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了评价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小麦生产上的安全性,建立了气相色谱测定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及UPLC-MS/MS测定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虫嗪在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在不同样品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7.0%~105.6%,相对标准偏差为0.6%~11.1%;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5 mg·kg-1,最小检出量分别为0.002 5、0.000 1、0.012 ng。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8.0~12.4 d和16.5~19.3 d;噻虫嗪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2~2.5 d和3.7~5.3 d;2014年和2015年,在哈尔滨、新乡和银川市三地以240 g·hm-2 和 360 g·hm-2 施药量分别施药2~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14 d时,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小麦籽粒中的最高残留量均小于0.05 mg·kg-1,低于我国国家标准(GB2763-2016)。  相似文献   

2.
两种不同溶解度农药残留在茶汤中的浸出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茶汤中两种不同溶解度农药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分析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研究了浸泡时间、温度、次数、茶叶形状和茶叶中残留量对两种农药浸出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恒定水温100℃时,浸泡不同时间,15 min时,整叶茶和碎茶中噻虫嗪浸出率达最大值分别为81.2%和88.6%;25 min时碎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浸出率达到最大为5.5%,此时整叶茶中为0.41%。不同水温下冲泡15 min时,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茶汤中的浸出率均随着浸泡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水温100℃时,整叶茶和碎茶中噻虫嗪的浸出率达到最大,分别为83.9%和89.1%;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浸出率也达到最大,分别为0.55%和4.1%。恒定水温100℃,冲泡15 min 3次,整叶茶实际样品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浸出率随浸泡次数增加而逐次减小,总浸出率最大分别为93.25%和1.94%。茶汤中噻虫嗪总浸出浓度与它在成茶中的残留量呈线性关系 Y=0.9267X-0.0336,R2=0.9954;高效氯氟氰菊酯总浸出浓度与它在成茶中的残留量呈二次函数关系 Y=0.0026X2-0.0023X+0.0096,R2=0.9765。在此基础上对茶叶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饮茶摄入两种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很小。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茶汤中两种不同溶解度农药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分析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研究了浸泡时间、温度、次数、茶叶形状和茶叶中残留量对两种农药浸出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恒定水温100℃时,浸泡不同时间,15 min时,整叶茶和碎茶中噻虫嗪浸出率达最大值分别为81.2%和88.6%;25 min时碎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浸出率达到最大为5.5%,此时整叶茶中为0.41%。不同水温下冲泡15 min时,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茶汤中的浸出率均随着浸泡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水温100℃时,整叶茶和碎茶中噻虫嗪的浸出率达到最大,分别为83.9%和89.1%;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浸出率也达到最大,分别为0.55%和4.1%。恒定水温100℃,冲泡15 min 3次,整叶茶实际样品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浸出率随浸泡次数增加而逐次减小,总浸出率最大分别为93.25%和1.94%。茶汤中噻虫嗪总浸出浓度与它在成茶中的残留量呈线性关系Y=0.9267X-0.0336,R2=0.9954;高效氯氟氰菊酯总浸出浓度与它在成茶中的残留量呈二次函数关系Y=0.0026X2-0.0023X+0.0096,R2=0.9765。在此基础上对茶叶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饮茶摄入两种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很小。  相似文献   

4.
不同杀虫剂对花生蚜毒力及拌种控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噻虫胺等9种杀虫剂对花生蚜虫的毒力和拌种处理对花生蚜虫的控制效果,采用浸渍法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并进行了盆栽和田间药剂拌种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新烟碱类噻虫胺、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对蚜虫的毒力最高,其毒力分别是毒死蜱的49.2、40.7、26.6和26.1倍;其次是吡蚜酮、高效氯氰菊酯和氯氟氰菊酯,哒螨灵的毒力是毒死蜱的3.9倍。盆栽药剂拌种处理后50d,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花生蚜的防效达仍在89%以上。田间拌种处理后25d,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蚜虫的防效均达100%,药后45d防效达87.07%~92.67%,其中以噻虫胺防效最高,而对照药剂毒死蜱几乎无控制效果。采用新烟碱类药剂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拌种,对花生苗期蚜虫控制效果优异,并可有效控制地下害虫,且对天敌保护作用强。  相似文献   

5.
假眼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园重要害虫之一,为了寻找有效、安全的防治药剂,在浙江遂昌开展了15%茚虫威EC等5种新农药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5%茚虫威EC 50 ml(a.i)/hm2(下同)、24%虫螨腈SC 108ml、22%氯氟氰菊酯.噻虫嗪ZC 66 ml药后1-21 d的防治效果在80%~90%之间,与10%吡虫啉WP 90 g的90%左右相比差异不显著,表明其速效性与持效性均较好;24%氰氟虫腙SC 216 ml药后1-14 d的防效为28.95%~70.62%,极显著低于吡虫啉;25%吡蚜酮WP 150 g均显著低于吡虫啉。5种药剂对茶树及其他生物未见不良影响。生产上可将15%茚虫威EC、22%氯氟氰菊酯.噻虫嗪ZC、24%虫螨腈SC作为该区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轮换药剂,逐渐替代10%吡虫啉WP。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病虫害防治的适宜药剂,开展稻田常用农药对中华小长臂虾(Palaemonetes sinensis)的急性毒性测定。按照国家标准《GB/T 31270.21-2014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第21部分:大型甲壳类生物毒性试验》方法进行。辽宁省稻田常用23种农药中,10%醚菊酯SC、60%吡蚜酮WG等2种农药,为高风险农药;50%噻嗪酮SC、5%阿维菌素EC、24%甲氧虫酰肼SC、10%溴氰虫酰胺OD、50%噻呋酰胺WG、30%稻瘟灵EC、50%嘧菌酯WG、9%吡唑醚菌酯CS以及70%戊唑醇WG等9种农药,为中风险农药;30%噻虫胺SC、30%噻虫嗪SC、20%氯虫苯甲酰胺SC、10%四氯虫酰胺SC、20%烯啶虫胺WP、8000 IU/mg苏云金杆菌SC、100亿孢子/g金龟子绿僵菌WP、35%三环唑SC、20%春雷霉素WG、2.4%井冈霉素AS、40%稻瘟酰胺SC和40%己唑醇SC等12种农药,为低风险农药。稻-虾生产田间推荐应用低风险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  相似文献   

7.
10种杀虫剂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大环内酯类、烟碱类、苯基吡唑类等10种常用杀虫剂,在室内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对一般杀虫剂均较敏感,在供试药剂中,高效氟氯氰菊酯、灭多威、马拉硫磷3种药剂的速效性最好,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几种新杀虫剂对棉盲蝽的室内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24%螺虫乙酯、80%丁醚脲、10%阿维·氟酰胺、20%氯虫苯甲酰胺、10%乙虫腈几种新杀虫剂按药剂包装上标定的稀释浓度对棉盲蝽进行室内药效试验筛选,结果显示:10%乙虫腈SC 750倍防效最好,药后1~3 d防效与80%氟虫腈WG 15000倍相当;20%氯虫苯甲酰胺SC 3000倍防效最差;24%螺虫乙酯SC 1500倍、80%丁醚脲WP 2500倍、10%阿维·氟酰胺SC 1000倍药后3 d均能达到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9.
不同药剂防治玉米穗期害虫研究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对防治玉米穗期害虫效果较好,雌穗防效分别为83.8%、88.2%、77.9%,植株防效为84.1%、88.4%、78.3%;产量分别比清水对照增产15.0%、17.0%和13.7%,比药剂对照48%氯吡硫磷乳油增产4.9%、3.1%和1.9%。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防治甘薯斜蚊夜蛾的高效环保新药剂,开展了5种不同杀虫剂防治甘薯斜纹夜蛾的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 150 mL/hm~2防治甘薯斜蚊夜的防治效果最好,增产最多;其次为20%氟虫双酰胺WG 150 g/hm~2,但其防治效果、增产效应与20%氯虫苯甲酰胺SC 150 mL/hm~2处理无显著性差异。2种药剂可轮换使用,以减轻害虫抗药性,提高药效。  相似文献   

11.
选取5种药剂在玉米移栽初期、未受危害前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测试其防治效果、持效期、危害指数、草地贪夜蛾虫量变化情况等,对比5种常用药剂防治效果和持效期。结果表明,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的防治效果和速效性较好,药后2 d防治效果仍维持在100%;药后14 d苏云金杆菌G033A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降度最小;通过防治效果和矫正虫口减退率对比,持效期长短结果为苏云金杆菌G033A可湿性粉剂(50.24%、-5.23%)>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07%、-16.93%)>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39.24%、-25.54%)>8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16.01%、-26.78%)>150 g/mL茚虫威乳油(9.71%、-28.57%);5种药剂的防治效果均能达到60%以上。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为草地贪夜蛾发生严重区首选农药,危害轻度区推荐使用苏云金杆菌G033A可湿性粉剂。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不同类别杀虫剂对玉米穗期主要鳞翅目害虫的防控应用前景,采用人工饲料混药法测定6种杀虫剂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幼虫的毒力,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其对玉米穗期害虫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对棉铃虫、玉米螟、桃蛀螟具有较高的室内毒力,LC50值分别在0.29~0.51、0.17~0.51、0.03~0.20、0.61~8.32 mg/L;辛硫磷毒力最低,对3种害虫毒力分别为127.76、80.57、62.11 mg/L。田间药效试验表明,6种杀虫剂对玉米穗期害虫均表现出一定的防治效果,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各处理对穗虫防治效果较高,防效在73.29%~83.52%,显著高于甲氧虫酰肼、辛硫磷各处理防效,能有效控制玉米穗期害虫危害。综合室内毒力、田间药效试验,氯虫苯甲酰、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在玉米穗期害虫防控上具...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测定了防治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常用药剂对台湾甲腹茧蜂(Chelonus formosanus)成虫的室内杀虫活性、蛹的羽化率、处理蛹后羽化成虫寿命和寄生率的影响,为草地贪夜蛾的化学与生物协同防治中药剂的选择提供依据。在室内条件下用药膜法和喷雾法测定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30%茚虫威EC、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10%虫螨腈SC和5.7%氯氟氰菊酯EW 5种常用杀虫剂对台湾甲腹茧蜂成蜂的LR50,及其推荐浓度对台湾甲腹茧蜂寄生率、蛹的羽化率及羽化后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杀虫剂药膜法处理台湾甲腹茧蜂成蜂后,LR50由高到低为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氯氟氰菊酯>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对台湾甲腹茧蜂成蜂风险系数HQ=1.55,有较高风险,其余药剂风险系数均<1,风险较低。喷雾处理蜂蛹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80 mg/L处理对羽化率无显著影响;虫螨腈1000 mg/L处理的羽化率最低(63.33%);氯虫苯甲酰胺60 mg/L处理显著降低蜂蛹羽化后成虫寿命,茚虫威180 mg/L、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80、90 mg/L处理无显著影响。茚虫威180 mg/L和虫螨腈1000 mg/L处理下成蜂的寄生率分别下降5.50%和4.98%,影响较小。综上所述,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在配合台湾甲腹茧蜂对草地贪夜蛾进行综合防治具有应用潜力,30%茚虫威EC及10%虫螨腈SC在适当的剂量下仍需完善应用规范,避免过量使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网格式取样200株玉米,整株剖秆调查亚洲玉米螟、桃蛀螟和棉铃虫在玉米上的数量,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和模拟它们在田间的水平分布;采用生态位理论分析3种害虫在玉米植株上的生态位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桃蛀螟和3种鳞翅目害虫整体在玉米田中的水平分布分别适合球形、高斯、球形模型拟合,均属于聚集分布。Kriging插值模拟图显示,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为核心分布型;在垂直分布上,雌穗上3种害虫数量最多,占总虫量的69.82%。亚洲玉米螟的基础生态位宽度最大,在整株玉米上都可危害;桃蛀螟则主要在玉米中、上部;棉铃虫基础生态位最窄,只在雌穗附近危害。3种害虫在玉米茎秆上种间竞争激烈,异种害虫无法共存;雌穗上种间竞争程度小于茎秆,异种害虫可以共存。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为明确吉林省玉米穗期害虫种类、分布及发生情况,2013~2016年对吉林省9个地市,42个县(市/区),累计409个地点的玉米穗期害虫进行系统调查,为玉米穗期害虫的监测预警和制定合理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调查发现,吉林省玉米穗期有27种有害生物,隶属于3个纲,7个目,18个科。亚洲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叶螨和蚜虫的有虫田率均在80%以上,百株虫量和危害级别较高,是吉林省玉米的主要害虫。美洲黍潜叶蝇、古毒蛾、大青叶蝉、梨剑纹夜蛾、赤角盲蝽、白星花金龟等有虫田率在20%以下,且百株虫量<1头,尚未玉米生产造成威胁。此外,迁飞性害虫黏虫也是玉米穗期重要害虫,棉铃虫是潜在的玉米穗期重要害虫。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For several years the aphid population patterns and the incidence of the main potato virus diseases have been monitored in Italian potato-growing areas. Starting from 1992, an increase inAphis gossypii, as compared toMyzus persicae, Macrosiphum euphorbiae andAphis fabae, was observed on seed potato fields in the north of Italy. Laboratory tests revealed thatA. gossypii was insensitive to the pesticide pirimicarb, even at the maximum dose tested (2400 μg/ml). Moreover, in the presence of pirimicarb the reproductive capacity increased up to 30%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and the new-born aphids began to appear 2 days earlier in the treated group. By contrast,M. persicae was controlled at a lower dose (300 μg/ml). Lambda-cyhalothrin and imidacloprid were very effective against both aphids.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在新寄主植物黑李上的发生情况,以闽东黑李种植示范基地核心区为观测和试验点,调查该虫的为害过程及发生规律,评价4种地面喷施药剂及4种果面喷施药剂的田间药效,筛选最佳防控药剂。结果表明:桃小食心虫只为害果实,4月下旬,成虫将卵散产于多地,初孵幼虫当天入蛀果内,果内虫道弯曲且充满虫粪,到6月上旬,老熟幼虫外啃脱果孔,入土结茧。诱捕成虫数量和果实表面着卵量随时间均呈“M”型变动,都可划分为初始上升期、相对平稳期和持续回落期,但它们起始、第1峰值、第2峰值及终结的时间节点不同,成虫羽化历期约33 d,成虫产卵果实表面历期约28 d。4种地面喷施药剂对老熟幼虫破冬茧出土的高抑制作用很难持续,48%毒死蜱乳油或52.25%氯氰·毒死蜱乳油前期抑制效果较好,1%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的相对持效抑制作用较好。4种果面喷施药剂,如药前卵果或虫果基数较低,应使用持效性较好的1%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如药前卵果或虫果基数较高,就应使用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玉米植株上不同放蜂位置对两种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的影响,采用盆栽控制试验,分别设置玉米心叶内、盆栽土壤表面及玉米叶片背部3个接蜂点,每点分别单独、混合释放两种赤眼蜂,研究同一蜂种不同释放方式对玉米螟的控害效果。结果表明,在同一位置接蜂,单独接玉米螟赤眼蜂和混合接蜂在卵块寄生率、卵粒寄生率、玉米螟卵中的总出蜂数等指标均高于单独接松毛虫赤眼蜂。当接入蜂种相同而位置不同时,在心叶内接蜂玉米螟卵粒寄生率最高,玉米螟赤眼蜂在心叶内接蜂的蜂卡羽化率高于土壤表面和叶片背部接蜂;松毛虫赤眼蜂在3个位置上差异不显著。在玉米心叶内单独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或者混合释放赤眼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17种除草剂对小麦田猪殃殃的防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对麦田恶性杂草猪殃殃防效较好的药剂,对17种除草剂开展了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温室盆栽试验中,200g·L~(-1)氯氟吡氧乙酸乳油和25%灭草松水剂对猪殃殃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试验剂量下鲜重抑制率均达100.00%。田间小区试验中,对猪殃殃防效最好的是80%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用药25.00g(a.i)·hm~(-2)后30d对猪殃殃的株数防效为85.08%,药后60d的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则达100.00%;其次为50g·L~(-1)双氟磺草胺悬浮剂、200g·L~(-1)氯氟吡氧乙酸乳油。  相似文献   

20.
从田间土壤中收集并分离获得野生菌株,进行菌体、伴孢晶体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测定其对玉米螟及水稻二化螟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该菌株革兰氏染色阳性,产生的伴孢晶体形状多为不规则形。16S rDNA序列与苏云金芽孢杆菌属的BMB 171同源性达99%,鉴定为苏云金芽孢杆菌,命名为JN002。该菌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高毒力,对水稻二化螟毒性不及玉米螟,对黏虫几乎无毒力。该菌株是1株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强毒力的苏云金芽孢杆菌新菌株,同时也具备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