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海林 《陕西中医》2002,23(5):466-467
带下证的成因虽有脾虚、肾虚、肝郁、风冷、湿热 ,湿毒及房劳诸种 ,但均而言之 ,不外“虚”、“湿”二因。如脾肾气虚不能化湿 ,湿浊下注导致任带约束功能失常 ,遂为带下 ,是属内湿 ;若因经期、产后胞宫空虚 ,或久坐湿地或洗浴不洁 ,风冷湿毒入胞宫 ,伤及任带发为带下 ,是属外湿。但不论内湿、外湿郁久均能转化。如素体阳虚则从阴化寒而成寒湿带下。又如素体阳盛或某脏之阳气偏亢 (肝郁、肝火 ) ,则从阳化热而成为湿热带下。但不论何因均须伤及任带 ,导致任带虚损 ,固摄无权 ,湿浊下注胞宫始能发为带下。由此可见 ,“无湿不成带 ,无虚不生湿…  相似文献   

2.
<正> “带下”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泛指妇科经、带、胎、产疾病而言,因其均发生在带脉以下的部位。狭义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一种粘稠液体,如带之状绵绵不断而下的症状。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带下量少色白,无特殊气味,一般经期、孕期量稍增多。正如王孟英所云:“带下乃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女科辑要》)如果带下量多,粘稠如脓,或清稀如水,或色异腥臭,且伴有全身症状者,则属于病理性带下,称为“带下疾病。”产生带下疾病的主要原因,傅青主云:“带下之病,多属于湿。(《傅青主女科》)其湿又分外湿与内湿两种。外湿是感受湿浊、湿毒之邪,内湿是饮食、劳倦、情志失调,以致脾阳不振,湿浊不化;或肾阳不足,水失气化,肝气犯脾,脾虚湿盛,湿浊内停,损伤  相似文献   

3.
丁宽亮  孙凤民 《光明中医》2009,24(7):1368-1369
探讨带下证之成因,明确以虚湿为病本,深究其无虚不生湿,无湿不成带之病机,以虚为本,以湿为标,标本相合带下成矣之理论.通过临证病案举隅及分型论治、随证加减来说明治病必求以本之关键所在.从而指导带下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带下病     
<正> 带下是妇科中常见病与多发病。若带下在量、色、质、味等方面发生变化时就成为病理性带下。带下不是一个单纯性的疾病,很多疾病均可发生带下。目前全国医学界对带下病又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现将各地的报道综述如下: 一、对辨证分型的认识:1.脾虚湿盛:刘氏认为带下是因带脉失约,冲任不固。脾气虚陷而引起;马氏认为壮年及老妇之带下多责之脾,脾虚多白带;罗氏认为脾虚使带脉驰缓,故而带多状如米泔。程氏、陈氏、王氏认为脾虚生湿,则清阳不升,下降为带下。季氏认为带下多为湿,是脾虚  相似文献   

5.
钟以林 《中医杂志》1996,37(5):280-282
带下以湿为主,治湿为先已为带下病诊治的定论。吾师班秀文教授除了重视因湿致带的致病因素之外,尚留心妇人气血不调、经络阻滞、因湿致瘀、因瘀滞湿而加重带下的问题,现介绍其经验如下:1 治带勿忘湿,治湿勿忘瘀带下为妇科常见病,古人论述颇多,致病之因,虽有六淫、七情、房劳多产、起居劳逸、饮食内伤之别,但湿病关系最大。《傅青主女科·带  相似文献   

6.
郑颖惠 《光明中医》2011,26(4):672-673
带下病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湿为带下发病的主要原因,傅山在其《傅青主女科》一书中提出"带下俱是湿症",其从湿治带这一思想为后世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带下证的成因虽有脾虚、肾虚、肝郁、风冷、湿热、湿毒以及房劳种种,但均而言之不外“虚”、“湿”二因。如脾肾气虚不能化湿,湿浊下注导致任带约束功能失司遂为带下,是属内湿;若因经期,产后胞宫空虚,或久坐湿地或洗浴不洁,风冷湿毒入侵胞宫,伤及任带发为带下;素体阴虚或某脏阳  相似文献   

8.
带下颜色黄如茶汁或黄绿如脓,质粘腻,气秽臭者,称为“黄带”;若带下淋漓,赤白相杂的称为“赤白带”。临床常见证型大致分为脾虚带下、湿热带下、湿毒带下、肾虚带下。  相似文献   

9.
傅氏认为,带下为病,俱是湿证。带下病有白带下、青带下、黄带下、黑带下、赤带下。本文主要介绍治疗脾虚湿浊下注引起的白带下的完带汤及其方歌、功效、主治、方解、验案等。完带汤主治"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之白带下,根据完带汤"重补脾土,佐以疏木"的特点,异病同治,临证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0.
刘巍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102-1103
湿为带下发病的主要原因,傅青主在其著作《傅青主女科》中对带下病的治疗独具一格,其将带下分为五色带,即白带、青带、黄带、黑带、赤带,分别治以健脾疏肝燥湿,疏肝解郁祛湿,清热补脾利湿,泄火解毒除湿,清肝养血祛湿。此外,傅青主灵活运用药物的配伍以治湿。其治湿用药纯正,无一峻品,而多相须,相使为用,以增强疗效,其治湿之法亦为后世广泛应用。并提出“带下俱是湿”的论断。  相似文献   

11.
带下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班秀文教授认为该病病因病机以湿、瘀为主,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治疗上主张祛湿化瘀以治标,温肾健脾、从肾治带以治本;因地制宜创清宫解毒饮治疗湿瘀带下,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带下治验     
湿邪是带下的主要病因。带下病主要是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傅青主女科》:”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湿邪有内外之别。外湿是指外感之湿邪(包括湿  相似文献   

13.
从肝辨治带下拾贝兴化市沈伦中心卫生院(225715)刘中洲关键词带下肝带下证型复杂,治法多端,余临证三十有年,从肝辨治,获效满意,公诸同好。1湿热带下清肝泻火为先湿热黄带,其因不外乎外湿与内湿相混,郁结中焦肝胆,煎熬交炽,肝失所养,胆失清利,无权疏泄...  相似文献   

14.
浅谈和肝法治疗带下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哲  张春玲 《光明中医》2010,25(6):946-948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俗语云:"十女九带",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1]。《傅青主女科.带下》认为:"夫带下俱是湿证",可见带下病主要病因是湿,故历代医家多从脾、肾论治带下病。但女子以肝为先天,从肝论治在带下病治疗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与《傅青主女科》所论带下,在病因上,皆为湿致带下。在辨证分型上,皆有寒热之别,《金匮要略》最先分类湿热带下与寒湿带下;《傅青主女科》创五色带下,其中青带下、黄带下、黑带下、赤带下均属湿热带下,白带下属湿盛火衰,或可属寒湿轻证,实质也不离寒热两大类。在治法上,《金匮要略》以外治为主,开创了妇科疾病阴道纳药外治的先河,且湿热带下常配内服用药以内外合治;《傅青主女科》则从肝、脾、肾三脏来论治带下,并兼顾带脉与任脉,实为对《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在遣方用药上,清热、利水、祛瘀、补气是二者共同的用药原则,只是所选药物有所不同,傅青主重视肝、脾、肾三脏,故用药有其独特性。由以上内容可见,《傅青主女科》所论带下是对《金匮要略》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炎性带下的中医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带下是妇科常见症状之一,临床以生殖器官炎症所致带下最为多见,而炎性带下可分为白带、黄带两类。通过临床观察,白带以脾虚为主,炎症较轻,分泌物中以白血球为多;黄带以湿热、湿毒为主,炎症严重,分泌物中以脓球为多。而白带与黄带之间,又有白黄夹杂过程,相当于湿郁(肝郁)化热,其病理程度介于脾虚与湿热、湿毒之间,炎症较重,分泌物中白血球、脓球均见。故炎性带下中白、黄带可统一于同一理法方药中,用自拟的“祛湿止带方”以辨证加减药量方法进行治疗。现将自拟的“祛湿止带方”治疗41例炎性带下,分  相似文献   

17.
治带经验录     
在妇科临床中,脾虚带下较为多见,其病因病机常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脾气受损,运化失职,以致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反聚为湿,湿注下焦,伤及任脉而为带下,与脾密切相关,脾虚失运是带下主因,治多以健脾除湿为主,临床经验体会到疗效亦佳。  相似文献   

18.
李俊箐 《陕西中医》2005,26(5):463-464
完带汤是明末清初医学家傅青主所创立的主治妇人白带过多的一张极为有效的处方,延用至今,堪称为治疗带下之经典方。完带汤补中健脾,升阳除湿,该方补散并用,止带而不留湿,利湿而不伤正,使气旺脾健而阳升湿化,则带下自止。对因脾虚所致的带下效果显著,我在临床上通过多年的实践与观察病人,认为很多与湿有关的疾病应用此方,如经行泄泻、妊娠水肿、湿浊头痛等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现介绍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臭气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正常带下是一种无色、质粘、无臭的阴液,其量不多,津津常润,不属病态。带下过多一般分为脾虚、肾虚、湿热、.湿毒四个常见症型。下面就湿热带下的临床所得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任继高副主任医师,行医40余年,善长于妇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兹就任氏对治疗带下、痛经及女性不孕症三个疾病的点滴经验,作一简介,以祈指正。一、带下论治任老认为:带下主要病因是湿,病理变化在脾,肝脾功能失调,带脉失约,任脉不固,加之外感湿毒之邪,或郁久化热,湿热互结,流注下焦,秽浊下流,进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