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木薯未成熟叶为花青素(以矢车菊素代表)提取原料,研究其在可见光条件下的最高吸收波长和不同提取剂的提取效果,并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法分别对提取条件进行分析,利用SAS软件进行提取工艺条件优化。结果表明木薯叶花青素最佳可见光吸收波长为533 nm,提取剂为酸性甲醇时提取效果好,最优提取工艺为:以酸性甲醇为提取溶剂,料液比为1:20,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间为4 h,在此条件下,提取的木薯叶花青素含量为158.78 mg/hg。  相似文献   

2.
“紫娟”茶花青素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充分挖掘我国丰富的功能性茶树品种资源、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的综合价值,充实对“紫娟”茶中花青素的研究,本试验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得到“紫娟”茶中花青素最佳的醇提工艺条件是:70%乙醇溶剂、回流提取30min、回流温度80℃、料液比1:10。  相似文献   

3.
高花青素甘薯的研究及利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甘薯品种中花青素含量的高低主要由基因型决定,但环境条件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紫色甘薯块根在发育过程中花青素的积累一般在栽后3~6周增长最快,此后增长缓慢.花青素在块根内的分布通常是外层高于内层,块根膨大期间的土壤平均温度与花青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甘薯花青素对光和热的稳定性较好,利用紫色甘薯可加工成一系列的产品.  相似文献   

4.
花青素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海华  梁名志  王丽  罗琼仙  赵甜甜 《茶叶》2011,37(4):217-220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及研究人员在植物花青素的发现、种类、结构、合成途径、生理活性及生物合成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工作和进展,并展望了花青素研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以六堡茶紫芽鲜叶为研究对象,结合超声辅助提取,使用响应面法分析超声温度、提取时间以及料液比对花青素提取效果的影响。以紫芽花青素含量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花青素超声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对花青素提取影响由大到小的因素依次为:料液比>提取时间>超声温度。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温度60℃,提取时间13min,料液比1:12,此条件下测得六堡茶紫芽鲜叶花青素含量为:1701.29nmol/g,是普通绿芽的7倍。  相似文献   

6.
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葡萄籽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对提取率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以Box-Behnken设计(BBD)评价提取剂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4个因素显著性和交互作用的分析,得出葡萄籽原花青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丙酮浓度75%,料液比1∶10(w/v),时间44 min,温度51℃。在该条件下,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率的预测值为2.90%,验证为2.88%,纯度为55.92%。  相似文献   

7.
以转花青素合成转录因子Bi和Cl基因玉米的稳定表达株系与自交系B73-329(CK)进行杂交,研究花青素基因在玉米杂种F_1植株组织、器官中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用转基因株系作为母本的杂交种F_1植株部分存在表型分离,用自交系B73-329作为母本的杂交种F_1植株不存在表型分离。转基因杂交种F_1植株,颖紫色,苞叶、茎鞘紫色,气生根紫色,与CK差异显著;转基因杂交种F_1植株叶片为绿色,转基因株系自交分离群体株系的叶片为紫色;转基因杂交种F_1植株绝大部分花丝为黄色,个别花丝红色,子粒绝大部分为黄色。抽丝、散粉期,转基因杂交种株高、穗位高等农艺性状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是大部分产量显著低于对照,推测其主要原因在于花青素合成途径的引入导致植株能量代谢损耗所致。研究表明,转基因玉米杂交制种应用应以转基因株系作为父本。  相似文献   

8.
高晨曦  黄艳  孙威江 《茶叶科学》2020,40(4):441-453
原花青素是茶叶中一类重要的多酚类物质,也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近年来茶叶中含有的原花青素类物质(Proanthocyanidins,PAs)受到广泛关注。对茶树中原花青素类物质的研究有助于推进茶树生长过程中多酚类代谢途径研究,在茶叶生物化学基础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原花青素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原花青素与花青素的关系、茶叶中原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缩合机理、茶叶中原花青素的类型,以及在茶叶中的含量差异和应用现状,并探讨其研究利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响应面法优化“紫娟”茶中花青素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RSM)对紫娟茶中花青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根据中心组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和响应面分析法选取试验因素与水平,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对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进行分析,优化紫娟茶中花青素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紫娟茶中花青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酸性甲醇为提取溶剂,提取温度29℃,提取时间132 min,料液比1︰26;在此条件下浸提液中花青素的质量浓度可以达到5.94 mg/mL。  相似文献   

10.
以鲜牛奶和花青素为主要原料添加大豆低聚糖进行凝固型花青素酸奶的研制,通过试验和感官评价评分,确定产品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为:大豆低聚糖2.0%~3.0%,花青素0.5%,白砂糖10%,42℃下发酵4h。并利用直接镜检计数法研究了添加大豆低聚糖对花青素酸奶中益生菌的促生作用影响,结果表明促生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获得高质量、高纯度的甜玉米籽粒总RNA的提取方法.[方法]以授粉后20 d的超甜玉米系SY01籽粒为试验材料,比较了RNAiso法、Trizol法、CTAB法3种方法对甜玉米籽粒总RNA的提取效果,用琼脂糖凝聚电泳、Nanodrop2000、Agilent 2100 Bioanalyzer检测了提取的RNA...  相似文献   

12.
鲜食玉米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许金芳  宋国安  刘佳 《玉米科学》2007,15(6):040-042
通过对鲜食玉米研究与生产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鲜食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及发展对策: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品种类型,选育专用型新品种;加强安全农业投入品及关键技术研究;加速产品加工技术及品质评价研究;尽快建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保证体系及检测体系;五是农牧结合,加大鲜食玉米秸秆的科学合理利用研究,确保鲜食玉米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甜玉米种子健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秀兰  李健强 《玉米科学》2007,15(2):140-143
甜玉米近年来快速发展。种子活力低、幼苗素质差是制约甜玉米推广种植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种子生理特性、种子携带病原物、种子健康检测技术和种子处理等方面对甜玉米种子健康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不同品种紫玉米产量、花青素含量及生理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史振声  关博  朱敏 《玉米科学》2012,20(3):63-67
以7个紫玉米杂交组合为试材,对子粒产量、产量构成因素、花青素含量、花青素产量、生理指标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玉米不同品种间产量差异较大,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果穗大小和出籽率;不同品种间花青素含量差异较大,花青素含量与子粒产量共同决定单位面积花青素产量;子粒花青素含量与子粒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子粒花青素含量与花青素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片花青素含量与光合速率呈负相关关系,叶片花青素含量与叶绿素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开花期和灌浆期叶片花青素含量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糯玉米营养品质和风味品质的鉴定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是以糯玉米、普通玉米、甜玉米为材料,研究其口感品质与营养品质及风味品质的相关性。通过三种玉米口感品质、营养品质、风味品质的鉴定及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感官品尝是研究糯玉米综合品质的有效手段;糯玉米各类营养物质含量较高且均衡,较好地解决了甜、糯、韧、滑的口感问题;胚乳中的含糖量和支链淀粉含量与口感有密切关系;糯玉米风味品质以脂香和蜡香为主,主要成分包括棕榈酸、亚油酸、正十六羧酸乙酯等。  相似文献   

16.
甜玉米单倍体育种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Stock6与甜玉米自交系265OR1的29个F2诱导株对2个美国超甜玉米单交种和2个人工合成超甜玉米群体进行杂交诱导,通过子粒颜色和形态标记识别,结合田间鉴定筛选单倍体,利用0.05%秋水仙素+2%二甲基亚砜进行染色体加倍。结果表明,12个诱导株诱导出单倍体,共获得19株单倍体植株,平均单倍体诱导率为0.016%~0.237%,其中诱导株3-2、3-6和2-7诱导率相对较高。不同类型材料间被诱导频率差异明显,遗传基础复杂、有利基因频率相对较高的群体被诱导率显著高于单交种,相同类型材料间被诱导率差异不显著。经染色体加倍,成功获得4株双单倍体,加倍率21.05%。  相似文献   

17.
主成分分析在甜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36个普通甜玉米(su)品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值可以用来表述全部性状的信息.第一主成分为品种的生育期因子,第二主成分为糖分因子,第三主成分为赖氨酸因子,第四主成分为口感因子,第五主成分为鲜果穗产量和外观品质因子.36个甜玉米品种可以分成5类,根据各类的特点可对品种进行集中选择.12个性状可以分成6类,同一类性状可以通过其中的一个进行相关选择。  相似文献   

18.
甜玉米品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两个方面,就国内外有关甜玉米品质的研究进展做了阐述,并对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余良  熊婷 《玉米科学》2022,30(3):47-53,62
作物品种产量和稳产性是区域试验评价的重要任务,不同品种的产量、适应性受品种基因型、环境及其交互作用影响。应用GGE双标图方法分析2017~2018年广东省甜玉米区域试验19个参试品种在7个试点的产量数据。结果表明,金百甜15在丰产性和稳产性方面综合表现最好,其适应性也最强,综合品质比对照优势明显;其次是品种HMT9、JBT28和MYT009。GGE-plot方法能够直观有效地评价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胡建广  王子明 《玉米科学》2009,17(1):48-152
通过比较发达国家与广东省甜玉米研究的发展情况,总结广东省甜玉米研究的进展与优势,明确了资源基础研究、专用抗逆品种培育、食用品质遗传规律等广东省甜玉米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