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自1952年全国第一届评酒会至1989年,评酒会已进行了5届。历届评酒会都推动了白酒生产和技术的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白酒酒度、香型、饮酒、消费市场、消费理性、产品的选择和评价标准均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白酒评委的培训考核应与生产和消费市场紧密结合,培养传承创新实用型的技术人才。(孙悟)  相似文献   

2.
第五届全国评酒会评选产生了17大名白酒,至今已有30年。这次评酒会是对我国改革开放10年来白酒行业发展成果的一次大检阅,开启了后来中国白酒市场化发展的伟大征程。推动了中国白酒向名优化方向发展,白酒产品质量稳步提高。推动了白酒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低度酒的发展;推动了感官品评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白酒行业评酒队伍的建设;推动了白酒香型的发展。行业经济效益整体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白酒的香型和风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香型分类我国白酒可说是千种万样,各有特色。为了促进我国酿酒工业的发展,曾举行过三届全国评酒会,第一、二届全国评酒会是不分香型评比的,按香、醇、甜、净为依据,以酒论酒,结果香气清淡者被评在后了;第二届全国评酒会突出了这个问题。因此,第三届全国评酒会是依香型和曲种分类进行的,将全国各省市逐级选拔的104个优质酒中,分初评、复评和终评等程序,最后评选出全国名牌白酒8个(历届共为10个),全国优  相似文献   

4.
《酿酒》2018,(6)
从1952年到1989年,经五届全国评酒会的总结、改进与完善,白酒品评方法完成了从无到有、从起步到成熟、从会内到会外,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阶段。从1989年至今,中国白酒又经历了三十年的快速大发展的历史时期,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国白酒的品评方法也与时俱进,取得多项与时代进步相适应的成果。白酒品评方法的确立及推广不但评出国家名优白酒、部优、省优白酒,而且对白酒质量稳定提升,对新产品的开发都有着重大的贡献;对行业专业人材的培养起的作用、做出的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5.
名酒,是指各类酒中质量最好,在全国评酒会上获得“全国名酒”称号的饮料酒.我国建国以来,曾举行了两届全国评酒会.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于一九五二年在北京举行.从一百多种酒中,评选出八种饮料酒为全国名酒.其中白酒四种,黄酒一种.  相似文献   

6.
《酿酒》2007,34(6):1-1
白希智 男 1959年毕业于天津工业学院酿酒专业,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酿酒科技与管理工作,高级工程师,现任陕西省酿酒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商业联合会白酒技术协作组顾问,中国白酒专家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白酒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第三、四、五、六届全国评酒委员,参加了第三、四、五届国家评酒会的评选工作,是目前全国为数不多的既是白酒又是黄酒的双酒种国家评委.  相似文献   

7.
<正>风云际会,岁月峥嵘。自第五届全国评酒会评选产生17大名酒,至今已30年。"抚今追昔,第五届全国评酒会最大的贡献,是为全行业树立起优质名牌产品的标杆,为白酒产业奠定和积累了丰厚的品牌资产,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白酒品牌价值更为彰显。"随着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马勇就第五届全国评酒会30年来取得的成绩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我的记忆突然就回到了30年前!  相似文献   

8.
高月明  洪永凯 《酿酒》2000,(1):25-27
1 兼香型白酒的由来白酒的香型是由传统白酒随着科技进步和历届评酒的推动演变而来的。11 第二届评酒的思考 原食品工业部于一九六三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评酒会,评酒会分四个专业组,白酒和以白酒为基酒的露酒编为一个组;产品大排队,从初评到复评决赛,百分制打分,分数...  相似文献   

9.
作者回顾了1952年全国第一届评酒会以来,我国名优白酒技术进步的总貌,分三个方面综述了成就。①分析化验:指出是科学生产的第一支尖兵,对各时期的成就进行了总结;②微生物:介绍了各类名优酒在制曲、酿酒过程中的发现与应用,及在香型酒中的地位、作用;③酿酒工艺:在继承与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对一批名优白酒的工艺进行了总结,并对制曲制酒特征、香味组分、蒸馏装备、贮存勾兑、香型属性和对全国面上的推动作用,以及白酒低度化等情况进行了论述。(陆月霜)  相似文献   

10.
论米香型白酒生产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沈怡方 《酿酒》1997,(6):1-4
论米香型白酒生产技术的发展沈怡方(中国白酒专业协会)一、香型确立的回顾与变迁1979年全国第三届评酒会,白酒的评酒工作开始,根据不同香型、不同生产工艺和糖化发酵剂分别编组进行尝评,会间还依据生产厂及本地区消费者对产品的习惯评论,经国家评委讨论,统一了...  相似文献   

11.
王延才 《酿酒科技》2005,(12):17-18
全国首届品酒师技能大赛圆满结束。各省有关单位高度重视这次大赛,共有27省2600余家企业组织了近万名选手参加了竞赛,体现了酿酒行业广大职工为中国酿酒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工人队伍,为我国酿酒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强的技能人才保证,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次大赛是对全国酿酒行业白酒品酒技能队伍的一次大检阅,也是提高酿酒行业职工整体素质的一次大练兵,更是对全面提升全国白酒企业竞争力的一次有力促进。  相似文献   

12.
西藏酒业缺少基础规模,更缺少优质酒,这是白酒行业的遗憾。著名白酒权威沈怡方、金佩璋夫妇为了西藏酒业的发展,不顾年迈及高原反应,毅然进藏考察西藏白酒业。对西藏的气候、水质、微生物环境、酿酒原料等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认为:继承传统西藏酿酒工艺的精华,并融入现代工艺的手段,谋求创新发展,是确保西藏酿酒产业的固有特色,并使其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丹妮)  相似文献   

13.
关于对白酒业诚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治国 《酿酒科技》2006,(1):114-116
近年,随白酒行业高利润和投资小、见效快的利益驱动,及新工艺白酒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白酒市场一边出现品牌层出不穷、琳琅满目的景象,一边又是无序竞争、假酒假广告失于诚信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白酒工业的正常发展和消费者的消费。只有实施酒业立法,实施有法可依、依法治酒,诚信生产和销售,企业才能培育品牌,市场才能发展,企业才有诚信,白酒才有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浓香型白酒生产工艺方向等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白酒科技的进步,新思维和新观点不断产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方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的企业为生产工艺方向思索探讨;有的企业跟风效仿;有的企业坚持走自己的路线。必须全面、准确、客观地认识中国白酒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浓香型纯粮白酒不添加外加香的目标;解决基酒中的怪杂味;坚持走以增加己酸乙酯的自然生成量为主的质量之路:正确对待白酒的酿造与勾调工作,才能把握和发展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全面推进白酒业的进步。(孙悟)  相似文献   

15.
介绍白酒及白酒制造业定义,总结酿酒机械化的发展历程。结合国内清香型小曲酒酿酒机械化的研究与生产实践,利用致中和现有的酿酒设备,在结合致中和传统酿酒工艺的基础上探寻小曲酒酿酒机械化之路,为清香型小曲酒酿酒机械化建设进行构思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白酒业是跨世纪的巨人工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立新 《酿酒科技》2001,(2):96-99,103
从白酒的积极社会经济作用以及独特的个性与对抗心脏病的保护作用,论证了白酒的存在价值。进而从白酒家族的兴旺到白酒工艺适应市场的可调性强;从白酒品质可塑性到白酒的自然市场调节功能;从啤酒、葡萄酒取代不了白酒到白酒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论证了白酒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认为小城镇建设,内陆经济地位的提高,直至中华民族的崛起,给白酒带来无限商机,白酒非但不是夕阳工业,而且是跨世纪的巨人工业。  相似文献   

17.
白酒文化生命周期表明:中国白酒市场仍然处在成长阶段;白酒的特殊文化属性和民族价值决定了其特殊的不可替代性;因此在多元化文化并存、发展的当今时代.吸收了其他行业文化精华和富集中华民族文化的白酒文化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白酒文化竞争经历了从大区域到小区域的过渡;白酒文化的竞争战略也经历了文化素质到标歧立异,再到核心竞争力树立的不断提升。文化竞争是一种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的竞争,是非常重要的竞争手段;对此,白酒业的振兴需要白酒企业打出文化大旗,将白酒市场优势与白酒文化优势紧密相连,一方面积极建设良好的酒文化氛围.提升整个白酒行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产品竞争优势。(孙悟)  相似文献   

18.
低度白酒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书田 《酿酒科技》2007,(8):116-118
近年来,低度白酒已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发展低度优质白酒已成为我国酿酒工业的方向之一.但是,低度白酒中存在的"味淡"、"欠丰满"和"货架期变化"等问题,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销量,低度白酒的发展与创新成为酿酒企业的重大科研课题,多香型融合为低度白酒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9.
杨柳 《酿酒科技》2012,(6):116-118
根据白酒产业竞争现状,可以划分为4个层次:一是以茅五剑泸郎洋组成的第一集团;二是其他国家名酒及近年来销售业绩骄人的非名酒跨地域品牌;三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产酒;四是川黔原酒。由于每个层次白酒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资金实力、人力资源等情况各不相同,因而所采取的市场战略和发展方向也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