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记散文《在中国屏风上》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根据1920年前后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的。文中毛姆用"感官的眼睛"和"心灵的眼睛"注视下的中国屏风有真实的"现实中国"和想象的"中国形象"的双重性。他塑造的"中国形象"既受到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影响,同时又参与和制作了西方对中国的集体想象;处于乌托邦和意识形态的张力上,在反思和颠覆中又不可避免地维护了英国现存的社会秩序。虽然文中不乏傲慢的误读和偏见,毛姆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还是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小说中对于异域风景的描写蕴含着多面复杂的中国性建构。在《面纱》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中国人是沉默的“失语者”;《在中国的屏风上》的东方乌托邦构想中,中国人又是勤劳的“单纯者”;而毛姆在《阿金》和《叶之震颤》中对异国风情向往的同时,却把中国人刻画成了边缘化的“他者”。毛姆在异域风景下对中国性的书写折射出了隐藏在其思想意识形态中的西方式傲慢以及对东方文化的偏见。重读毛姆的这些作品有助于了解作者中国形象建构背后的成因,以期实现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3.
毛姆是位著名的英国作家,然而他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中国屏风上》是他亲历中国后的散文集。书中官员和平民形象有别于西方常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对官员和平民形象特色的观照及其背后成因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毛姆,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及对自身或异域的认识也都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题材”在17世纪进入英国文学,自此成为英国作家言说不尽的文学资源,毛姆即是其中一例。毛姆于1919—1920年来到中国,随后写了游记《在中国屏风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意象画。本文试图解读毛姆的这幅中国屏风画,透过他勾勒的形象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以及毛姆复杂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屏风上》是毛姆在1919年游历中国后所创作的一本游记。除了关于中国湖光山色的描写,毛姆还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途中所遇见的形形色色中国人形象,成为该书的特色。毛姆对中国普通贫苦百姓的把握是准确的,但他对一些个体中国人,如,两位中国文人以及两位中国官员的形象描写失真。这反映了毛姆自身阅历以及同时代英国作家集体无意识对毛姆创作的影响,体现了毛姆及同时代作家来华的真实目的和欲望诉求。  相似文献   

6.
作为20世纪的代表作家,毛姆深受当时悲观主义的影响,对西方所谓的"文明"感到十分失望。而在他的三部主要小说——《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中——作者表达了他想要摆脱一切束缚自己的枷锁,从西方文明中逃离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7.
马斐 《焦作大学学报》2014,(1):46-48,53
《人生的枷锁》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主人公菲利普在宗教、事业及爱情等方面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为主线。处处闪耀着对人类境遇思索的光芒。菲利普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辨,勇敢摆脱束缚自己的多重枷锁,通过自由选择,从压抑中走向觉醒和重生。《人生的枷锁》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自欺”理论、“他者”理论、自由伦理观等均有契合,可以说是一部很好的存在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一道瑰丽的景观。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面纱》中有大量对于中国的描写,作品表现的中国形象既是贫穷落后的殖民地,又是使人净化心灵的世外桃源形象,具有矛盾性。本文将运用形象学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对《面纱》中这一矛盾的中国形象进行具体分析,并进而探究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揭示西方文学建构中国形象的原型特征。  相似文献   

9.
毛姆是一位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的作家,《在中国屏风上》是1919年他在中国旅游时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录,他以深邃的观察力和优美而犀利的文笔,描写了在中国接触到的人物、风景和某些偶然事件,构筑了一个别样的中国形象。毛姆在《中国屏风上》描绘了三种美学意义上的中国形象:古老、辉煌和华美的中国;黯淡、破败和落后的中国;宁静、平和与恬淡的中国。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是他在中国现实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做出的认同与否定,体现了他所属群体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范式,同时也是他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撞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毛姆,1844年生于法国,是20世纪英国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人类枷锁》、《月亮和六个便士》、《寻欢作乐》和《剃刀边缘》使他出了名。  相似文献   

11.
自然主义从现实主义中分离出来,并从法国传入英国时,已是强弩之末。深受以法国为主的欧洲大陆文化熏陶的毛姆,在《人生的枷锁》中表现出了较多的自然主义倾向,并籍着对自然主义创作手法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于生命的关注,使《人生的枷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从而确立了他作为小说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自然主义从现实主义中分离出来,并从法国传入英国时,已是强弩之末。深受以法国为主的欧洲大陆文化熏陶的毛姆,在《人生的枷锁》中表现出了较多的自然主义倾向,并籍着对自然主义创作手法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于生命的关注,使《人生的枷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从而确立了他作为小说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傲慢与偏见》作为一部受到世界人们喜爱的名著,于1831年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完成,整部作品以高超的反讽艺术享誉世界。  相似文献   

14.
英国女作家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英国文学家毛姆曾将其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这部小说属于作者前期的作品。初稿写于1796年10月至1797年8月,原名《初次印象》。时隔十  相似文献   

15.
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以《在中国屏风上》一书中在华西方神职人员形象为切入点,探讨毛姆描述的在华西方神职人员形象的性格特点,揭示在中西方文化碰撞冲突下,在华西方神职人员意识形态当中,既有对"他者"开放的人文关怀,更有"自我"狭隘的优越感和在"他者"异域环境下的恐惧、孤独、焦虑等复杂情感,是西方自我的另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简·奥斯丁是英国19世纪较为著名的作家之一,作为女性其一生依靠艰苦创作为后人留下众多宝贵的文学作品,如《爱玛》以及相应的《劝导》等共计六部作品,其中当属《傲慢与偏见》影响巨大,本文基于此,就奥斯丁与其作品《傲慢与偏见》进行着手分析,之后对其语言特色予以研究,以期为后续关于这部作品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傲慢与偏见,两个贬义词,却让简·奥斯丁闻名遐迩,使《傲慢与偏见》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伟大著作。《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这部小说通过班耐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8.
英国《泰晤士报》目前根据读者调查,选出十大古典文学作品,英国女作家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位列榜首。读者认为这部在19世纪初面世的小说,是最佳古典文学作品。这次调查的准则是上榜的作品必须出版超过100年。名列第二的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  相似文献   

19.
英国小说家W·S·毛姆在小说《人性的枷锁》中着力塑造了三个女性形象,即凯里伯母、米尔锥和萨拉,其在作品中批判了米尔锥的肆无惮忌、同情凯里伯母的隐忍不幸、赞美萨拉的魅力高尚,体现出了毛姆矛盾的女性观,这种矛盾是由其自身生活经历造成的。同时,因为受到时代文化的影响,毛姆的女性观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种矛盾性与局限性却不能否认《人性的枷锁》对反思与推动女性主义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小说《人性的枷锁》是二十世纪英国小说家毛姆的长篇代表作。作品文字简洁 ,含义深刻 ,对人生有独到见解和感悟 ,对人性弱点剖析深刻。本文试图对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作一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