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热极治疗对胃隆起病变的疗效.方法 应用内镜热极治疗疣状胃炎、黄色瘤及胃息肉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内镜热极治疗疣状胃炎42例计185枚,胃黄色瘤11例计16枚,胃息肉17例计30枚,4周后复查胃镜,疣状胃炎、胃黄色瘤均一次治疗全部消除,愈合率达100%.胃息肉一次治疗消失16例,愈合率为93.33%.1例2枚直径>1.5 cm亚蒂息肉基底局部组织仍有溃疡面,予第二次热极治疗后病灶完全消失、平复.结论 热极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胃隆起病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云南白药和锡类散灌肠治疗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IC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予前列地尔联合云南白药和锡类散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低分子右旋糖苷治疗,治疗2周后复查结肠镜,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9%,对照组64.3% (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云南白药和锡类散灌肠治疗IC能促进缺血灶的改善及溃疡的愈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内镜热极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效果. 方法:常规术前准备,行胃镜及结肠镜检查.热极仪温度根据息肉大小可调至200-250℃,治疗时充分暴露病灶,热极头通过内镜活检孔,对准靶目标通电,通过热极头对病灶“顶、贴、滑、扫”等方法和借助内镜同步进退和转动热极头等措施进行治疗. 结果:68例126颗息肉热极治疗均从局部消失,其中无蒂息肉、直径<1.5 cm中小型息肉效果好,均经一次治疗, 1-13 s(平均8 s)消失,直径2.0 cm左右的息肉需经2-3次治疗,息肉才完全消失,全部病例无一例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热极治疗息肉效果肯定,安全可靠;热极头不粘连组织,不损伤内镜,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胃黏膜切除术(EMR)后相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行胃EMR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泮托拉唑和康复新液治疗,对照组单用泮托拉唑治疗,术后1、4周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1周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新液能促进胃EMR后相关溃疡的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内镜下金属夹联合微波治疗消化道带蒂大息肉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应用OlympusMD-850金属夹联合微波治疗消化道带蒂大息肉10例,胃息肉6例(6颗),结肠息肉4例(4颗),1.5-2cm大小息肉9颗,>2cm息肉1颗,蒂直径1-1.5cm,治疗后5-10天内及1个月复查内镜,观察息肉治疗和创面愈合情况.结果10例患者均1次治愈,成功率100%,平均放置金属夹2.7枚(2-4枚),无1例发生术中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金属夹联合微波治疗消化道带蒂大息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且操作简便,设备要求不高,此项技术适宜在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10%鸦胆子乳联合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0%鸦胆子乳50 ml加地塞米松5 mg混合充分摇匀,用18~20号肛管每晚经肛门插入保留灌肠2 h,1个月为1个疗程.如未治愈可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疗程结束后均经结肠镜复查.[结果]48例患者经1个疗程治愈38例(78.5%),其中轻度32例,中度6例;好转10例(21.5%),其中中度6例,重度4例.伴腺瘤息肉2例,炎性息肉5例.1例腺瘤息肉经2个疗程灌肠治疗,腺瘤脱落,另1例腺瘤息肉者行肛肠科手术;5例炎性息肉经治疗均消失.其余病例均获临床治愈,其治愈率为97.5%.[结论]该疗效理想而可靠,简便易行,值得临床尝试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麻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疗效.[方法]对经超声内镜检查确诊未侵犯黏膜下层的40例消化道隆起和平坦型病变进行静脉麻醉EMR,术后所有病例均留标本再次行病理检查,并内镜随访.[结果]40例均完全切除,无一例出现大出血、迟发出血、穿孔等不良并发症,术后1、3、6、12个月复查内镜,除2例肠息肉患者息肉复发再次给予EMR治疗外,余患者未见病灶残留或复发.[结论]EMR是安全、有效、简便实用的,配合静脉麻醉效果更好,适用范围更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肠愈宁颗粒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中药肠愈宁颗粒口服,10g,早晚分服;对照组予口服美沙拉嗪1.0 g/次,4次/d.8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结肠镜下黏膜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9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改善情况2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愈宁颗粒治疗活动期UC疗效显著,与西药美沙拉嗪相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结直肠息肉内镜下治疗的方法、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经内镜下治疗的直径≥1.0cm的结直肠息肉患者230例的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使用不同的内镜技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切除率达100%,穿孔率为0%,出血率为6.9%,术后复发率低,术后12个月复发率仅1.9%。[结论]根据结直肠息肉的总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内镜下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并建议术后6个月经结肠镜复查。  相似文献   

10.
下消化道出血32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6月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的320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主要病因依次为大肠癌62例、大肠息肉55例、溃疡性结肠炎46例、痔疮42例、结肠炎(未明确原因)37例等.[结论]大肠癌、大肠息肉及溃疡性结肠炎是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三大病因,结肠镜检查是下消化道出血有效而安全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放大结肠镜对大肠息肉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黏膜腺管开口形态分型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提高大肠早期癌的检出率。方法放大结肠镜检查结合0.2%亚甲蓝染色观察151颗大肠息肉黏膜腺管开口形态,采用日本学者Kudo分型,将其分型与病理学相比较。结果151颗大肠息肉中癌变5颗,放大内镜下1颗表现为Ⅳ型,4颗为V型。放大结肠镜对大肠息肉是否瘤性的镜下诊断的灵敏度为94.8%,特异度为89.2%,阳性预测值为96.5%,阴性预测值为84.6%,Kappa值为0.822,具有极好的一致性。结论放大结肠镜有利于鉴别瘤性和非瘤性息肉,镜下判断大肠息肉性质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2.
息肉在大肠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内镜是诊断和治疗息肉可靠方法,我院自1977年至1995年5月用欧林巴斯、宾得纤维、电子结肠镜检查21155人次,发现直肠、结肠息肉3456例,占16.3%,在小儿肠镜检查616例中,发现肠息肉423例,占68.7%,并成功在内镜下电凝切除息肉454颗,发生穿孔1例;残蒂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肠炎清对湿热内蕴型肠黏膜受损时菌群失调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其中2组菌群失调者各17例.治疗组口服中药肠炎清,50 ml/次,2次/d,并用肠炎清直肠滴注100ml,1次/d,连续治疗6周;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0.5 g/次,3次/d,连续治疗6周.观察患者大便中细菌总数变化,革兰氏阳性、阴性杆菌及球菌的比率改变和大便培养情况,结肠镜下观察黏膜变化,并对治疗前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效修复肠黏膜,治疗组在改善菌群失调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当肠黏膜修复明显时,对应的菌群失调也明显改善;而肠黏膜无修复时,对应的菌群失调改善也不明显.[结论]通过口服及灌肠的方法,肠炎清能够抑制肠黏膜损伤,修复受损肠黏膜,明显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纤维结肠镜下微波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方法 选择大肠息肉患者2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40例、对照组120例.观察组行纤维结肠镜下微波治疗,对照组采用高频电切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观察组一次治愈率为89.3%,总有效率95.0%,复发率为5.O%,并发症发生率为17.1%;对照组分别为68.3%、85.0%、15.0%、47.5%,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 纤维结肠镜下微波治疗大肠息肉治愈率高,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电切治疗高风险息肉的预处理技巧、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组患者131例,发现高风险息肉共145枚(包括大肠宽蒂息肉、大息肉、表面充血显著、基底有明显血管通过、内镜下暴露不佳等息肉);对于大肠宽蒂息肉(蒂部直径>1cm)电切治疗前用尼龙圈套器套扎息肉蒂部;对于>2cm有蒂息肉电切前(蒂部直径<1cm)金属钛夹闭息肉蒂部;对于2.0-3.0cm广基/亚蒂息肉先于息肉基底部黏膜下注射,充分抬举后进行切除;对于息肉表面充血显著、基底有明显血管通过、内镜下暴露不充分的大息肉,术前联系手术室,先试行结肠镜下切除,如果切除困难,立即腹腔镜治疗,观察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经尼龙圈套器套扎后切除10枚,经金属钛夹钳夹后切除32枚,经息肉基底部黏膜下注射后切除60枚,于手术室结肠镜切除31枚,于手术室腹腔镜切除12枚,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肠大出血及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有效的预处理有助于高风险肠息肉内镜下高频电切的治疗,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避免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舒胶囊联合培菲康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IBS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采用胆舒胶囊联合培菲康治疗;对照组38例,单用培菲康治疗.治疗4周后,以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评定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5%,对照组总有效率65.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缓解腹痛、腹胀、便秘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胆舒胶囊联合培菲康是治疗IBS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建中颗粒联合匹维溴铵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14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7例.治疗组使用小建中颗粒联合匹维溴铵,对照组使用匹维溴铵,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腹泻次数、腹痛、大便性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建中颗粒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加味陈皮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治疗组服用加味陈皮膏,对照组口服吗丁啉片及乳酶生片,疗程均为3个月,停药1周后复查,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4.0%,胃镜及病理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70.0%,胃镜及病理总有效率为58.0%,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p阳性率均下降且组内和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陈皮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减轻胃黏膜慢性炎症,逆转胃黏膜腺体萎缩、肠化、异型增生及清除Hp有一定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柳氮磺吡啶(SASP)口服联合仙白汤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活动期轻、中度UC患者分为2组:灌肠组50例、对照组30例.灌肠组采用口服SASP联合仙白汤灌肠治疗;对照组单用SASP口服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大便次数、黏液血便、腹痛症状改善情况,并行结肠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灌肠组腹痛、便次、黏液血便症状改善平均时间分别为4.6 d、5.88 d、4.92 d,对照组分别为6.6d、8.4d、7.4d,(P<0.01);治疗后复查肠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灌肠组为96.00%(P<0.01);总体评估,灌肠组完全缓解14例,有效3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依次为6、16、8例、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ASP联合仙白汤灌肠治疗UC可快速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控制UC的活动期,比单用SASP更能控制炎症急性发作,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内镜下微波治疗消化道息肉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内镜下微波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效果。 方法 进行了体外实验和临床研究。患有食管、胃或结肠息肉的120例患者,采用微波功率90 mA、时间6 s/次、依息肉大小决定点灼次数和调节天线插入组织深度的方法。 结果 凝除息肉134颗,其中特大息肉(4cm×3cm-5cm×4cm)5颗。131颗经1次治疗后息肉完全脱落(97.8%)。最早复查时间为治疗后第5d,息肉已脱落,仅遗留浅溃疡。5例特大息肉分别点灼16-30次后均1次性脱落。 结论 微波是治疗无蒂或亚蒂状息肉的安全、有效方法。在微波治疗中,不必强调使息肉出现白色凝固或达到汽化或碳化。使息肉变色、萎缩即可。微波为特大息肉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