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翠秋 《北京中医》2010,(11):860-862
在糖尿病的各个阶段均伴有血瘀证的存在,如肢体疼痛、麻木、面色晦暗、皮肤有瘀斑、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纡曲怒张等,因此治疗糖尿病在治病本的同时,应辨证施治分阶段伍以活血化瘀法治疗。方法大致为:初期配伍行气活血化瘀,中期予以养阴凉血化瘀,后期予以养阴益气活血化瘀或温阳活血化瘀法并可配伍虫类搜剔药,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付翠秋 《北京中医药》2010,29(11):860-862
在糖尿病的各个阶段均伴有血瘀证的存在,如肢体疼痛、麻木、面色晦暗、皮肤有瘀斑、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纡曲怒张等,因此治疗糖尿病在治病本的同时,应辨证施治分阶段伍以活血化瘀法治疗.方法 大致为:初期配伍行气活血化瘀,中期予以养阴凉血化瘀,后期予以养阴益气活血化瘀或温阳活血化瘀法并可配伍虫类搜剔药,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合并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糖尿病合并脑动脉硬化症的患者53例,治疗前进行临床症状评分,所有患者均在糖尿病原有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益气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口服,1日1剂,1日3次,疗程为2个月,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并对两次评分结果进行统计。结果: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其中头痛、眩晕症状改善最明显。结论:益气活血化瘀法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合并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补肾养阴化瘀法治疗冠心病 2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采用补肾养阴化瘀法治疗冠心病26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诊断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并符合中医心肾阴虚瘀阻脉络证辨证标准(参照1993年国家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  相似文献   

5.
介绍王诚喜教授运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经验。王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肺气虚损、肺络瘀阻。根据"久病必虚,久病入络"的理论,临证治疗多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基本治疗大法,获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6.
万海同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提出了"阴亏气虚,瘀阻脑络"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病机,采用补肾养阴、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万教授用药精当,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上辨证用药,随症加减,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王滨 《山东中医杂志》1998,17(7):291-292
认为残胃炎患者术前病程较长,久病多瘀,术中组织创伤,脉络间有瘀血,故血瘀是其病理关键。治疗应从瘀论治,用药以化瘀为主,结合病情,拟治法四则,即化瘀佐补气助运法、化瘀佐养阴生津法、化瘀佐化湿和中法、化瘀佐行气通降法。  相似文献   

8.
选择60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部分伴有并发症),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益气活血化瘀的通瘀Ⅱ号片和滋阴固肾的六味地黄丸治疗,以主要临床症状、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纤维蛋白原等为观察指标。结果发现,通瘀Ⅱ号治疗组,症状明显改善,各项实验室指标也均降低;而六味地黄对照组,则很多症状及绝大部分血液流变性指标均无明显改善。提示益气活血化瘀法能有效地降低血粘度和改善微循环,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笔者自 1997年 ,以自拟方益气活血逐瘀通络汤加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意外及出血性脑血管意外之稳定期患者 2 1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将脑血管意外 (除外出血性脑血管意外之急性期 )患者44例 ,随机分两组 :治疗组 2 1例中 ,男 13例 ,女 8例 ;年龄43~ 76岁 ,平均 5 6 5岁 ;对照组 2 3例中 ,男 14例 ,女 9例 ;年龄 40~ 76岁 ,平均 5 5岁。全部病例均有头颅CT检查结果 ,两组资料大致相同 ,有可比性。诊断标准符合 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2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自拟益气活血逐瘀通络汤 ,药用 :黄芪 4…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化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共7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瘀汤,30 d为1个疗程,分别对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等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80.56%,均优于对照组的76.32%和 52.63%(P<0.05).结论 益气活血化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  相似文献   

11.
养心氏片有益气活血、化瘀止痛、养心安神之功,是治疗因虚致瘀胸痹的经典方剂,是益气活血化瘀法的代表方。凡属气虚血瘀型胸痹,均可使用。临床上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笔者查阅近10年相关文献,对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方面的相关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推进养心氏片治疗心系疾病的临床应用和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大量临床资料分析和研究后认为,仲景治痹有6法,即疏风解表,除湿通络法;疏风清热,祛湿和络法;温经散寒,祛湿止痛法;养阴清热,化湿通络法;益气养阴,祛风除湿通络法;益气活血,化瘀散寒通络法。  相似文献   

13.
活血化瘀法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离不开血瘀为患,因而其治疗多采用活血化瘀法.但是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应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临床上少见慢性萎缩性胃炎单纯血瘀证,多并见他证,故应根据辨证,分别选用不同的活血化瘀方法,如益气活血法、养阴活血法、理气活血法.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法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可夫 《中医药学刊》2004,22(3):389-390
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离不开血瘀为患,因而其治疗多采用活血化瘀法。但是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应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临床上少见慢性萎缩性胃炎单纯血瘀证。多并见他证,故应根据辨证,分别选用不同的活血化瘀方法,如益气活血法、养阴活血法、理气活血法。  相似文献   

15.
乳房疾患多与足厥阴和足阳明关系密切 ,其病机主要有肝气不舒 ,肝胃蕴热 ,瘀热互结 ;肝肾不足 ,气滞血瘀 ,痰瘀相凝。治疗应审因论治 ,注重活血化瘀。气滞血瘀之乳癖 ,宜行气化瘀 ;热瘀内结之乳痈 ,应清热化瘀 ;痰瘀相凝之乳疬 ,当消痰化瘀 ;乳癌术后阴虚血瘀者 ,需养阴化瘀。  相似文献   

16.
养阴生津法对家兔热瘀模型血液流变学和凝血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本实验在成功地复制大肠杆菌内毒素性热瘀模型家兔的基础上,考察了养阴生津法及其与化瘀法合用对热瘀模型家兔血液流变学和凝血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法皆能显著地改善异常血液流变学变化,对抗KPTT、PT缩短、降低Fg含量的作用。两种治疗方法相比,对多项指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说明起消散热瘀作用的主要是养阴生津法,而化瘀法则起着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乳房的生理病理,与气血的关系,探讨从瘀论治乳病.乳房疾病多与足厥阴和足阳明关系密切,其病机主要有肝气不舒,肝胃蕴热,瘀热互结;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痰瘀互凝."瘀"、"结"、"痛"为其临床基本特征.治疗应审因论治,注重活血化瘀.气滞血瘀之乳癖,宜行气化瘀;热瘀内结之乳痈,应清热化瘀;痰瘀相凝之乳疬,当消痰化瘀;乳癌术后阴虚血瘀者,需养阴化瘀.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8.
补阳还五汤对脑梗塞作用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近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脑血管病是20世纪90年代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脑梗塞占脑血管病一半以上,其病因较复杂,虽然基础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在治疗上目前尚无重大突破。中医药对脑梗塞的治疗显示出其特色,其中益气活血法针对脑梗塞元气耗损、脑脉瘀滞不通这一病理环节的治疗是卓有成效的。现就近年来补阳还五汤对脑梗塞作用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 临床研究 古今医家对脑梗塞之积损正衰、元气耗伤、脑脉瘀滞不通的发病基础及病理环节有共同的认识,故不少医者以益气活血法治疗脑梗塞。气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化瘀通络、养阴和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6例,治疗组采用化瘀通络、养阴和胃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维酶素和吗丁啉治疗,两组均服药1个疗程(3个月),对于HP感染者,两组均加用甲硝唑和丽珠得乐冲剂治疗,治疗1个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P转阴率有显著差异(P<0.05),而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消失率、逆转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逆转率,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化瘀通络、养阴和胃法对CAG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杨小清 《中医药学刊》2005,23(8):1387-1388
根据乳房的生理病理,与气血的关系,探讨从瘀论治乳病。乳房疾病多与足厥阴和足阳明关系密切,其病机主要有肝气不舒,肝胃蕴热,瘀热互结;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痰瘀互凝。“瘀”、“结”、“痛”为其临床基本特征。治疗应审因论治,注重活血化瘀。气滞血瘀之乳癣,宜行气化瘀;热瘀内结之乳痈,应清热化瘀;痰瘀相凝之乳疬,当消痰化瘀;乳癌术后阴虚血瘀者,需养阴化瘀。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