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清热通腑法治疗小儿高热惊风的临床研究黑龙江中医学院温广学,杨秀婷,冯永喜,付文媛,隋明高热惊风是小儿常见急症,我国小儿人口中约占5-6%,日本的发病率为10.3%;英国的发病率为2.1%。现虽各国对小儿高热惊风的预防措施普遍的加强,但至今对高热惊风尚...  相似文献   

2.
程洁 《西部中医药》2009,22(7):33-34
惊风即惊厥,是小儿最常见危急证候之一.凡临床具有频繁抽筋伴有意识不清者,皆称惊风.多见于1~5岁的幼儿. 1 历代对小儿惊风的认识 惊风一名,首见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以心主惊、肝主风的理论对小儿惊风进行了论述.<古今医鉴>将惊风归纳为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候;和惊、风、痰、热四证.<婴童百问>和<证治准绳>中又将惊风分为急、慢惊风和慢脾风三类.  相似文献   

3.
《小儿药证直诀》记载了北宋儿科医家钱乙诊治儿科病的经验,其中钱乙有关小儿惊风的理论对后世中医儿科临床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现着重以五脏理论为切入点,将散在于《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关钱乙对小儿惊风的辨证论治理论进行系统整理,详细的总结惊风的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治法、所用相关方剂及病案分析,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4.
《幼科发挥》是明代旴江医家万全的代表著作,为《育婴家秘》之遗意而作,当中有关小儿惊风的理论对后世中医儿科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书中小儿惊风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以期求古鉴今,为当今小儿惊风的理论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小儿惊风,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称为"婴儿病间(痫)"、"婴儿瘛",在《内经》中称作"痫惊",《神农本草经》中称为"小儿惊痫"、"小儿痫",《颅囟经》中称为"小儿风痫"。《诸病源候论》根据病因不同将小儿痫分为三类,分别称作"惊痫"、"风痫"与"食痫",并从阴阳的角度将痫病分为"阴痫"、"阳痫"两类。《千金要方》中的"痫"多指惊风,如"五脏痫",也指癫痫,如"六畜痫"。《黄帝明堂灸经》首次提出"小儿急惊风"、"小儿缓惊风"的病名。至《太平圣惠方》明确提出"惊风"的病名,并将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惊风"的病名逐渐取代"痫"成为主要称谓。  相似文献   

6.
小儿惊风验方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铜矿峪矿医院(043706)王延升关键词小儿惊风,验方方法:用青铜钱在铁锅内用香油炒热,随即加食醋,烧开后温服。用量:1岁小儿用2个即可,多1岁可加2个铜钱,最多者不超过10个,油可满过铜钱,醋可加到250ml,l次20...  相似文献   

7.
惊厥又称惊风,是小儿常见的危急重症。其发病突然,变化迅速,证情凶险,列为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本文写了用中医治疗小儿惊厥,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小儿惊风是儿科疾病中常见的重症、急症之一,病死率、致残率很高,因此对于此病的研究很有必要。明代旴江医家龚廷贤的著作《万病回春》系统总结了小儿惊风辨治规律,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小儿惊风散是小儿惊风的急救药之一。处方中有朱砂、雄黄且比重较大,因此除控制其含量外,对其所含的毒性成分应加以控制。本文用双硫腙比色法测定汞,古蔡氏法测定砷,结果尚满意。  相似文献   

10.
惊风证治     
惊风,亦名惊搐,或叫惊厥,是小儿最常见的危急证候之一。凡临床出现频繁的抽搐、痉挛,或伴有意识不清者,皆称惊风。多见于1~5岁的幼儿,故又名小儿痉病。惊风,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种。临床上,将来病急暴,实象毕具,属阳属热者,称之为  相似文献   

11.
林季文 《新中医》1993,25(10):50-52
惊风一证,是以抽风为主要证候的总称。常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起病突然,来势凶猛,变化迅速,为儿科急重症之一。正如《幼科释迷》所云:“小儿之病,最重惟惊。”北宋钱氏始以“心主惊风属肝”立论。创立惊风病名,并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二种类型,他认为急惊风是由于热甚生风,慢惊风是由于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30部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小儿惊风的"同功穴"及其规律谱。方法人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相结合,查阅30部现代针灸相关的教材,总结针灸主治小儿惊风的"同功穴"并分析其规律,归纳出30部教材中主治小儿惊风的"同功穴"的频次、归经、所属部位以及特定穴规律谱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通过分析得出,现代教材中针灸主治小儿惊风的"同功穴"共有77个,所属经脉主要为督脉、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所在部位主要集中于头部和四肢部。特定穴类别主要是五输穴。  相似文献   

13.
惊风病名考     
惊风是我国古代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为主要特征。清代沈金鳖的《幼科释迷》指出:“小儿之病,最重唯惊。”明代龚信纂辑《古今医鉴》亦曰:“小儿病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吉凶反掌,变生瞬息。”历代儿科著作对惊风都非常重视,均有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4.
小儿惊风是儿科临床四大病症之一,又称惊厥瘈症,惊癇,抽风等。一至三岁儿童多易发病,其原因乃儿童稚幼之体,气血未实,生理机能发育未全,易因受外感风邪,惊怖或饮食积聚等因素引起此病。惊风其证名首见于宋代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将该症分为急惊风、慢惊风。历代医家著述甚多,病因不外乎风,热、痰、惊。临床以惊风八候进行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小儿惊风处方用药规律。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建库至2018年8月关于中医治疗小儿惊风的文献进行检索,通过数据筛选清理,将符合要求的文献建立数据库,采取频数分析方法对方剂中使用药物种类、归经以及选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搜集文献处方64个,使用药物共计263味,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位:钩藤、僵蚕、连翘、甘草、白芍。所用药物的主要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息风定惊、清热平肝、息风止痉。所用药物归经:肺、肝、心。药物平均剂量:约成人的四分之一。常用及最佳药对组合:僵蚕与钩藤。结论小儿惊风的方剂以清热息风,平肝定惊止痉为主,用药针对性较强。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数据挖掘可以反映中医治疗小儿惊风的用药规律,对临床和用药传承及交流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肖挹 《四川中医》1998,16(4):37-37
高热、惊风是小儿临床最常见的症状,具有发病急、来势猛、易于转归的特点,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出现。笔者在临床之余结合已故名老中医——我的老师熊梦周的经验,对小儿外感发热、惊风的临证问题谈点体会。由于小儿“稚阴稚阳”,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感受六淫邪气,皆从热化而出发热,热极生风,而致惊厥。《幼科全书》云:“凡小儿有病皆热。”《古今医鉴》也云:“夫小儿有热,热盛生痰,痰盛生惊,惊盛发搐,搐盛则牙关紧急而此俊生焉。”互.高热老师运用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  相似文献   

17.
主要论述壮医儿科外治法的施治特点。壮医儿科外治法主要包括针刺疗法(治疗小儿泄泻、疳积、遗尿、惊风)、放血疗法(治疗小儿惊风、麻疹)、药线点灸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因伤食引起的泄泻)、滚蛋疗法(治疗小儿伤风感冒、风寒咳嗽、关节疼痛)、鼻饮疗法(治疗瘴毒、中暑)、药浴疗法(治疗小儿感冒、泄泻、惊风、盗汗、麻疹、水痘)、刮痧疗法(治疗小儿高热、消化不良、厌食)、敷贴疗法(治疗小儿喘嗽、腹痛、疳积)、经筋疗法(治疗五迟五软、脑瘫)及推拿疗法(治疗哮喘、遗尿),临床应用时,应结合患儿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外治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小儿按摩经》中关于小儿惊风病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小儿推拿治疗惊风临床选取手法及穴位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小儿按摩经》中推拿治疗惊风病的文献,对推拿手法及穴位的使用频次、手法种类、穴位使用数量及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推拿治疗惊风病处方的文献共36条,共使用手法6种,总频次224次,其中推法112次,掐法54次,运法、揉法各21次,分合法13次,摩法3次,复式手法14种,总频次39次;共取小儿推拿穴位(包括复式操作手法)50个,其中上肢部穴位35个,占70%;头面部穴位7个,占14%;躯干部穴位4个,占8%;下肢部穴位3个,占6%;其他部位1个,占2%,总频次219次。结论:《小儿按摩经》中推拿治疗小儿惊风病手法以推法、掐法、揉法等重刺激手法为主,且复式操作使用频率高;穴位分布多以上肢部穴位占绝大多数,头面、躯干、下肢也有分布,但仍以上肢部穴位为主,大部分穴位又集中在手部,便于推拿取穴和操作。  相似文献   

19.
“雄黄停痫丸”,原名“小儿惊风散”,系我县松柏医院刘忠选中医师祖传治疗小儿惊风秘方。自六十年代始,刘医师将原方加以改进,试用于治疗癫痫,更名为“雄黄停痫丸”。  相似文献   

20.
北宋儿科医家钱乙的代表著作《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最早理论联系实际的儿科专著,其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辨治小儿惊风。小儿惊风,责之外因腠理未密,责之内因脏腑娇嫩,又因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感邪之后,易于生热,热盛生痰,痰热生风,风动生惊而成痰、热、惊、风之候。为了保持小儿脏腑功能之间的动态平衡,当适应自然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以调治。中医将时辰与五脏之间进行相互连接,体现"因时制宜"的原则。钱乙据此以一日而论,认为五脏在本脏当旺之时易发疾患,故可随时辰的阴阳消长变化以辨治小儿惊风之证。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