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把灭菌蚯蚓粪和未灭菌蚯蚓粪施入水田作基肥,探究蚯蚓粪中微生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把灭菌蚯蚓粪和未灭菌蚯蚓粪通过氮、磷含量换算替代30%化肥作为基肥,设置4个处理(灭菌蚯蚓粪30%替代化肥+70%化肥、未灭菌蚯蚓粪30%替代化肥+70%化肥、100%化肥、不施肥),分析灭菌蚯蚓粪替代30%化肥对水稻产量及根际、非根际土壤有机质、pH、有效磷、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结果]施用未灭菌蚯蚓粪替代30%化肥处理的水稻秸秆产量最大为(87.99±2.21) kg/hm2;施用蚯蚓粪替代部分化肥整体上可以改良酸性土壤的pH,施用化肥会加强酸性土壤的酸性,根际土的pH略低于非根际土;施用蚯蚓粪可以提高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其中根际土养分含量高于非根际土;蚯蚓粪+70%化肥增加有机质最多,根际土有机质含量比非根际土有机质含量多。[结论]施用蚯蚓粪替代30%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提高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改善土壤pH,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蚯蚓粪中的微生物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蚯蚓粪与化肥配施对桑园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及桑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桑园配施有机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2018年连续两年对种植农桑14的桑园设置4个处理[T1处理为单施100%化肥;T2处理为单施100%蚯蚓粪;T3处理为50%蚯蚓粪+50%化肥配施;以不施肥为对照(CK)],对比分析各处理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数量、理化性质及桑叶产量和品质。【结果】各施肥处理根际土壤的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均显著高于CK(P0.05,下同),而放线菌数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其中,T3处理的细菌数量(823.78×10~(4 )CFU/g)、微生物总量(1040.95×10~(4 )CFU/g)和真菌数量(8.74×10~(4 )CFU/g)均最多,细菌数量分别比T1、T2处理和CK显著提高51.71%、14.41%和121.24%,微生物总量分别比T1、T2处理和CK显著提高37.73%、10.49%和77.49%,但真菌数量与T2处理差异不显著。各施肥处理根际土壤的pH均显著低于CK,尤其以T3处理最低,而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CK,尤其以T3处理最高,分别较CK提高47.05%、62.58%和49.42%;各施肥处理桑叶全年产量均显著高于CK,尤其以T3处理的产量(41 616.01 kg/hm~2)最高,分别比T1、T2处理和CK显著提高18.11%、9.49%和41.24%;各施肥处理桑叶的可溶性糖、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CK,其中,T3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13.64%)、粗蛋白含量(24.49%)、粗脂肪含量(6.07%)最高,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T1、T2处理和CK显著提高5.74%、2.33%和24.23%,粗蛋白含量分别比T1、T2处理和CK显著提高15.68%、5.15%和26.89%,但粗脂肪含量与T2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50%蚯蚓粪与50%化肥配施可显著改善桑树根际土壤环境,大幅提高桑叶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陈伟  周波  束怀瑞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8):3850-3856
【目的】研究生物炭和生物有机肥处理对平邑甜茶根系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等指标的影响,为果园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添加生物炭和生物有机肥处理,分析不同生物炭和生物有机肥处理对植株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施用生物有机肥和生物炭均可增加细吸收根量、细吸收根面积、土壤和根际可培养微生物量,提高土壤FDA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二者联合施用效果最佳。生物炭处理对细吸收根面积的改善效果优于生物有机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改善效果则不如生物有机肥处理;10%生物肥+6%生物炭、10%生物肥+3%生物炭处理细吸收根面积分别是CK的6.6和10倍,10%生物肥处理是CK的2.5 倍,6%和3%生物炭处理是CK的3.3和3.1倍,生物炭和生物有机肥处理土壤细菌数量为CK土壤的3.32—10.23倍,放线菌数量为CK土壤的1.2—1.97倍,真菌数量为CK土壤的3.24—5.26倍,根际放线菌数量在生物有机肥处理后最高,根际真菌数量则在3%生物炭处理后最高。【结论】增加土壤炭可以增加植株根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黑麦草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黑麦草Lolium multiforum的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在供试OCPs含量(0~343.61 mg·kg~(-1))范围内,根系分泌物介导下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TR~2)对OCPs污染物的去除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个处理中,TR~2对OCPs的去除率最高(77.57%),较对照组(CK)高出33.49%,较土壤微生物活性被抑制的植物-土壤系统(TR1)高出58.16%。借助细菌计数法对根际微生物数量的检测结果则显示,相同污染水平下,TR~2系统里微生物数量最多,CK次之,TR1最少。说明黑麦草的根系分泌物对OCPs去除效果的促进作用可能与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关:根系分泌物的存在提高了根际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其降解效能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等氮条件下有机无机配施对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小区试验,试验设置5个处理:对照CK,单施化肥; T1处理,饼肥与化肥配施; T2处理,稻草还田替代部分化肥; T3处理,油菜种植翻压替代部分化肥; T4处理,草木灰与化肥配施。【结果】不同施肥措施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平均吸光值高低依次为T3 T2 T4 T1 CK;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均一性指数,与单施化肥相比提高了85%~310%;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使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代谢特征产生了差异,油菜种植翻压和施用草木灰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提高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结论】有机无机配施有助于提高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不同连作年限对高粱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结构的影响,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方法,研究轮作(CK)、连作5 a(C5)、连作10 a(C10)的高粱生长情况、高粱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结构的变化,以期为高粱连作障碍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连作显著抑制高粱生长,与CK相比,C5和C10的株高分别显著降低了10.18%、21.28%,且C10对高粱的抑制作用大于C5;C5降低了高粱根际土壤微生物AWCD值,而C10的AWCD值显著增加,在培养96 h时,C10的AWCD值分别是C5和CK的2.05倍和1.47倍;与CK相比,C10高粱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代谢的多样性及均匀性显著增加,但C5对Shannon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并不显著;C10和C5均显著增加了高粱根际微生物对羧酸类的代谢活性,分别是CK的2.62倍和2.48倍。因此,高粱不同连作年限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发生变化,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高粱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这与高粱根系分泌物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营养钵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施用西瓜专用生物有机肥(BIO)对营养钵西瓜苗的促生效果及对西瓜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BIO的西瓜苗地上部干质量分别是施用有机肥(OF)和化肥(CF)的2.59倍和2.15倍,西瓜苗根系干质量分别是OF和CF的2.14倍和1.56倍,且差异均显著。施用BIO的西瓜苗根系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根尖数和根平均直径数量均显著高于OF和CF。施用BIO的西瓜苗根际土壤中细菌(bacteria)、放线菌(actinomyces)和多黏芽孢杆菌(Panibacillus polymyxa)的数量均显著高于OF和CF,其中多黏芽孢杆菌数量是CF的31.9倍,而真菌数量显著低于OF和CF。DGGE分析表明:施用BIO的西瓜苗根际土壤中细菌多样性指数最高,真菌多样性指数最低;施用CF的西瓜苗根际细菌多样性指数最低。结论:营养钵中施用BIO能显著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培育发达的西瓜根系,促进西瓜苗健壮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广东省荔枝园化肥施用量过高且土壤质量严重下降的问题,结合周边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需求,研究化肥减施配施有机肥对荔枝生长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旨在为广东省荔枝科学化种植提供施肥参考。【方法】以‘桂味’荔枝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化肥减量30%分别配施猪粪有机肥5 kg/株(OF5)、10 kg/株(OF10)、15 kg/株(OF15)、20 kg/株(OF20)共6个处理,比较不同处理下荔枝根际土壤酶活性、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产量以及品质等相关指标。【结果】相较于CF处理,化肥减量30%配施有机肥,OF15处理的荔枝根际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分别提高35.3%和25.6%,OF10处理的土壤磷酸酶活性提高32.2%,真菌数提高14.4%,OF10处理的微生物量碳提高26.1%,OF20处理的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提高11.8%,OF15处理放线菌数量提高18.1%,OF15处理的微生物量氮提高23.6%;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均能显著提高荔枝果实的品质,且增产效果明显,配施有机肥5、10、15、20 kg,产量比单施化肥分别提升7.15%、1...  相似文献   

9.
进行了两茬蚯蚓粪田间肥力试验。结果表明,第二茬结束时,与试前相比,土壤有机质与全N 全P含量,单施蚯蚓粪分别增加78.7%、47.9%、40.8%,施蚯蚓粪 化肥分别增加38.4%、21.9%、 28.2%;三大微生物总量,单施蚯蚓粪、施蚯蚓粪 化肥分别增加108.2%、51.8%。施用蚯蚓粪能增加土 壤速效养分含量,促进叶面积增长与干物质积累。一、二茬结束时,与不施肥相比,单施蚯蚓粪增产 45.5%、77.5%,施蚯蚓粪 无机肥增产76.1%、103.9%,均达极显著水平。施用蚯蚓粪可改善甘蓝品质, 降低甘蓝硝酸盐含量,提高维生素C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鸡粪发酵有机肥对桑园土壤微生物数量、理化性状及桑树生长的影响,为改良桑园土壤肥力、提高桑叶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桑树长势一致的田块为供试区,设置6个不同比例的有机无机配比施肥处理,分别为单施有机肥(100%M)、单施化肥(100% CF)、不同比例有机无机配施(75% M+25% CF、50% M+50%CF、25% M+75% CF)和不施肥(CK),测定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理化性状及桑树生长和桑叶品质的影响.[结果]100% M处理对增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效果最好,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最高,分别为4.73× 107、18.60×106和11.50×105 CFU/g,与CK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下同),且所有有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均高于100% CF和CK处理.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100%M和75% M+25% CF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pH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0% M+50% CF处理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最高,75% M+25% CF处理土壤含速效钾含量最高,且3种速效养分含量均以CK和100% CF处理含量较低.从桑叶产量来看,75% M+25%CF处理最高,50% M+ 50% CF处理次之.从桑叶品质来看,75% M+25% CF处理的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糖等成分含量较高、粗灰分含量最低.[结论]施用鸡粪发酵有机肥可增加桑园土壤微生物数量、改善桑园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桑树生长,增加桑叶产量并提高其品质,其中以75% M+25% CF配比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长期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来源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和氮及微生物熵的影响,在玉米生育期,设置空白(CK)及施加秸秆(MS)、牧草(FG)和羊粪(SM)共4个处理,分析比较不同处理土壤中碳、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期内,物料的施用使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中玉米根系分泌物对连作花生土壤的酚酸类物质化感作用的影响机制,利用CH2Cl2提取了玉米抽雄期根系分泌物,通过室内模拟培养法,研究了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含有不同浓度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及对羟基苯甲酸3种酚酸类物质土壤的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酚酸类物质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抑制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亦显著降低,且浓度越高化感抑制作用(RI<0)越强(P<0.05)。玉米根系分泌物可降低酚酸类物质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微生物量、酶活性及养分含量的化感指数,以低浓度处理的降幅较大,且在处理第5 d和10 d显著增加了3种酚酸类物质处理的土壤呼吸强度、酶活性、微生物量及养分含量(P<0.05);不同酚酸类物质中,以邻苯二甲酸所受影响最大。整个培养时期,玉米根系分泌物对酚酸类物质化感作用的影响以处理第5 d最强,随后呈减弱趋势。3次取样,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活性、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化感指数分别降低10.03%~64.13%、9.72%~57.51%、13.16%~78.85%和5.88%~59.71%。玉米根系分泌物可通过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活性及养分含量,来降低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化感作用。结果为玉米花生间作缓解花生连作障碍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同比例蚓粪对旱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以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试验室条件下,通过将不同比例的蚓粪(0、5%、10%和20%)施用于赤红壤旱地土壤,进行为期30d的玉米盆栽试验,研究蚓粪施用对各处理土壤的微生物学特征和酶活性的影响。蚓粪添加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溶解性碳、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提高土壤的微生物碳和氮的含量,同时降低微生物量碳氮比(P0.05)。5%的蚓粪处理显著促进了微生物呼吸速率和代谢熵,同时5%,10%和20%蚓粪处理均显著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随着土壤中蚓粪比例的增加,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显著增强(P0.05),其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脲酶、酸性和碱性磷酸酶分别与溶解性碳、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多元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与对照和5%的蚓粪处理相比,10%和20%蚓粪处理综合生物学特征差异显著(P0.05),但10%和20%蚓粪处理间差异不大(P0.05)。在实际农田管理中,蚓粪的施入量应控制在10%以内。将蚯蚓堆制技术引入禽畜粪便处理,生产无害、高品质的有机肥-蚓粪,其对可持续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生态循环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稻季不同种类缓控释肥及组配对长江上游杂交籼稻中稻—再生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筛选出适合的缓控释肥及施肥方式,为长江上游再生稻的丰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以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为试验材料,中稻季设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中稻再生稻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处理(CK)、传统施肥模式(CF)、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处理(B-PCU)、缓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处理(B-SRFB)、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基一蘖处理(BT-PCU)和缓释掺混肥一基一蘖处理(BT-SRFB)。对比分析各处理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叶片SPAD值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中稻产量为6.8~8.9 t/ha,表现为BT-SRFB>B-SRFB>CF>BTPCU>B-PCU>CK,其中B-SRFB和BT-SRFB处理的中稻产量较CK显著提高(P<0.05,下同),但缓控释肥处理与CF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再生稻产量为1.5~2.6 t/ha,表现为BT-SRFB>B-SRFB>BT-PCU>B-PCU>CF>CK,各施肥处理的再生稻产量均较CK显著提高,且缓释掺混肥BT-SRFB和B-SRFB处理显著高于CF处理;不同施肥方式中,中稻、再生稻产量均表现为一基一蘖施肥>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处理中稻拔节期、抽穗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CF处理差异不显著,但在成熟期表现为一基一蘖施肥处理显著高于一次性施肥和传统施肥;再生稻抽穗期、成熟期各施氮处理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缓控释肥施用提高了中稻—再生稻两季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以BT-SRFB处理增幅最高,与CF处理相比,BT-SRFB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提高5.5 kg/kg,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5.5 kg/kg,氮肥生理利用率提高0.6 kg/kg,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24.4%。【结论】长江上游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在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中,采用缓释掺混肥并配合一基一蘖施肥方式更有利于提高中稻—再生稻群体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新型尿素在冬小麦的应用效果,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普通尿素(Urea)、控失尿素(LC Urea)、海藻酸尿素(H Urea)、聚能网尿素(N Urea)、含锰尿素(Mn Urea)、控失尿素一次施肥(LC Urea 1)、普通尿素+等量锰(Urea+Mn)和不施肥(CK)对冬小麦产量、叶片SPAD、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LC Urea和H Urea处理较Urea处理的小麦拔节期叶片SPAD分别显著提高1500%和1300%,灌浆期净光合速率分别显著增加3304%和2076%,气孔导度分别显著提高2609%和2174%,氮素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1439%和1236%,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4575%和3902%。N Urea和Mn Urea处理与Urea处理的产量无显著差异,LC Urea和H Urea处理较Urea处理显著增产1449%和1333%。控失尿素和海藻酸尿素能够有效提高穗数,改善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促进氮素吸收利用,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可在豫北潮土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养分培养条件下水稻土(黄泥土)微生物量碳、氮,呼吸强度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等指标,为正确认识集约化农业利用条件下,施肥特别是大量施用化肥对土壤质量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发育于河湖相沉积物的黄泥土表层土壤,通过室内培育试验,观测了不同施肥处理下微生物量碳氮、呼吸强度,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整个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碳含量情况为:化肥配施2%秸秆或2%猪粪>对照及化肥配施0.5%秸秆或0.5%猪粪>单施化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化肥配施2% 秸秆>对照、化肥配施2% 猪粪或0.5% 秸秆>单施化肥处理;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呼吸强度和代谢熵总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整个培养过程中,化肥配施2% 秸秆或者猪粪处理的土壤呼吸强度大于其它施肥处理;微生物代谢熵的关系为:化肥配施2%秸秆或者2%猪粪及单施3倍常规化肥>化肥配施0.5% 秸秆或0.5%猪粪及单施0.5倍常规化肥>对照及常规施肥量处理;BIOLOG分析表明,大量施肥,特别是大量施用化肥处理降低了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和微生物多样性。【结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呼吸及微生物多样性可以灵敏地反映集约利用下土壤质量的变化,在高度集约利用农业下,大量的施肥,特别是化肥降低土壤的生物量及活性,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干旱区绿洲棉田农艺措施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微生物量碳含量(MBC)的影响,揭示农艺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为干旱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以膜下滴灌和常规漫灌2种灌溉方式为主区,秸秆还田与秸秆不还田2种处理为裂区,4种施肥处理:单施有机肥(为腐熟鸡粪,OM)、单施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M)和不施肥(CK)为裂裂区。于棉花出苗后开始测定土壤异氧呼吸强度,并于每年棉花收获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和分析不同农艺措施下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含量。【结果】干旱区绿洲棉田不同农艺措施两两交互及3种措施交互作用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表层0-20 cm含量均最高,其下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至40-60 cm土层降至最低。不同农艺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表现为,与常规漫灌方式相比,膜下滴灌方式增加了2.5%-3.0%,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增加了2.3%-6.3%,与CK处理相比,(NPK+OM)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4.3%-16.8%,且(NPK+OM)/OM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大于CK/NPK处理(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为膜下滴灌方式比常规漫灌方式增加了21.9%-34.3%,秸秆还田比秸秆不还田增加了12.1%-29.4%,与CK处理相比,(NPK+OM)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增加了83.9%-151.0%。棉田土壤微生物熵(qMB)的大小变化在灌溉处理间表现为膜下滴灌>常规漫灌方式,秸秆处理间为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处理,施肥处理间土壤微生物熵在0-40 cm土层显著大于40-60 cm土层,且不同土层间(NPK+OM)处理土壤微生物熵为最大,其次分别为OM、NPK、CK处理。棉田土壤微生物代谢熵(qCO2)大小变化在不同灌溉处理间表现为膜下滴灌低于常规漫灌方式,秸秆处理间为秸秆还田低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施肥处理间为(NPK+OM)P<0.05)。不同农艺措施间互作,膜下滴灌方式及秸秆还田措施下,(NPK+OM)处理棉田土壤微生物代谢熵最低。【结论】干旱区棉花生产中,采用膜下滴灌节水技术,氮磷钾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并实施秸秆还田等农田管理措施,可使土壤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农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氨基酸液体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施用后土酶活性、微生物含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盆栽试验,选择2个不同品种的辣椒各设置6组处理,分别为处理CK(不施用氨基酸液体有机肥,化肥100%),T1(氮肥减量30%+氨基酸液体有机肥)、T2(氮肥减量35%+氨基酸液体有机肥)、T3(氮肥减量40%+氨基酸液体有机肥)、T4(氮肥减量45%+氨基酸液体有机肥)和T5(氮肥减量50%+氨基酸液体有机肥),研究不同梯度的氮肥减施并配施氨基酸液体有机肥后对土壤生物学性状及养分含量的影响,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氨基酸液体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的化肥后,2个品种的辣椒均显示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增强,酶活性显示出先升高后变平缓或减低的趋势,酶活性会随着有机肥替代量不是成正比的关系;提高土壤细菌、放线菌的含量,抑制真菌含量;氨基酸液体有机肥替代的处理较CK对于土壤pH这项指标均表现出增高,但增高不显著。【结论】 氮肥减施并配施氨基酸液体有机化可以为有机肥缓解土壤酸化、降低EC值,T4的替代量为最佳替代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短期内对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损毁赤红壤的微生物学性状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温室盆栽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试验,以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损毁的赤红壤为对照(CK),设计3个处理,分别为与蚓粪等NPK量的化肥(HF)、牛粪(NF)和蚓粪(YF),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施NF处理较施HF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土壤呼吸、代谢熵、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显著提高了70%、96%、1 239%、699%、300%、1 155%和272%,土壤转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61%、37%、36%、119%、259%、1 973%、175%和550%,YF处理较施HF处理的相应微生物指标分别显著提高了80%、130%、1 458%、773%、295%、324%和285%,相应土壤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66%、40%、52%、128%、302%、1 641%、182%和428%(P0.05)。【结论】短期内,施NF和YF的有机肥处理比施HF处理更有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学性状,提高土壤酶活性,提升工程建设损毁土壤的综合质量;施NF和施YF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和酶活性的影响差异不大。添加有机肥是快速修复工程建设损毁土壤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0.
绿色木霉固态发酵生产纤维素酶条件优化与酶的固定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麸皮与秸秆粉为主要原料,对影响绿色木霉固态发酵的因素如麸皮与秸秆粉的比例、发酵温度、时间、含水率、初始pH值、氮源浓度等进行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取正交实验设计,结果表明最佳固体发酵条件为:麸皮与秸秆比例4∶1,含氮量2%,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72 h,起始pH 5,接种量10%,含水率175%(相对于固体发酵底物)。在此条件下,CMC 酶活达到1 1325 U·g-1,比未优化条件下酶活6124 U·g-1,提高了849%。利用包埋、交联和交联包埋三种方法对纤维素酶进行固定化,其中交联包埋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