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肾移植极大提高了尿毒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目前公认的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最好的治疗手段。供体的短缺始终是制约肾移植的瓶颈。采用心脏死亡捐献(DCD)供体可以显著增加移植器官数量。在一些国家比如荷兰和英国,DCD供体的采用几乎使死亡捐献的供体器官数量增加了一倍。相对于脑死亡捐献(DBD)供体,采用DCD供肾由于循环停止和较长的热  相似文献   

2.
供肝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肝移植发展的重要因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是扩大供体池的一个重要来源。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可提高DCD供肝的质量,增加器官捐献供体池,改善肝移植受体的预后。本文综述了ECMO对DCD供体器官支持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ECMO用于DCD供体肝移植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提示ECMO在我国DCD供体肝移植中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机器灌注在保存心脏死亡捐献(DCD)供肾过程中,比单纯静态冷保存具有更多的优越性。随着我国DCD供肾的应用,机器灌注已受到各大移植中心的重视,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捐献器官的保存。本文就机器灌注的工作原理、机制及在保存DCD供肾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2015年1月1日开始,器官捐献成为我国器官移植唯一的合法来源。而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尸体供肾也带来一些移植术后并发症,特别是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的发生率增加。导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尸体供肾移植术后DGF的因素主要有:①DCD和ECD供体增多;②供体治疗、维护、获取和术后管理过程中供肾损伤;③传统静态冷保存技术不能满足需求。针对这些问题临床医生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对供体要做全面的评估,利用评估标准合理取舍供体,预测DGF风险;②对供体尽心维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高危因素引起供肾的损害;③对获取的供肾精心修复,采用以低温机械灌注保存为主的有效方法修复器官损害;④加强移植术后受者的管理,预见性防治措施降低DGF发生率。总之,依据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器官获取和临床移植工作的操作流程,进行供肾评估与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器官的短缺问题也日益突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是现阶段缓解器官短缺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DCD供体发生脑死亡或心脏停搏时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会导致供体器官功能损害,因此供体器官功能维护直接关系到捐献成功率和受体的安全。通过选择合适的捐赠者(Maastricht分类Ⅲ型)、高质量的供体和匹配的受体(高风险供体向低风险受体),使用先进的器官保存技术(如低温机械灌注、常温机械灌注及全身静脉系统氧气灌注)以及药物控制,可使DCD供体的功能得到维护从而获得良好的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获取术的临床配合和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供体器官获取手术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配合体会。结果术前准备做好手术人员和常用器械准备、灌注管路和液体的准备和术中药品的准备。手术配合包括器官获取前工作、器官获取、分离供体肝、肾。所有器官获取过程顺利,后续完成102例经典原位肝移植手术。其中4例由于供肝质量问题弃用,7例供肝分配至其他移植中心。结论对于DCD供肝获取术,良好的手术配合及管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有心肺复苏史供者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肾移植围手术期诊疗方法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5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完成的34例器官捐献前有心肺复苏史的供者,供给59例肾移植受者的供、受者临床资料,分析心肺复苏对DCD肾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有心肺复苏史DCD供肾肾移植受者术后短期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早期人/肾存活率为84.74%,较无心肺复苏史DCD供者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期人/肾存活率尚需进一步随访和观察。结论:1有心肺复苏史DCD供肾作为边缘性供肾,对器官短缺的现状是一种很好的补充;2供者纳入标准:10min的心肺复苏、供者肾功正常,捐献器官可直接用于移植;10~30min的心肺复苏供者,需要严格观察血压、肾功能、尿量的综合变化,评估风险后考虑是否移植;心肺复苏30min的供者尽量避免移植;3做好供体原发病全面准确评估和有效维护好器官功能,尤其加强Lifeport的应用及重视潜在感染供者(培养结果),并动态观察心肺复苏后尿量和肾功能的变化以及供体器官获取前激素、肝素、尿激酶的应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联合门静脉快速灌注法在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的43例中国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肝肾联合获取的临床资料。43例供体中,中国心脏死亡供体分类一类(脑死亡供体)(C-Ⅰ类)15例,中国二类(心脏死亡供体)(C-Ⅱ类)1例,中国三类(脑-心双死亡捐献供体)(C-Ⅲ类)27例。器官灌注采用腹主动脉、门静脉快速插管联合灌注法。结果开腹至腹主动脉插管时间约1.5~2.0 min,43例供体共获得肝脏43个,肾脏86个。C-Ⅰ类供体热缺血时间全部为0,其余供体热缺血时间范围为3~21 min,平均10 min。2例供肝分别因肝门部严重损伤和重度脂肪肝弃用,18例供肾分别因肾结石、肾萎缩、术前血清肌酐水平较高、肾动脉粥样硬化严重、肾微小血管血栓、多发肾囊肿、外伤性肾破裂等原因弃用,供体器官总弃用率为16%。结论腹主动脉联合门静脉快速灌注法是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的简单、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机械脉冲灌注在心脏死亡捐献供肾保存中应用的护理经验。方法对62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体供肾进行低温脉冲灌注保存,给予系统的护理支持包括护理人员的长期培训、供体维护、手术配合及器官转运护理等。结果 62个供肾的机械脉冲灌注均顺利实施,移植手术顺利进行。手术后受者的肾功能恢复延迟发生率为19.3%,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7.4%。术后随访1年,人肾存活率100%。结论机械脉冲灌注保存离体供肾可使受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系统的护理措施是离体供肾有效保存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由于心脏死亡捐献(DCD)器官较脑死亡捐献(DBD)器官的热缺血时间更长,组织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也较严重,这就增加了不可逆的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PNF)和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的发生.因此,对DCD器官进行科学的评估和保存,选择质量较好的供肾,缩短供肾的热缺血时间,从而减轻组织缺氧和炎症反应等不利因素,是减少PNF和DGF,增加移植物活力及受者存活率的有效手段.现就此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由于供体器官日益短缺,扩展标准供体(ECD)和心脏死亡捐献供体(DCD)的应用逐渐增多。来自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学者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至2010年729例肾移植,比较了采用标准供体(SCD)和ECD、DCD和脑死亡供体(DBD)的手术效果。729例患者中174例为接受活体肾移植,1例为接受双供肾移植,44例患者信息不全,最终510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484例患者接受DBD供肾,其中402例为标准供体(DBD/SCD),82例为扩展标准供体(DBD/ECD);26例接受DCD供肾(均为马氏Ⅲ型或Ⅵ型),其中21例为标准供体(DCD/SCD),5例为扩展标准供体(DCD/ECD)。SCD组术后1年患者及移  相似文献   

12.
可控制型心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可以增加供体数量,缓解供体短缺。DCD指公民在心脏死亡后进行的器官捐献,以往也称无心跳器官捐献(non-heart beating donation,NHBD)。DCD分为可控制型和不可控制型。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自2010年开展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试点工作[1]以来,截至2016年9月,已完成8 866例器官捐献,获取各类供器官近2.5万个。由于DCD供肾功能差异较大,供肾弃用时有发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三区弃用供肾的DCD供者资料,总结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静态冷保存(SCS)灌注液生物标志物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DCD供肾肾移植的64例受者和47例供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者术后是否发生DGF分为DGF组(7例)与即刻肾功能恢复(IGF)组(57例),比较两组供肾SCS灌注液中4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供肾脉冲灌注保存转运器(LifePort)保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和扩大标准供体(ECD)供肾对肾移植术后受者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66例器官捐献(DCD+ECD)供者和882例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肾保存方式不同,将309例DCD供者的左右两侧肾脏随机分为LifePort(DCD-LP)组(309例)和DCD冷藏组(309例);132例ECD供者的双侧供肾全部采用LifePort保存并转运,设为ECD-LP组(264例)。分别观察3组受者术后总体情况、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观察肾移植术前零点穿刺肾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肾移植术后有否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受者的供肾LifePort灌注参数。结果与DCD冷藏组比较,DCD-LP组、ECD-LP组受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CD冷藏组、DCD-LP组、ECD-LP组围手术期的人存活率均为100%,肾存活率分别为99.7%、100%、99.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DCD冷藏组比较,DCD-LP组、ECD-LP组的DGF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者的术后早期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和外科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采用LifePort灌注能明显减轻肾小管的水肿、变性、坏死。发生DGF者的供肾LifePort灌注阻力指数明显高于未发生DGF者,而供肾LifePort灌注流量则明显低于未发生DGF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ifePort能有效改善离体DCD和ECD供肾质量,降低术后DGF发生率,促进移植肾功能恢复,并可在离体肾脏维护及评估中对术后恢复情况作出预判。  相似文献   

16.
正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目前,供肝短缺是制约临床肝移植发展的瓶颈,大量病人在等待肝移植过程中死亡。另一方面,为了缓解供体器官的短缺,边缘供肝,也称作扩大标准供肝逐渐应用于临床肝移植。特别是在中国实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来源器官的背景条件下,供体由于在ICU抢救等过程中出现低血压、缺血、缺氧,以及大量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DCD来源供体出现"边缘供肝"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心脏死亡供体(DCD)肝移植的具体流程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1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12例DCD临床资料、供体维护、器官获取、受体围手术期及预后等。结果12例供体均为脑、心双死亡供体,按标准成功完成了肝脏捐献及获取流程。其中3例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维持至器官获取。供肝热缺血时间0-30(16.5±7.0)min。12例受体均顺利植入供肝,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胆道并发症2例,肿瘤复发1例,死亡2例。结论DCD供体肝移植能获得较满意的效果。通过快速获取器官、合理利用ECMO,能提高器官捐献成功率、减少供肝热缺血时间及冷缺血时间。  相似文献   

18.
供肝短缺问题是制约肝移植发展的主要因素,供肝保存技术是保证并进一步扩展供肝来源的关键。供肝保存过程中携氧技术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提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和扩大标准器官捐献(ECD)供肝质量。本文综述了携氧载体、携氧方式及相关应用机制等方面最新进展。医用携氧载体主要包括血红蛋白类物质及全氟化碳类物质(PFC)。携氧方式包括吹入法、鼓泡式氧合及膜式氧合3种。携氧技术提高供肝质量的机制主要是抑制过多氧自由基产生、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随着DCD及ECD供肝越来越多进入临床,携氧技术必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且PFC为缓解血制品供不应求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6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6例儿童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经验。结果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制定的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6例儿童供体均在脑死亡状态下进行器官捐献肝肾联合获取,采用7号吸痰管髂外动脉插管或24 F导尿管髂总动脉插管、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灌注、胸主动脉阻断的肝肾联合灌注的改良方法。手术时间55~60 min,共成功获取6个供肝、12个供肾,所获取肝肾均成功应用于临床肝、肾移植,受者均未发生移植肝或移植肾原发性无功能。结论在儿童器官捐献供体中成功进行肝肾联合获取的关键在于及时进行脑死亡判定、严格谨慎的器官维护措施和肝肾联合获取技术的改良。  相似文献   

20.
薛武军 《器官移植》2015,(3):131-133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正逐渐成为我国器官移植的主要器官来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受多种不稳定因素影响,其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导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移植肾术后原发性无功能和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较高。因此,提高术前评估水平、改善供肾质量、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是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肾移植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的两种常用评估方法——术前供肾活组织检查和机械灌注,及改善供肾质量的方法——体外膜肺氧合(ECMO)进行述评,介绍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