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将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照射中测得的吸收剂量建立数学模型,探讨剂量分布的规律性。作者认为,靶区中心剂量最高,沿辐射方向大致按正态分布曲线以指数级递减,先缓慢递减,以维持靶区高剂量,再较快递减,形成治疗区边缘,再在低剂量水平缓慢递减。最大剂量梯度处位于50%~80%水平之间.该处至靶区中心的距离是临床选择准直仪孔径的重要标准.准直仪孔径越大,照射的弧度越小,则剂量分布越差,对瘤周正常脑组织的危胁也就越大。剂量分布的数学模型是指导放射外科剂量设计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运用仿真人体模型对松果体区靶病灶直线加速器多聚弧照射的监测,论证直线加速器作为放射外科工具治疗颅内病变的科学性,探讨有关辐射参数对剂量分布的影响。作者认为,直线器放射外科可实现与伽玛马相似的剂量分布,同是神经外科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准直器孔径越小,照射范围越大,则剂量梯度即越大,剂量分布越理想;靶区最大剂量对上器孔径有相当高的依赖性,本文还就合理的照射弧范围及边缘处方剂量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石英粉末前剂量热释光效应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用石英粉末进行前剂量热释光效应的测量方法,并就不同前剂量的石英样品进行了110℃峰的TL响应测量。结果表明石英的前剂量在54×10-3~645×10-3c/kg范围内,其110℃TL响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而前剂量超过645×10-3c/kg时,将趋于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4.
放射治疗的根本目标在于给肿瘤区域足够的精确治疗剂量,而使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受照射量最小。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减少正常组织的放射并发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是取决于治疗剂量的精确实施和脑剂量分布的优劣。本工作根据临床常用的三种治疗方案,用TLD剂量元件和剂量胶片,利用人体等效非均匀头模,检验治疗计划系统剂量分布理论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5.
实验剂量与石英110℃热释光灵敏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照射实验剂量与石英110℃热释光灵敏度的关系。方法:用三种不同的实验剂量照射具有前剂量效应的石英粉末,并测其110℃热释光峰的灵敏度。结果:不同实验剂量不仅能诱导出石英前剂量110℃热释光响应值。而且也不破坏石英110℃热释光灵敏度与前剂量的正比例关系。结论:实验剂量不影响石英前剂量热释光灵敏度的测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对热释光剂量计(TLD)在普通直线加速器(LINAC)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中的剂量刻度差异,探讨TLD特性,为后续临床实测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6 MV光子束下,通过LINAC和TOMO对同批次TLD分别刻度。LINAC出束跳数30、50、100、150、200、300 MU;TOMO出束时间为3、5、10、15、20、30、40 s。在TLD测量位置,应用电离室交叉校准。每组测量数据为3个TLD片平均值。计算相应剂量为TLD读数的函数。将LINAC和TOMO下的TLD剂量校准曲线分别进行最小二乘法的线性模型和二次模型拟合比较,统计分析和配对t检验计算校准因子。验证相应TLD灵敏度、重复性、分散性和剂量响应等特性。结果:LINAC中,TLD发光读数[y]与照射剂量[x]关系式:[y]=94.754[x]+0.001[x]2,R?=0.997 1;TOMO中:[y]=93.835[x]+0.000 3[x]2,R?=0.998 2。在0.30~3.74 Gy剂量范围内,对6 MV光子束,TLD计数值与剂量呈近似线性关系。cGy剂量级同批次TLD各重复测量5次,读出平均值变化为1.48%。结论:同等能量下TOMO和LINAC的TLD刻度结果差异小于3%,符合要求。TLD线性相关性强、重复测量精度高、性能稳定,可应用于相关临床放疗剂量测量。  相似文献   

7.
苏锋  单国平 《医学信息》2019,(7):140-142
目的 掌握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职业辐射防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 2014年1月~2017 年12月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值为分析对象,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的个人剂量限制为标准,依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采用热释光方法,在工作时间连续监测全体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对不同工作场所的人员以工作地点为单位进行分组,比较外照射计量水平。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4年集体剂量当量为179.12人·m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44 mSv/年,低于5 mSv/年,其中98.27% 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低于1 mSv/年;18类不同工作场所的放射工作人员中,4年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是CT室的工作人员,为0.48 mSv/年,其次是1号服务台的工作人员0.36 mSv/年,不同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存在较大差异。结论 浙江省某医院医疗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条件良好,但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仍应值得重视,同时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8.
9.
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辐射剂量计算的快速搜索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伽玛刀治疗计划系统中,必须准确快速地计算辐射吸收剂量,制定出治疗计划,本文提出一种快速搜索算法进行剂量计算,并给出计算实例,结果表明本算法能够提高剂量计算速度,且能保护较好的剂量计算精度,本文算法不仅适合于旋转式伽玛马系统,也适合于静态式伽玛刀系统。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细粒石英前剂量热释光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采用细颗粒石英前剂量样品进行热释光剂量的测量方法,并就温度与石英前剂量样品热释光响应的关系进行了专门研究。结果表明石英样品110℃TL峰的响应随热激活温度变化而变化,在热激活温度为350℃时TL响应值为最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在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中,根据病人配戴头环和CT定标架作CT扫描所得的CT断层图像或配戴AVM定位箱做血管造影得到的两张X光片确定病人颅内病灶的三维坐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与动态脑电图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高热惊厥患儿的动态脑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患儿中,正常范围者38例,异常者62例(异常率占62%),其中,尖棘波放电者8例,阵发性高幅慢波者24例,脑波的频率慢于同龄儿者30例,而发病后EEG检查越早,发作时体温越低,发作年龄越大,发作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则EEG检查异常率越高.结论:动态脑电图的异常率与年龄、发作次数、体温、发作持续时间等因素有关,对于反复发作、持续时间长、年龄大于3岁的患儿及发热伴抽搐的患儿,要注意动态脑电图的早期检查.  相似文献   

13.
常用基因表达系统的特点及其在寄生虫抗原制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寄生虫病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与细菌及病毒不同 ,大多数寄生虫为多细胞生物 ,其抗原成分复杂 ,抗原结构随着寄生虫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变化。即使是单细胞寄生虫如原虫 ,抗原结构也随着虫期的转换而发生变异。由于寄生虫抗原构成的复杂性、多变性及大多数寄生虫尚未建立人工体外培养技术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大量制备寄生虫重组抗原对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根据基因表达系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体系获得高效表达 ,是研究中常常面临的重要问题。1 原核表达系统原核表达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表达系统 ,最常用的菌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AS)和孤独症儿童(AC)在脑干听觉反应(ABR)检测中的特点。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 Bravo脑电生理仪及Click短声刺激,测查32例AS和30例孤独症(AC)和40名健康儿童(NC)的ABR。结果:AS组、AC组及NC组在绝对潜伏期波Ⅲ(Oz脑区),绝对波幅波Ⅲ(Oz脑区),波V(Oz脑区)上有差异极显著性(P〈0.01)。与NC组和AS组相比,绝对潜伏期波Ⅲ(Oz脑区)上,AC组延迟于NC组和AS组(P〈0.01)。波幅分析所见,绝对波幅Ⅲ(Oz脑区)AC组低于NC组和AS组(P〈0.01);绝对波幅波V(Oz脑区)AC组也低于NC组和AS组。AS组与NC组比较,差异未达显著性(P〉0.05)。结论:ABR对临床辅助诊断AC和AS有初步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蜱是一种重要的媒介寄生虫,通过叮咬吸血,寄生于动物体表并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病原,引发多种蜱传性疾病。 RNA干扰技术能够特异性沉默目的基因,干扰转录过程。在蜱的研究中应用RNA干扰技术,是开展蜱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相关分子机制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创制新型蜱与蜱传病防治技术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目前蜱研究中运用RNA干扰方法的研究进展,对不同方法优缺点及其应用适用性做出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证实McAb SC(?)可用于人rIFN-al和rIFN-aA的纯化和测定。用于纯化可使活性回收大于100%,一步可纯化143~3,000倍。用间接ELISA检测这两种rIFN-a,其敏感性可到微克以下。如用rIFN-al抗原来检测McAb SC(?)可达毫微克水平,比中和法敏感。但McAbSC(?)单独用于亲和层析纯化两种自然IFN-a不合适,回收较低。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使用血凝抑制试验作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的分型方法。该试验可在试管、玻片、或微量滴定板中进行。此技术已成功地用于群体调查、Gm和疾病的关联研究、亲子关系鉴定以及血痕鉴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和研究了一种新型的脑电反馈方法,该方法将脑电生物反馈和电磁场生物效应有机结合。临床研究表明这种脑电反馈能有效地调节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改善大脑代谢和循环,调节敏感的血化学成份,起降脂、解聚、镇痛、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等作用。临床实验证明这种脑电反馈对一些脑部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