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欧阳健明  段荔  何建华  白钰 《化学世界》2003,44(7):379-382,387
综述了在囊泡、微乳、胶束和反胶束等有序体系中纳米无机矿物如草酸钙、磷酸钙等的生长及其影响因素。讨论了其在生物矿化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反胶束微乳法制备无机功能纳米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微乳法制备无机纳米粒子的一般实验室方法 ,讨论了影响粒径及其分布的有关因素。比较了微乳液法与传统的制备方法的优劣 ,探讨了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应用反胶团微乳法制备纳米粉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胶团微乳法是制备纳米粉体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本文介绍了反胶团微乳体系的组成、特点,反应的方式、机理以及反胶团微乳体系中溶胶-凝胶法在纳米粉体制备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运用高分辩NMR方法 ,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胶束水溶液、KBr盐溶液对苯甲醇的增溶作用及CTAB/正丁醇 /10 %正辛烷 /水反向微乳液对丙烯酰胺(AM)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 ,在苯甲醇浓度低时苯甲醇主要增溶于CTAB胶束水溶液或KBr盐溶液的界面层 ,随着增溶物浓度的增大 ,苯甲醇主要增溶于胶束的栅栏层和胶束内核。在CTAB胶束水溶液中 ,当苯甲醇浓度达到 0 35 7(V/V)时 ,它沿烃链的增溶达到饱和 ,并开始进入胶束内核中心 ,并引起CTAB长链亚甲基峰分裂成两个单峰 ,一个在高场 ,一个在低场 ,而在CTAB胶束KBr盐溶液中 ,未得到长链亚甲基的分裂峰。在CTAB油包水 (W /O)微乳液中 ,通过 1H和 13CNMR谱讨论了丙烯酰胺与CTAB和正丁醇的相互作用 ,丙烯酰胺浓度较小时 ,其增溶在微乳液的Stern层 ,当丙烯酰胺与CTAB摩尔比接近 0 75时 ,丙烯酰胺分子增溶到栅栏层 ,并沿CTAB烃链进行分布  相似文献   

5.
SDS/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体系结构参数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稀释法测定SDS/正丁醇/正庚烷/水体系W/O型微乳液的结构参数,求得不同ω(水和SDS的摩尔比)时体系的水内核半径Rw、颗粒有效半径Re、界面层厚度l、颗粒总数Nd、分散相所占总界面积Ad和平均聚集数(n).研究了不同水量时,醇从油连续相转移到界面层时自由能变化△G0c→i.  相似文献   

6.
用电子自旋共振自旋标记方法对TX100/正已醇/正辛烷/水反相微乳液缔合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反相微乳液中水量的增加,探针分子所在位置处的微极性增大,水化作用使表面活性剂链的流动性增加,排列疏松,在反相微乳液的形成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的聚集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利用电导法和脉冲梯度场自旋回波技术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辛烷 /1-丁醇 /水四组分微乳液体系的相态和结构。当辛烷的含量为 10 % (重量百分数 )时 ,该体系具有最大的单相微乳液相。两种研究方法均一致表明 :随水含量的增加 ,该单相区的相态是从油包水型微乳液经双连续微乳液变化到水包油微乳液。在反相微乳液区 ,由于水在油相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导致水的自扩散系数远远大于通常情况下水的自扩散系数  相似文献   

8.
采用动态光散射法研究了十六烷基溴化吡啶/ 叔丁醇/15 % 丙烯酸十八酯和甲苯混合油相/ 水体系微乳液聚合反应的成核机理。结果表明, 聚合过程中乳胶粒成核位置主要在水相, 在不排除增溶单体胶束成核机理的前提下, 乳胶粒产生主要以均相成核机理进行  相似文献   

9.
邓少君  郑欧  赵剑曦 《精细化工》2005,22(Z1):46-49
用Peakfit(Version4.12 Seasolve)曲线拟合软件解析了C12-2-C12·2Br/正己醇/正庚烷/水微乳体系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根据微乳体系中水分子O-H伸缩振动峰的二阶导数谱,对3100-3700 cm-1的吸收峰进行分峰拟合,得到位于(3 240±10)cm-1、(3 380±15)cm-1、(3 470±30)cm-1、(3 570±30)cm-1的4个子峰,分别对应于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头基结合水、本体水、阴离子结合水和束缚水。随着体系中加水量的增加,本体水和阴离子结合水的质量分数减小,阳离子结合水的质量分数增加,而束缚水的质量分数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10.
采用稀释法求得CTAB/醇/正庚烷/水四组份微乳液体系在25℃时的结构参数:水内核半径Rw、颗粒有效半径Re、界面层厚度l、平均聚集数n、颗粒总数Nd以及分散相所占的总界厦面积Ad。结果表明:含水量增大,醇从连续相转移到界面层的自由能Gc→i降低,对微乳液体系的稳定不利,含水量越低,有利于微乳液的形成和稳定;醇碳链的增长,Gc→i线性递增,有利于微乳液的形成和稳定,为运用该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拟三元相图、增溶、电导和表面张力测定等方法,研究了烷基羧酸盐(CnH_(2n+1)COONa)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复配在正戊醇存在下对煤油—水体系W/O型微乳液形成的协同效应,发现在整个复配范围内同时出现协同效应和反协同效应。而且,发生协同效应的复配范围是在羧酸盐的高比例区,此时,体系的W/O型微乳区域面积扩大。  相似文献   

12.
将经典热力学关系式与双流体模型相结合,由纯物质的蒸汽压方程关联了卤代烷烃和卤代烯烃体系的二元汽液平衡,只需要一个二元相互作用参数,其计算精度相当于或略优于二参数的Wilson方程。  相似文献   

13.
周军 《精细化工》2011,28(7):651-654
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 100与不同助表面活性剂、油相形成的微乳液体系的溶水能力,并考察了温度、pH对微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分别绘制了不同体系的拟三元相图。研究结果表明,当TritonX 100与异戊醇质量比为1∶1,(TritonX 100+异戊醇)与正庚烷质量比为4∶1时,TritonX 100/异戊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体系具有较大的稳定区域,其最大溶水量在50%左右。该微乳液体系在温度低于80℃时,随温度增加,其稳定区域有所增大;pH对该体系稳定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测算了由 2 乙基已基膦酸单 ( 2 乙基已基 )酯钠盐、正辛醇、正辛烷和水形成的W/O微乳液体系中 ,金属盐 (Mg2 + 、Ni2 + 、Co2 + 、Zn2 + 、Cr3+ 等 )水溶液的最大增溶分数 φ′H2 O。用金属萃取络合物的结构和亲油性解释了金属离子对 φ′H2 O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气体辅助注射成型中熔体前沿等速推进是获得良好表面品质的前提,基于流变学理论,推导出使熔体前沿等速推进的压力控制方程,并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了该方程参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分析结果与一些文献的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W/O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敏  陈水林 《山东化工》2003,32(4):27-28,33
论述了W /O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的原理和方法 ,讨论了制备中的影响因素等。  相似文献   

17.
Antoine方程对含极微蒸气压范围的统一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个统一的关联方法 ,将常压沸点附近的部分数据同极微压范围的实验点数据一起关联 ,以三常数的Antoine方程为重点 ,选用四常数的Riedel方程、Frost Kalkwarf Thodos方程、Miller方程以及经验性改进的Antoine方程作为参考方程 ,考察、分析了统一关联方法及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徐文斌 《广东化工》2012,39(2):75-77
采用电导率法,测定了以表面活性剂丁二酸-2-乙基己基磺酸钠(AOT)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水构成的反相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性,考察了油相极性、表面活性剂浓度、分散相浓度及离子价态、助乳化剂丙烯酰胺(AM)对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影响,确定了反相微乳液体系体系的局部相图,初步表征了反相微乳液体系的相结构。结果表明,以极性单体作为油相的微乳液体系电导率与增溶水量的变化关系中不存在突变点,有别于一般的以低极性或非极性烷烃(或混合烷烃)作为油相的微乳液体系。当体系中AOT浓度0.1~0.3 M,分散相(盐溶液)浓度≤0.05 M,增溶水量([H2O]/[AOT]摩尔比)w≤9时,可以得到稳定的反相微乳液体系,AM的存在能够增大体系的增溶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和正戊醇为复合乳化剂,配制了含有N-丁基马来酰胺亚胺和苯乙烯的水包油型微乳液。用过硫酸钾引发该体系进行微乳液共聚合,考察了单体配比对共聚物组成,、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特性粘数的影响。同时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热重法等对共聚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单体NBMI摩尔分离在一定范围内变时,用微乳液聚法法制备的NBMI/St具有交替共聚结构,所合成的共聚物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  相似文献   

20.
莫小梅 《广东化工》2014,(15):38-39
运用Antoine方程、Lee-Kesler对比态方程和PR状态方程预测异丁烷的饱和蒸汽压,结果表明三个方程都有较好的精度。其中Lee-Kesler对比态方程计算更为简洁,适用的温度范围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