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时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及不良分娩结局的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5年10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诊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596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非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经产妇6656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分娩后母儿情况。结果:观察组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胎膜早破、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型胎盘植入(穿透型、植入型)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输血、子宫切除、产褥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增加了再次妊娠时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分娩情况的发生率,并且可能是导致重型胎盘植入的主要原因之一。严格控制首次剖宫产有助于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并发前置胎盘对孕妇和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产科住院分娩的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合并前置胎盘的孕妇197例,对其一般情况、术中情况、母儿结局等进行比较。结果前次择期剖宫产较阴道试产失败后剖宫产再生育时更易并发凶险型前置胎盘(45.1%vs.15.9%,P0.05)。前次择期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并发凶险型前置胎盘的孕妇发生胎盘植入、产后出血、大出血(1000 m L/24 h)、子宫切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输血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入住率和早产儿发生率显著高于并发非凶险型前置胎盘的孕妇(68.1%vs.31.0%,36.2%vs.3.6%,31.9%vs.3.6%,26.1%vs.0,10.1%vs.1.2%,40.6%vs.4.8%,30.4%vs.6%,44.9%vs.14.3%,均P0.05)。结论前次择期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并发凶险型前置胎盘的风险显著高于前次阴道试产失败的剖宫产孕妇,而且前次择期剖宫产孕妇再次妊娠合并前置胎盘的母儿不良结局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凶险型前置胎盘(PPP)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围生期结局。方法:随访并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于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07例PPP孕妇和非前置胎盘剖宫产史孕妇3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我院的PPP发生率为0.354%。107例PPP孕妇中,中央性前置胎盘占60.7%,部分性前置胎盘占30%,边缘性前置胎盘占9.3%。胎盘植入39例,胎盘植入发生率为0.123%。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孕妇的年龄、孕次、产次、流产史、居住地、剖宫产史、既往剖宫产医院为三级医院、分娩前经历产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示,年龄、流产史、产次、剖宫产史为PPP发病的高危因素。居住地为城市、既往行剖宫产的医院为三级医院、前次剖宫产前经历产程可降低PPP发生的风险。PPP易发生胎盘植入、产后出血、增加输血、子宫切除等风险,延长分娩后住院时间。PPP孕妇分娩的围生儿体重、胎龄均低于对照组,有较高的早产率(57.0%)、新生儿窒息率(14.0%),增加了围生儿死亡的风险。结论:高龄、多次流产、多产次、多次剖宫产史是凶险型前置胎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既往行剖宫产的医院为三级医院、前次剖宫产前经历产程、居住于城市可降低PPP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1年内妊娠再次足月剖宫产的安全性。方法:收集近3年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及深圳福永人民医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1年内妊娠至足月的102例孕妇(研究组)及剖宫产术后2~3年妊娠至足月的100例孕妇(对照组)。分析孕妇再次妊娠距前次剖宫产的时间、再次妊娠的原因及此次妊娠的结局。结果:剖宫产术后1年内妊娠者多为4~11个月后妊娠,其终止妊娠方式均为剖宫产,其再次妊娠原因主要为未哺乳或母乳喂养少于4个月,未避孕或避孕失败;子宫下段厚度平均为(0.61±0.28)cm,与对照组(0.53±0.24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中盆腔粘连16例、前置胎盘5例、胎盘黏连3例、胎盘植入1例、产后出血6例、隐性子宫破裂2例,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15例、1例、0例、0例、4例、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新生儿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1年内妊娠并维持至足月,并未增加新生儿风险,但其安全性需高度重视。对剖宫产产妇,需在产褥期做好宣教,指导避孕,最好于术后2年再孕,若短期内已妊娠者,应密切观察及时予以适当的产科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PPP)的母婴结局及其与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前置胎盘患者181例,PPP患者72例(PPP组,其中发生产后出血34例,非产后出血38例),无剖宫产史妊娠的前置胎盘患者109例(非PPP组)。比较PPP组和非PPP组孕妇的年龄、孕周、孕次、产后出血率、输血率、胎盘植入率、子宫切除率、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与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PP组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结果:PPP妊娠总占比0.44%;PPP组孕妇年龄、孕次、产次、前壁胎盘率、中央型前置胎盘率、胎盘粘连率、胎盘植入率、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子宫切除率、输血率、早产率均明显高于非PPP组(P0.05),PPP组分娩孕周与新生儿体质量明显低于非PPP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PP患者产后出血组胎盘粘连率、胎盘植入率、中央型前置胎盘率、二级及以下医院剖宫产史占比、非产程中剖宫产史占比、前置胎盘史占比明显高于无产后出血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盘粘连与中央型前置胎盘是PPP患者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产后出血与早产是PPP主要的不良妊娠结局;对于前次剖宫产史此次妊娠合并中央型前置胎盘或胎盘粘连患者,应警惕产后出血发生;降低剖宫产率是防止PPP发生与减少产后出血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施新产程结合胎头下降处理产程对降低中转剖宫产率以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研究组)和2013年1月至12月(对照组)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孕妇信息,以新产程标准结合胎头下降处理产程的研究组11338例,以旧产程标准处理产程的对照组5952例。比较开展新产程前、实施新产程结合胎头下降处理产程后的中转剖宫产率、母儿结局、中转剖宫产手术操作难度。结果:对照组产妇的中转剖宫产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研究组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率、产褥感染率、新生儿窒息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中转剖宫产产妇术前产房试产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 01);研究组中转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1000 ml)率、子宫切除率、新生儿轻度窒息发生率、术后感染率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中转剖宫产产妇术中子宫切口撕裂率、上行支结扎术率、子宫捆绑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实施新产程标准结合胎头下降处理产程,能降低剖宫产率,对减少母婴的不良结局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中转剖宫产手术中裂伤的概率及手术困难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既往人工流产次数对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母婴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国内7省10家三级医院妇产科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28周后分娩的孕妇,收集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和本次妊娠情况,分析既往人工流产史对于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妊娠合并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影响。结果共纳入9468例孕妇,其中无流产史者5305例,有人工流产史者4163例,并根据人工流产次数分为人工流产1次组(2482例),人工流产2次组(1165例),人工流产≥3次组(516例)。4组孕妇的年龄、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分娩孕周、产前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植入、产后出血、新生儿转入NICU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无流产史组相比,人工流产次数是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发生前置胎盘的独立危险因素(aOR11.44,95%CI为1.19~1.76;aOR22.18,95%CI为1.73~2.73,aOR33.65,95%CI为2.78~4.78);同时,人工流产史是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aOR11.48,95%CI为1.10~1.98;aOR21.62,95%CI为1.12~2.36;aOR33.29,95%CI为2.20~4.93)。人工流产≥2次是胎盘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aOR21.87,95%CI为1.39~2.50;aOR34.22,95%CI为3.08~5.77)。结论既往人工流产次数是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发生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人工流产次数增加,可能会增加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发生胎盘植入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次剖宫产时机与再次妊娠发生剖宫产瘢痕妊娠及胎盘植入是否有关。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及剖宫产术后胎盘植入患者263例为病例组,剖宫产术后再次分娩未发生胎盘植入及瘢痕妊娠的患者651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剖宫产时机差异。结果病例组年龄(32.3±4.4)岁,产程中剖宫产33例(12.5%),1次剖宫产史者214例(81.4%),2次及以上剖宫产史者49例(18.6%);对照组年龄(32.0±4.3)岁,产程中剖宫产138例(21.2%),1次剖宫产史者621例(95.4%),2次及以上剖宫产史者30例(4.6%);两组患者产程中剖宫产比例以及次数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发现,产程中剖宫产是瘢痕妊娠和胎盘植入的独立保护因素(OR=0.61,P=0.019);≥2次剖宫产史是危险因素(OR=5.45,P0.001)。结论产程中行剖宫产较非产程中行剖宫产可能是再次妊娠发生剖宫产瘢痕妊娠及胎盘植入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自然临产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6年4月在苏州母子医疗保健中心入院分娩且曾有1次剖宫产史的孕妇共230例。所有孕妇均为足月单胎,头位,自然临产,根据孕妇意愿分为阴道试产(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TOLAC)组(98例)和拒绝TOLAC组(132例),TOLAC组根据最终分娩方式分为TOLAC成功组(87例)和TOLAC失败组(11例)。对孕妇的产程管理根据现有规范进行。比较3组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前次剖宫产相关因素、母婴结局和社会经济效益。结果:TOLAC成功率为88.78%(87/98),11例因产时胎心异常或产程停滞中转剖宫产终止妊娠。3组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TOLAC失败组高于TOLAC成功组和拒绝TOLAC组(均P<0.05);其他人口学特征及前次剖宫产相关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OLAC组子宫破裂率与拒绝TOLA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4% vs. 1.52%, χ2=0.091,P=0.767)。3组产时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TOLAC成功组明显低于TOLAC失败组和拒绝TOLAC组(均P<0.05);3组输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OLAC成功组输血率明显低于TOLAC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LAC失败组与拒绝TOLAC组在产时出血量和输血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434和0.092);3组间新生儿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3组均未发生子宫切除和母儿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前次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孕妇,只要进行充分评估,在合理的监管模式下,TOLAC是一种合理安全的分娩方式,尤其当这些孕妇临产后,阴道分娩可能是比急诊剖宫产更为安全可靠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2年内再次妊娠的安全性及各因素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7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行剖宫产分娩的瘢痕子宫妊娠孕妇162例。按此次妊娠距前次剖宫产的时间将患者分为4组:6个月组、6~12个月组、12~24个月组、24个月组,比较4组的妊娠结局。结果:4组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的手术时间、监护时间、术后感染、术后出血、术后止疼剂使用情况及新生儿结局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组、6~12个月组的子宫瘢痕厚度与12~24组和24个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1年内选择再次分娩的孕妇,分娩前子宫瘢痕厚度较薄,再次妊娠可能增加子宫破裂风险,剖宫产后1~2年再次妊娠者,子宫瘢痕愈合情况良好,且未增加产科并发症及新生儿的风险,如有生育要求者,可继续妊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瘢痕子宫产妇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的瘢痕子宫产妇12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纳入实验组,同时选取我院进行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122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胎儿取出时间和手术总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切口粘连的发生率也较高;前次剖宫产术式不同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距前次剖宫产时间≤2年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距前次剖宫产时间2年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产妇再次行剖宫产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此类产妇如需再次妊娠应注意间隔2年以上,且应尽量降低产妇首次分娩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早发型子痫前期(PE)患者再次妊娠时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因早发型PE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终止妊娠后再次妊娠时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的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的两次妊娠结局。结果:再次妊娠时的妊娠时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存活率均大于前次妊娠,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前次妊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妊娠时的产时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妊娠时发病组的FIB、D-DT大于未发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PE患者再次妊娠时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可降低PE的发病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再次妊娠时围产儿的结局,不增加出血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PPP)合并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临床处理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l5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PPP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胎盘植入的PPP 40例(研究组),单纯PPP 53例(对照组)。结果:研究组中前次剖宫产为未经阴道试产者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术前双侧髂内动脉预置球囊、放置输尿管支架、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术中/术后输血、子宫切除及术后转入ICU等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术前介入组与无术前介入组的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次剖宫产未经阴道试产是PPP患者发生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胎盘植入是PPP产后出血、术中/术后输血、子宫切除及术后转入ICU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介入未能显示减少了PPP胎盘植入患者术中出血量。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以降低PPP胎盘植入的发生率,PPP合并胎盘植入术中出血难以控制,术前应多学科共同讨论,出血凶猛采取止血措施无效时应果断行子宫切除术,重视个体化手术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177例分娩方式分析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吴川市妇幼保健院177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中再次剖宫产(RCS)126例与随机抽取同期首次剖宫产(PCS)126例进行对照;将其中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51例与随机抽取同期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VBNC)51例进行对照.结果 177例中73例行阴道试产,51例试产成功,成功率69.9%;RCS 126例,手术产率71.2%.VBAC组无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量、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CS产后出血量比VBAC组高,平均住院天数比VBAC组长,产后出血、严重粘连发生率均较PCS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并非是剖宫产绝对指征,符合试产条件者,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对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孕妇实施孕产期闭环式管理对其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产检的150例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再次妊娠的孕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孕妇进行规范孕期保健和产检,观察组孕妇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闭环式管理模式。比较两组孕妇产前情况、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结果 观察组孕期增重、产前体质量指数(BMI)及产前胎儿体重评估明显小于对照组,孕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剖宫产后阴道试产率、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钳助产术率、中转剖宫产术率、产后24 h出血率、产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儿窘迫率2.67%、巨大儿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的12.00%、5.33%,观察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孕妇实施孕产期闭环式管理,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探讨。方法:对我院从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孕妇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分析。将其中再次剖宫产的83例与同期随机抽取首次剖宫产的83例进行对比,将剖宫产后阴道试产成功的48例与同期随机抽取非瘢痕子宫试产成功的48例也进行比较。结果:146例中有63例选择了阴道试产,48例试产成功。剖宫产后阴道试产成功组产程出血、产程时间、新生儿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剖宫产组与首次剖宫产组的产程出血、产程时间及腹腔粘连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相比产程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妊娠分娩不是剖宫产的绝对指征,符合试产条件者,在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不同时限因母儿因素中转剖宫产术孕妇的围术期母儿不良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阴道试产, 在第二产程中因母儿因素实施剖宫产术的单胎头位孕妇154例的临床资料, 并依据第二产程时限不同分为<2 h组(54例)、2~<3 h组(61例)、≥3 h组(39例)。分别比较3组孕妇及新生儿的一般资料, 与产程相关的术前母儿状况、手术指征、手术经过及围术期相关母儿不良结局。结果 (1)一般资料:3组孕妇的年龄、孕产次、初产妇比例、分娩孕周、分娩前体重指数、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分娩镇痛率及第一产程持续时间分别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3组新生儿性别构成、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巨大儿发生率分别比较, 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母儿状况和手术指征:<2 h组孕妇的产时发热率和Ⅱ、Ⅲ类胎心监护发生率均高于2~<3 h组和≥3 h组, ≥3 h组孕妇术前胎头位置低于2~<3 h组, 分别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 h组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BAC)患者的试产成功率、产程及母婴并发症。方法:选取2012年1至2013年3月在我院行阴道分娩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153例产妇为研究组,同期选取行阴道分娩的200例孕足月初产妇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阴道试产成功率、产程、母婴并发症。结果:研究组153例,试产成功130例(84.97%);对照组200例,试产成功183例(91.50%)。两组的阴道试产成功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新生儿窒息率、巨大儿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第三产程时间、手取胎盘率、会阴侧切率及产后出血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有1次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史的孕妇,应给予充分的阴道试产机会,同时应积极处理第三产程,预防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9.
第二产程剖宫产术中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剖宫产术中出血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06年12月第二产程剖宫产术202例(第二产程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第一产程剖宫产810例(对照组)作对照,比较两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出血发生率和出血原因.结果第二产程组的术中出血量(368±261 ml)和出血发生率(16.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第二产程组的术中出血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48.5%)、子宫切口裂伤(33.3%)、胎盘因素(18.2%),第二产程组发生子宫切口裂伤、子宫收缩乏力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第二产程剖宫产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高危因素,子宫收缩乏力、子宫切口裂伤是第二产程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产妇的评估及产程观察,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足月妊娠9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瘢痕子宫足月分娩方式的选择.结果:93例孕妇中有38例行阴道试产,试产率为40.86%,试产成功率84.21% (32/38),再次剖宫产率65.59%(61/93),子宫破裂发生率1.08%(1/93).阴道分娩组的产后24小时出血量及新生儿体重明显低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产褥病率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符合阴道分娩条件的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给予阴道试产机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