无疾病的荷斯坦公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1头,Ⅰ、Ⅱ、Ⅲ和Ⅳ组分别饲喂含有0、5%、10%和15%全棉籽的饲粮,各组能量和粗蛋白质水平基本相同。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90 d。结果表明:1)Ⅳ组平均日增重最高,比Ⅰ组提高了9.80%(P0.05);Ⅳ组的干物质采食量最高,料重比最低,但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2)Ⅲ和Ⅳ组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含量分别比Ⅰ组高4.79%和6.76%(P0.05);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及游离脂肪酸和生长激素含量随全棉籽比例提高而有所上升,但组间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3)随着全棉籽比例的增加,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的表观消化率均有所提高,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4)与Ⅰ组相比,Ⅱ、Ⅲ和Ⅳ组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分别减少了0.13、0.17和0.26元。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全棉籽比例为15%时可有效地改善荷斯坦公牛育肥性能。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水平的N-氨甲酰谷氨酸(N-carbamylglutamate,NCG)对荷斯坦奶公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瘤胃微生物区系和甲烷排放量的影响。试验选择45头健康、体重相近((478±13.66)kg)的荷斯坦奶公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头,每头分别添加0 g·d~(-1)(Ⅰ组,对照)、15 g·d~(-1)(Ⅱ组)、25 g·d~(-1)(Ⅲ组)的NCG。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喂15 g·d~(-1)和25 g·d~(-1) NCG的公牛饲料转化效率分别改善6.91%(P0.01)和7.91%(P0.01);2)与对照组相比,饲喂15 g·d~(-1)和25 g·d~(-1) NCG的公牛瘤胃微生物蛋白的浓度显著升高了22.91%和15.17%(P0.01);随着NCG的增加,丙酸浓度显著线性升高(P0.01),且15 g·d~(-1) NCG组最高;3)从瘤胃产甲烷古菌属水平的相对丰度上分析,25 g·d~(-1)的公牛甲烷短杆菌属最低,其相对丰度为80.05%;随着NCG的增加,甲烷球菌属、甲烷丝状菌属的相对丰富度显著下降(P0.01);4)添加不同水平的NCG均显著降低了甲烷的排放量,饲喂15和25 g·d~(-1) NCG公牛甲烷排放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8.44%和10.51%(P0.01)。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NCG能有效调控荷斯坦奶公牛瘤胃发酵,提高饲料转化效率,降低甲烷排放量。推荐添加量为15 g·d~(-1)。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探究海带粉作为饲料原料对饲喂高精料饲粮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及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为(605±36)kg的健康泌乳中后期荷斯坦奶牛1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5头。采用随机试验设计,3组奶牛分别饲喂45%低精料饲粮、55%高精料饲粮和55%高精料+5%海带粉饲粮。试验期为35d,于试验末对晨饲前奶牛经口腔采集瘤胃液,测定其pH,氨态氮、微生物蛋白、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菌群结构。结果显示:1)相比55%高精料饲粮,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瘤胃中pH显著升高(P<0.05),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以及挥发性脂肪酸中丁酸、异丁酸和异戊酸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2)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降低了样本独有的操作分类单元(OUT)数量,但对瘤胃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门水平上,与44%低精料饲粮相比,55%高精料饲粮显著增加了瘤胃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瘤胃中SR1_Absconditabacteria的相对丰度(P<0.05);而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瘤胃中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瘤胃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同时进一步显著增加了瘤胃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相对于45%低精料饲粮,55%高精料饲粮显著增加了瘤胃中瘤胃球菌属2(Ruminococcus_2)和毛螺菌科NK3A20类群(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瘤胃中普雷沃氏菌属1(Prevotella_1)和普雷沃氏菌科UCG-003(Prevotellaceae_UCG-003)的相对丰度(P<0.05);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进一步显著降低了瘤胃中Prevotella_1的相对丰度(P<0.05),并显著增加了瘤胃中Ruminococcus_2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可见,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的海带粉可以改善饲喂高精料饲粮奶牛的瘤胃发酵环境,调整瘤胃菌群结构,对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通过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和实时定量PCR研究饲粮中性洗涤纤维(NDF)/淀粉比值对荷斯坦公牛瘤胃古菌和甲烷排放量的影响.选取36头体重[(282±37)kg]相近、健康的荷斯坦奶公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头.各组分别饲喂NDF/淀粉比值为1.13(Ⅰ组)、1.38(Ⅱ组)、1.63(Ⅲ组)的...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添加量的半胱胺螯合锌(Zn-CS)对育肥猪免疫性能、抗氧化能力、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选取90头体重为(64.67±1.15)kg的健康育肥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圈)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为Ⅰ、Ⅱ、Ⅲ、Ⅳ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60、90、120、150 mg/kg Zn-CS的试验饲粮。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Ⅰ、Ⅱ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Ⅲ、Ⅳ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Ⅱ、Ⅲ、Ⅳ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Ⅱ组血清生长激素含量显著提高(P<0.05),Ⅱ组血清生长抑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Ⅱ、Ⅲ、Ⅳ组血清胰岛素含量显著提高(P<0.05)。4)各组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超过1%的优势菌门有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各组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超过1%的优势菌属有梭菌属、肠杆菌属、Romboutsia、Turicibacter、Terrisporobacter、放线菌属。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Zn-CS能够提高育肥猪免疫性能与抗氧化能力。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Zn-CS在育肥猪饲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为120 mg/kg。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水平的N-氨甲酰谷氨酸(N-carbamylglutamate,NCG)对荷斯坦奶公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瘤胃微生物区系和甲烷排放量的影响。试验选择45头健康、体重相近((478±13.66)kg)的荷斯坦奶公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头,每头分别添加0 g·d-1(Ⅰ组,对照)、15 g·d-1(Ⅱ组)、25 g·d-1(Ⅲ组)的NCG。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喂15 g·d-1和25 g·d-1 NCG的公牛饲料转化效率分别改善6.91%(P<0.01)和7.91%(P<0.01);2)与对照组相比,饲喂15 g·d-1和25 g·d-1 NCG的公牛瘤胃微生物蛋白的浓度显著升高了22.91%和15.17%(P<0.01);随着NCG的增加,丙酸浓度显著线性升高(P<0.01),且15 g·d-1 NCG组最高;3)从瘤胃产甲烷古菌属水平的相对丰度上分析,25 g·d-1的公牛甲烷短杆菌属最低,其相对丰度为80.05%;随着NCG的增加,甲烷球菌属、甲烷丝状菌属的相对丰富度显著下降(P<0.01);4)添加不同水平的NCG均显著降低了甲烷的排放量,饲喂15和25 g·d-1 NCG公牛甲烷排放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8.44%和10.51%(P<0.01)。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NCG能有效调控荷斯坦奶公牛瘤胃发酵,提高饲料转化效率,降低甲烷排放量。推荐添加量为15 g·d-1。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精粗比饲粮条件下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的变化。选择24头健康、体重相近、胎次相同、产后3周左右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头),分别饲喂高精粗比饲粮(60∶40,HC组)和低精粗比饲粮(40∶60,LC组),试验期为45 d。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HC组奶牛瘤胃液丙酸比例极显著高于LC组(P<0.01),乙酸/丙酸极显著低于LC组(P<0.01)。2)HC组奶牛瘤胃细菌操作分类单元数量极显著低于LC组(P<0.01)。3)LC组的Ace指数、Chao1指数显著高于HC组(P<0.05),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极显著高于HC组(P<0.01)。4)LC组奶牛瘤胃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纤维杆菌门、疣微菌门、SR1、软壁菌门、TM7、黏胶球形菌门、迷踪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HC组(P<0.01),HC组奶牛瘤胃中变形菌门、螺旋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LC组(P<0.01)。5)LC组奶牛瘤胃中纤维杆菌属、瘤胃球菌属、琥珀酸菌属、甲烷短杆菌属、BF311丰度极显著高于HC组(P<0.01),丁酸弧菌属丰度显著高于HC组(P<0.05);HC组奶牛瘤胃中密螺旋菌属、粪球菌属、Shuttleworthia丰度极显著高于LC组(P<0.01),vadinCA11丰度显著高于LC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精粗比显著影响了奶牛瘤胃中细菌总数和多样性。高精粗比饲粮条件下,瘤胃中纤维降解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促进了瘤胃中产酸菌的增殖,从而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YC)对舍饲牦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取4岁、初始体重为(180.31±29.73)kg的健康麦洼公牦牛36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牦牛,分别饲喂YC添加水平为0(Ⅰ组)、0.5%(Ⅱ组)、1.0%(Ⅲ组)和1.5%(Ⅳ组)的全混合日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80 d。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YC添加水平的升高,瘤胃微生物蛋白(MCP)含量显著升高(P<0.05),pH有呈线性降低的趋势(P=0.058),氨态氮(NH3-N)含量有呈二次曲线变化的趋势(P=0.055),乙酸比例及乙酸/丙酸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丙酸和丁酸比例呈显著线性增加(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2)舍饲牦牛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除Chao指数外,其余各指数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门水平上,4组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随着饲粮YC添加水平的升高,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升高(P<0.05),Saccharibacteria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互养菌门的相对丰度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变形菌门和纤维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有呈二次曲线变化的趋势(P=0.065,P=0.064)。属水平上,普雷沃菌属、拟杆菌目BS11和理研菌科RC9为优势菌属,随着饲粮YC添加水平的升高,克里斯滕森菌科R7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与pH和NH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00,P<0.05),奎因氏菌属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与TVF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60,P<0.05),瘤胃球菌科UCG-001和瘤胃球菌科UCG-014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与pH呈显著正相关(r>0.500,P<0.05),瘤胃球菌科UCG-011和瘤胃球菌属2的相对丰度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综上所述,在舍饲牦牛饲粮中添加YC显著影响了瘤胃中微生物的丰富度,影响门和属水平微生物的组成,进而对瘤胃发酵参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不同精粗比饲粮条件下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精粗比饲粮条件下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的变化。选择24头健康、体重相近、胎次相同、产后3周左右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头),分别饲喂高精粗比饲粮(60∶40,HC组)和低精粗比饲粮(40∶60,LC组),试验期为45 d。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奶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HC组奶牛瘤胃液丙酸比例极显著高于LC组(P0.01),乙酸/丙酸极显著低于LC组(P0.01)。2) HC组奶牛瘤胃细菌操作分类单元数量极显著低于LC组(P0.01)。3) LC组的Ace指数、Chao1指数显著高于HC组(P0.05),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极显著高于HC组(P0.01)。4) LC组奶牛瘤胃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纤维杆菌门、疣微菌门、SR1、软壁菌门、TM7、黏胶球形菌门、迷踪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HC组(P0.01),HC组奶牛瘤胃中变形菌门、螺旋菌门丰度极显著高于LC组(P0.01)。5) LC组奶牛瘤胃中纤维杆菌属、瘤胃球菌属、琥珀酸菌属、甲烷短杆菌属、BF311丰度极显著高于HC组(P0.01),丁酸弧菌属丰度显著高于HC组(P0.05); HC组奶牛瘤胃中密螺旋菌属、粪球菌属、Shuttleworthia丰度极显著高于LC组(P0.01),vadinCA11丰度显著高于LC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精粗比显著影响了奶牛瘤胃中细菌总数和多样性。高精粗比饲粮条件下,瘤胃中纤维降解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促进了瘤胃中产酸菌的增殖,从而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水平青贮金针菇及尿素对奶牛养分消化率、瘤胃发酵、甲烷排放及原生动物数量的影响。试验选择15头荷斯坦奶牛[(542±68)kg],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试验一共设计5种日粮,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各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青贮金针菇,处理1组(90%青贮金针菇,10%玉米秸秆),处理2组(90%青贮金针菇,9%玉米秸秆,1%尿素),处理3组(80%青贮金针菇,20%玉米秸秆),处理4组(80%青贮金针菇,19%玉米秸秆,1%尿素)。试验期分为2周适应期和1周数据收集期。饲粮中添加青贮金针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酸性洗涤木质素的摄入量(P<0.05);金针菇添加水平和尿素对干物质和其他营养素的摄入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处理组日粮中添加青贮金针菇显著增加总短链脂肪酸(SCFA)和丙酸含量(P<0.05),但乙酸含量及乙酸与丙酸比值显著降低(P<0.05)。添加青贮金针菇和尿素对短链脂肪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日粮添加80%青贮金针菇和1%尿素时,乙酸浓度显著高于未添加尿素组(P<0.05);青贮金针菇日粮添加尿素显著降低了瘤胃丁酸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日粮中添加青贮金针菇可显著降低瘤胃原生动物总数(P<0.05)。饲粮中添加青贮金针菇可导致荷斯坦奶牛瘤胃原生动物总数逐步减少(P<0.05)。青贮金针菇日粮组中螺旋体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喂青贮金针菇的荷斯坦奶牛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甲烷排放量(P<0.05)。综上所述,用金针菇废弃底物与尿素、玉米秸秆混合日粮可以提高奶牛日粮的营养价值,日粮添加青贮金针菇显著降低了奶牛瘤胃原生动物种群和肠道甲烷排放量。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与精饲料组合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探究混合粗饲料(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与精饲料间的最优组合效应。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进行组合效应筛选,混合粗饲料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为20∶30∶50,与精饲料以100∶0、80∶20、60∶40、50∶50、40∶60、20∶80以及0∶100的比例进行组合,每个组合3个重复。采用体外产气法分析累积产气量和不同组合比例时pH、干物质降解率(DMD)及微生物蛋白(MCP)、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变化,计算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结果表明:1)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产气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48 h产气量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在80∶20组最大。2)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pH影响显著(P<0.05),且0∶100组最低。3)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DMD影响显著(P<0.05),DMD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在20∶80组最大。4)NH3-N含量受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影响显著(P<0.05),以50∶50组NH3-N含量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最大。5)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M CP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MCP含量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最高值出现在50∶50组。6)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根据多项组合效应指数得出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精饲料最优组合比例为10∶15∶25∶50。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2~3胎淘汰荷斯坦母牛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及屠宰性能的影响,选取24头体型相近、平均体重540 kg的淘汰荷斯坦母牛(2~3胎),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均分为3组,每组8头,分别为Ⅰ组(低能量组)、Ⅱ组(中能量组)和Ⅲ组(高能量组)。试验分为前期和后期2个阶段,整个试验期共100 d。结果:Ⅱ组的日增重最高,较Ⅰ、Ⅲ组分别提高4. 72%和20. 91%(P>0. 05);Ⅱ组的干物质采食量最高(P>0. 05),料重比最低(P<0. 01)。提高日粮能量水平可显著提高血清胆固醇的含量,显著降低β-羟丁酸的含量。Ⅲ组牛的屠宰率最高,较Ⅰ组提高4. 83%(P<0. 05),较Ⅱ组提高2. 58%(P>0. 05);提高日粮能量水平能够促进2~3胎淘汰荷斯坦母牛的脂肪沉积,改善肉品质。综合结果表明:Ⅱ组(中能组)的饲喂效果最好。因此,对540 kg左右的淘汰荷斯坦母牛(2~3胎)育肥时,营养水平建议值为前期:综合净能7. 00 MJ/kg,粗蛋白质为12. 5%;后期:综合净能7. 1 MJ/kg,粗蛋白质为12%。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高精料饲粮对荷斯坦奶公牛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重(197.07±11.11)kg和体况相近的荷斯坦奶公牛9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头,各组间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分3个体重阶段(200~300 kg、300~400 kg、400~500 kg)进行。在每个体重阶段,Ⅰ组、Ⅱ组和Ⅲ组分别饲喂低、中和高蛋白质水平饲粮。在同一体重阶段各组饲粮能量水平相同,精粗比均为90∶10。试验期193 d。结果显示:1)试验各组各体重阶段及全期平均日增重(ADG)、干物质采食量(DMI)、可消化干物质采食量(DDMI)、DDMI/ADG和DMI/ADG均差异不显著(P>0.05)。2)200~300 kg体重阶段,Ⅰ组中性洗涤纤维(NDF)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Ⅲ组(P<0.05);300~400 kg体重阶段,Ⅲ组粗蛋白质(CP)的表观消化率比Ⅰ组提高了4.27%(P<0.05),Ⅰ组的NDF表观消化率比Ⅱ、Ⅲ组分别提高了16.06%和10.42%(P<0.05)。3)200~300kg体重阶段,Ⅲ组CP消化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300~400kg体重阶段,各组间CP消化量差异极显著(P<0.01),Ⅰ组NDF消化量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400~500kg体重阶段及全期,各组间CP消化量差异极显著(P<0.01)。4)各体重阶段,血清生长激素(GH)含量随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有所增加,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00~300 kg体重阶段,Ⅲ组血清甲状腺素(T4)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300~400 kg体重阶段,Ⅲ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Ⅱ、Ⅲ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比Ⅰ组分别提高了8.63%和10.98%(P<0.05)。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6~12月龄不同体重阶段奶公牛的饲粮蛋白质水平建议值(干物质基础)如下:200~300kg体重阶段,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5.00%;300~400kg体重阶段,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5.00%;400~500kg体重阶段,饲粮蛋白质水平为14.00%。  相似文献   

14.
旨在克隆获得水貂DCT基因5′UTR序列并分析其结构特征,预测转录调控元件并检测启动子活性,为探究DCT基因在调控水貂毛皮颜色形成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PCR扩增黑貂、白貂和咖啡貂DCT基因5′UTR,构建咖啡貂DCT基因5′UTR的pGL3-1~pGL3-7和黑貂pGL3-4~pGL3-6缺失片段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检测各片段的启动子活性;利用亚硫酸氢盐法检测3种毛色水貂DC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结果,克隆获得水貂DCT基因长8 203 bp的5′UTR序列,发现g.7133-7336为长204 bp的转座元件,与其高相似度的100条序列中,一条为蜕皮动物总门线虫纲的索巴利吸虫,其他均来自犬形亚目。P3和P4片段具有显著的启动子活性(P<0.05);咖啡貂的CpG岛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黑貂和白貂(P<0.05);咖啡貂CC单倍型启动子活性显著低于黑貂的TT单倍型片段(P<0.05)。结果表明,水貂DCT基因5′UTR长204 bp的犬形亚目特异短散在元件Can-SINEs由蜕皮动物门的索巴利吸虫侵入动物基因组形成;基因上游32 bp元件和近端域共同作用发挥启动子活性,而GC-box和CpG岛结构沉默水貂DCT基因启动;g.-684和g.-621位点的T> C突变形成的CC单倍型导致咖啡貂DCT基因的高甲基化与低启动子活性,从而抑制真黑素合成,产生咖啡色被毛特征。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IgA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旨在为PEDV感染检测与免疫效果评价提供技术手段。以重组PEDV结构蛋白(S1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采用方阵滴定法确定抗原包被浓度、封闭液、稀释液以及待测血清和酶标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建立了PEDV IgA抗体检测间接ELISA方法。进而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批内与批间重复性,评价建立方法与国外试剂盒的符合率,分析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IgA抗体水平与中和抗体的相关性。结果显示,ELISA方法的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1 mg/L,封闭液和抗体稀释液为含5%犊牛血清的PBS,待检血清和酶标抗体的工作浓度分别为1∶40与1∶1 500倍稀释。结果表明,该ELISA能够特异地检测PEDV抗体,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等病毒的抗血清无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低于10%,与现有试剂盒的总符合率为94.8%,血清特异性IgA抗体水平与中和抗体呈正相关(r=0.69,P<0.001)。  相似文献   

16.
旨在探究双酚A (BPA)对子代雄鼠睾丸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将8周龄体重18~22 g的SPF级母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A组每天给予普通蒸馏水,B组每天饮水给予0.05 mg·kg-1 BPA,C组每天饮水给予0.5 mg·kg-1 BPA组,D组每天饮水给予5 mg·kg-1 BPA,E组每天饮水给予10 mg·kg-1 BPA,F组每天饮水给予20 mg·kg-1 BPA,G组每天饮水给予50 mg·kg-1 BPA。F0代母鼠自怀孕起直至F1代子鼠断奶止饮水染毒BPA,F1代雄鼠于断奶(21日龄)处死。ELISA结果显示,母鼠染毒BPA剂量5 mg·kg-1以上时,子代血清和睾丸组织BPA含量显著增加(P<0.05)。睾丸器官指数测定结果证明,染毒BPA剂量大于等于20 mg·kg-1可导致子代雄鼠睾丸指数显著增大(P<0.05)。H&E染色显示,母鼠染毒BPA剂量大于等于10 mg·kg-1可导致睾丸生精小管萎缩,小管间隙变大。彗星试验结果证明,染毒BPA大于等于5 mg·kg-1可使子代睾丸细胞核DNA损伤显著上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母鼠染毒BPA剂量大于等于20 mg·kg-1时子代睾丸雄激素受体(AR)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母鼠染毒50 mg·kg-1BPA后子代雄鼠睾丸剪切体代谢通路U5 snRNA亚基编码基因Snrnp40上调,剪切体通用蛋白组件编码基因Hnrnpu下调,导致mRNA转录后修饰第一步受阻,荧光定量PCR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证实了转录组结果。结果表明,母鼠暴露于低剂量BPA可以引起子代睾丸发育异常,其分子机制可能与剪切体进行mRNA转录后修饰第一步反应受阻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玉米赤霉烯酮(ZEA)对发情前期、发情期、产仔后雌性小鼠子宫细胞凋亡及相关因子的影响。选取4周龄昆明雌性小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选取雄性小鼠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7 d预试期结束后,试验分2个阶段。第1阶段,各组雌鼠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50、100、150 mg/kg ZEA的饲粮,饲喂时间是20 d。饲养试验结束后的第2、3、4天,通过阴道涂片法每组挑选出发情前期、发情期小鼠各10只,脱椎处死,摘取子宫角,用于子宫细胞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和凋亡相关因子mRNA表达量的检测。第2阶段,每组剩余雌鼠与雄鼠按2∶1进行合笼,至产仔后,按上述方法采样检测。结果表明:1)发情前期凋亡细胞主要位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及上皮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00、150 mg/kg ZEA极显著提高凋亡阳性表达细胞平均光密度值(P<0.01),且极显著上调半胱天冬蛋白酶(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 mRNA相对表达量(P<0.01); 2)发情期细胞凋亡主要集中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及子宫腺上皮细胞;与对照组相比,随着ZEA添加水平的增加,凋亡细胞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1),能够极显著上调凋亡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P<0.01); 3)产仔后期凋亡细胞分布较为均匀;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50 mg/kg ZEA凋亡程度极显著增加(P<0.01);添加100 mg/kg ZEA能够显著上调Bcl-2、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量(P<0.05),添加150 mg/kg ZEA能够显著上调caspase-8、caspase-9 mRNA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ZEA能够促进不同时期小鼠子宫细胞凋亡,并且能够上调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Bcl-2表达。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母羊黄体期短期优饲对其卵泡发育的影响。选择60只道寒杂交羊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试验羊均先饲喂基础日粮(DE 11.72 MJ/d,DP 79.71 g/d),并对试验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肌注PG 0.1 mg,3 d后阴道埋置CIDR 12 d,撤栓再次肌注PG 0.1 mg),同期发情处理埋栓2 d后试验组羊饲喂试验日粮(DE 18.75 MJ/d,DP 108.44 g/d),饲喂期10 d,并于饲喂开始第1,2,4,6,8,10天分别采集试验组和对照组羊颈静脉血,测定血浆中葡萄糖,胰岛素,瘦素等含量。在撤栓注射PG后,埋栓第13,14,15天每组随机选择6只羊进行屠宰,采集卵巢,按小卵泡(≤3.0 mm)、中等卵泡(3.0~5.0 mm)和大卵泡(≥5.0 mm)进行卵泡数量统计及卵泡液、颗粒细胞收集。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大小卵泡颗粒细胞中OB-R和IGF-1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卵泡数量显著下降(P<0.01),中等卵泡和大卵泡数量显著升高(P<0.01),同时血浆和大卵泡中葡萄糖(P<0.01)、胰岛素(P<0.01)和瘦素(P<0.05)的平均浓度均显著升高,中等卵泡和大卵泡颗粒细胞中OB-R和IGF-1基因的表达显著上升(P<0.05)。结果表明,母羊黄体期短期优饲可提高血浆中葡萄糖、胰岛素、瘦素浓度和颗粒细胞中OB-R和IGF-1基因表达量,促进卵泡期的卵泡优势化数量。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同时快速定量检测猪博卡病毒(PBoV)G1基因群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方法,本研究参照GenBank登录的PBoV的NP1基因和PEDV的M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引物和探针,经优化反应条件后,建立了能够同时检测PBoVG1基因群和PEDV的双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与PCV2、PRV、PDCoV、PRoV和TGEV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PBoV、PEDV的质粒标准品检测下限分别为21.8拷贝/μL和31.7拷贝/μL;且组内、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4%,重复性好。应用本实验建立的方法对2017年5月~2018年8月,河北省部分地区采集的142份仔猪腹泻样品检测结果显示,PBoVG1阳性率为18.3%(26/142),PEDV阳性率为62.7%(89/142),其中PBoVG1与PEDV共感染率为10.6%(15/142),该方法优于常规PCR方法。本研究建立的双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对PBoV和PEDV的准确检测、病原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旨在揭示DLK1-DIO3印记域上一个新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LINC24065在自然繁殖牛(natural reproduction,NR)与体细胞核移植牛(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中的组织表达与印记状态,对进一步了解DLK1-DIO3印记域在供体核重编程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自然繁殖牛的大脑组织为试验材料,利用RACE和RT-PCR技术,在牛的DLK1-DIO3印记域内鉴定了一个新的印记的lncRNA基因,命名为LINC24065。用基于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pisms)的RT-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分析LINC24065在自然繁殖牛和体细胞核移植牛组织中的表达及印记状态。序列分析发现,LINC24065编码6个可变剪接体,并在自然繁殖牛被检测的7个组织中都表达,而在体细胞核移植牛组织中没有检测到可变剪接体LINC24065-V3,且其它5个剪接体呈现组织特异性表达。印记状态分析发现,LINC24065在自然繁殖牛和体细胞核移植牛的7个组织中均为单等位基因表达,但在体细胞核移植牛的大脑组织中出现了与其他组织亲本来源不同的单等位基因表达。研究结果说明,LINC24065基因在体细胞核移植牛的大脑中出现了印记紊乱,并且剪接体在组织中的表达也发生了改变。以上研究结果说明LINC24065基因与体细胞核移植牛的发育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