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手术的循环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非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手术(OLT)围手术期体、肺循环的变化。方法将14例晚期肝病患者,ASAⅢ~Ⅳ级,择期行OLT手术,麻醉后即多巴胺2μg/kg·min、速尿2μg/kg·min、抑肽酶20万u/h持续微泵输入。腔静脉阻断后和开放后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0.2~0.4μg/kg.次静脉推注。记录病人在无肝前期、腔静脉阻断时、腔静脉开放时、新肝期5min、新肝期30min、术毕的HR、SP、DP、CVP、PAP。结果与术前值比较,在腔静脉阻断时HR增快(P<0.05),SP、DP无明显变化,CVP下降(P<0.01),PAP略高(P<0.05)。在腔静脉开放时、新肝期5min,各观察指标均有显著变化。新肝期30min开始趋于正常。结论在非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手术中血管活性药及相关药物的合理使用能保持循环系统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
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内稳态变化及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 tation,OLT)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内稳态变化和麻醉处理。方法: 终末期肝病患者14例,采用气管内静吸复合全麻。右心置入Swan-Ganz导管监测不同时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监测内环境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血流动力学变化显示,在无肝期肺小动脉楔压(pulmonary arterial wedge pressure,PAW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在腔静脉开放时CVP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PAWP升高(P<0.05)、MAP下降(P<0.01);术毕继续维持较高水平平均肺动脉压(MPAP)(P<0.01);心输出量在腔静脉阻断及开放时较术前降低(P<0.05)。结论: 血流动力学主要发生于无肝期和新肝早期,此期间加强监测、及时处理,可得到基本纠正。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原位肝移植(OLT)术中输注醋酸林格氏液(勃脉力A)对术中动脉血-呼气末CO2分压差(Pa-ETCO2)的影响.方法 44例全麻下OLT中病人随机分为2组,术中分别静脉输入勃脉力A(PA组)和乳酸林格氏液(LR组),术中晶体液的输注速率为6~8 ml/(kg·h).于麻醉前(T1)、门静脉阻断前(T2)、下腔静脉阻断后10 min(T3)、下腔静脉开放后10 min(T4)、手术结束时(T5)采动脉血测动脉CO2分压(PaCO2),同时记录相应的呼气末CO2分压(PETCO2),计算PaCO2 和PETCO2的差值(Pa-ETCO2)的大小.结果 两组间Pa-ETCO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Pa-ETCO2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T1比较,两组在T3、T4上升明显(P<0.05).结论 在OLT术中输入勃脉力A和乳酸林格氏液对PETCO2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但在阻断和开放后都有增大的趋势,需增大每分钟通气量,以增加CO2的排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的差值[P(a-et)CO_2]的变化.方法 104例行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的患者,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除监测血流动力学外,同时于麻醉后,无肝前期,无肝期30、60 min,移植肝下腔静脉开放后5、3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监测动脉血气指标,同时记录PetCO_2,计算P(a-et)CO_2.结果 与麻醉后相比,无肝前期、无肝期30和60 min、下腔静脉开放后5和3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心率显著增快(P值均<0.01),pH值显著降低(P值均<0.01);无肝前期的平均动脉压(MAP)显著升高(P<0.01),无肝期30 min和下腔静脉开放后5 min的MAP显著降低(P值均<0.01);无肝期30和60 min、下腔静脉开放后5和3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PaCO_2显著升高(P值分别<0.05、0.01),下腔静脉开放5、3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PetCO_2显著升高(P值分别<0.05、0.01),无肝期30、60 min及下腔静脉开放后5 min的P(a-et)CO_2显著增高(P值均<0.05).结论 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无肝前期P(a-et)CO_2维持稳定,无肝期P(a-et)CO_2显著增大,移植肝下腔静脉开放后30 min后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在腹主动脉瘤切除术中开放主动脉阻断后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肺动脉压升高的预防作用。方法行腹主动脉瘤切除术的16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分为2组,每组8例。观察组患者在开放腹主动脉阻断前静脉推注30万U乌司他丁;对照组患者同期未给予任何干预。观察2组患者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平均动脉压(MAP)、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及心输出量;采集动脉和混合静脉血检测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红蛋白和血氧饱和度(SvO2),并计算肺分流指数;测定2组患者血液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粒细胞弹性蛋白酶(GEL)、α1-抗胰蛋白酶(α1-AT)、血栓素B2(TXB2)等免疫学指标。结果开放主动脉阻断前2组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失血量、补液量、HR、MAP、MPAP、CVP、PAWP、SvO2、pH、PaO2、PaCO2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开放主动脉阻断后10 min时MPAP明显高于主动脉阻断前(P<0.05),而观察组开放主动脉阻断后MPAP与阻断前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主动脉阻断前后,2组MDA、TXB2、GEL、α1-AT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开放主动脉阻断后10、30、60 min时,观察组开放主动脉阻断后30、60 min时,血浆MPO水平显著低于主动脉阻断前(P<0.05)。在开放主动脉阻断后,对照组肺分流指数逐步升高,阻断后60 min时,对照组的肺分流指数明显高于主动脉阻断前(P<0.05);而观察组的肺分流指数则逐步降低,阻断后60 min时,观察组肺分流指数明显低于开放主动脉阻断前(P<0.05)。结论乌司他丁在腹主动脉瘤切除术中开放主动脉阻断后能有效预防一过性的肺动脉压升高及肺内分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MPOLT)中肺循环动力学及肺内分流的改变.方法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8例,ASA Ⅲ~Ⅳ级.采用异氟醚-静脉复合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后经右或左侧颈内静脉置入Swan-Ganz导管,连接惠普多功能监护仪监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小动脉楔压(PAWP)、肺血管阻力(PVRI)、桡动脉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10 min、手术开始10、60min、无肝前期5 min、无肝期5 min、新肝前期5 min、新肝期5 min及术毕抽取桡动脉和肺动脉混合静脉血作血气分析.记录不同时期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小动脉楔压(PAWP)、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肺循环动力学变化:PAWP无肝前期较诱导后10 min升高(P=0.000);无肝期5min PVRI、PAWP降低(P=0.05);新肝期5 min较诱导后MPAP、PVRI、PAWP增加(P=0.000).手术结束MPAP、PVRI、PAWP下降,但仍稍高于麻醉诱导后水平.Qs/Qt诱导后较正常值增加,手术开始1 h较诱导后降低(P=0.02);无肝期变化不明显,新肝期5 min较诱导后增加明显(P=0.004),手术结束恢复,较麻醉诱导后有改善.结论 MPOLT术中会引起肺循环动力学的变化及肺内分流的增加,变化不善剧烈,但仍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处理及血管活性药的适量运用预防背驮式肝移植术中再灌注后综合征。方法:对8例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患者采用扩容、纠酸、保温、补钙等综合处理以及小剂量多巴胺和适量应用血管活性药。观察围术期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及温度、尿量、血气分析,电解质、血糖。结果: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无肝早期(门静脉阻断5min内)、新肝早期(门静脉开放后5min内)MAP、CVP、PAP较无肝前期、麻醉前轻度降低,HR轻度增快;新肝期MAP、HR恢复到无肝前期水平;生化、血气分析在正常范围,血钙偏低;围术期血糖有渐升高趋势,无再灌注综合征发生。结论:肝移植术中门静脉开放前经综合处理(补充血容量、补碱、补钙、保温)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适量应用可预防再灌注后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对原位肝移植术中患者心肌酶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去甲肾上腺素组(N组)和多巴胺组(D组,对照组)。N组术中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D组术中静脉输注多巴胺;调整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输注速率,维持术中平均动脉压(MAP)>8.0 kPa。分别于切皮前、切皮后60 min、无肝期30 min、新肝期60 min及240 min时测定血流动力学和心肌酶指标。 结果 两组间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各时点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切皮前及切皮后60 min时两组各心肌酶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他时点均超过正常范围;与切皮前及切皮后60 min时相比,两组新肝期60,240,min时各心肌酶均显著升高(P<0.05);两组各时点各心肌酶水平与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使用剂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晚期肝硬化患者行肝移植术中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对患者心肌酶无不利影响;但新肝再灌注早期心肌细胞损伤严重,术中应加强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9.
张冰  郑宏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11):1086-1088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应用血管活性药和血液回收技术对维持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减少异体血输注、避免容量超载的作用。方珐:8例重型肝病患者在非静脉-静脉转流方式下行原位肝移植术,围术期用1: 1多巴胺和速尿1-10.0μg·kg-1·min-1静脉泵入,新肝期恢复供血再灌注即刻单次输注去氧肾上腺素和/或肾上腺素50~100 μg,应用血液回收仪回收自体血,必要时单次输注速尿20-40 mg,使尿量>50-100 ml/h,分析术前、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术毕各期血液动力学变化特点及围术期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的变化。结果:无肝期、新肝期收缩压,舒张压的变化与术前和元肝前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肝期5 min 时中心静脉压(CVP)明显低于术前(P<0.05),无肝期5 min、新肝期5 min及30 min和术毕时心率(HR)明显高于术前(P<0.05),无肝期5 min时HR明显高于无肝前期(P<0.05);术前、术中、术后Hc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Hb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肝移植围术期合理进行输血、输液,使用血液保护技术,适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不仅避免容量超载所致的各种并发症,而且确保在非静脉-静脉转流条件下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体外静脉 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血气、生化、尿量及出血量等。根据原位肝移植术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的特点 ,给予相应的麻醉处理。结果 ① 13例肝移植病人手术均成功完成 ,手术较一般手术出血多 ,快速输血 ,给予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维持血压 ,术中呼吸、循环维持满意 ;②术中出血 (44 5 0± 2 6 40 )ml,尿量 (45 0± 2 5 6 )ml,手术时间 (370± 110 )min ,无肝时间 (86± 2 6 )min ;③与麻醉前相比 ,血压在腔静脉阻断和开放即刻下降 (P <0 .0 1) ;CVP在腔静脉阻断时降低 (P <0 .0 1) ,腔静脉开放后 5min内增高 (P <0 .0 1) ,心率在无肝期和新肝期增快 (P <0 .0 1) ;④与麻醉前比较 ,无肝期和新肝期K+ 浓度和TCO2 下降 (P <0 .0 5 ) ;无肝期至手术结束时红细胞压积、pH和HCO3 -1值均下降 (P <0 .0 5 ) ;PCO2 无肝期下降、新肝期升高 (P <0 .0 5 ) ;BE新肝期和术毕均下降 (P <0 .0 5 )。结论 非体外静脉 静脉转流下病人原位肝移植围术期循环、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变化剧烈 ,积极预防性对症治疗是麻醉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米力农在心肺转流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麻醉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随机、双盲将择期换瓣手术患者20例分为2组,1组为米力农组(M组),另1组为控制组(C组);每组10例.M组在主动脉阻断钳开放后立即静脉输入米力农负荷量50 μg/kg,10 min内输完;继之以静脉注入维持量米力农0.2 μg/(kg*min);C组以同样方法注入安慰剂.记录主动脉开放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正性变力药多巴胺、肾上腺素的用量.正性变力药的使用以保持患者平均动脉压不低于6.7 kPa为标准.结果在主动脉开放后30 min内,多巴胺的用量两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在主动脉开放后90 min的围麻醉期内其它时间段,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用量M组小于C组(P<0.01).两组主动脉开放后的收缩压(SB)、舒张压(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心率(HR)快于C组(P<0.05).结论米力农在维持心肺转流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麻醉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方面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对开颅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开颅手术患者,ASAⅠ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各20例。麻醉诱导前D组静脉注射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1μg/kg;C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10 min内输完。术中D组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4μg/(kg·h),C组则输入等容量0.9%氯化钠溶液。手术结束时,两组均停药。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10 min(T1)、插管时(T2)、切皮时(T3)、苏醒时(T4)、拔管时(T5)、出手术室(T6)HR、SBP和DBP;记录术中丙泊酚用量、苏醒期患者呼吸恢复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术后Ramsay镇静评分。结果:与C组比较,T1-T6时D组HR明显减慢,SBP、DBP明显降低(P<0.05);T1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各20例。麻醉诱导前D组静脉注射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1μg/kg;C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10 min内输完。术中D组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4μg/(kg·h),C组则输入等容量0.9%氯化钠溶液。手术结束时,两组均停药。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10 min(T1)、插管时(T2)、切皮时(T3)、苏醒时(T4)、拔管时(T5)、出手术室(T6)HR、SBP和DBP;记录术中丙泊酚用量、苏醒期患者呼吸恢复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术后Ramsay镇静评分。结果:与C组比较,T1-T6时D组HR明显减慢,SBP、DBP明显降低(P<0.05);T1T5时C组SBP、DBP明显高于T0时(P<0.05)。术中D组丙泊酚用量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Ramsay镇静评分D组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患者的苏醒期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可有效维持开颅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麻醉药用量,且不延长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3.
经典原位肝移植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探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处理。方法 :经典原位肝移植病人100例 ,无肝期选用体外静脉 -静脉转流(VVB)50例 ,非转流(NON -VVB)50例。采用Swan -Ganz漂浮导管监测无肝前期、无肝期5min、15min新肝期5min、15min及术毕各时段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 :①VVB组 ,转流初始5min及再灌注10min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 ,(P<0.05)。②NON -VVB组门静脉下腔静脉阻断和再灌注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均明显 ,MAP下降30 %、PCWPMPAP下降20 %、CVP及CO下降40 %(P<0.05)。结论 :原位肝移植无肝期采用VVB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NON -VVB原位肝移植无肝期 ,采取快速输血输液 ,适当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再灌注时提前纠正酸中毒 ,补充钙剂对抗高钾对心脏的抑制等措施 ,可明显缩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使用爱德华多参数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对264例接受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进行术中右心功能监测,旨在观察围手术期右心功能变化对循环功能的影响并指导围手术期容量治疗.方法 采用改良的Swan-Ganz导管对肝移植患者术中连续测定能够反映心脏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收缩力3个方面的多个指标,包括连续心输出量(CCO)、右心室舒张末期容量(REDV)、体循环阻力(SVR)、肺循环阻力(PVR)、心脏每搏输出量(SV)、右心室射血分数(REF)和有创平均动脉血压(MAB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及肺动脉楔压(PAW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分别记录无肝前期、无肝期30 min、新肝期30 min、新肝期60 min、新肝期120 min和手术结束时上述指标值的变化.结果 与无肝前期比较,无肝期CVP、MPAP、PAWP、REDV、CCO、SV和REF明显降低(P<0.01),SVR和PVR明显升高(P<0.05);与无肝期比较,新肝期各时段CVP、MPAP、和REDV明显升高(P<0.01),PAWP明显降低(P<0.05),新肝期30 min,SVR开始下降且各时段明显低于无肝期(P<0.05),CCO、SV、PVR和REF值开始回升,且明显高于无肝期(P<0.05).结论 改良的Swan-Ganz导管能够随时监测肝移植患者术中右心功能变化,对术中及时观察调整患者心功能状态,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指导肝移植患者术中容量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中使用乌司他丁对改善凝血功能和抑制新肝再灌注后纤溶亢进的作用。方法将40例拟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试验组,n=20)和安慰剂组(对照组,n=20)。于麻醉诱导、无肝期(门静脉阻断10 min)、门静脉开放5 min和6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分别测定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g);血栓弹力图(TEG)监测,记录凝血指数(CI)值;记录术中失血量和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输注量。结果门静脉开放5 min后,试验组中CI<0.8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4vs14)(P<0.05);试验组患者的失血量、红细胞输注量和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新肝再灌注后的纤溶系统亢进活性,并能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输注不同液体对高龄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Dixon)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52例限期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Dixon)手术,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L组为乳酸林格液+万汶组;H组为乳酸林格液+高渗晶胶液组,每组26例。局麻下行两创测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监测毎搏变异度(SVV)、心输出指数(CI)等指标。两组根据SVV、MAP、CI、心搏量指数(SVI)将CI≥2.5L/(min·m~2)作为目标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监测并记录入室建立监测时(T0)、麻醉诱导平稳10min时(T1)、麻醉后1h(T2)、麻醉后2h(T3)、麻醉后3h(T4)、麻醉苏醒拔管后10 min(T5)的MAP、HR、CVP、CI、SVV以及记录手术时间、晶体液量、胶体液量、尿量、出血量、多巴胺使用量。结果:两组相比,H组液体输注量明显减少(P<0.05),而尿量明显增多(P<0.05);两组在T2、T3、T4、T5时CI、MAP、CVP逐步升高,与T1相比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Dixon)手术麻醉期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输注高渗晶胶液能有效扩容、稳定高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提高心输出量,改善微循环,增加尿量,减少第三间隙的水钠潴留,提高了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安全性、合理性,减少高龄患者围术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连续性区域肝血流阻断对肝功能的影响以及连续性区域肝血流阻断缺血肝的安全时限。方法将65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假手术组(n=5),B组为间歇性区域肝血流阻断组(n=20),C组为持续性区域肝血流阻断组(n=20);D组为持续性区域肝血流阻断后复流24 h组(n=20)。间歇阻断法采用阻断30 min开放5 min的方法控制肝左叶和肝中叶血流,共阻断4次;连续阻断法为直接阻断肝左叶和肝中叶至预定时间。阻断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后,分别心脏穿刺采血1 m L测谷丙转氨酶(ALT)值,并留取新鲜肝左叶组织2块,一块进行肝组织ATP酶活性检测,另一块石蜡包埋HE染色。结果血清ALT值随着血流阻断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30 min时像点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 min、90 min、120 min时像点,A组与B组、A组与C组、C组与D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肝组织ATP酶活性检测,随着阻断时间延长,AT... 更多  相似文献   

18.
上腔静脉切除与人造血管重建术中脑氧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上腔静脉切除与人造血管重建术中阻断上腔静脉对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根据术前有无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将患者分为N组(无SVCS组)和S组(有SVCS组)。术中采用体外颈内静脉-股静脉压差式转流。监测颈内静脉压、动脉血压、动脉血气及颈内静脉血气。于阻断前、阻断40 min及开放后1 h同时抽取颈内静脉、桡动脉血测血浆乳酸浓度。计算静动脉乳酸浓度差(VADL)及脑氧摄取率(ERO2)。结果阻断期间,N组颈内静脉压、ERO2升高,颈内静脉氧饱和度(SjvO2)下降(与阻断前相比,P<0.05),均在开放后恢复;S组颈内静脉压阻断中升高,开放后降低,仅在阻断后5 min时ERO2高于阻断前(P<0.05),余时点SjvO2、ERO2无明显变化。3个时点两组动静脉乳酸浓度及VA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阻断上腔静脉可导致颈内静脉压的迅速升高,从而影响脑氧平衡,尤其是术前无上腔静脉综合征者更易出现脑氧供需失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肝硬化大鼠全肝血流阻断不同时间后肺组织损伤情况。方法 SD大鼠口服乙醇和CCl4制作肝硬化模型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A1组)作为对照,采用阻断肝门、肝上上腔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15min(A2组)、30min(A3组)、45min(A4组)制作全肝血流阻断模型,取右肺下叶肺组织常规HE染色病理检查,ELISA法检测肺匀浆TNF α 含量,左肺部分组织作湿/干比值(W/D)测定。结果 ①常规病理切片肺损伤评分:A4组评分最高,A2、A3组次之,A1组最低(P<0.05)。②ELISA法检测肺组织内TNF-α含量,A4组最高,A2、A3组次之,A1组最低(P<0.05)。③W/D:A4组最高,A2、A3组次之,A1组最低(P<0.001)。结论 肝硬化大鼠全肝血流阻断后可以造成肺组织损伤,阻断时间超过30min后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常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中在进行心内直视手术操作前注射环磷腺苷葡胺预防心律失常的效果. 方法:将24例ASAⅢ级行房室瓣置换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环磷腺苷葡胺组(H组n=12)和对照组(C组n=12). 在体外循环(CBP)即将开始前,H组经氧合器给药旁路注入环磷腺苷葡胺90 mg;C组注入100 g/L葡萄糖20 mL. 监察术中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静脉压(CVP),记录心律失常、术中使用抗心律失常药例数(率)以及脱离CPB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 结果:①两组在心内直视手术时间、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②H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41.7%)明显低于C组(83.3%),P<0.05;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例数(率)为H组2(16.7%),C组8(66.7%),P<0.05; ③H组在脱离CPB后5 h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明显减少(P<0.05). 结论:在常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中,预防性注入环磷腺苷葡胺可降低术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且在脱离CPB后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和种类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