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河南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代表性、生态稳定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威胁等7项指标建立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对各单项指标赋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各生态评价因子的评价指数。结果表明,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很好,保护价值很高,综合评价指数为0.895 3。最后分析了保护区目前所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大别山区仅有的次生植被保存较完整的北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本研究选用自然性、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人类干扰、面积适宜性和稳定性等7项指标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的等级化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对各单项指标赋值,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单项指标的权重,对鹞落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生态评价。评价结果得出,该保护区生态质量综合指数为0.78,表明其生态质量较好,保护价值较高。最后分析了鹞落坪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张琰  张淼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6):145-148
选取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代表性、生态稳定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威胁程度等7项指标,建立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对各单项指标赋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各生态评价因子的评价指数,得出综合评价指数为0.8523,表明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较好,保护价值较高。最后分析了保护区目前所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自然性、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生态脆弱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威胁等指标对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进行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生态评价因子进行等级化处理,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各生态评价因子的评价指数(CEI),得出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8422,表明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较好, 保护价值较高.此外,还就保护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是摸清耕地质量“家底”,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措施,也是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筑牢农业产业扶贫的重要基石,更是第三次国土调查的重要工作部分。通过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掌握境内耕地质量等级现状,明确中低产田分布状态,对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2021年陇南市武都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点为基础,每个监测点从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剖面构型、土壤养分、田间管理等层面搜集获取16个评价指标数据,使用空间插值、以点代面的方法给武都区耕地单元赋值。首先,针对数值型指标建立隶属函数,计算每个评价单元上指标的隶属度;其次,针对概念性指标采用特尔斐法直接给出隶属度,再采用层次分析模型计算出每个评价指标对耕地质量等级的组合权重;最后,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耕地质量综合指数,并根据耕地质量综合指数大小,划分出耕地质量等级。结果显示:按照国家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将武都区耕地划分为二至九等地。武都区参与评价的耕地面积为77 220.87 hm2,其中二等地面积11.56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0...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 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的耕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是研究耕地合理利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影响耕地质量的各种条件的综合评估,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为合理保护耕地资源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文章在研究区内基于土壤养分、立地条件、理化性状、土壤管理四个方面,选取12个评价因子构建耕地适宜性指标评价体系,以16m×16m栅格为评价单元,选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建立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将研究区耕地适宜性划分为10个等级。【结果】研究区耕地整体适宜性良好,其中一到六级耕地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1.07%,同时也有相当面积的耕地评价等级较低,处于勉强宜耕或不适宜耕作的状况。【结论】通过模糊数学和专家打分获得的耕地评价值,在AHP模型中将各指标分4类赋权重,最后得到相互关联的耕地指标体系,且利用GIS技术处理栅格数据对表现耕地适宜性具有良好的作用,研究成果对研究区耕地资源合理保护及促进耕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保护区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以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景观价值、生态旅游价值、森林生态教育科研价值作为准则层,选择多样性、稀有性、脆弱性、自然性、典型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干扰作为评价层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片区进行生态质量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生态质量指数为0.9442,说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片区整体生态质量很好,保护价值极高,属于优先保护区域.该评价结果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管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德惠市耕地地力等级评价因子的基础上,利用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指数法,确定了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耕地地力的评价,最后利用耕地地力综合评价等级指数确定耕地的级别为6个等级,并根据分级情况提出具体的改良措施,为德惠市耕地退化治理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耕地质量的优劣反映了区域农业生产的水平,也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基础。以伊犁河谷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研究区,选用土地自然质量、耕地利用条件、地块空间形态和生态安全格局4个指标因素,利用指数衰减赋值、多因素综合评价和多因素指数等方法构建察县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各指标质量评价等级,确定察县基本农田保护区初步划定方案。结果表明,察县耕地质量总体情况良好,全县55.74%的耕地质量较高,44.99%的耕地优先划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相似文献   

10.
渝西地区生态环境质量AHP综合评价研究--以璧山县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生态学和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研究区的基本特点,确定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和基本评价单元。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出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然后对璧山县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所有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最好,其次为自然因素,最差的为环境压力因素。  相似文献   

11.
景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景区环境的不断维持与提高,科学合理的景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能够为景区生态质量提供很好的参考。该文以蚌埠龙子湖景区为例,首先介绍了研究区的概况,其次介绍了景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原理和方法,利用评价指标-评价指数-综合指数的3层指标框架模型,建立了龙子湖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最后,以蚌埠龙子湖2014年Landsat TM影像、DEM数据为数据源,基于RS和GIS技术,对数据进行自动计算处理,得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QI),依据EQI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级与评价,然后根据不同区域的环境等级绘制龙子湖景区生态环境质量分级地图。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安全角度,创新性地建立包含生态环境、景观格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四大因素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使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更加全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综合确权法对指标赋权,运用改进的综合指数评价模型计算规划前后的安全分值,定量探讨土地整治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以湖南省平江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出全县2020年相对2010年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1.1204,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的整体影响是正面的,在生态安全方面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指标法,考虑研究区域与土地资源密切相关的因素,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研究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GIS技术获得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运用统计分析法计算研究范围市域尺度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平均值,据此将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划分为3种类型区——低承载力区、一般承载力区、高承载力区;最后,分析了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结果表明: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呈现中西部低、东部高的特点,高承载力区位于山区;一般承载力区位于西北、西南、东北部;低承载力区位于中部平原区。  相似文献   

14.
根据平河梁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实际情况,选取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代表性、面积适宜性、生态脆弱性和人类威胁七项指标,运用AHP法对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并计算各生态评价因子的评价指数,结果得出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871 9,表明平河梁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良好,保护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15.
为保障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开展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土地利用布局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县为例,基于土地自然资源、土地生态环境2个子系统构建自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运用Map GIS软件提取评价因子的基础数据;其次,采用AHP确定权重,并应用多因素加权和法计算154个评价单元的土地自然环境质量综合分值;再次,运用频率直方图将大化县自然环境质量划分为3个等级,并绘制其空间分布图;最后,通过叠加地貌图分析得出,空间分布图与大化县地貌形态基本吻合;可将大化县划分为4个管制区,分别为东北高峰丛洼地禁止区、中部中峰丛洼地优化区、西北丘陵山地控制区、东南峰林谷地协调区,并针对各区提出土地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系统稳定与干扰指标两个方面构建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技术修正确定各指标权重,提出大型矿区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和生态质量评价标准,以淮南煤矿区为例,运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淮南矿区近3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下降趋势,主要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煤炭开采的继续、环境保护措施不得力以及复垦地区的二次塌陷、治理标准低等原因所导致。  相似文献   

17.
以河南省叶省仙台镇李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例,采用斑块为评价单元,构建土地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土地综合整治前后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效益评价总分值为7.530 6分,表明土地综合整治后该区域的生态效益有所提高,就短期而言,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且有利于提高该区域的土地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客观准确地评价和预测滁州市农业生态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方法]选取滁州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采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预测。[结果]滁州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长期处于III级,且波动幅度较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和农业环境污染指标对滁州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大。[结论]滁州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有很大改善空间,人类活动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笔者围绕“净化水源、清洁空气、改良土壤”三大主题,结合首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总体要求和实际情况,按照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治理、再评价的闭环链条,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研究构建符合北京市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5大类常规监测与评价指标、3大类8小类23项治理与评价指标,及其与之对应的标准和模型。依据指标体系,采用模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设计开发了具有农业生态环境数据监测、质量评价、治理规划等核心功能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北京市农业生态环境的定量评价,并统一了评价数据源标准,尤其突破了大规模定量关联评价的难题,具有较高的评价模型和标准的智能匹配能力。这将为整个农业生态环境领域定量评价做出重要贡献,为北京市制定生态农业环境监测、治理、规划等重要方针政策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选择大理市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大理市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相关研究和区域特点,从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空间区位、地质条件、社会经济5个方面选择了18项相关性因子构建起一套适应研究区域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在利用传统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引入CA模型的原理进行适宜性模拟,并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按照适宜性分值划分为不适宜、一般适宜、中等适宜、高等适宜4级,并以适宜性结果为基础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研究,将评价区域划分为优先建设区、选择建设区、建设保障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研究结果可为低丘缓坡地区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以及区域新型山地城镇建设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