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开始的现当代外国文学,至今已走过了将近七十年的路程。在这近七十年中,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文学并没有间断,而是在向前发展着,形成了既与古典的现实主义文学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的现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现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显示了现实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首先,它坚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生活”的原则,具有显著的现实性。现当代文学有这样那样的风格和流派,现当代作家有这样那样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但  相似文献   

2.
重庆土家族作家的小说创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小说创作群体。重庆土家族小说作家的创作各有特色,却又表现出民族情结与开放情怀的共同特点:就民族情结而言,他们的优秀之作不但表现了土家族的风物风情和性格心理,而且在语言上也体现出一定的民族特色;就开放情怀而言,他们表达了土家人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变革欲求,对民族性中的负面因素进行了冷峻的解剖和批判;他们继承了土家族文学中居于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却又没有固步自封,而是进行了艺术方面的多元创造。  相似文献   

3.
“白洋淀作家群”是生长在河北大地上,继承了燕赵文脉传统,并不断涌动向前吸收时代新质的一个文学团体,他们的创作是燕赵文化在现当代的余响,是河北古老历史底蕴的现代演绎。考察白洋淀作家群发生发展、文学作品和文化生态,在河北文学的精神谱系中寻找白洋淀文学的历史定位,有助于更为全面地理解冀中平原的时代变革与文化记忆,从而为河北孕育独特的现代文化品格提供文学支撑,推动京津冀三地“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模糊性,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属类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这看似灰色的概念,却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规范:众所周知,文学的主体是情感,而情感这东西难以定量、定位、定性,这就决定了表现情感的文学,如实直说,反遭人厌;委婉朦胧,称为上品;模糊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叹为观止。但远不是文学一经产生,模糊性的创作规范就十全十美了。它同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备的过程。就我国古典长篇小说而言,模糊性的创作规范就迟迟地成熟于《红楼梦》。在《金瓶梅》问世之前,我国的长篇小说按照鲁迅的意见不外两类,一为“讲史…  相似文献   

5.
柔石的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内质上是一部现代主义文学的文本,从创作主体来看,柔石是左翼作家中的"现代派";就主题而言,《为奴隶的母亲》透视了人生存在的困境,具有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内蕴;从文体的角度考察,《为奴隶的母亲》具有现代叙事方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陆建华解读汪曾祺的"私信",源于其与作家共识文学表现人性原点的特殊机缘,其《私信中的汪曾祺》论述作家和评论家之间16年文学对话的价值,即阐释汪曾祺创作的灵感、背景、人物等机制的形成,对作家进行人格品藻以及论述此著所表现的文化批判精神,这一切都是对汪曾祺研究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家莫言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 ,一般认为他的创作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尤其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檀香刑》是莫言的一部新作 ,该作品是对作家早期作品风格的反拨与继承 ,作家早期的创作更多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而自《檀香刑》始 ,作家有意追求自我超越而表现出民族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1938年何其芳到达延安之后,一直思考着知识分子的转化问题,这一点反映在其心态和创作道路上,则体现为告别过去和真诚的忏悔。研究何其芳这一时期以《夜歌》为代表的创作,大致可以推究其诚实、矛盾、焦灼以及歌咏和叹息的心理意蕴。何其芳在《夜歌》中表现的诚实坦白和强烈的自卑心理、忏悔意识,使其成为战争时代作家群落中的一个悲剧典型。延安后期,何其芳从一个追求文学之美的诗人转变为一个政治的服从者。而在创作上,何其芳最终选择了具有"转变"性质的"暂时性停笔",其诗歌创作的"空白"更是引申出"何其芳现象"这一文学史命题,进而使何其芳成为一位跨越现当代文学史的作家典型。  相似文献   

9.
在民间故事分类里 ,类型名称为“命中注定的妻子”的民间故事在世界各地都有所流传 ,而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则是中国的《定婚店》和《灌园女婴》 ,但就故事的合理性看 ,印度应该是这一类型故事的源头。  相似文献   

10.
张岩 《南都学坛》2013,33(1):45-50
中国现代文学倡导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的表达对象,然而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作家却都曾创作过以古老的神话为题材资源的重要作品。现代作家之所以会创作古老的神话,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原因:第一,中国现代作家在对新文化的积极建构中,对包括神话在内的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汲取;第二,现代作家的神话题材作品将远古神话与现代社会的现实关切结合在一起,表现出鲜明的现实指向;第三,创作神话题材作品的作家大都表现出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和西方异域文化的多方关照,他们既是新文学的巨匠,也对包括神话在内的古代文学具有深厚的积累。对于现代作家创作神话题材这一文学现象的考察,也丰富了对于现代文学多元性的思考,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传统之间复杂的关联性提供了新的研讨视角。  相似文献   

11.
五四白话新诗运动是以学习西方文学、反对古典传统的姿态出现的,其实,它也对于自身民族传统也有继承性的一面,胡适就认为五四新诗不仅继承了古代白话诗传统,而且也学习了宋诗表现现实生活这一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2.
对民间文学现代性元素的发掘和利用是实现民间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华丽转身、开创民间文学研究新局面的有益尝试。作家晓苏近期出版的《花被窝》短篇小说集利用民间现代性观念挑战了传统伦理道德,从民间现代性的视角来深化底层叙事和认知文本内涵。这种对民间文学现代性元素的吸收与转化技巧为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凸显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传统与现代的契合,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一条可以尝试的写作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台湾著名作家姚一苇早年在大陆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史实的求证,并就其中两篇重要的小说《输血者》、《春蚕》与鲁迅、施蛰存的某些小说作了比较,从而见出其与三四十年代乡土文学、左翼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的联系,由此也提示了当代台湾文学和现代中国新文学的渊源。  相似文献   

14.
满族作家端木蕻良以小说创作著称于世,作品充满着深刻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观念,也传达着这位"土地与人的行吟诗人"非凡的艺术神思和民族情感.这与作家明确的族属身份和地域意识关系密切,更与作家在思想精神层面自觉服膺现代大师级人物鲁迅有关,除二萧之外,端木在文学道路上也深深受惠于鲁迅,在诸多的有关"东北"的书写中,建构并赋予民族艺术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气度和现代品格,同时以直指心灵的血泪书写,完成对鲁迅的文学精神和艺术精髓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和杂文大师的鲁迅,实际也是纪实文学大家。他的纪实创作不但几乎占其全部创作的一半,而且也体现出“主体虔敬”“题材庄重”与“守真求实”等特色。他在这方面所开创的传统,与其小说、杂文等一样,不但为中国现当代纪实文学奠定了基础,而且给后世以深远影响。我们应高度重视鲁迅精神在当今纪实“大文学”中的继承与发展,及其在纪实文学创作与理论建构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白先勇尝试运用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技巧——意识流创作手法始于与台湾大学外文系同学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以后,随着作家自身经历的变化和对意识流创作理论认识的深入,其笔下意识流这一创作手法呈现出鲜明的“模仿试睑一成熟定型——在扬弃中提升”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7.
可以说,在现当代犹太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文学现象,几乎全都源于得勒,肖洛姆·阿莱霍姆和佩雷兹这三位“古典”作家。这三位大师文学创作将点的影响之大,他们所开创的主题与风格的影响之深,以致后来想竭力超越他们的一些作家均望尘莫及,只得在其影响之下创作。这三位古典犹太作家最主要的的作品是小说与散文。门得勒·莫切尔·斯福雷姆(其姓名的意思即书商门得勒)是早期从事各类文学作品创作的传统作家之一,他逐渐地从批评性的陈述转向富于想象的叙事。他的小说,主要是短篇小说,融讽剌与说教为一体,其与作意图是净化犹太人的精神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小说和妇女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小说的诸多角度中,作者的性别可能是意义并不太大的一种。性别导致作家气质方面的不同,从而可能引起感受及表现生活的风格的差异。但是,除此之外,性别也决定作家对作品主题的选择和阐明以及判断事物的立场和倾向吗?并非如此。就妇女问题而言,事关切身利益,然而女性作者未必就持有更正确的看法,她的作品也未必体现出更多的“妇女意识”。把男尊女卑的思想系统化、经典化了的《女诫》,作者班昭,便是女的。中国古代,妇女创作不多,其中大部分却是被《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的作者谭正璧称为“谄媚男性”的文学。另一方面,中国现代积极提倡妇女解放的先驱,很多是男性。  相似文献   

19.
长篇报告文学《台北的忧郁》与诗文集《太阳的葬礼》是王钟陵教授2005年出版的两本创作集。大气、诗性、隽永深邃,是王钟陵教授文学创作的明显特点。古今中西文学的营养交融于王先生的这两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西方意象派及现代派手法的运用,中国古典诗词韵味的糅合,对报告文学、散文、新诗三种文体应如何突破的清楚认识,以及将此种认识在创作中予以成功实践。这些都与作者那学者而兼作家的睿智与才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小说《游园惊梦》是白先勇将昆曲与文学高度融合的一部作品,对昆曲这一舞台艺术兼文学经典的巧妙运用,使小说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而且使其表现出更深刻的主题内蕴。昆曲对《游园惊梦》的创作渗透主要表现在:一是昆曲对小说创作技法方面的渗透;二是昆曲作为小说潜在的叙述话语对小说主题的深化;三是作家通过昆曲与小说创作的结合传达出的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和昆曲式微的失落。白先勇是将传统文化与文学融合的典型,研究昆曲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影响,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并由此看到传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引起人们对日渐式微的昆曲艺术的关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