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1~9月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的1 2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1 256例(99.76%),桡动脉插管成功1 251例(99.36%).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26例,单支病变194例,双支病变107例,三支病变25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和穿刺相关的死亡.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治疗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ardiac Intervetion,PCI)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结果:100%愿意选择桡动脉穿刺途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8%;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成功率和PCI成功率为98%;皮下游斑的发生率为5%;桡动脉痉挛的发生率为2%。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途径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06-06~2008-03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200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成功196例,成功率为98.0%;桡动脉插管成功194例,成功率为97.0%。46例病人成功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心律失常2例,血管迷走反射2例,桡动脉痉挛12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6例,前臂肿胀4例,桡动脉搏动减弱5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PCI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患者术后体位不受限制,活动不受限制。  相似文献   

4.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术及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术或介入治疗的529例患者临床资料作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523例,成功率98.8%;桡动脉插管成功520例,成功率98.3%。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187例,左主干病变3例(1.6%),单支血管病变50例,双支病变56例,三支病变78例。术中发生并发症14例(1.5%)。术后血管损伤并发症42例。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较少,患者术后体位不受限制、活动不受限,因此被逐渐掌握和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有冠状动脉造影指征的住院患者46例,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如有冠状动脉病变则进一步作介入治疗.结果 43例(93.5%)行桡动脉穿刺成功并完成冠脉动脉造影,造影成功率l00%.32例符合介入治疗标准的患者中31成功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完成PCI治疗,成功率96.9%.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具有穿刺损伤小,血管并发症少,术后止血方便,安全,恢复快,痛苦小,不影响抗凝或溶栓药物的连续使用,住院日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46例.观察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及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7.9%.46例患者53处靶病变成功植入53枚冠脉支架(药物洗脱支架43枚,普通支架10枚),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7.8%.靶病变类型:A型病变4处,B型病变24处,C型病变25处.术后无出血、血肿、桡动脉闭塞、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可行,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无需卧床制动,痛苦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在青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36例行经桡动脉途径和40例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CAG)及冠脉介入治疗(PCI)的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穿刺时间、X线暴光时间、造影时间、PCI时间、住院时间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36例患者均首先经桡动脉穿刺,穿刺失败2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成功率100%(34/34),行冠脉支架置入成功率76.92%(10/13),经桡动脉途径失败者改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检查及治疗均成功。股动脉组40例患者穿刺成功。其中X线暴光时间、造影时间、PCI治疗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无差别意义(P〉0.05)。穿刺时间、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冠心病患者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及PCI是安全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局部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复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冠心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曾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8例,重复行冠状动脉造影,有介入治疗指征者行再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58例患者中有56例成功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96.5%。2例失败者因穿刺不成功。其中46例有再次介入治疗的指征,43例成功经桡动脉途径行再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置入支架64枚,成功率93.4%。失败3例中2例因桡动脉狭窄、1例因桡动脉痉挛指引导管不能通过。3例改行股动脉途径均获成功。术后5例发生穿刺侧上肢疼痛或乏力,2例发生手臂肿胀,1例桡动脉血栓形成导致闭塞发生,但未发生手部缺血坏死。结论重复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缺点行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进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患者,股动脉途径78例,桡动脉途径32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患者在术后血管及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躯体不适及心理状态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经股动脉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发生率,评价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2009年5月~2010年4月收治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74例,进行并发症(包括术中、术后)分析总结.结果: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4.2%(164/174),8例桡动脉穿刺失败改为股动脉,2例改为尺动脉穿刺成功.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其并发症发生率为8.6%(15/174),总体安全性很高,成功率也高,患者易于接受,临床可首选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at2009年10月~2012年12月的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132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成功1324例,成功率为100%;桡动脉插管成功1320例,成功率为99.70%,其中623例病人成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血管迷走反射2例,桡动脉痉挛21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2例,前臂肿胀7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可行,不仅创伤小,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采取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行PCI治疗的ACS患者130例治疗资料作以回顾分析,并根据其穿刺动脉不同分为经桡动脉组60例(观察组)与经股动脉组70例(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PCI治疗即刻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PCI治疗即刻成功率为95.0%,较对照组95.7%无统计学差异(P〉0.05);严重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经桡动脉PCI治疗ACS成功率高,创伤小,患者住院时间短,可作为治疗ACS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莫秀凤  杨海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9):2303-2304,230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并发症与舒适度,对比经桡动脉、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优缺点。方法:391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按分为两组:桡动脉组(183例)和股动脉组(208例),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和舒适度的情况。结果: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术后局部血肿或伤口出血、血管迷走反射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组(P<0.05),动脉痉挛及闭塞发生率桡动脉组高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经桡动脉组腰背疼痛、尿潴留、便秘、平均卧床时间及换药次数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可减少患者不适与痛苦,增加舒适度,同时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动脉介入诊疗的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冠脉介入诊疗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穿刺部位不同分为桡动脉穿刺组(n=80,行桡动脉穿刺)和股动脉穿刺组(n=80,行股动脉穿刺);记录并对比2组患者围手术期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卧床时间、穿刺后压迫时间等一般资料、术后出血、动脉闭塞等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桡动脉穿刺组介入成功率为90.0%低于股动脉穿刺组9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桡动脉穿刺组患者穿刺时间、穿刺后压迫时间、平均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较股动脉穿刺组有明显缩短,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比较,桡动脉穿刺组患者出血、拔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穿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桡动脉穿刺组术后烦躁失眠、尿潴留、穿刺侧肢体疼痛、局部皮肤损伤、腰背酸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股动脉穿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创伤小、患者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左侧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联合左内乳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心脏瓣膜病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桡动脉组及股动脉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管穿刺成功率、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左内乳动脉造影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左侧桡动脉路径与经股动脉路径比较,具有并发症少、造影成功率高、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率低等优势,心脏瓣膜病患者经左侧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联合左内乳动脉造影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Transradia approach coronary intervention,TRA)与经股动脉(Transfemoral approach coronary intervention,TFA)两种途径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0—2014年曾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 0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进,对照组中患者以经股动脉(TFA)冠状动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患者以经桡动脉(TRA)冠状动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所得到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96.0%,对照组中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92.0%,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显著;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以及造影剂量:观察组中患者的穿刺时间及手术之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的造影剂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差异较明显;观察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两组患者直接差异较明显。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冠心病均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方法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方法,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临床上可优先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7.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18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亓维东  韩霞 《吉林医学》2010,31(22):3664-366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诊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统计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CAG)及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病例180例,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结果:180例患者均首先经桡动脉穿刺,穿刺失败4例,成功率97.78%,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成功率97.22%,行冠脉支架置入成功率90.91%,经桡动脉途径失败者改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检查及治疗成功,总成功率100%。结论:经桡动脉途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冠心病介入诊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局部并发症少、术后易于止血、不需强制卧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与传统股动脉途径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8.
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TRI)和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TFI)的优劣。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9年8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382例,按照途径分为两组:桡动脉组(R组)217例,股动脉组(F组)165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操作时间。结果手术成功率:R组94.5%(205/217),F组96.9%(158/1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R组2.7%(6/217),F组11.5%(19/165);CAG操作时间R组(16.7±7.5)min,G组(14.3±5.8)min。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手术成功率及操作时间相近,但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小、创伤少、不需持续卧床而容易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24 h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100例行PCI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组(A组,43例)和经股动脉途径PCI治疗组(B组,57例),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24 h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A组患者局部血肿、切口出血、尿潴留、失眠、肢体及腰背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而动脉痉挛或闭塞的发生率高于B组(P < 0.05~P < 0.01)。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较股动脉途径的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的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20.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优越性。方法随机选取进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患者,桡动脉途径32例,股动脉途径78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患者在术后血管及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躯体不适及心理状态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经股动脉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