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辨病施治临床特点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辨病施治历史久远 ,成就卓著。时至今日 ,疾病分类、命名都已国际化 ,中医也须与时俱进 ,发挥中医特色 ,解决临床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为使中医临床工作者对辨病施治这一祖国医学瑰宝有充分的认识 ,兹将中医辨病施治临床特点作一剖析。1 临床病种不断增多的特点中医典籍多以疾病为纲目 ,解决具体疾病是中医的主要努力方向。中医发展的历史是建立在各类疾病认识不断进步、完善的基础之上的 ,从甲骨文的个别病种 (如龋齿、疟、疥等 )到明清时期大量的疾病专著 (如《痘疹定论》、《痧账玉衡》、《外科枢要》等等 ) ,历史跨越几千年 ,中医…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各地对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渊源与实质的探讨,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见解,使祖国医学这一重要特点,得到了提高与深化。但是对祖国医学辨病论治的阐述犹嫌不足,有的囿于“西医辨病,中病辨证”,有的将中医病名废而不用。这种现象对发掘整理祖国医学宝贵遗产是不利的。洄溯历代中医典籍,都非常重视辨病论治,对疾病的诊断,专病专方的应用,积有丰富的经验。为提高对辨病论治的认  相似文献   

3.
刘莺 《湖北中医杂志》1999,21(4):152-153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形神合一的整体,历来重视心神对于人体健康及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为神是脏腑功能正常活动的表现,“神依形存,形依神立”,“形与神俱,不可分离”。张仲景继《内经》之后在《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大量心神疾病的诊治,建立了中医心神疾病辨...  相似文献   

4.
浅谈现代中医辨病论治的思维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辨证论治是具有中医学术特色的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而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辨病论治则长期被人们忽视或曲解。随着西方医学的发展和普及 ,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的思维方式以其解决部分临床诊疗问题的有效性 ,为当今临床者所接受。逐渐地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方式。对此 ,笔者不敢苟同 ,认为有必要深入地探讨中医辨病论治的思维模式。1 祖国医学辨病论治思想源远流长  众所周知 ,中医病的概念先于证而出现。据河南殷商遗址出土的甲骨文记载 ,我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期 ,已有关于疾病的记载。…  相似文献   

5.
客有举无黃疸型传染性肝炎为例謂予曰:中医掌握的是辨証論治,如在现代医学辨病的基础上結合新的病理机制辨証論治,可能出现另一疗效局面,循此漸进,可能解决某些过去尚未能解决的問題,推动中医学术向前迈进。茲就管见所及,提出两点看法和体会。一、在辨病、辨症的基础上辨証論治是祖国医学固有的医疗体系“辨証論治”是祖国医学医疗体系中的一个組成部分。它不是孤立辨証,而是在“辨病”和“辨症”的基础上进行的。祖国医学辨病和辨症有其悠久的历史,在长期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发展。以辨病言,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辨归类的病,另一种是辨独立的病。辨归类病,系将某些病因或其形証或其病理机轉相类属的病归一类,从而掌握其病理反映比較系統的现象及其可以依类相从的証候属性进行論治。例如《內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即系对热病的归类辨病。于是将这类病的“証”归納为六大系——六經,张仲景氏将其总結为《伤寒論》,后世在这一基础上发展为“溫病”类病,以“卫气营血”及“三焦”为辨証綱領,举凡“六經”、“卫气营血”及“三焦”,均属在辨“热病”或“伤寒”或“溫病”类病的基础上辨証論治。这一归类病,  相似文献   

6.
病证结合治疗观的过去与现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药学诊治疾病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但是,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实际上“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一直是两种主要的思维模式,且“辨病”早于“辨证”。早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已确定了观察和处理疾病时,证和病必须结合的原则,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因“病”的含义不同,病证结合可分为古典(或传统)病证结合与现代病证结合。前者指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后者指西医辨病(西医疾病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经典医著一、依《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有关原文精神,论述少阴病的预后。 [解]根据病人之临床表现以察正、邪胜负,进而判断疾病之预后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容之一,认真总结祖国医学这方面的经验,是有临床意义的。现将《伤寒论》少阴病的预后分述如下:(1)欲愈证:如“少  相似文献   

8.
浅论病与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祖国医学关于病与证及其认识,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认为病即是证,证即是病,辨病就是辨证,辨证就是辨病;二是主张辨证论治,认为祖国医学有证无病。由于上述认识的影响,近几年来出版的中医书籍,虽然论述祖国医学的病,一般只提病名,不叙述病的临床症侯,不深究病的损害位置,不论述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或者用现代医学的病名及其对病的认识,治疗采用中医的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能抓住疾病的本质,现代医学的“辨病治疗”能抓住疾病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在临床上能够把中医的辩证论治与现代医学的辨病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病名杂乱,多数病名缺乏基本概念。中医内科是以辨病与辨证结合的诊治疾病的学科,但《中医内科学》(以下简称《中内》)对病、证、症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对疾病的命名杂乱,有的以病立名,如感冒,痢疾等;证候立名,如“郁证”、  相似文献   

11.
周围淋巴结结核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多发生于青少年。根据文献记载,祖国医学很早就对此病有所认识,它是以“瘰癧”、“鼠瘘”等命名的。例如我国二千多年前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曾谈到,此病多发生于頸、腋等两个部位。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内因与精神因素及体质有关,外因与周围环境或饮食卫生有关。这种  相似文献   

12.
郭梅珍 《河南中医》2013,33(2):164-165
《伤寒论》的问世,标志着祖国医学在《黄帝内经》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了从理论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过渡.纵现《伤寒论》一百余方,每个都有一个生动的动态作用机理,针对的都有一个动态的疾病发生发展的态势.证是对病机的概括;辨证论治的实质是辨病机而施治.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年来,对中医的辨病不够重视,存在着废病存证的趋势,致使整理研究中医病名的工作,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对于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和进一步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都是不利的。有鉴于此,本文仅就祖国医学辨病的重要性及对如何整理研究中医病名,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详细探讨了张仲景《伤寒论》辨治疾病的不同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体论治及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梳理了《伤寒论》对于疾病的辨治方法。结果《伤寒论》不仅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历史先河,同时根据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中医指导思想,仲景在诊疗疾病中充分运用了辨病论治、辨体论治,并将三者相结合,真正彰显出中医学在治疗上的整体观念思想。结论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必须将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体论治三者相结合综合运用,形成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对于疾病的一体化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医病名诊断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荣翔 《新中医》1996,28(3):5-7
中医病名诊断刍议章荣翔主题词疾病,命名法,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十余年前中医界对辨病与辨证问题作过一番讨论。讨论的焦点是辨病辨的是中医的病还是西医的病。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观点,曾经一度占很大优势。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医自有中医的病名,这个“本”...  相似文献   

16.
从临床疑难病看中医辨证施治及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凡涵 《光明中医》2007,22(3):37-38
辨证施治是祖国医学之灵魂、中医治疗根本大法,它与现代医学辨病论治有着根本的不同,是中医学独具特色、整体调理至今不但立于常胜不败之地,并具有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腹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以切(按)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方法。《内经》中有丰富的中医腹诊理论,它确立了中医腹诊辨病及辨证的原则,腹诊后的治则治法及禁忌,《内经》[1-2]腹诊理论对五脏六腑疾病,特别是胃肠道疾病及肿瘤疾病的中医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辨病”小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辨病、辨证相结合是中医诊断特点之一,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几千年来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然亦有“中医只辨证而不辨病”“中医辨证论治,无须辨病”之说,且在近年的中医文献和病历中,常见没有中医病名诊断,或详于辨证而略于辨病。有的虽表面上是中医病名,但实际上没有中医四诊的依据,而是依据西医病名套用中  相似文献   

19.
浅谈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纪民  高琦 《陕西中医》2001,22(11):704
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两种医学理论体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它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恒动观 ,重视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 ,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中医辨病由于历史的和科学的局限性 ,现有病名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如分类甚多、方法不一、病名繁杂等多方面的缺陷 ,并因此阻碍着中医的进一步发展。所以笔者认为 ,将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 ,两种医学取长补短 ,互相渗透 ,互相补充 ,才能有所创新和发展。现略述体会如下。在医疗实践中辨病与辨证论治结合运用是中西医取长补短、提高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祖国医学由于…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个完整的辨时论治过程,不仅只是据时以辨证析理,立法选药,而且应包括从时间角度,对疾病发展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就《伤寒论》而言,最典型的体现,莫过于仲景关于“六经病欲解时”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