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为实现油茶种子脂肪酸变化的快速测定,并研究油茶生长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规律,本文以油茶、花生和芝麻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震摇+甲酯化法与索氏抽提+甲酯化法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再利用气质联用(GC-MS)分析三种材料各自的脂肪酸组成,并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对油茶发育过程中种子子叶细胞内油体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震摇+甲酯化法简便快捷,精确度高,适用于大量样品的快速检测。油茶种子含油率升高的高峰期是47~54 WAF(Weeks After Flower),即9月至采摘期之间。油茶种子在发育过程中,油酸作为主要脂肪酸,在成熟种子油中含量高达78%以上,且在整个发育时期中呈现上升趋势,而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呈明显下降趋势。结合细胞学观察,明确本油茶品系的油脂转化高峰期在45~48 WAF。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色素含量动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含量随着种子的发育逐渐增加。种子发育40天时,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含量达到最大值,花色素的含量在种子发育45天时达到高峰。随种皮由绿转黄或转紫红最后转黑,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含量的降低,黑籽花色素的含量明显高于黄籽。不同品系间及种子发育的不同时期间,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的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花生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累积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花生种子脂肪酸累积模式的研究,揭示花生脂肪酸组成的形成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下针后10d内的花生种子可检测到9种脂肪酸,C16:1和C18:3在发育过程中由高到低,逐渐消失,其他7种脂肪酸含量则随着花生种子的发育逐渐积累增高。成熟的花生种子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占脂肪酸总含量的81%左右。脂肪酸总量在接近成熟时有所下降。不同脂肪酸在累积过程中显示了高度相关性,C16:1和C18:3之间呈正相关,属于第一类;其余7种脂肪酸之间也均呈正相关,属于第二类。第一和第二类脂肪酸之间呈负相关。主成份分析表明,9种脂肪酸可以分成三类:C18:1与C18:2各为一类,其他7种脂肪酸为另一类,C18:1与C18:2之比是花生脂肪酸组成的决定性因素。综合分析表明,决定花生脂肪酸组成的关键基因主要是脂肪酸去饱和酶FAD2基因和SAD基因,有目的地对这两个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对于花生脂肪酸组成的改良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黄籽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若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甘蓝型油菜同一遗传背景组合分离出的黄黑两个品系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若干特性。结果表明:黄籽比黑籽胚体转绿色快,退化胚珠数少,结籽率高。黄籽油菜种皮转色时间期开花后30天。  相似文献   

7.
以籽用南瓜品种银辉一号为材料对南瓜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的累积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熟的南瓜种子中可检测到8种脂肪酸,按含量高低依次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豆蔻酸、棕榈油酸、亚麻酸。南瓜种子粗脂肪含量的积累模式呈现升-降-升的Z字型变化模式。在累积过程中除了C18∶1和C18∶2有负相关性外,其它脂肪酸相互之间显示了高度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大豆在发芽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大豆在发芽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变化张继浪,骆承庠(东北农学院·哈尔滨)1.前言豆芽是人们菜谱中常见的原料之一,近年用豆芽加工的其它产品也在不断研究问世。大豆在发芽过程中,也发生了一系列生理和化学变化,使大豆中的许多不良性质,如气味、抗胰蛋白酶消...  相似文献   

9.
印加果种子生长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印加果种子生长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测定了印加果种子在12个生长时期中的脂肪酸组成,并利用荧光显微技术对印加果种子发育过程中种仁细胞内油体进行了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印加果种子在发育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渐增趋势,至成熟时含量达92.15%,其中亚油酸和亚麻酸二者含量达85.32%;饱和脂肪酸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种子成熟时棕榈酸和硬脂酸总含量仅7.06%;结合细胞学观察,从样品9~样品11时期为印加果种子油转化高峰期,最佳采摘期为开花后120 d之后。  相似文献   

10.
11.
大豆在发芽过程中的化学和营养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丰琴 《食品科学》1989,10(10):41-43
大豆的化学组成和营养价值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尤其是大豆发芽后,风味好,易于消化,抗坏血酸、氨基酸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增加,更使大豆在人们的膳食中受到青睐。本文介绍的是大豆在发芽过程中的化学和营养变化。  相似文献   

12.
香料烟叶片发育和调制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浙江香料烟发育及调制过程中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烟叶9d叶龄前以细胞分裂为主,9d叶龄后叶片开始具有光合能力但细胞分裂能力逐步减弱,19d叶龄起烟叶细胞进入旺盛的功能期,26d叶龄开始烟叶细胞进入同化产物积累期;调制变黄期细胞器基本消失,淀粉粒继续降解,调制干筋期细胞壁收缩扭曲,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脂类物质和部分未降解的淀粉粒。C/N代谢上,烟叶N代谢主要在1~23d叶龄之间,C代谢主要从19d叶龄后开始。根据观察结果认为:充足的肥料供应宜在叶片23d叶龄之前;适当延长变黄期,可使淀粉进一步降解,烟叶变黄更加充分,提高烟叶糖含量。  相似文献   

13.
周荧  潘思轶 《食品科学》2010,31(21):101-104
研究腐乳后酵过程中大豆异黄酮组成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腐乳后酵过程中,大豆异黄酮总含量呈下降趋势;当食盐含量较低时,糖苷(daidzin 和genistin)分解较快;大豆异黄酮糖苷形式(daidzin 和genistin)转化为苷元形式(daidzein 和genistein)。说明腐乳后酵有效提高了大豆异黄酮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6%、10%食盐含量的腐乳发酵过程中大豆异黄酮构型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食盐含量和β—葡萄糖甙酶活性与腐乳发酵过程中大豆异黄酮的构型转化密切相关。酶的活性在毛坯发酵24h后开始快速增长,在腌制2d时达到最高值102.60U/g。  相似文献   

15.
大豆发芽过程中异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光度分析法对大豆发芽过程中异黄酮总含量的变化、大豆中的异黄酮在子叶和芽茎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发芽后,大豆中异黄酮总含量有所增高,且在芽长为3cm时达到最高。豆芽芽茎中异黄酮的总含量显著高于大豆原料和豆芽子叶,随着豆芽的增长,子叶中异黄酮的含量有所升高,但芽茎中异黄酮的含量有所降低。进而通过DPPH和ORAC两种方法对大豆发芽过程中的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随着豆芽的增长,子叶和芽茎的抗氧化活性均和其中的异黄酮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16.
腐乳发酵过程中大豆异黄酮构型和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 6 %、 10 %食盐含量的腐乳发酵过程中大豆异黄酮构型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食盐含量和 β -葡萄糖甙酶活性与腐乳发酵过程中大豆异黄酮的构型转化密切相关。酶的活性在毛坯发酵 2 4h后开始快速增长 ,在腌制 2d时达到最高值 10 2 6 0U/g。  相似文献   

17.
以2015年不同发育时期(6月25日、7月6日、7月17日、7月28日、8月8日、8月19日、8月30日和9月10日)的沙棘品系新俄3号果实为材料,利用氯仿甲醇法测定含油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脂肪酸组成,对比研究非种子组织(果肉)和种子油脂脂肪酸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6月25日外,其他时期‘新俄3号’的干果肉含油量均高于种子;组织颜色显著变化期间油脂迅速积累,但干果肉含油量增率大于种子;发育初期各脂肪酸在果肉和种子油脂间的含量差异很小,随着果实的成熟,果肉油中高积累棕榈酸和棕榈油酸,而二者在种子油中的含量却逐渐下降;种子油中高积累亚油酸和亚麻酸,而二者在果肉油中的含量却相对很低;亚油酸与亚麻酸(种子)比值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果肉和种子)比值均符合健康食用油的国际标准。  相似文献   

18.
腐乳前发酵和盐制过程中大豆异黄酮组分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腐乳前发酵和盐制过程中大豆异黄酮组成和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腐乳前发酵和盐制过程中,大豆异黄酮的总含量逐渐减少;大豆异黄酮总含量的损失主要是由白坯的制作和盐制过程引起的。在腐乳前发酵和盐制过程中,大豆异黄酮组分也发生改变:随着大豆异黄酮糖苷(daidzin和genistin)含量的减少,其相应的苷元(daidzein和genistein)明显增加。盐制过程中较低盐含量下的大豆异黄酮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不同大豆分离蛋白含量的干酪在成熟期化学组成(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的变化,评价了其感官特性。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5%大豆分离蛋白的干酪与纯牛乳干酪相比,其感官特性最佳。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三种乳酸菌组合发酵的活性大豆发酵乳饮料样品,在4℃冷藏60d中的pH、发酵乳酸度和活菌数的变化,并进行了30人的感官评价,研究表明:单一干酪乳杆菌发酵的大豆发酵乳饮料pH从4.27下降到3.79,发酵乳酸度从42.31°T上升至99.13°T,活菌数从8.95×107CFU/mL下降到1.76×107CFU/mL,说明该单一干酪乳杆菌发酵样能够保持较好的品质稳定性,感官评价在三个样品中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