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浙江省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安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广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305-14307,14310
利用浙江省30年的耕地统计数据和粮食产量统计数据,揭示了浙江省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特征和耕地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78~2007年浙江省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均呈下降趋势。这表明此期间粮食供需差距越来越大。通过多元统计回归分析发现,粮食总产量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驱动下,随之下降,并且下降幅度快于耕地面积的减少率。在此基础上提出降低耕地压力、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耕地资源对研究区域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湖南省1996-2008年的耕地面积和社会经济等资料,对湖南省1996-2008年的耕地变化过程进行全面分析,揭示了湖南省13年来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利用GM(1,1)模型对研究区域耕地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8年湖南省人均耕地面积下降趋势明显,由1996年的0.061 5 hm2/人减少到2008年的0.055 4 hm2/人,耕地变化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13年间耕地变化率最大的是湘西自治州,减少了1.096%,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可知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主要在于人口增长、社会发展、农业科技进步三个方面。同时根据研究区域2011-2020年的耕地面积将继续呈下降趋势的预测,提出了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1978~2005年的统计资料,利用主成分方法分析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揭示耕地面积减少的驱动机制,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近30年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广西近30年来耕地面积经历了波动性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处于持续下降趋势;通过主成分分析,把影响耕地变化的13个因子进行归纳,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压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影响广西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针对驱动力提出一定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根据1996—2005年宁夏国土部门的统计数据,对宁夏耕地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反映出近10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推进,宁夏耕地面积存在下降趋势.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宁夏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社会经济综合作用、农业发展和退耕还林三大因素是影响宁夏耕地面积变化的三个主要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5.
姚涛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9):229-232
介绍了1980-2011年陕西省耕地面积的变化态势,对影响陕西省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指出陕西省耕地面积变化受政策因素和社会-经济-农业系统因素共同影响.其中,政策因素一方面在促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当中使得耕地面积减少,另一方面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红线,又通过政策因素来抑制耕地过快和非理性减少;社会系统因素中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经济系统因素中耕地面积的变化是由投资、外延扩张以及农业经济调整引致的;农业系统因素主要是通过农业科技要素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在实证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区域耕地动态平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山东省耕地资源变化为研究对象,在分析1978-2012年耕地资源和粮食产量变化的基础上,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模型以及预测理论研究耕地资源变化和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预测耕地资源的变化对粮食安全产生的影响,探究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数量底线。结果表明:1978-2012年山东省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出现波动变化趋势,人口在逐年增加,有一段时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增加趋势明显,说明此段时期山东省粮食供需差距增大,粮食安全受到威胁。未来15年内人口逐年增加,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下降趋势,粮食安全不会受到威胁,主要是由于耕地生产能力的提高,耕地承载压力减小。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决山东省耕地合理利用和粮食安全之间的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涛  梅昀 《农业与技术》2010,30(3):88-93
本文根据公安县1996-2008年耕地面积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分析了近13年来公安县耕地的变化情况,定量分析了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人口压力与经济发展动力、农业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影响是公安县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了促进公安县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4点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河南省统计年鉴2000-2018》数据,对河南省18年来耕地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引入土地利用动态度反映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与10个省直管县耕地资源的空间差异,并提出耕地资源保护政策落实与发展的对策。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面积呈阶段性变化特征,2000-2003年间全省耕地面积增加,2003-2008、2009-2016年间耕地面积均呈现连续下降趋势,2016-2018下降趋势有所缓和,但对于耕地资源仍需保持谨慎态度;空间上2012-2018年间13个市(州)耕地面积减少,其中郑州市减少幅度最大;耕地面积的保护需加强监管体制,发挥农民主体性,实现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9.
李论  金建君  江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218-18220
利用1991~2008年北京市统计资料,分析了北京市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影响北京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北京市耕地面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耕地年均减少2.43%;人均耕地面积也呈逐年下降趋势;影响北京市耕地资源数量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在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51-2009年辽宁省锦州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锦州观测站因观测环境变化对温度、日照、风速、蒸发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9a锦州站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日照时间呈下降趋势,风速呈显著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选取1999~2006年为研究时段,对此期间江苏省耕地资源的数量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借鉴人口地理学中人口重心的计算方法对其分布重心的转移趋势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还利用与耕地变化相关的一系列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苏省近年来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江苏省耕地资源变化的因素可以归纳为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农业科技进步以及人口系统压力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广西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广西1997~2005年的统计资料,分析耕地面积变化规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进步因素是广西耕地面积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其结果将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江阴、涟水2000~2009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从耕地数量变化入手,比较分析了两县市耕地动态变化的规律,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定量研究了两者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机制,比较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耕地变化驱动因子的异同,以期为因地制宜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高原山地地貌为主的云南省耕地利用作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历年与耕地利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影响云南省耕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人口、经济、社会以及政策等方面的因素,着重针对人文驱动中的可量化的因素指标,选用相应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耕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力分析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合区域自然因素指标对驱动力因素进行了综合的定量分析,得出了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总人口和经济因素是该区域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提出了耕地保护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耕地的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其变化和流向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基本态势。利用鄂南丘陵山区咸安区的统计资料对近50年来的耕地数量变化的时间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应用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咸安区耕地资源近10年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驱动因子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949~1963年耕地面积迅速扩大,1963~2000年耕地面积呈下降的趋势;人口、经济等因素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丘陵山区耕地资源的保护应控制人口、限制经济因素特别是城市化对耕地的占用。该成果为进一步研究鄂南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变化打下基础,为合理地利用耕地和保护耕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耕地变化的人文驱动力研究 --以洛宁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洛宁县1989~2001年耕地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该区耕地变化的人文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该区耕地变化的主要人文因素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社会系统压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采煤塌陷区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以山东省微山县地面塌陷较严重的11个乡镇作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分析研究区2000-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驱动因子,运用CLUE-S模型及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进行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与驱动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在整个研究期呈减少、增加、减少的趋势,城乡建设用地、塌陷积水区2000-2005年面积增幅最大;距居民点的距离是影响耕地、城乡建设用地及水域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子,距工矿的距离是影响塌陷积水区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保护等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掖市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玲霞  张勃  张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09-5011
根据张掖市1949年以来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分析和研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近55年来的耕地变化态势及总人口、城市化水平、粮食单产水平、工农业总产值、人均GDP、财政收入等影响耕地资源变化的主要动因进行了探讨。应用SPSS进行逐步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与张掖市耕地资源变化最密切的因子为总人口、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均GDP。  相似文献   

19.
围绕耕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情况收集《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2年的数据,利用新疆自治区近12年的耕地统计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新疆耕地数量的变化趋势,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动态、人口系统压力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新疆耕地变化的3类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